杨烁个人资料介绍(杨炬凡)

王树声是新中国的一员猛将,从操枪架炮到造枪造炮,他屡建奇功,战功卓越;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军事科研的阵地,他身先士卒,从而载入史册。

在他的一生中,创建和巩固鄂豫皖苏区是重要的一项贡献,因此他也被称为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

图|周恩来

>杨烁个人资料介绍(杨炬凡)

1974年1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毛泽东,来看望病重的王树声。他作为代表,高度评价了王树声的一生:“王树声同志,党中央和毛主席都了解你,你是一个好同志,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你是鄂豫皖的创始人之一......”

说起鄂豫皖,首先我们要明确鄂豫皖根据地的范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由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三省边界创建的一片红色革命根据地。

因此按照地理位置来说,王树声革命的起点便是在鄂豫皖苏区。

受到家里弟弟和妹妹先后参与革命的影响,他经过他人的介绍,也毅然投入革命潮流。从此,麻城县在王树声的掀动下,爆发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成立农民协会。

杨烁个人资料介绍(杨炬凡)

为了表示革命到底的决心,响应党的号召,他大义灭亲将鱼肉百姓多年的地主舅公丁枕鱼逮捕,还将外号狗老八的恶霸地主大舅抓获,先后处决。亲眼目睹的百姓们,无不为王树声的举动感动。

四一二政变后,逃到河南的丁岳平,集合反动派一万多人,包围麻城县,大肆毁坏百姓的庄稼和房屋,甚至抢劫百姓,血洗好几个村子,制造麻城惨案。

面对敌人的暴行,王树声组织逃难的百姓,守城迎敌。只见他举枪直射,一枪击毙了狂妄的师爷,当场揭露红枪会刀枪不入的鬼话。历经激战,王树声守住城门,打得丁岳平仓皇后退好几里。

不过虽然敌人后撤,但是麻城县依旧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因此为了解围,王树声请命去省城请求支援,最后队伍不仅打垮反动武装,还打散了包围麻城的红枪会。

1927年9月,王树声参加麻城县委会议,决定在麻城举行农民暴动。他勇挑重担,先后带领农民取得黄安和麻城两县暴动的胜利,揭开黄麻起义的序幕。11月,在祝捷大会上,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王树声担任分队长,成为鄂豫皖红军的一名指挥员。

然而工农革命军的成立,很快遭到敌人的疯狂镇压。王树声几经生死,才从虎口脱险。1928年,王树声找到战友,一起建立武装队伍,后跟随徐向前参与多个战斗,屡建战功。

图|王树声

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王树声担任师长,成为总指挥徐向前的第二把手。黄安战役中,王树声死守桃花镇,亲自带领部队打退敌人多路援军,还在红军列宁号飞机的援助下,打下黄安县城。

之后的商城,潢川战役中,王树声灵活指挥,首先围攻敌军一个团,再配合友军一起包抄,切断敌军的后路,最后再以不可抵挡之势,向敌军发起全线进攻。这一系列战斗,成功让敌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打出红四方面军的威名。

而红四方面军是属于鄂豫皖苏区的主要战斗力,王树声在红四方面军处于副总指挥的位置,因此总的来说,王树声确实称得上是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

至于当时王树声流泪摇头,称自己不能算,大概是谦虚的说法。纵观历史来说,王树声从闹革命开始,到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副指挥,确确实实为鄂豫皖苏区的创立和巩固作出重要贡献。

紧接着,他又和其他部队一起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突破敌军的三路围攻,大获全胜。敌军发动六路围攻时,王树声胸怀大局,三次收紧阵地,彻底粉碎敌军的围攻计划。

强渡嘉陵江时,王树声指挥战士强渡成功,一举占领要地,击败敌军。再和其他部队一起,攻克天险剑门关,取得战斗的胜利。这一系列的战果,成功为红四方面军的战史上添上辉煌的一笔。

西征路上,王树声率领部队,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支持下,取得部分胜利。可惜由于当地马家军阀实力雄厚,盘踞已久,而红军势单力薄,长途跋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西进。

1936年11月,经过中央军委的整顿,王树声跟随徐向前再次踏上西征。一路几经征战,西路军损失较大,后在茫茫无际的大沙漠中,董振堂和援军骑兵师师长,政委先后壮烈牺牲,西路军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王树声率领的第九军也被敌军重重包围,处境不容乐观。为了突出重围,王树声率领部队几经攻守,使得西路军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带。考虑敌众我寡,决定将西路军分成三个支队,就地进行游击战。

从此,王树声进行长期游击战,遭遇战,一路历经艰辛才回到延安。不久,毛泽东安排他进入抗大学习,并于毕业后来到马列学院继续深造。

抗日战争中,王树声先后担任副司令员,司令员,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1944年,王树声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一路翻越中条山,来到黄河岸边。看着滔滔不绝的黄河河水,他们选择乘夜迎着寒风过河,被人称为飞渡黄河。

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中央命令,王树声率部来到中原纵横驰骋,接管不少要地。解放战争时,王树声创建鄂西北军区,有力支援西北和华北战场,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1949年,武汉解放,王树声进驻江城,开始剿匪生涯。仅仅用时三个月,王树声就打开大别山的剿匪局面,基本上消灭大股和重要土匪势力。次年,王树声升任司令员,担负起全省的剿匪任务,用时将近一年时间,彻底肃清全省的匪徒。

此后王树声担负起全省的重任,领导着各个地区和地方武装的建设发展。但是他更想直接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新战线,做一个向前冲锋的冲刺兵。

很幸运,不久中央对他的工作有了新安排,彭德怀亲自点将,将他调任中央军委总军械部部长。接到命令那一刻,王树声又惊又喜,脑海里不由浮现昔日红军缺少枪弹的情况。

特别是在西路军与宁夏军阀马家军作战期间,王树声领导的部队就是因为缺少枪支弹药而失去有利时机。如果那时候红军的武器更先进一些,可以配备火炮的话,马家军就是再来多一倍的人,红军战士都不会怕的。

想到这些,王树声的心里感慨万千,那种窘迫的情况,更是让他刻骨铭心。既然中央将军械的重担交给他,他一定要努力奋斗,义无反顾去迎接新的挑战。

对于新中国来说,总军机械部是一个全新建设的单位,里面的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习惯,处事方法都不同,导致上下级的关系错综复杂,以致工作难以开展。所以彭德怀才会调来一名大将,理理这些关系。

据他了解,这是因为这些工作人员都来自五湖四海,没有在一起工作过,经历不同,作风不同,习惯不同,水平也不同,缺乏相互理解,一时间调配在一起工作,很容易形成隔阂,扯皮较多。

解决了工作人员的配合工作问题,再就是发展新中国的军械工业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的军械工业几乎是白手起家。当时虽然苏联曾经给予我国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如何学习苏联的问题上,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学习苏联固然可取,可是一旦发生问题,必然会受到上级批评,所以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而王树声却不怕挨批评,决定根据新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不久,他就因在何处修建一个靶场掀起一场争论。靶场的设计是由苏联专家提出的,总军械部建议将靶场修建在华北某地,但有一位副部长提出应该修建在东北某地。

他认为,华北那边的人群密集,工厂密集,如果修建靶场,安全是一个大问题,并且该处的射程只有八九公里,水网交错,出入非常不便,并不适合。

部长王树声则没有第一时间表态,而是拉上彭德怀一起乘坐飞机,在空中进行实地考察比较后,决定将靶场修建在东北地区。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没有做错,不仅可以在陆地上试射武器,还可以在空中进行飞机投弹试验。

况且苏联进口的材料缺点也很明显,虽然制成炮管威力很大,但是打的时间不长,炮管就会变得滚烫,必须更换。因此,每门大炮需要配备三个备用炮管。

这意味着,如果我军大量投入生产这种材料,那消耗数量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无疑给国家增添更大的负担。想到这里,王树声决定用进口材料和中国自制材料,来一个对比,看看到底谁优谁劣。

很快一声令下,两种材料制成的炮管像打雷一样,轰轰地发出响声。打到一万发时,苏联进口的材料果然发红,必须更换。而中国自制的材料,却仍然斗志昂扬,一直打到两万发才发红,并冷却后还能继续打。

事实证明,中国自制的材料获胜,全场发出欢腾的欢呼声。从这件事,王树声也得到启发,要建设一支强大的队伍,仅仅依靠别人可不行,必须要依靠自己才能更加强大。

1959年,王树声离开军械部,调任到军事科学院,主要负责筹建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之后的日子,他依旧忙碌在国家发展战线上,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多年来,人们经常用祸不单行来形容灾难对人们的打击,然而对于王树声的晚年来说,又何止是祸不单行呢?简直是多灾多难。

1972年12月26日的清晨,王树声的大儿子王鲁光,照常骑着自行车急匆匆赶去上班。正好逢上那天的天气不好,大雾弥漫,地面结冰,他也谨慎了些。

可没想到,就在他刚刚骑出大门,转向马路那一刻,冷不防被一辆无轨电车擦倒了,又因为电车来不及刹车,将他挤压在马路一旁。

当王树声得知消息后,王鲁光已经躺在医院的抢救室里。他一看到父亲到来,就嚎啕大哭,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事后为了纪念这件事,他特意给孩子取名为王鲁光,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德才兼备,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些年,王鲁光一直很争气,确实品学兼优,是全家的骄傲。

可谁都没想到,王鲁光在刚毕业即将走向社会,并即将完成婚姻大事时,突然遭此劫难,脊椎骨被撞断,再也站不起来了。

老年遇上孩子出事,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打击。但是王树声历经多年生死,信念如钢铁一样强硬,因此他依然可以照常上班,工作。只有投身工作,他才能暂时忘却这难以忍受的痛苦。

一旦有空暇时间,他才会来医院看望儿子,鼓励儿子不要灰心,不要丧失斗志,要勇敢地与残疾作斗争,积极生活。

原来早在去年,王树声便因胃病发作,住进医院。当时医院的医疗设备并不好,所以医生都把他的病情当成胃病治。直到三个月后,经过北京医院胃镜检查,王树声患上食道癌晚期。

妻子杨炬听后,不禁感到晴天霹雳。为了不影响到王树声,她选择暂时隐瞒病情。可久经沙场的王树声怎能被轻易蒙蔽,很快明白了自己的病情。

他平静地说:“癌症有什么可怕的,那么多老战友都走了,我也该走了。那么多年征战,我不怕死,我已经死过好几回了。”说着,他抹了抹眼角的泪水:“我就是放心不下这个家,对不起你啊!”

他很清楚,一旦他去世,家里的重担就全部落在妻子的身上。那么多年的南征北战,妻子一直跟着他四处跑,现在老了,还要独自担负家庭,内心不忍。奈何现实也没有办法。

渐渐地,他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癌细胞每一刻都在向他的身体发动进攻。而每一天,他就像打仗一样,坚持不懈与癌细胞作斗争。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又难受。

即使如此,他依旧乐观地说:“癌症算什么,我要抗争它,党和国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去做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快王树声的妻子和三儿子也分别都因低烧不退,神志不清,接连住进医院。就这样,王树声一家几口人,几乎都病倒了,住进医院。

然而在这艰难的日子里,王树声第一想到的不是家庭,而是国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王树声晚上住院治疗,白天则振作精神,参加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中央会议,党的十大,国庆纪念活动等。

王树声的主治医生们,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决定为他大量输血。消息一传出,众多下属争先恐后要将鲜血献给他。

他深深懂得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到了他这个份上,什么救治都是枉然的,改变不了太多。于是他宁愿躺在病床上,疼得四处翻滚,也不愿意按一下门铃,要医护人员抢救。

亲人得知后,纷纷数落他,责怪他不该这样折磨自己。他却说:“他们也很辛苦了,再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他们去抢救呢!”听到这话,亲人也不知说什么好。

时光匆匆,王树声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一天,他明显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弥留之际,他真诚地对妻子说:“我死了以后没有其他要求,申请把我的骨灰撒在麻城,让我每天陪伴家乡牺牲的亲人和战友。”

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因病去世。就在他去世前的第五天,周恩来代表党组织和毛主席,看望病重的王树声。看望中,周恩来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表达党中央对他的肯定。王树声听后,也不禁眼含热泪。

1987年,家乡的亲人按照王树声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而他的妻子在坚强地活着,扛起家庭的重担。大儿子瘫痪,次子去世,让她心力交瘁,但是为了支撑起家庭,她强忍疼痛,用尽全力支撑着。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