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杰是哪三个人(晚清三杰中兴四臣)

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齐名的晚清三杰之一,一生致力于抗击外强,发展洋务,兴国强国。

>晚清三杰是哪三个人(晚清三杰中兴四臣)

晚清三杰

其人一心为国,为人忠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按理来说,这样的人应该得到尊敬和拥护才是。

可实际上,左宗棠晚年时期在朝中屡屡受到打压,从西北被召回京时,甚至没有足够的钱财在京城购买房屋居住,沦为“北漂”,临终前曾口述奏折,其言更是令人感慨。

一生为国尽忠的左宗棠,为何晚年如此落魄?

左宗棠,字季高,1812年生,乃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人士。

左宗棠年少聪颖,胸有大志,道光七年,他曾随父到长沙附属,在长沙府试中取得第二名,只是其母当时病重,不得不放弃院试回家照料。

左宗棠

期间,他对记载历史、军事、经济、地理一类的书籍产生极大兴趣,阅过《天下郡国利病书》、《皇朝经世文编》、《水道提纲》等书籍。

这些书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左宗棠的军事思想,对他日后带兵打仗、兴办洋务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左宗棠的父母病故后,他曾多次参加会试,奈何不及以往,总是屡试不中,未能早入仕途。

这倒不是左宗棠才能不足,他留意农事,饱读群书,可谓是能文能武。

只是他向武之心过重,读书虽多,却总喜爱钻研兵法、地理一类书籍,向往带兵打仗,做一个镇守家国、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左宗棠

比起舞文弄墨,左宗棠更擅长兵法之道,故此,屡试不中也不足为奇。

在湖南长沙读书期间,老师贺熙龄对左宗棠极为看重,虽然他未能高中,但以自身才学见识,博得周围人的认同,当地诸多名流显贵对他颇为赏识、推崇。

左宗棠索性就先做个农人,成家定居,当做韬光养晦,只待时机一到,便要一飞冲天。

1836年,左宗棠在湖南醴陵的渌江书院任职讲学,醴陵一带流传清廷名臣陶澍的种种事迹。

陶澍为人中正,为官有道,任两江总督期间督办海运、兴修水利、剔除盐症弊端,深受百姓爱戴,被人敬仰。

陶澍

左宗棠与他同是湖南人,以陶澍为荣,难免心生仰慕。

同年,陶澍回乡探亲,路过醴陵落脚。

醴陵显贵知道陶澍要来,自然重视,请来左宗棠题诗写联,以表敬意。

陶澍到达县公馆时,只见贴着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陶澍见之,已明其意:对联以陶澍一生颇为重要的经历为主体,表达敬仰和欢迎之情。

陶澍陵园

再进公馆,又见一副山水画上有题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

陶澍顿时大呼:“知己!何人懂我?”

于是众人引荐,陶澍与左宗棠结识。

陶澍对左宗棠的才能甚为认同,还让自己的独子与左宗棠的长女订婚。

鸦片战争爆发期间,左宗棠仍然未能踏入仕途。

那时他在湖南继续研读农学地理,不忘关注此战,曾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更造火船,炮船之式”等应对之言传出。

林则徐

后来这些言论流入林则徐耳中,林则徐返乡时特地与左宗棠在长沙湘江中乘舟夜谈。

两人见面堪称是相见恨晚,林则徐称赞他是“不凡之才”,当时断言:“日后能完成我志向的人,应该就是你吧!”

左宗棠真正踏入仕途,始于1852年。

彼时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深感压力巨大,遂聘请左宗棠出山。

左宗棠此前虽未参与军事,但实是大才之人,一接手事物便根据当时情况提出“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县”等建议。

张亮基画像

张亮基依计行事,果然死死地拖住了太平军,导致太平军围攻三个月都没攻下长沙,只能无奈放弃,撤兵而走。

长沙之围遂解,兵民欢呼,皆是感激左宗棠。

经此一役,左宗棠投靠张亮基麾下,至此开始一生功名之旅。

这时的左宗棠已经四十岁,这个年龄入仕途有点晚了,但不得不说,实在是大器晚成。

此后,左宗棠在清廷渐渐出名,参与清廷平定太平军的作战。

左宗棠雕像

1860年,左宗棠官至四品京堂候补,他与钦差大臣、清廷威望最高重臣的曾国藩一道招募兵勇,组成“楚军”,在闽浙一带与太平军激战,最终攻灭李世贤的势力,配合其他人马将太平军剿灭。

太平军战乱结束,恭亲王奕?提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学习洋人,兴办洋务,得到曾国藩的支持,清廷掀起兴办洋务的热潮,史称洋务运动。

而以恭亲王为首的一干人等,被后人称为“洋务派”,左宗棠便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恭亲王的强国思想极为推崇,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恭亲王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左宗棠看来,清廷之所以羸弱,便是闭关锁国过久,未能赶上世道变化。

论作战能力,洋人根本比不上清兵,要不然,为何在有洋枪洋炮的情况下,还时常败给清兵?

列强之强,究其原因,无外乎“装备”而已。所以,一心为国的左宗棠全力支持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左宗棠上书请求设立监造轮船,一手创办福州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福州船政局

清军镇压太平军时,远在陕西一带的回民趁机作乱,左宗棠奉命平定,历经十一年时间,经过诸多大战,方才平定战争。

临近结束时,左宗棠创办“兰州制造局”,用以生产火器,加强国力。

即使当时战事吃紧,他仍是不忘响应恭亲王的号召发展洋务,真不愧是洋务派中的“劳模”!

1864年,趁着清廷内乱,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起兵,割据新疆,沙俄趁机夺取新疆伊犁,新疆祸乱就此埋下。

太平天国被镇压又迎来回民作乱,羸弱的清廷一时无力平定新疆,加上沙俄插手,形势又变得复杂几分。

期间,左宗棠力主作战,绝不可用议和方式收回伊犁,与其割地赔款,不如将钱款用以养兵,打他个痛快。

事实上,这位清廷老臣一生轰轰烈烈,无论是内乱时还是面对列强时,从来都是主张力战,骨子里就是个铁骨铮铮的血性中国人。

一直拖到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清廷竟然陷入了“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中。

以李鸿章为首,主张放弃西北塞防,撤销塞防军饷,用以支持海防事业,抵御日本。

湖南巡抚王文韶等人极力主张塞防,内乱和沙俄,同样是大患。

王文韶

左宗棠指出,两者皆是重要,不得放弃任何一方,塞防和海防,两者若有一者取得进展,皆能在长远发展上促进另一方,相互助益。

一番争议,左宗棠的提议获得了更多人的赞同,尤其是军机大臣文祥,全力支持。

晚清三杰是哪三个人(晚清三杰中兴四臣)

慈禧太后经过思虑,最终支持左宗棠出兵,剑指西北!

李鸿章则是对此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左宗棠此次西北之行必败无疑,他等着看好戏。

说起李鸿章,此人虽然也是洋务派,但与恭亲王、左宗棠等人又有不同。

李鸿章

李鸿章无疑是一个老狐狸,玩弄政治,勾心斗角甚有一手,总想着集结党羽,扳倒政敌,以便巩固自己在朝中的超然地位。

左宗棠则是一心为国,为人刚正,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李鸿章与他很不对头。

同是洋务派,李左二人是“和而不同”,从大局上来说,李鸿章也效忠清朝,但在个人方面,他对权力有很大的野心。

左宗棠对于政治权力并不擅长,加上为人刚正,做事不顾政治人脉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他逐渐与李鸿章产生矛盾。

所以,李鸿章自然不愿见到左宗棠在西北有所建树。

不料李鸿章这回看走眼了。

左宗棠到达西北,按照“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行事。

“先北后南”即是先安定北疆,不攻打伊犁惊动沙俄,收复北疆后再攻打南疆。

“缓进急战”则是积极治理军队,做好万全准备,再行攻打,而考虑到国家空虚,军费不足,一旦攻打,就得速战速决,全力以赴,一鼓作气拿下,是为“急战”。

于是,左宗棠花费一年的时间准备军粮军费,精心操练士兵,养精蓄锐后,按照计划施行,果然有奇效。

无论是北疆还是南疆,匪兵的作战能力、素质都远远不及左宗棠的士兵,他先后打败北疆阿古柏,南疆的伯克胡里、白彦虎,只用一年时间就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剩下的事情,便是与沙俄交涉,收复伊犁。

沙俄自然不愿轻易放弃,左宗棠主张,若沙俄肯如实归还便罢,不还就打到他还为止。

让左宗棠想不到的是,腐朽无能的清廷这时候竟然害怕了,想要用议和的方式收回伊犁,这种丧权辱国的事情,左宗棠如何能忍?

左宗棠

整个新疆就差伊犁,其它地方都让他打下了,为什么不敢打伊犁?

原来,沙俄担心伊犁危机,于是派出舰队在海上游戈,就这么一出,已经把慈禧吓得快喘不上气来,急招左宗棠回京,打算派人议和。

左宗棠自然是不愿的,在西北付出这么多心血,如今只差临门一脚却要放弃,他内心的不甘可想而知。

王命不可违,再怎么不愿意他都必须离开。

这时候左宗棠年事已高,但国家未能安定,他岂能思虑那养老之事?

如此,他知道这次回京,日后估计是要长住京城。

自己一生致力强国,俸禄大多数都用于培养军队,兴办洋务,也是时候给自己购买一处房屋了,不然回到京城就不太方便。

未动身回京前,左宗棠写信托人带回京城,交给可靠的朋友,希望友人能代为购买一处房屋。

他在信中嘱托,房子不用在乎门面气派,与其他京城官员的府邸差不多就行,他要求不高,房子足够容下一家人居住,还能空出一块地来种菜就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左宗棠回到京城后却被告知,他寄来的钱根本不足以在京城买下一处像样的房屋。

他多年为官,一生廉洁,又忧虑国事,时常拿出俸禄补给军用、体恤下属,当时只有两千两银子寄回京城,友人也无能为力。

这事让左宗棠颇感无奈,加上西北一事未能完全如愿,内心不免凄凉,为国效忠多年,晚年竟连一座房屋都买不下,谁能想到?

然而,让左宗棠更痛心的还在后面。

回到京城后,慈禧太后最终还是选择用议和的方式与沙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这条约对清廷来说充满耻辱,割让一部分伊犁土地给沙俄,同时还加大赔款。

左宗棠得知后,表面不说什么,在与友人通信时直言议和结局“腐心”。

这还没完,左宗棠回到京城,李鸿章左看右看都觉得他不顺眼。加上左宗棠太过正直,无力应对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渐渐与诸多同僚不和。

慈禧太后为权衡朝政,这时又偏向于李鸿章,找了个借口,将左宗棠外放到两江地区,这其实就是助长李鸿章等人打压左宗棠了。

1884年,中法战争吃紧,慈禧急调左宗棠重回军机处管理神机营。

慈禧

彼时法军在马江海战中歼灭福建水师,毁去福州船政局,消息传来,又吓破一帮保守派的胆,在朝中嚷嚷着议和。

左宗棠坚决主战,12月份,他带兵抵达福州。

虽然已是迟暮之年,左宗棠仍是一身铁胆威风,与法军激战,取得镇南关大捷,挫败法军气焰。

然而,腐朽软弱的清政府这时候竟然指示他“乘胜即收”,又采用议和方式与法军谈判,可谓是丢尽了国人的脸。

到此就能看出,清朝政府,实是无药可救了。

左宗棠含恨被召回,归来后即病倒。

到1885年9月,病情加重,弥留之际,74岁的左宗棠心中忧国事,以口述方式留下遗折。

其中表述:与法军议和一事,乃是中国强弱的一大关键,可惜我未能驱逐鞑虏,扬我国威,实乃平生一大憾事,不能瞑目!

说完,一代忠臣,就此离世。

左宗棠画像

左宗棠一生为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谁料晚年却如此落魄,抱憾而终,说到底还是这腐朽无能的晚清政府辜负了一代爱国忠臣,可叹!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