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5(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5(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5(南京专用)
2024年南京中考生物延续去年的题型和题量,根据最新考试信息以及模拟考试可以发现:在试卷难度方面,不会有太大变化,难易程度还是按7:2:1。判断题往往考察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清晰理解基本概念并能够准确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注意积累常见的判断题陷阱和易错点。选择题部分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是评价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考过程中注意总结归纳,将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导图 ,有助于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双选题需要注意辨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避免在答题时出现混淆。
新考法1:第20题考查跨学科;与数学线性图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
新考法2:第23题考察概念扩展能力,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上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从生命观念的角度阐述不同概念要素之间的内涵关系。
新考法3:第27题考察考查跨学科模型制作,根据设计方案,开始制作模型。这通常涉及工具使用、材料选择、搭建组合等活动。在制作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模型的性能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套试卷具有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要求同学们在大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考查的基本形式是先给出一定的信息,学生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组织,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3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写“A”,错误的打“B”,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和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功能上与植物细胞基本相同。( )
【答案】正确
【分析】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详解】细胞壁具有保护的作用;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能够流动,加速物质的交换;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比较只是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其他的结构在功能上基本相同。
故题干说法正确。
2.在生物分类等级中,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是最多的。( )
【答案】正确
【详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所以,在生物分类等级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是最多,故题干观点正确。
3.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般的野生动物不需要我们保护。 ( )
【答案】错误
【分析】我国常见的一级保护动物有丹顶鹤、褐马鸡、大熊猫、蒙古野驴、扬子鳄等。
【详解】褐马鸡为中国特产珍稀鸟类,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体高约60厘米,体重5千克,头和颈为灰黑色,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尾巴高高竖起,不善飞行,善于奔跑。野生动物对维持自然环境的稳定、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保护野生动物,故题干说法错误。
4.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
【答案】正确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根据分析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故题干说法正确。
5.草履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 )
【答案】错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属于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异养。故本题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解答的关键。
6.有诗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中的“苔花”是指苔藓植物的花。( )
【答案】错误
【详解】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没有花,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题干说法错误。
7.韭黄和蒜黄是我们冬季常吃的蔬菜,它们的叶片呈黄白色,这是由于人们在这些蔬菜生长过程中,没有给予它们光照。( )
【答案】正确
【详解】韭黄和蒜黄之所以呈现黄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如将韭黄和蒜黄移到光下,韭黄和蒜黄中将有叶绿素形成,因而将变绿色,这一实验验证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故题干正确。
8.血液经过体循环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
【答案】错误
【详解】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经过体循环,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经过肺循环,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故题干观点错误。
9.器官移植的困难是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因为植入器官组织细胞相当于抗体。( )
【答案】错误
【详解】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疫苗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移植到人体内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因此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因为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抗原,故题干观点错误。
10.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地选择和培养,形成生物新品种,这个过程叫自然选择。 ( )
【答案】错误
【详解】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人工选择: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时间短。故题干说法错误。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如图是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植物组织标本 4次得到的图像,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③所用的目镜的放大倍数一定大于④
B.每个细胞中都一定能找得到叶绿体
C.图像④中能非常清楚的看到细胞膜
D.更换物镜一定是转动转换器来实现
【答案】D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透明标本→物镜(放大成倒立实像)→镜筒→目镜(放大成虚像)。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③视野放大倍数最大,但目镜倍数不一定比④目镜大,A错误。
B.绿色部分的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不是每一个细胞都含有,B错误。
C.细胞膜是紧贴在细胞壁上的一层透明且极薄的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使有用物质不能任意的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C错误。
D.转换器:镜筒下端的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叫做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几个接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镜头,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及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是细胞质先一分为二
B.癌细胞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C.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人的神经细胞高度分化,正常情况下仍具有细胞分裂能力
【答案】B
【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的分裂:①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②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有一个细胞核;③如果是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④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可见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相同和数目也相同。保证了新细胞和原细胞遗传物质一样。所以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先进行的是染色体的复制。
(2)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细胞分化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A错误。
B.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所以癌细胞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分裂而不分化,B正确。
C.细胞分化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
D.人的神经细胞高度分化,正常情况下高度分化是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分裂能力,D错误。
故选B。
13.下图为食肉动物的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北虎所处的分类等级是种 B.与东北豹共同特征最多的是狼
C.东北虎与东北豹的亲缘关系最近 D.科的分类等级比属的分类等级大
【答案】B
【分析】(1)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等级是界,最小的等级是种。(2)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A.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东北虎所处的分类等级是种,故A正确。
B.东北虎与东北豹同属(豹属),狼与东北豹同目,属小于目,因此,与东北豹共同特征最多的是东北虎,故B错误。
C.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因此,东北虎与东北豹的亲缘关系最近,故C正确。
D.科的分类等级比属的分类等级大,故D正确。
故选B。
14.2023年5月3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团队在国际植物学刊物《北欧植物学》杂志发表了论文——“华南地区四个堇菜属新种”,四个新种包括:潮州堇菜、河源堇菜、长茎堇菜和庆瑞堇菜。堇菜属四个新种之间的不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无机环境的多样性 B.基因(遗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生物多样性不包括无机环境的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堇菜属四个新种是科学家发现的四个新的物种,不能体现基因多样性,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是一定范围内,生物和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堇菜属四个新种是四个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15.如图是德州市减河湿地公园内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浮游动物和鱼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非生物成分
D.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浮游植物
【答案】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鱼→白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白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白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故A错误。
B.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同时鱼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植物为食物,它们之间又为竞争关系,因此浮游动物和鱼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故B正确。
C.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
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中的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鱼、河虾、白鹭等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C错误。
D.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白鹭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白鹭,故D错误。
故选B。
16.小果白刺是荒漠地区常用于防风固沙的小型灌木,有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可依附在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并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果白刺与该药用植物之间是捕食关系
B.叶退化体现了该药用植物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C.小果白刺枝芽中的芽原基发育成叶
D.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但破坏后更易恢复
【答案】B
【分析】(1)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关系。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详解】A.题目中得知:“药用植物可依附在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并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所以,小果白刺与该药用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A错误。
B.药用植物生活在水分稀少的荒漠地区,它的叶退化,可以降低植株的蒸腾作用,来减少水的散失,从而适应荒漠地区干旱缺水的环境,故叶退化利于锁阳在荒漠环境中的生存,B正确。
C.枝芽的基本结构包括生长点、幼叶、芽轴、芽原基;生长点可以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将来发育成幼叶,幼叶将来发育成叶;芽轴将来发育成茎;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侧芽。故小果白刺枝芽中的芽原基发育成侧芽,C错误。
D.对于荒漠生态系统来说,由于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它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因此破坏后不易恢复,D错误。
故选B。
1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中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肥料 B.温度 C.空气 D.光照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A.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没有体现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是因为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B符合题意。
C.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等,C不符合题意。
D.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蛾类多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是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B.秋季播种的小麦,遇下雨后小麦出苗少,主要是土壤中空气不足
C.合理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有机物
D.向日葵的籽粒常有空瘪的,主要是因为传粉不足
【答案】C
【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 ①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②自身条件:胚是活的、发育成熟且完整的胚、足够的营养储备、不在休眠期。特别提醒:阳光、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详解】A.根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尖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故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A不符合题意。
B.秋季播种的小麦,遇下雨后土壤中的空气被雨水挤出,导致土壤中空气不足,影响种子的萌发,从而导致小麦出苗少,B不符合题意。
C.合理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无机盐,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是其自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C符合题意。
D.向日葵的子粒常有空瘪的,最大的可能是传粉不足也就是由于植物开花时,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柱头没有接受到花粉而导致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某兴趣小组把一株牵牛花放置在黑暗中一昼夜后,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变量的处理,接着照光3小时后摘下叶片进行酒精水浴加热,最后滴加碘液检测。该实验不能用于证明(  )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C.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D.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答案】B
【分析】(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光用来提供动力,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分析图示,该装置可形成两组对照实验:绿叶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白斑叶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以叶绿体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
【详解】AC.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所以本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汾,故AC正确。
B.本装置没有收集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无法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故B错误。
D.叶片的绿色部分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会变蓝,叶片的白斑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不会变蓝,说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故D正确。
故选B。
20.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产生氧气的影响”,用培养液X(含有植株生长所需的全部无机盐)和培养液Y(缺少含镁的无机盐,镁是叶绿素中唯一的金属元素),分别培养同样数量和生长状况的马铃薯幼苗,保持温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A点,马铃薯只进行呼吸作用
B.在B点,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在C点,马铃薯产氧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不同
D.在相同光照强度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叶绿素含量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点时,只有呼吸作用;AB段表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点以后,表示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C点为光的饱和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有:色素的含量、酶的数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
【详解】A.在A点,光照强度为零,即此时马铃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在B点,溶液中的净溶氧量为零,说明此时马铃薯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等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因此,B点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
C. C点为光的饱和点,光照强度不再成为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故二氧化碳浓度可能成为马铃薯幼苗进一
步提高放氧量的限制因素,C错误。
D.分析图示,在相同光照强度下,缺镁的Y溶液中的净溶氧量低于X溶液(含有植株生长所需的全部无机盐)中的净溶氧量,可见,在相同光照强度下,叶绿素的含量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
21.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B.人类进化过程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C.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D.人类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答案】B
【分析】1.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
【详解】A.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正确。
B.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显然,人类进化过程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选择对人类的进化有重要影响,B错误。
C.化石提供了关于古人类形态、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互动的直接信息,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直接证据,C正确。
D.从最早的猿类祖先到现代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可见,人类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D正确。
故选B。
22.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C.①~⑤都含有消化酶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答案】B
【分析】图中:①是唾液、②是胃液、③是胆汁、④是胰液、⑤是肠液;a是葡萄糖、b是氨基酸、c是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①唾液只能初步消化淀粉,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和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还需要肠液和胰液的参与,A错误。
B.④是胰液、⑤是肠液,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小肠,肠腺分泌的肠液也在小肠里,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B正确。
C.①②④⑤都含有消化酶,而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C错误。
D.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a葡萄糖、b氨基酸、c甘油和脂肪酸)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B。
23.如图为人体内血液流经某部位的示意图,a、b表示相关血管,“→”表示血流方向。根据图示分析,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若X为肺,则a内流动脉血 B.若X为小肠,则b内养料含量会上升
C.若X为肾脏,则b内尿素含量会上升 D.若a、b内均流动脉血,则X一定是肾小球
【答案】B
【分析】血液流经各器官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一般变化是:
①当血液流过肾脏后尿素减少,流过其他各器官后,尿素等废物增加。
②当血液流过肺后(肺循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
③当血液流过小肠后营养物质增加,流过其他各器官后,营养物质减少。
【详解】A.若X为肺,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则b内氧气含量丰富,流动脉血,A错误。
B.若X为小肠,当血液流经小肠处的毛细血管网时,不仅把运输来的氧气供给组织细胞利用,还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同时被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也随着血液运往全身各处,则b内是养料含量上升,而氧气减少的的静脉血,B正确。
C.若X为肾脏,当血液流经肾脏后,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则b内尿素含量减少,C错误。
D.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血管内流动的是静脉血,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血管内
流静脉血;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血管内流动脉血,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血管内流动的是动脉血。可见,若a是肺静脉、b是主动脉,都流动脉血,则X还可能是心脏中的左心房和左心室,D错误。
故选B。
24.下列关于皮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B.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真皮富含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C.人在剧烈活动后,会大量出汗,说明皮肤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D.皮肤在受伤后能自愈,因为真皮的细胞具有分裂增生能力
【答案】D
【分析】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具有保护作用。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详解】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构成,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故A正确。
B.人体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和真皮,表皮位于皮肤表皮,有上皮组织构成,真皮位于表皮的下方,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故B正确。
C.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如水、无机盐、尿素,有一部分由皮肤形成汗液排出,故皮肤具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故C正确。
D.皮肤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是因为生发层细胞的特点是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故D错误。
故选D。
25.4月—7月是我省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是感染肠道病毒引起的,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患足口病。如图为该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甲、丙是健康人,与甲相比,丙体内含有该病相应抗体,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传染病角度分析,EV71病毒属于病原体 B.乙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
C.1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 D.2表示患者的痊愈过程
【答案】D
【分析】图中:甲为易感人群;乙为传染源;丙既不是易感人群,也不是传染源,体内含有该病相应抗体;1为接种EV71疫苗;2为感染EV71病毒,3为痊愈过程。
【详解】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EV71病毒(一种肠道
病毒)能造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则从传染病角度分析,EV71病毒属于病原体,A正确。
B.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做传染源,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则乙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B正确。
C.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甲、丙是健康人,与甲相比,丙体内含有该病相应抗体,因此1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使体内出现相应的抗体,C正确。
D.甲是健康人,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因此2表示健康人感染EV71病毒,变为患者的过程;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丙是健康人,并且体内含有该病相应抗体,因此3表示患者的痊愈过程,D错误。
故选D。
26.下列与疾病防治有关的说法,明显不科学的是(  )
A.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B.预防感冒,增强体质最重要
C.药方无贵贱,效者是灵丹
D.用药如用兵,在精不在多
【答案】A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A.“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是在提倡一种“适度接触微生物可以增强免疫力”的观点,但实际上这种说法过于简化,并不科学。过度的不洁环境可能导致病原体的传播,增加感染的风险,A错误。
B.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强健的免疫系统能更有效地抵御病原体,包括引起感冒的病毒。因此,通过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等方式增强体质,确实可以降低感冒的风险,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议,B正确。
C.“药方无贵贱,效者是灵丹”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治疗疾病时,药物的昂贵与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药物的疗效,C正确。
D.“用药如用兵,在精不在多” 强调的是用药的原则应该是精准和适量,而不是盲目地多用药物,D正确。
故选A。
27.“弓鱼术”就是用一种比较特殊的绑法,把鱼绑成“弓”字的形状,这么做能让鱼儿离开水,还能多活一天左右的时间,而且还能祛除鱼身上的腥味,食用起来味道更鲜美,捆绑后的鱼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鱼离开水之后会死的原因是鳃丝相互黏结,与空气接触面积小
B.把鱼绑成弓形,目的是让鱼鳃张开,使鳃丝接触空气,从而使鱼获得氧气
C.鱼被绑成弓形后不能动弹,耗氧量增加
D.鱼被绑成弓形后不能动弹,避免蹦跳损伤致死或鱼胆破裂而昧苦
【答案】C
【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个部分;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A.鱼离开水之后丝相互黏结,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大降低,会缺氧而死,A正确。
B.将鱼绑成弓形可以使鱼的鳃张开,鳃丝能够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鱼得到额外的氧气供应。这样鱼能够在离开水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存活,B正确。
C.鱼的首尾固定后,身体会紧绷地弯曲起来,使鱼无法剧烈活动,从而会降低鱼的能量的消耗,进而延长鱼的存活时间,C错误。
D.弓鱼能保活保鲜,一是因为保留了鱼腹内的水分,使鱼悬空而不缺氧;二是鱼被绑成弓形后不能动弹,避免蹦跳损伤致死或鱼胆破裂而味苦;三是弓鱼中通过吐污纳新这一程序,使鱼去除泥味,食用更为鲜美,D正确。
故选C。
28.科学家将萤火虫细胞内的发光基因转到细菌中,再让培养后的细菌感染烟草植株,通过这些方式将发光基因移植到烟草细胞里,这些烟草就成长为了一株株人造发光植物。该实例使用的技术属于( )
A.发酵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组织培养 D.生物防治
【答案】B
【分析】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
【详解】A.发酵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来生产食品、酒精等等的技术。因此,该过程用到的生物技术不是发酵技术,故A不符合题意。
B.转基因技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新品种。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培育出的能发光的烟草主要运用了转基因技术,故B符合题意。
C.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进而生根发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因此,该过程用到的生物技术不是组织培养,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生物防治常用的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因此,该过程用到的生物技术不是生物防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男生女责任在于女方,与男方没有任何关系
B.一对夫妇第一胎生的是男孩,第二胎一定是个女孩
C.人体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D.近亲结婚的后代子女一定会出现遗传病
【答案】C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详解】A.由遗传图解可知,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与哪种类型的精子结合,而不是责任在女方,与男方无关,A错误。
B.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人类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各是50%,因此,第二胎的性别是生男生女几率各占一半,B错误。
C.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因此,正常人体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C正确。
D.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并不是近亲结婚的后代子女一定会出现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30.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B.越低等的生物化石一般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爬行动物是由鸟类进化来的
【答案】B
【分析】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可结合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论进行分析。
【详解】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
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错误。
B.距现代越久远,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的化石越古老,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除此之外还有解剖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C错误。
D.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D错误。
故选B。
双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意,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2项得2分,有错选不得分。本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31.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①细胞壁、③叶绿体、⑤中央大液泡
B.④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②是细胞膜,与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无关
D.⑦是线粒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
【答案】AB
【分析】图中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⑦线粒体。
【详解】A.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 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 故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①细胞壁、③叶绿体、⑤中央大液泡,A正确。
B.④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B正确。
C.②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C错误。
D.⑦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被称为动力车间,是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是细胞的发动机,D错误。
故选AB。
32.如图是有关脊椎动物类群的代表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必须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的有A和B类动物
B.胎生哺乳的是D类动物
C.进化顺序是A→B→C→D→E
D.以上动物中属于变温动物的有ADE
【答案】CD
【分析】图中:A鲫鱼属于鱼类、B青蛙属于两栖动物、C家鸽属于鸟类、D马属于哺乳动物,E鳄鱼属于爬行动物。
【详解】A.A鲫鱼生活在水中,产卵和受精都在水中进行,B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水中产卵,水中受精;CDE的生殖和发育脱离了对水的依赖,A正确。
B.D马是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其余动物没有该特征,B正确。
C.动物进化的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原始鸟类、哺乳类都是由原始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进化顺序是A→B→E→D和C,C错误。
D.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可见,上述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有CD,变温动物的有ABE,D错误。
故选CD。
33.人们正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保护在四川卧龙的大熊猫,保护在我省盐城沿海滩涂地区的丹顶鹤,这些措施属于(  )
A.就地保护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迁地保护 D.禁止开发一切自然资源
【答案】AB
【分析】动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详解】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
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要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保护在四川卧龙的大熊猫,保护在我省盐城沿海滩涂地区的丹顶鹤,这些措施属于就地保护,AB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4.关于生命现象与其体现的生命特性的对应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粒种子通过萌发、生长成为参天大树——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B.人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生汗液——生物体能排出废物
C.刺猬卷成球躲避敌害——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
D.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适应环境
【答案】A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发育,A正确。
B.人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生汗液,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即新陈代谢,B正确。
C.刺猬卷成球躲避敌害,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错误。
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因此大树底下较凉爽,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D错误。
故选AB。
35.下图为某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B.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物质循环
D.若该海洋生态系统被DDT污染,最终体内DDT浓度最低的生物是鲨鱼
【答案】AC
【分析】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
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图中的食物链有: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大黄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乌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
【详解】A.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方向流动、且是逐级递减的,A正确。
B.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大黄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乌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B错误。
C.生态系统中存在物质循,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C正确。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确,此生态系统营养级最高生物是鲨鱼,鲨鱼体内DDT浓度最高,海洋水生植物体内DDT浓度最低,D错误。
故选AC。
36.某中学学生助手利用已萌发的绿豆种子进行实验(如图)。几小时后经漏斗倒入一杯清水,同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下列关于此项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澄清的石灰水会变为浑浊 B.倒入清水的目的是清洗漏斗
C.可证明绿豆萌发产生了氧气 D.实验材料也可选用绿豆植株
【答案】AD
【分析】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得到能量,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储存在种子内的有机物开始分解,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详解】A.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时消耗瓶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A正确。
B.实验中倒入清水的目的是将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挤入试管,会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了,表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能够释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石灰水变得浑浊,B错误。
C.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此实验可证明绿豆萌发产生了二氧化碳,C错误。
D.实验材料也可选用绿豆幼苗,因为绿豆幼苗呼吸作用旺盛,同样可以验证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AD。
37.水绵、葫芦藓、贯众、马尾松依次属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关于它们主要特
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绵是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B.葫芦藓植株较高,有根、茎、叶
C.贯众的叶有许多小叶,用孢子繁殖 D.马尾松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答案】AC
【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详解】A.水绵生活在水中,是一种没有分枝的多细胞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每个细胞中有绿色带状螺旋排列的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生活,A正确。
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无根,有茎、叶等器官的分化,B错误。
C.贯众属于蕨类植物,贯众的茎都生长在地下,其上生有许多须状的根,叶有许多小叶从茎处向上生长,茎很短,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带,用孢子繁殖后代,C正确。
D.马尾松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D错误。
故选AC。
38.观察下面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肾单位由①②③构成
B.与③内的液体相比,健康人的尿液没有葡萄糖
C.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是图中④发生病变
D.与②内的液体相比,⑤内液体中尿素明显减少
【答案】BD
【分析】图中①肾小球、②肾动脉、③肾小囊、④肾小管、⑤肾静脉。
【详解】A.肾单位是由①肾小球、③肾小囊、④肾小管组成的,故A错误。
B.肾小管把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因此与③肾小囊内的液体原尿相比,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故B正确。
C.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会导致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来不能被滤过的血细胞和蛋白质会进入原尿中,但肾小管对血细胞和蛋白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此这些血细胞和蛋白质就会随尿液排出而形成血尿或蛋白
尿。所以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是图中①肾小球发生病变,故C错误。
D.②肾动脉内的液体是动脉血,⑤是肾静脉。血液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一部分多余的水、无机盐及尿素等废物被排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消耗了氧气,所以⑤肾静脉的血液里减少的成分有尿素、氧气等,故D正确。
故选BD。
39.南京市正式启动2023年度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注射的疫苗和采取的预防措施分别是( )
A.抗体 B.抗原
C.保护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BC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HPV疫属于抗原。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接种HPV疫苗的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故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40.三孩政策放开后,已生育了两个男孩的某夫妇,想再生一个孩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父亲可以产生两种生殖细胞
B.父亲生殖细胞中的X 或Y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
C.图中受精卵A将来会发育成男孩
D.第三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是25%
【答案】AB
【分析】(1)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2)
【详解】A.父亲的性染色体是XY,产生含有X精子和Y精子两种精子,故A正确。
B.父亲的性染色体是XY,产生含有X精子和Y精子两种,而母生的性染色体是XX,产生1种含X的卵细胞,因此,生男生女取决于哪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故B正确。
C.题干图分析可知,受精卵A将来会发育成女孩,故C错误。
D.通过人体的性别遗传图可知,这对夫妇第三孩是男孩的概率是50%,故D错误。
故选AB。2024年中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5(南京专用)
2024年南京中考生物延续去年的题型和题量,根据最新考试信息以及模拟考试可以发现:在试卷难度方面,不会有太大变化,难易程度还是按7:2:1。判断题往往考察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清晰理解基本概念并能够准确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注意积累常见的判断题陷阱和易错点。选择题部分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是评价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考过程中注意总结归纳,将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导图 ,有助于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双选题需要注意辨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避免在答题时出现混淆。
新考法1:第20题考查跨学科;与数学线性图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
新考法2:第23题考察概念扩展能力,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上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从生命观念的角度阐述不同概念要素之间的内涵关系。
新考法3:第27题考察考查跨学科模型制作,根据设计方案,开始制作模型。这通常涉及工具使用、材料选择、搭建组合等活动。在制作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模型的性能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套试卷具有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要求同学们在大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考查的基本形式是先给出一定的信息,学生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组织,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3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写“A”,错误的打“B”,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和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功能上与植物细胞基本相同。( )
2.在生物分类等级中,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是最多的。( )
3.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般的野生动物不需要我们保护。 ( )
4.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
5.草履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 )
6.有诗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中的“苔花”是指苔藓植物的花。( )
7.韭黄和蒜黄是我们冬季常吃的蔬菜,它们的叶片呈黄白色,这是由于人们在这些蔬菜生长过程中,没有给予它们光照。( )
8.血液经过体循环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
9.器官移植的困难是机体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因为植入器官组织细胞相当于抗体。( )
10.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地选择和培养,形成生物新品种,这个过程叫自然选择。 ( )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如图是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植物组织标本 4次得到的图像,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③所用的目镜的放大倍数一定大于④
B.每个细胞中都一定能找得到叶绿体
C.图像④中能非常清楚的看到细胞膜
D.更换物镜一定是转动转换器来实现
12.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及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是细胞质先一分为二
B.癌细胞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C.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人的神经细胞高度分化,正常情况下仍具有细胞分裂能力
13.下图为食肉动物的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北虎所处的分类等级是种 B.与东北豹共同特征最多的是狼
C.东北虎与东北豹的亲缘关系最近 D.科的分类等级比属的分类等级大
14.2023年5月3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团队在国际植物学刊物《北欧植物学》杂志发表了论文——“华南地区四个堇菜属新种”,四个新种包括:潮州堇菜、河源堇菜、长茎堇菜和庆瑞堇菜。堇菜属四个新种之间的不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无机环境的多样性 B.基因(遗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5.如图是德州市减河湿地公园内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浮游动物和鱼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非生物成分
D.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浮游植物
16.小果白刺是荒漠地区常用于防风固沙的小型灌木,有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可依附在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并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果白刺与该药用植物之间是捕食关系
B.叶退化体现了该药用植物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C.小果白刺枝芽中的芽原基发育成叶
D.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但破坏后更易恢复
1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中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肥料 B.温度 C.空气 D.光照
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是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B.秋季播种的小麦,遇下雨后小麦出苗少,主要是土壤中空气不足
C.合理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有机物
D.向日葵的籽粒常有空瘪的,主要是因为传粉不足
19.某兴趣小组把一株牵牛花放置在黑暗中一昼夜后,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变量的处理,接着照光3小时后摘下叶片进行酒精水浴加热,最后滴加碘液检测。该实验不能用于证明(  )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C.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D.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20.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产生氧气的影响”,用培养液X(含有植株生长所需的全部无机盐)和培养液Y(缺少含镁的无机盐,镁是叶绿素中唯一的金属元素),分别培养同样数量和生长状况的马铃薯幼苗,保持温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A点,马铃薯只进行呼吸作用
B.在B点,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在C点,马铃薯产氧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不同
D.在相同光照强度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叶绿素含量
21.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B.人类进化过程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C.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D.人类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22.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C.①~⑤都含有消化酶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23.如图为人体内血液流经某部位的示意图,a、b表示相关血管,“→”表示血流方向。根据图示分析,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若X为肺,则a内流动脉血 B.若X为小肠,则b内养料含量会上升
C.若X为肾脏,则b内尿素含量会上升 D.若a、b内均流动脉血,则X一定是肾小球
24.下列关于皮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B.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真皮富含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C.人在剧烈活动后,会大量出汗,说明皮肤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D.皮肤在受伤后能自愈,因为真皮的细胞具有分裂增生能力
25.4月—7月是我省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是感染肠道病毒引起的,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患足口病。如图为该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甲、丙是健康人,与甲相比,丙体内含有该病相应抗体,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传染病角度分析,EV71病毒属于病原体 B.乙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
C.1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 D.2表示患者的痊愈过程
26.下列与疾病防治有关的说法,明显不科学的是(  )
A.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B.预防感冒,增强体质最重要
C.药方无贵贱,效者是灵丹
D.用药如用兵,在精不在多
27.“弓鱼术”就是用一种比较特殊的绑法,把鱼绑成“弓”字的形状,这么做能让鱼儿离开水,还能多活一天左右的时间,而且还能祛除鱼身上的腥味,食用起来味道更鲜美,捆绑后的鱼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鱼离开水之后会死的原因是鳃丝相互黏结,与空气接触面积小
B.把鱼绑成弓形,目的是让鱼鳃张开,使鳃丝接触空气,从而使鱼获得氧气
C.鱼被绑成弓形后不能动弹,耗氧量增加
D.鱼被绑成弓形后不能动弹,避免蹦跳损伤致死或鱼胆破裂而昧苦
28.科学家将萤火虫细胞内的发光基因转到细菌中,再让培养后的细菌感染烟草植株,通过这些方式将发光基因移植到烟草细胞里,这些烟草就成长为了一株株人造发光植物。该实例使用的技术属于( )
A.发酵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组织培养 D.生物防治
2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男生女责任在于女方,与男方没有任何关系
B.一对夫妇第一胎生的是男孩,第二胎一定是个女孩
C.人体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D.近亲结婚的后代子女一定会出现遗传病
30.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B.越低等的生物化石一般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爬行动物是由鸟类进化来的
双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意,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2项得2分,有错选不得分。本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31.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有①细胞壁、③叶绿体、⑤中央大液泡
B.④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②是细胞膜,与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无关
D.⑦是线粒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
32.如图是有关脊椎动物类群的代表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必须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的有A和B类动物
B.胎生哺乳的是D类动物
C.进化顺序是A→B→C→D→E
D.以上动物中属于变温动物的有ADE
33.人们正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保护在四川卧龙的大熊猫,保护在我省盐城沿海滩涂地区的丹顶鹤,这些措施属于(  )
A.就地保护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迁地保护 D.禁止开发一切自然资源
34.关于生命现象与其体现的生命特性的对应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粒种子通过萌发、生长成为参天大树——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B.人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生汗液——生物体能排出废物
C.刺猬卷成球躲避敌害——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
D.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适应环境
35.下图为某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B.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物质循环
D.若该海洋生态系统被DDT污染,最终体内DDT浓度最低的生物是鲨鱼
36.某中学学生助手利用已萌发的绿豆种子进行实验(如图)。几小时后经漏斗倒入一杯清水,同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下列关于此项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澄清的石灰水会变为浑浊 B.倒入清水的目的是清洗漏斗
C.可证明绿豆萌发产生了氧气 D.实验材料也可选用绿豆植株
37.水绵、葫芦藓、贯众、马尾松依次属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关于它们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绵是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B.葫芦藓植株较高,有根、茎、叶
C.贯众的叶有许多小叶,用孢子繁殖 D.马尾松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38.观察下面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肾单位由①②③构成
B.与③内的液体相比,健康人的尿液没有葡萄糖
C.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是图中④发生病变
D.与②内的液体相比,⑤内液体中尿素明显减少
39.南京市正式启动2023年度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注射的疫苗和采取的预防措施分别是( )
A.抗体 B.抗原
C.保护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40.三孩政策放开后,已生育了两个男孩的某夫妇,想再生一个孩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父亲可以产生两种生殖细胞
B.父亲生殖细胞中的X 或Y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
C.图中受精卵A将来会发育成男孩
D.第三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是25%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