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动物的运动、行为、作用(原卷版+解析版)(湖南专用)

2024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动物的运动、行为、作用(原卷版+解析版)(湖南专用)

2024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动物的运动、行为、作用
命题点01 动物的运动
命题点02 动物的行为
命题点03 动物的作用
1.动物的运动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的形式考查: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2.动物的行为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实验题的形式考查,考查命题点有:认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认识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认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认识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
3、动物的作用常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查命题点有:认识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命题点01 动物的运动
命题点02 动物的行为
命题点03动物的作用
命题点01 动物的运动
【针对练习1】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现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
A.骨 B.骨骼肌 C.骨骼 D.关节
【答案】B
【分析】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详解】ABD.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可见,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骨骼肌,AD错误,B正确。
C.骨骼是由骨和骨连结构成的,骨连结包括活动的连结(关节)、半活动连结和不活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C错误。
故选B。
【针对练习2】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骨本身是能运动的,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
B.一组骨骼肌收缩能牵拉骨,也能将骨复位
C.运动系统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不需要其他系统的配合
D.神经刺激骨骼肌收缩,并使其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相应的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答案】D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A.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故A错误。
B.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缩的特性,但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收缩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故B错误。
C.运动不仅需要运动系统,还需要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运动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故C错误。
D.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相应的部位就会产生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针对练习3】下列关于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牵动骨绕关节转动
B.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C.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D.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腱,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腹
【答案】D
【分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骨骼肌具有受到刺激后能够收缩的特性。
【详解】A.骨骼肌收缩,可牵动骨绕关节转动,故A正确。
B.骨骼肌两端的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故B正确。
C.骨骼肌受到刺激后能够收缩,为运动提供动力,故C正确。
D.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故D错误。
故选D。
【针对练习4】如图为人的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示意图,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相互配合,牵动骨完成屈肘或伸肘动作
B.③是骨骼肌的肌腱,④是骨骼肌的肌腹
C.屈肘时,②肱二头肌舒张,②肱三头肌收缩
D.骨骼肌是动力作用,关节是杠杆作用
【答案】A
【分析】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骨骼肌、骨、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任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如图①肱三头肌,②肱二头肌,③肌腹,④肌腱。
【详解】AC.屈肘时,②肱二头肌收缩,①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①肱三头肌收缩,②肱二头肌舒张。可见①和②相互配合,牵动骨完成屈肘或伸肘动作,故A正确,C错误。
B.④是骨骼肌的肌腱,③是骨骼肌的肌腹,故B错误。
D.运动时,骨、关节、肌肉相互配合,骨骼肌是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针对练习5】如图为人体的关节和上肢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是关节囊,③是关节腔
B.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骨骼肌和关节组成
C.人在屈肘时,a舒张b收缩
D.完成一个动作至少需要两组肌肉的配合
【答案】C
【分析】如图为人体的关节和上肢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关节头、②是关节囊、③是关节腔、④是关节窝、⑤是关节软骨;a是肱二头肌、b是肱三头肌、c是肘关节。
【详解】A.据分析可见:图中②是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关节囊围成的密闭空腔叫③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故A正确。
B.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故B正确。
C.人在屈肘时,a肱二头肌收缩、b肱三头肌舒张,故C错误。
D.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故D正确。
故选C。
命题点02 动物的行为
【针对练习6】下列对“雄鸡报晓”这种动物行为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属于先天性行为 B.与神经调节有关
C.由遗传物质决定 D.由生活经验获得
【答案】D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雄鸡报晓”这种动物行为是在神经和激素调节下,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和生活经验无关,D错误,ABC正确。
故选D。
【针对练习7】用性外激素引诱剂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  )
A.取食行为 B.学习行为 C.迁徙行为 D.昆虫之间的通讯
【答案】D
【分析】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
【详解】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性外激素,多是由雌虫分泌并释放,引诱雄虫前来交配,用性外激素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是利用昆虫之间的通讯,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针对练习8】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芦苇莺的鸟巢中,芦苇莺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芦苇莺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分析】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详解】芦苇莺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这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繁殖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因此,对芦苇莺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①是先天性行为、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由此可见,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针对练习9】生物社团的同学利用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得出如下结果,表格中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0 62 10
A.动物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
B.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C.动物绕道取食只受遗传物质控制
D.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乙>甲
【答案】C
【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A.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的绕道取食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学习行为,A正确。
B.结合分析,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学习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B正确。
C.动物的绕道取食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因此与遗传和环境都有关,C错误。
D.根据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可知: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10次)>甲(30次)>乙(62次),D正确。
故选C。
【针对练习10】《梦溪笔谈》中记载,蜘蛛被蜂蜇伤后会用芋梗摩擦伤口消肿,后来人被蜂蜇伤后,也用芋梗敷伤口进行治疗。关于人的这种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B.是先天性行为
C.完全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
D.是先天性行为的基础
【答案】A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详解】《梦溪笔谈》中记载,蜘蛛被蜂蜇伤后会用芋梗摩擦伤口消肿,后来人被蜂蜇伤后,也用芋梗敷伤口进行治疗。人的这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后天性学习行为,人本身没有这行为,不是先天性行为,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针对练习11】动物和人能通过各种行为适应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家蚕吐丝属于动物间的信息交流
B.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都形成等级
C.刚出生的小猫能吮吸母猫乳汁属于先天性行为
D.学习行为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答案】C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即必须借助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学习行为。
【详解】A.家蚕吐丝是家蚕的发育行为,不属于信息交流,A错误。
B.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B错误。
C.刚出生的小猫能吮吸母猫的乳汁是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C正确。
D.学习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受遗传因素的限制,有利于动物适应更复杂的环境,D错误。
故选C。
【针对练习1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动物的通讯(  )
A.一只工蜂发现蜜源后回巢跳起“8”字舞 B.黄鼠狼遇敌后释放臭气
C.雌蛾散发性外激素 D.雄蛙在田里向雌蛙发出鸣叫
【答案】B
【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A.工蜂找到蜜源后回巢跳“8字舞”是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向属于动物之间信息交流,故A正确。
B.黄鼠狼遇敌后释放臭气属于防御行为,不能起到传递信息作用,故B错误。
C.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交尾,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故C正确。
D.雄蛙在田里向雌蛙发出鸣叫属于求偶行为,故D正确。
故选B。
【针对练习13】捕蝇草是生活在贫瘠土壤中的一种绿色植物,具有特殊的捕蝇叶,能分泌蜜汁引诱昆虫靠近。当昆虫进入捕蝇叶内部时,叶缘上的刺毛迅速交互咬合,随后捕蝇叶分泌的消化液将昆虫分解,获得氮、磷等元素。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
A.捕蝇草与昆虫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传递
B.捕蝇草的刺毛结构有利于捕获昆虫
C.捕蝇草的生活方式只能自养
D.捕蝇草捕食昆虫有利于其适应环境
【答案】C
【分析】(1)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2)自养:利用无机物作为原料,自己制造有机物来养活自己的营养方式。 异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营养方式。
【详解】A.捕蝇草是生活在贫瘠土壤中的一种绿色植物,具有特殊的捕蝇叶,能分泌蜜汁引诱昆虫靠近。所以捕蝇叶与昆虫之间存在信息传递,故A不符合题意。
B.捕蝇叶的刺毛结构可以使昆虫进入捕蝇叶内部时,就迅速咬合,成功捕捉到昆虫,有利于其捕食,故B不符合题意。
C.捕蝇草叶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植物;但制造的养料不足,必须捕捉苍蝇等小虫以摄取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又属于异养,故C符合题意。
D.生物适应环境,捕蝇草的刺毛等结构都是为了其捕食,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针对练习14】中国狼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它们营群体生活,有明确的分工,狼王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关系,其他成员需服从首领。由此可知狼群具有(  )
A.取食行为
B.社会行为
C.防御行为
D.领域行为
【答案】B
【分析】1、取食行为是动物获得营养的活动,包括寻找、获取、加工、摄入和贮藏食物等的行为。2、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3、繁殖行为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行为。4、领域行为是动物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等而占领地域的行为。
【详解】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所具有的一
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狼群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狼王)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具有社会行为,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针对练习15】蜜蜂营群体生活,一个蜂群通常由一只蜂王、少量雄蜂和数万只工蜂组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B.蜂群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
C.蜂群成员间不存在信息交流
D.蜂群中各成员间独立生活
【答案】A
【分析】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详解】社会行为是指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它们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由题干可知,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雄蜂、工蜂和蜂王之分,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蜂群的生活,因此具有一系列的社群行为。蜜蜂可以通过花的香味来寻找蜜源,蜜蜂还可以通过“圆形舞”、“8字摆尾舞”告诉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因此蜂群成员间存在信息交流,因此,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命题点03 动物的作用
【针对练习16】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是(  )
A.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储存在树洞或地下 B.太阳鸟吸食花蜜
C.植食性动物采食植物 D.“地衣”改变自然环境
【答案】D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储存在在树洞或地下,吃不完的松子可能会萌发成幼苗,所以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故A正确。
B.太阳鸟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故B正确。
C.植食性动物采食植物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故C正确。
D.“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不是动物,故D错误。
故选D。
【针对练习17】对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B.动物的遗体可以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物质
C.动物体内的食物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D.动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其转变为自身组成物质
【答案】A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动物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说明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发展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不能体现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A错误。
BC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其转变为自身组成物质,同时动物体内的食物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以及动物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物质均被植物吸收利用,以上可见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BCD正确。
故选A。
【针对练习18】下列能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提供证据的是(  )
A.草原上大规模地猎杀狼,使得野兔的数量增加,加速草场的退化
B.羊群以草为食,其生命活动产生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
C.羊产生的粪便及其死后的遗体被分解
D.苍耳果实的表面带有钩刺,可钩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带往远方
【答案】A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作生态平衡。“草原上大规模地猎杀狼,使得野兔的数量增加,加速草场的退化”体现了动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
B.羊群以草为食,通过呼吸作用,将食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和尿素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说明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B错误。
C.羊产生的粪便及其死后的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体现了微生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C错误。
D.动物将苍耳的果实带往远方,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体现了动物能帮植物传播种子,故D错误。
故选A。
【针对练习19】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依赖的伙伴。下列有关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获取优质皮毛 B.植树造林,保护动物生存环境
C.麻雀会啄食粮食,应该严厉打击 D.鼠类危害人类生活,必须彻底消灭
【答案】B
【分析】动物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并且动物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有着重要作用;动物对人类有用的同时,有些动物也可以传播疾病或危害农作物等,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危害。
【详解】A.野生动物资源十分宝贵,需要人类加以保护,并且大量捕杀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不能随意捕杀野生动物获取优质皮毛,故A错误。
B.通过植树造林能够保护动物栖息和生存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故B正确。
C.每一种生物就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它所携带的基因库也将永远的消失,该物种不可能再生,因此我们要保护每一个物种,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麻雀虽然会偷吃粮食,但不应该严厉打击,再说麻雀能够捕食害虫,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故C错误。
D.每一种动物都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对维持生态平衡十分关键,一些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该设法控制其数量,尽量减少其危害,而不是赶尽杀绝。因此,鼠类虽然危害人类生活,但也不能彻底消灭干净,故D错误。
故选B。
【针对练习2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古诗最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维持生态平衡 B.帮助传播种子
C.帮助植物传粉 D.促进物质循环
【答案】A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
【详解】诗句中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可见青蛙能够捕食害虫,有利于水稻生长,维持生态平衡,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练习1】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并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1)先选用羊骨进行煅烧,被煅烧掉的物质是 ,剩下的灰白色的物质是 。
(2)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在不同发育阶段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骨的特性也有所不同,如图1为人的不同年龄阶段骨中某物质的含量变化:
①你推断这类物质是 。
②骨柔韧、弹性大、易变形的年龄是图1中所示 阶段(填字母),因此此年龄人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③取相等质量的A、B、C三个阶段的骨充分煅烧后,剩余物重量最多的是 阶段(填字母)的骨。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在公共汽车上提倡要给老年人让座的原因是 。
(4)再选用鱼骨进行“骨的脱钙”实验(图2)。
①实验前称质量为6克,实验后称质量为2克,证明了骨中含约占总质量 的是有机物。
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浸泡过的骨易折断
B.盐酸的作用是去除骨中有机物
C.实验目的是检验骨具有柔韧性
【答案】(1) 有机物 无机物
(2) 有机物 A C
(3)老年人骨内无机物含量多、易骨折
(4) 1/3/ C
【分析】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常用煅烧法和盐酸脱钙法来验证。
【详解】(1)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一般能燃烧,而无机物一般不能燃烧。实验材料选用羊骨,进行煅烧时,被煅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的灰白色的物质是无机物。
(2)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成年人,骨内的有机物约占 1/3,无机物约占2/3,这样的骨既坚硬又有弹性;而老年人,骨内的有机物小于 1/3,
无机物大于2/3,这样的骨弹性小,易骨折;青少年骨的有机物多于 1/3,无机物少于2/3,这样骨的硬度小、柔韧、弹性大,易变形。因此,推断这类物质是有机物。在A儿童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骨的弹性大,容易变形,所以青少年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C老年期无机物多于2/3,含量最多,所以取相等质量的A、B、C三个阶段的骨充分煅烧后,剩余物重量最多的是C阶段。
(3)老年人骨中,无机物多于2/3,有机物少于1/3,则这种骨的硬度大,弹性小,易骨折,老年人行动要小心,防止骨折。因此在公共汽车上提倡要给老年人让座。
(4)图中的鱼骨实验前称质量为6克,因无机盐溶解于盐酸中,实验后称重剩下的为2克有机物,证明了骨中含约占总质量的2/3是无机物,1/3是有机物。
A.盐酸除去骨中的无机物,剩余的物质是有机物,会变的柔韧,不易折断,A错误。
B.无机盐溶于某些酸,因此用盐酸能去除骨中的无机物,B错误。
C.骨中含有机物,有机物使骨有一定的弹性(柔韧性),该实验用盐酸去除骨中有机物,实验目的是检验骨具有柔韧性,C正确。
故选C。
【练习2】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态良好,但是航天员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这样是否会导致航天员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科研人员用大鼠和鱼骨开展了相关研究。
(1)航天员需要在飞船锻炼区跑步来锻炼身体,他们的运动离不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 和骨骼肌。在研究中,选取体重、年龄相同的20只雌性健康大鼠,平均分成两组,第一组进行吊尾(模拟失重状态),第二组不进行吊尾,连续饲养四周,这体现了对照实验的 原则,其中第 组是对照组,每组用10只大鼠而不用1只的目的是 。
(2)实验完成后,科研人员测得并记录了20只大鼠股骨的实验数据,下表中结果是他们通过计算平均值后得到的。
组别 骨松质骨密度(g/cm) 骨小梁间隙/mm 最大抗压载荷/N
实验组 0.14 0.16 124
对照组 0.20 0.12 194
据上表数据可知,模拟航天员失重状态,大鼠尾部悬吊4周后,骨松质骨密度下降,最大抗压载荷下降。综上所述,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可能会导致航天员 。
(3)科研人员还进行了“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
如图1中鱼肋骨经过彻底煅烧后变脆易断,此实验证明骨中含有 ,它与骨的硬脆有关。图2中鱼肋骨经过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浸泡后变柔韧,可以打结,此实验证明骨中含有 ,它与骨的柔韧有关。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增多,骨的弹性变小,易 ,其修复与骨膜上的 细胞有关。
【答案】(1) 关节 单一变量 二 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2)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3) 无机物 有机物 骨折 成骨
【分析】1.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与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与骨连结。骨连结有不活动的、半活动的和活动的三种形式,其中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可见,人体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2.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
3.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关节和骨骼肌。
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确保实验结果的变化只与所探究的变量有关,而与其他无关。在对照实验中,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自然状态)的对象组叫对照组。该实验中,第一组进行吊尾,模拟失重状态是实验组,而不进行吊尾的第二组小鼠是对照组,起到对照作用,这体现了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该实验中,每组用10只大鼠而不用1只的目的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模拟航天员失重状态,大鼠尾部悬吊4周后,骨松质骨密度下降,最大抗压载荷下降。综上所述,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可能会导致航天员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3)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将骨浸泡在15%的盐酸中,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是能被溶解出来,剩余物为有机物,会变柔软,称为骨的脱钙;将骨用火烧,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不易燃烧,会变得脆硬,为骨的煅烧。所以,图1中,鱼肋骨经过彻底煅烧后变脆易断,此实验证明骨中含有无机物,它与骨的硬脆有关。图2中,鱼肋骨经过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浸泡后变柔韧,可以打结,此实验证明骨中含有有机物,它与骨的柔韧有关。
老年人的骨含有的有机物少于1/3,无机物占的比例多于青少年,因此骨表现为硬脆、弹性小,易骨折。
骨表面的骨膜中有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具有再生功能,对骨折后骨的愈合起作用,它还能不断产生新的骨
细胞使骨不断长粗。
【练习3】生物学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探究实验。
步骤一:制作迷宫实验装置,在迷宫上方盖上透明玻璃,以便观察实验过程。
步骤二:选取大小相同的小白鼠三只(A、B、C),分别放在迷宫实验装置中进行观察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情况,测得如下数据。请分析:
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A 5分55秒 4分34秒 2分9秒 4分13秒
B 4分27秒 3分13秒 1分40秒 3分8秒
C 7分51秒 5分34秒 2分25秒 5分2秒
(1)从实验记录的数据分析,三只小白鼠每次走出迷宫获得食物的时间都不相同,而且第三次实验比前两次实验用的时间都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
(3)小明同学找来了两只小乌龟做实验结果发现两只小乌龟无论是错误次数,还是时间都比小白鼠多得多!小明要探究的问题是: ?
(4)通过分析该实验表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
(5)以上研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主要运用了哪些生物探究方法 。
【答案】(1)不同个体的小白鼠学习能力不一样,随着训练,学习能力逐渐增强
(2)学习
(3)不同种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4)越少
(5)实验法和观察法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详解】(1)从实验记录的数据分析,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三只小白鼠每次走出迷宫获得食物的时间都不相同,而且第三次实验比前两次实验用的时间都少,可见不同个体的小白鼠学习能力不一样,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个体的小白鼠学习能力不一样,随着训练,学习能力逐渐增强。
(2)动物的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其中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
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也称为后天性行为。所以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3)由题知,小明同学找来了两只小乌龟做实验,结果发现两只小乌龟无论是错误次数,还是时间都比小白鼠多得多!故小明要探究的问题是:不同种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4)通过分析该实验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少,更能够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5)以上研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主要运用了生物探究方法中的观察法和实验法。
【练习4】某校科技小组的同学在对一家养鸡场的调查中发现,产蛋率主要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和光照时间有关,并就此开展了相关的探究实验。
①选择大小、长势相同的产蛋鸡 40 只,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0只。
②甲组和乙组分别喂养等量的普通饲料和高蛋白饲料。
③记录鸡采食蛋白质的量与产蛋率的数据,如下表。
采食蛋白质的量[克/(只 日)] 15.5 17 18.5 20 21.5
产蛋率(%) 50 60 70 80 90
(1)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
(2)甲、乙两组中, 组起对照作用。
(3)根据题中影响产蛋率的因素,该实验还必须保证在相同的 下进行。
(4)据实验结果可知:产蛋率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多而 。
(5)调查中还发现,鸡的摄食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节律。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这是由 决定的行为。
【答案】(1)鸡的产蛋率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是否有关
(2)甲
(3)光照时间
(4)上升
(5)遗传物质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出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根据题干“甲组和乙组分别喂养等量的普通饲料和高蛋白饲料”的描述可知,甲、乙两组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蛋白质含量,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鸡的产蛋率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有关吗?
(2)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自然状态下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甲、乙两组实验中,甲组喂养普通饲料,针对蛋白质含量这个变量没做处理,因此,
起对照作用的是甲组;乙组喂高蛋白饲料,是实验组。
(3)根据题干“产蛋率主要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和光照时间有关”的描述可知,影响产蛋率的因素还有光照时间;因此,该实验还必须保证在相同的光照时间下进行,其目的是控制变量,保证变量的唯一,减少误差。
(4)通过分析科技小组同学记录的鸡摄入蛋白质的量与产蛋率之间的关系表,可得出结论:鸡的产蛋率随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多而上升。
(5)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因此,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看,鸡的摄食活动和其他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节律性,这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练习5】为确定熊蜂和蜜蜂中哪一种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熊蜂和蜜蜂访问花朵的行为(简称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同学们根据温室中一天内的温度变化规律,将一天中的温度划分为四个区间,即T1≤14℃、14℃24℃,通过观察、记录、统计得到图1所示的结果。(注:访花时间为访问一朵花所需的时间,即从接触一朵花到离开该花所用的时间。)
(1)【提出问题】熊蜂和蜜蜂中哪一种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
【作出假设】 。
(2)【制定并实施计划】调查访花时间,各温度区间记录得到多个访花时间的数据,取平均值,计算得到访花时间,绘制出上图的曲线。由图1可知,温度对 的访花行为影响更明显;当温度在 (填“T1或T2或T3或T4”)区间时,蜜蜂的访花时间最短。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依据图2中的访花频率,同学们初步判断 (填“熊蜂”或“蜜蜂”)更适合作为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传粉昆虫。
(4)蜜蜂通过“跳舞”告知同伴蜜源所在方位的现象称为 ,这种行为是由 决定的。
【答案】(1)熊蜂(蜜蜂)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
(2) 蜜蜂 T1
(3)熊蜂
(4) 通讯(信息交流) 遗传物质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熊蜂和蜜蜂中哪一种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本实验的假设是:熊蜂(或蜜蜂)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
(2)由图1可知,蜜蜂的访花时间曲线波动范围更大,说明温度对蜜蜂的访花行为影响更明显。当温度在T1区间时,蜜蜂的访花时间最短。
(3)依据图2中的访花频率,同学们初步判断熊蜂在各个温度段中,访花频率都比蜜蜂高。因此,熊蜂更适合作为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传粉昆虫。
(4)动物通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所以,蜜蜂通过“跳舞”告知同伴蜜源所在方位的现象称为通讯(信息交流)。结合分析可知,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练习6】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作出的假设是: 。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
(3)蚂蚁是昆虫纲动物,体表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 。
(4)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蚂蚁是通过 通讯的。
【答案】(1)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的
(2)社会
(3)外骨骼
(4)气味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
【详解】(1)根据题干的材料分析可以作出的假设是:蚂蚁是通过气味通讯的。
(2)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因此蚂蚁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
(3)蚂蚁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其生活在陆地上,为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根据实验结果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可以得出结论:蚂蚁是通过气味通讯的。
【练习7】为研究动物的行为,小雨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些小白鼠喜爱的食物,实验前将小白鼠饥饿12小时,再放进迷宫入口,如表格中的数据是他的实验记录,如图为“迷宫”示意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267秒
第二次 193秒
第三次 90秒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
(2)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蜜蜂,蜜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 ,学习能力越 。
(3)实验前将小白鼠饥饿的目的是 。
(4)如图2可知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迷宫时 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学习
(2) 高等 强
(3)小鼠会积极取食,有较高的食欲,观察效果更明显
(4) 平均转错的次数 经过训练,小鼠获得了走迷宫的学习行为
【分析】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1)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小白鼠从起点到达终点的平均时间越来越少,表明小白鼠有学习能力,所以小鼠走迷宫的行为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属于学习行为。
(2)小鼠,属于哺乳动物;蜜蜂属于节肢动物;小鼠比蜜蜂高等。
若把小鼠换成蜜蜂,蜜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可得出小鼠的学习能力比蜜蜂强,因此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这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3)实验所用的小鼠使它处于饥饿状态,这样小鼠有较高的食欲,会积极取食,观察效果更明显。
(4)根据图2,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迷宫时平均转错的次数逐渐减少,从而得出的结论是经过训练,小鼠获得了走迷宫的学习行为。
【练习8】如图是与动物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运动前要进行热身运动,运动时佩戴护具可以起到缓冲和支撑的功效,减少受伤几率。
材料二:若运动姿势不当等易造成关节损伤,伤后马上热敷会加重病情。正确做法应是在伤后48小时内给予间断性冷敷。组织遇冷后会收缩,减少液体渗出,减缓肿胀,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1)图一是人体的关节模式图,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有[4] 和[3]关节腔中的 ;与关节牢固性有关的结构是[ ] ,里面韧带也起到加固作用。
(2)图二是屈肘动作模式图,在完成这一动作时[8]的状态是 。
(3)图三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 。
(4)图四为肌肉牵连骨运动的模型图,根据材料一,佩戴护具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图四中的 (填序号),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能完成相关动作。动作不当,容易造成脱臼。脱臼是指 从 中滑出的现象。
(5)分析材料二,在受伤的48小时内不宜热敷,因为热敷会使血管 (选填“收缩”或“舒张”),加剧局部出血,可见运动还需要循环等系统配合完成。
【答案】(1) 关节软骨 滑液 2 关节囊
(2)舒张
(3)A
(4) ① 关节头 关节窝
(5)舒张
【分析】(1)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的,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2)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3)图一中,1是关节头、2是关节囊、3是关节腔、4是关节软骨、5是关节窝;图二中,6是肱二头肌、7是肱骨、8是肱三头肌、9是肘关节;图四中,①相当于关节、②④相当于骨骼肌、③⑤相当于骨。
【详解】(1)关节囊的内壁能分泌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因此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是4关节软骨和3关节腔中的滑液。与关节牢固性有关的结构有2关节囊,里面韧带也起到加固作用。
(2)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屈肘运动时,6肱二头肌收缩,8肱三头肌舒张。
(3)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因此图三中正确的是A。
(4)佩戴护具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图四中的①关节,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能完成相关动作。动作不当,容易造成导致脱臼现象发生,即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5)由资料二可知,在受伤的48小时内不宜热敷,因为热敷会使血管舒张,加剧局部出血,可见运动还需要循环等系统配合完成。
【练习9】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图一)在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向世人传递友爱、勇气和坚强。

材料二:北京2022年冬奥会共设7个大项,包括滑雪(图二)、滑冰等项目。
材料三:我国坚持“绿色冬奥”的理念。在奥运赛场上实现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有效减少场馆使用中的碳排放。
(1)吉祥物“冰墩墩”以哺乳动物大熊猫为原型,“雪容融”贴有和平鸽的金色吉祥纹,在动物有性生殖方式上,大熊猫是 动物,而和平鸽是 动物。
(2)滑雪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不仅由骨骼肌和 、 参与完成,还依赖 系统的调节,以控制速度和平衡。在滑雪过程中,完成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处于 状态,肱三头肌处于 状态。
(3)滑雪运动速度快,危险性强。为了尽可能减少运动损伤,专业人员提出了一些建议:
①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促进滑液的分泌使关节更加 。
②规范佩戴护具,护具紧实的包裹可避免关节受伤,护具与关节结构中的 具有相似的作用。
(4)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绿色冬奥”做些什么呢?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 胎生 卵生
(2) 关节 骨 神经 收缩 舒张
(3) 灵活 关节囊
(4)做好垃圾分类;不用一次性筷子;多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上学;不吃野生动物(合理即可)
【分析】1.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与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与骨连结。骨连结有不活动的、半活动的和活动的三种形式,其中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通常有毛;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3.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详解】(1)动物有性生殖方式上,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由卵黄供给,这样发育过程叫卵生,胚胎发育的营养由母体供给这样的发育过程叫胎生。大熊猫是哺乳动物,是胎生动物,而和平鸽是鸟类,属于卵生动物。
(2)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可见,滑雪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不仅由骨骼肌和关节、骨参与完成,还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以控制速度和平衡。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在滑雪过程中,
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3)①关节腔内有关节囊分泌的少量滑液,滑液在关节面之间起润滑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滑雪前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能促进滑液的分泌,从而使关节更加灵活。
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关节囊及囊内外的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可见,滑雪时,规范佩戴的护具与关节结构中的关节囊具有相似的保护作用。
(4)作为一名中学生,能为“绿色冬奥”做的事情可以有:做好垃圾分类;不用一次性筷子;多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上学;不吃野生动物等。(写1条,合理即可)
【练习10】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鹖(hé),毅鸟也。毅不知死。”这是《禽经》对褐马鸡的描述。古代官员的“花翎顶戴”中的“翎”就是褐马鸡尾部的羽毛。官帽上翎毛越多,象征官位越大。因为人类对褐马鸡尾羽的重视,褐马鸡羽毛成了人们追逐的珍品。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人类的捕猎等原因,褐马鸡越来越稀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鸟类。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内常见的植物有油松、沙棘等,褐马鸡常以油松上的油松毛虫为食,有时也以沙棘果、松子为食,也喜食羊肚菇这种真菌。豹猫和赤狐是褐马鸡的主要天敌,对褐马鸡的卵、雏鸡和幼鸡危害严重。褐马鸡主要在春夏繁殖、孵卵,秋季雏鸟长成。因此,通过冬春季节,对豹猫、赤狐的种群数量适当控制;在北京建立了褐马鸡的繁育中心;颁布法规禁止捕猎等措施,目前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增加。
(1)保护区内的羊肚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成分)。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含褐马鸡的食物链: (包含4个环节)。
(2)褐马鸡飞到保护区周围的农田吃农作物,遇到稻草人十分惊恐,此反应属于 反射。褐马鸡将卵产在巢中进行孵化,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3)某自然保护区受人为干扰较少,褐马鸡的数量相对稳定,那么其变化状态最有可能是下面的_____。
A. B. C. D.
(4)建立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措施。褐马鸡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有褐马鸡还有环颈雉、红胸角雉等鸟类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答案】(1) 分解者 油松(或沙棘)→油松毛虫→褐马鸡→豹猫(或赤狐)
(2) 条件 先天性/简单
(3)D
(4) 有效 生物种类/物种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③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法制和教育管理。
【详解】(1)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因此,保护区内的羊肚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因此,根据文中信息“褐马鸡常以油松上的油松毛虫为食,有时也以沙棘果、松子为食,豹猫和赤狐是褐马鸡的主要天敌”,可写出包含褐马鸡的食物链是:油松(或沙棘)→油松毛虫→褐马鸡→豹猫(或赤狐)。
(2)按照反射的形成过程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并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反射是条件反射。褐马鸡飞到保护区周围的农田吃农作物,遇到稻草人十分惊恐,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
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维持动物最基本生存的需要;褐马鸡将卵产在巢中进行孵化,是生来就有的繁殖行为,因此,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属于先天性行为。
(3)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某自然保护区受人为干扰较少,褐马鸡的数量相对稳定,那么其变化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AC.图示数量一直上升,不符合动态平衡的变化状态,AC错误。
B.图示数量恒定不变,不符合动态平衡的变化状态,B错误。
D.图示数量在较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符合动态平衡的变化状态,D正确。
故选D。
(4)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因此,褐马鸡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有褐马鸡还有环颈雉、红胸角雉等鸟类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性。
【练习11】澳大利亚的甘蔗种植一直饱受甘蔗蛴螬的危害,为控制虫害,从南美洲引入了甘蔗蛴螬的天敌——海蟾蜍。海蟾蜍背部布满毒腺,且繁殖速度非常快,引入海蟾蜍一段时间后,乌鸦的种群数量反而明显下降,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引入海蟾蜍后,当地乌鸦对其进行捕食,写出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在该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 。
(2)引入海蟾蜍一段时间后,乌鸦的种群数量反而明显下降,原因可能是 。几十年后调查发现,乌鸦在捕食毒蟾蜍时,专门攻击没有毒腺的下颌部,杀死后将蟾蜍翻过来吃没有毒的腹部。乌鸦这种行为可能是通过 获得的,也可能是通过 获得的。为验证上述猜想,可取乌鸦的幼鸟,脱离母体培养,等长成成鸟再放飞,观察放飞的成鸟是否具有这种行为。
(3)综上,利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对害虫进行防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应该包括 (至少答出两项,合理即可)。
【答案】(1) 甘蔗→甘蔗蛴螬→海蟾蜍→乌鸦 乌鸦
(2) 吃到毒腺中毒死亡 学习 遗传
(3)是否危害生物本身或者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无影响等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
【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题目中涉及到的食物链是甘蔗→甘蔗蛴螬→海蟾蜍→乌鸦。因为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在该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乌鸦。
(2)海蟾蜍背部布满毒腺,毒腺中有毒液,引入海蟾蜍一段时间后,乌鸦的种群数量反而明显下降,原因可能是吃到海蟾蜍的毒腺中毒死亡。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几十年后乌鸦在捕食毒蟾蜍时,专门攻击没有毒腺的下颌部,杀死后将蟾蜍翻过来吃没有毒的腹部。乌鸦这种行为可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也可能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3)综上所述,利用生物防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应该包括是否危害生物本身或者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无影响等。
【练习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齐鲁晚报曾报道:老鼠和猫本是一对天敌,然而烟台孙大娘家养的一只大白猫不仅和一只小老鼠和睦相处,这只刚产崽的母猫还给小老鼠喂奶吃。
资料二: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如果在侦查蚁回巢穴后用樟脑丸放置在洞口,发现蚁群会不知所措,找不到食物。
资料三:在安全的环境中白唇鹿的尾巴总是不停地摆动着,当"侦察兵"鹿发现有"敌人"时,鹿尾垂直不动。周围的白唇鹿见此信号,立即警觉起来,向四周眺望。一旦狼来了,"侦察兵"鹿拔腿就跑,尾巴也向上竖起,显出白色肛门后盾。其它鹿见"肛门后盾"的信号,立即跟着逃跑。
(1)资料一中,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母猫喂养老鼠的行为属于 行为,该行为由母猫体内的 决定。
(2)由资料二判断,蚂蚁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判断的依据是它们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形成了一定的 。
(3)群体成员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方式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请试举出一例: 。
【答案】(1) 先天性 遗传物质
(2) 社会 分工 组织
(3)狼群吼叫召集成员/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
【分析】(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2)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 ,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领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行为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行为,这些行为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详解】(1)母猫喂养老鼠的行为,是由母猫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出生后就具有的繁殖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共(有兵蚁、工蚁、蚁后等),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各成员间各司其职,因此蚂蚁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
(3)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成员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方式传递信息,例如狼群通过吼叫的方式召集成员,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2024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动物的运动、行为、作用
命题点01 动物的运动
命题点02 动物的行为
命题点03 动物的作用
1.动物的运动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的形式考查: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2.动物的行为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实验题的形式考查,考查命题点有:认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认识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认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认识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
3、动物的作用常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查命题点有:认识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命题点01 动物的运动
命题点02 动物的行为
命题点03动物的作用
命题点01 动物的运动
【针对练习1】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现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
A.骨 B.骨骼肌 C.骨骼 D.关节
【针对练习2】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骨本身是能运动的,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
B.一组骨骼肌收缩能牵拉骨,也能将骨复位
C.运动系统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不需要其他系统的配合
D.神经刺激骨骼肌收缩,并使其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相应的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针对练习3】下列关于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牵动骨绕关节转动
B.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C.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D.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腱,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腹
【针对练习4】如图为人的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示意图,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相互配合,牵动骨完成屈肘或伸肘动作
B.③是骨骼肌的肌腱,④是骨骼肌的肌腹
C.屈肘时,②肱二头肌舒张,②肱三头肌收缩
D.骨骼肌是动力作用,关节是杠杆作用
【针对练习5】如图为人体的关节和上肢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是关节囊,③是关节腔
B.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骨骼肌和关节组成
C.人在屈肘时,a舒张b收缩
D.完成一个动作至少需要两组肌肉的配合
命题点02 动物的行为
【针对练习6】下列对“雄鸡报晓”这种动物行为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属于先天性行为 B.与神经调节有关
C.由遗传物质决定 D.由生活经验获得
【针对练习7】用性外激素引诱剂杀农业害虫是利用了(  )
A.取食行为 B.学习行为 C.迁徙行为 D.昆虫之间的通讯
【针对练习8】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芦苇莺的鸟巢中,芦苇莺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鹃的雏鸟。对芦苇莺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针对练习9】生物社团的同学利用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得出如下结果,表格中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0 62 10
A.动物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
B.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C.动物绕道取食只受遗传物质控制
D.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乙>甲
【针对练习10】《梦溪笔谈》中记载,蜘蛛被蜂蜇伤后会用芋梗摩擦伤口消肿,后来人被蜂蜇伤后,也用芋梗敷伤口进行治疗。关于人的这种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B.是先天性行为
C.完全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
D.是先天性行为的基础
【针对练习11】动物和人能通过各种行为适应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家蚕吐丝属于动物间的信息交流
B.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都形成等级
C.刚出生的小猫能吮吸母猫乳汁属于先天性行为
D.学习行为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针对练习1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动物的通讯(  )
A.一只工蜂发现蜜源后回巢跳起“8”字舞 B.黄鼠狼遇敌后释放臭气
C.雌蛾散发性外激素 D.雄蛙在田里向雌蛙发出鸣叫
【针对练习13】捕蝇草是生活在贫瘠土壤中的一种绿色植物,具有特殊的捕蝇叶,能分泌蜜汁引诱昆虫靠近。当昆虫进入捕蝇叶内部时,叶缘上的刺毛迅速交互咬合,随后捕蝇叶分泌的消化液将昆虫分解,获得氮、磷等元素。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
A.捕蝇草与昆虫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传递
B.捕蝇草的刺毛结构有利于捕获昆虫
C.捕蝇草的生活方式只能自养
D.捕蝇草捕食昆虫有利于其适应环境
【针对练习14】中国狼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它们营群体生活,有明确的分工,狼王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关系,其他成员需服从首领。由此可知狼群具有(  )
A.取食行为
B.社会行为
C.防御行为
D.领域行为
【针对练习15】蜜蜂营群体生活,一个蜂群通常由一只蜂王、少量雄蜂和数万只工蜂组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B.蜂群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
C.蜂群成员间不存在信息交流
D.蜂群中各成员间独立生活
命题点03 动物的作用
【针对练习16】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是(  )
A.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储存在树洞或地下 B.太阳鸟吸食花蜜
C.植食性动物采食植物 D.“地衣”改变自然环境
【针对练习17】对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B.动物的遗体可以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物质
C.动物体内的食物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D.动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其转变为自身组成物质
【针对练习18】下列能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提供证据的是(  )
A.草原上大规模地猎杀狼,使得野兔的数量增加,加速草场的退化
B.羊群以草为食,其生命活动产生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
C.羊产生的粪便及其死后的遗体被分解
D.苍耳果实的表面带有钩刺,可钩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带往远方
【针对练习19】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依赖的伙伴。下列有关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获取优质皮毛 B.植树造林,保护动物生存环境
C.麻雀会啄食粮食,应该严厉打击 D.鼠类危害人类生活,必须彻底消灭
【针对练习2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古诗最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维持生态平衡 B.帮助传播种子
C.帮助植物传粉 D.促进物质循环
【练习1】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并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1)先选用羊骨进行煅烧,被煅烧掉的物质是 ,剩下的灰白色的物质是 。
(2)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在不同发育阶段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骨的特性也有所不同,如图1为人的不同年龄阶段骨中某物质的含量变化:
①你推断这类物质是 。
②骨柔韧、弹性大、易变形的年龄是图1中所示 阶段(填字母),因此此年龄人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③取相等质量的A、B、C三个阶段的骨充分煅烧后,剩余物重量最多的是 阶段(填字母)的骨。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在公共汽车上提倡要给老年人让座的原因是 。
(4)再选用鱼骨进行“骨的脱钙”实验(图2)。
①实验前称质量为6克,实验后称质量为2克,证明了骨中含约占总质量 的是有机物。
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浸泡过的骨易折断
B.盐酸的作用是去除骨中有机物
C.实验目的是检验骨具有柔韧性
【练习2】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态良好,但是航天员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这样是否会导致航天员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科研人员用大鼠和鱼骨开展了相关研究。
(1)航天员需要在飞船锻炼区跑步来锻炼身体,他们的运动离不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 和骨骼肌。在研究中,选取体重、年龄相同的20只雌性健康大鼠,平均分成两组,第一组进行吊尾(模拟失重状态),第二组不进行吊尾,连续饲养四周,这体现了对照实验的 原则,其中第 组是对照组,每组
用10只大鼠而不用1只的目的是 。
(2)实验完成后,科研人员测得并记录了20只大鼠股骨的实验数据,下表中结果是他们通过计算平均值后得到的。
组别 骨松质骨密度(g/cm) 骨小梁间隙/mm 最大抗压载荷/N
实验组 0.14 0.16 124
对照组 0.20 0.12 194
据上表数据可知,模拟航天员失重状态,大鼠尾部悬吊4周后,骨松质骨密度下降,最大抗压载荷下降。综上所述,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可能会导致航天员 。
(3)科研人员还进行了“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
如图1中鱼肋骨经过彻底煅烧后变脆易断,此实验证明骨中含有 ,它与骨的硬脆有关。图2中鱼肋骨经过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浸泡后变柔韧,可以打结,此实验证明骨中含有 ,它与骨的柔韧有关。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增多,骨的弹性变小,易 ,其修复与骨膜上的 细胞有关。
【练习3】生物学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探究实验。
步骤一:制作迷宫实验装置,在迷宫上方盖上透明玻璃,以便观察实验过程。
步骤二:选取大小相同的小白鼠三只(A、B、C),分别放在迷宫实验装置中进行观察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情况,测得如下数据。请分析:
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A 5分55秒 4分34秒 2分9秒 4分13秒
B 4分27秒 3分13秒 1分40秒 3分8秒
C 7分51秒 5分34秒 2分25秒 5分2秒
(1)从实验记录的数据分析,三只小白鼠每次走出迷宫获得食物的时间都不相同,而且第三次实验比前两次实验用的时间都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
(3)小明同学找来了两只小乌龟做实验结果发现两只小乌龟无论是错误次数,还是时间都比小白鼠多得多!小明要探究的问题是: ?
(4)通过分析该实验表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
(5)以上研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主要运用了哪些生物探究方法 。
【练习4】某校科技小组的同学在对一家养鸡场的调查中发现,产蛋率主要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和光照时间有关,并就此开展了相关的探究实验。
①选择大小、长势相同的产蛋鸡 40 只,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0只。
②甲组和乙组分别喂养等量的普通饲料和高蛋白饲料。
③记录鸡采食蛋白质的量与产蛋率的数据,如下表。
采食蛋白质的量[克/(只 日)] 15.5 17 18.5 20 21.5
产蛋率(%) 50 60 70 80 90
(1)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
(2)甲、乙两组中, 组起对照作用。
(3)根据题中影响产蛋率的因素,该实验还必须保证在相同的 下进行。
(4)据实验结果可知:产蛋率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多而 。
(5)调查中还发现,鸡的摄食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节律。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这是由 决定的行为。
【练习5】为确定熊蜂和蜜蜂中哪一种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熊蜂和蜜蜂访问花朵的行为(简称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同学们根据温室中一天内的温度变化规律,将一天中的温度划分为四个区间,即T1≤14℃、14℃24℃,通过观察、记录、统计得到图1所示的结果。(注:访花时间为访问一朵花所需的时间,即从接触一朵花到离开该花所用的时间。)
(1)【提出问题】熊蜂和蜜蜂中哪一种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
【作出假设】 。
(2)【制定并实施计划】调查访花时间,各温度区间记录得到多个访花时间的数据,取平均值,计算得到访花时间,绘制出上图的曲线。由图1可知,温度对 的访花行为影响更明显;当温度在 (填“T1或T2或T3或T4”)区间时,蜜蜂的访花时间最短。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依据图2中的访花频率,同学们初步判断 (填“熊蜂”或“蜜蜂”)更适合作为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传粉昆虫。
(4)蜜蜂通过“跳舞”告知同伴蜜源所在方位的现象称为 ,这种行为是由 决定的。
【练习6】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作出的假设是: 。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
(3)蚂蚁是昆虫纲动物,体表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 。
(4)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蚂蚁是通过 通讯的。
【练习7】为研究动物的行为,小雨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些小白鼠喜爱的食物,实验前将小白鼠饥饿12小时,再放进迷宫入口,如表格中的数据是他的实验记录,如图为“迷宫”示意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267秒
第二次 193秒
第三次 90秒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 行为。
(2)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蜜蜂,蜜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 ,学习能力越 。
(3)实验前将小白鼠饥饿的目的是 。
(4)如图2可知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迷宫时 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练习8】如图是与动物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运动前要进行热身运动,运动时佩戴护具可以起到缓冲和支撑的功效,减少受伤几率。
材料二:若运动姿势不当等易造成关节损伤,伤后马上热敷会加重病情。正确做法应是在伤后48小时内给予间断性冷敷。组织遇冷后会收缩,减少液体渗出,减缓肿胀,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1)图一是人体的关节模式图,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有[4] 和[3]关节腔中的 ;与关节牢固性有关的结构是[ ] ,里面韧带也起到加固作用。
(2)图二是屈肘动作模式图,在完成这一动作时[8]的状态是 。
(3)图三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 。
(4)图四为肌肉牵连骨运动的模型图,根据材料一,佩戴护具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图四中的 (填序号),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能完成相关动作。动作不当,容易造成脱臼。脱臼是指 从 中滑出的现象。
(5)分析材料二,在受伤的48小时内不宜热敷,因为热敷会使血管 (选填“收缩”或“舒张”),加剧局部出血,可见运动还需要循环等系统配合完成。
【练习9】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图一)在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向世人传递友爱、勇气和坚强。

材料二:北京2022年冬奥会共设7个大项,包括滑雪(图二)、滑冰等项目。
材料三:我国坚持“绿色冬奥”的理念。在奥运赛场上实现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有效减少场馆使用中的碳排放。
(1)吉祥物“冰墩墩”以哺乳动物大熊猫为原型,“雪容融”贴有和平鸽的金色吉祥纹,在动物有性生殖方式上,大熊猫是 动物,而和平鸽是 动物。
(2)滑雪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不仅由骨骼肌和 、 参与完成,还依赖 系统的调节,以控制速度和平衡。在滑雪过程中,完成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处于 状态,肱三头肌处于 状态。
(3)滑雪运动速度快,危险性强。为了尽可能减少运动损伤,专业人员提出了一些建议:
①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促进滑液的分泌使关节更加 。
②规范佩戴护具,护具紧实的包裹可避免关节受伤,护具与关节结构中的 具有相似的作用。
(4)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绿色冬奥”做些什么呢? 。(写出一条即可)
【练习10】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鹖(hé),毅鸟也。毅不知死。”这是《禽经》对褐马鸡的描述。古代官员的“花翎顶戴”中的“翎”就是褐马鸡尾部的羽毛。官帽上翎毛越多,象征官位越大。因为人类对褐马鸡尾羽的重视,褐马鸡羽毛成了人们追逐的珍品。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人类的捕猎等原因,褐马鸡越来越稀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鸟类。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内常见的植物有油松、沙棘等,褐马鸡常以油松上的油松毛虫为食,有时也以沙棘果、松子为食,也喜食羊肚菇这种真菌。豹猫和赤狐是褐马鸡的主要天敌,对褐马鸡的卵、雏鸡和幼鸡危害严重。褐马鸡主要在春夏繁殖、孵卵,秋季雏鸟长成。因此,通过冬春季节,对豹猫、赤狐的种群数量适当控制;在北京建立了褐马鸡的繁育中心;颁布法规禁止捕猎等措施,目前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增加。
(1)保护区内的羊肚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成分)。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含褐马鸡的食物链: (包含4个环节)。
(2)褐马鸡飞到保护区周围的农田吃农作物,遇到稻草人十分惊恐,此反应属于 反射。褐马鸡将卵产在巢中进行孵化,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3)某自然保护区受人为干扰较少,褐马鸡的数量相对稳定,那么其变化状态最有可能是下面的_____。
A. B. C. D.
(4)建立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措施。褐马鸡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有褐马鸡还有环颈雉、红胸角雉等鸟类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练习11】澳大利亚的甘蔗种植一直饱受甘蔗蛴螬的危害,为控制虫害,从南美洲引入了甘蔗蛴螬的天敌——海蟾蜍。海蟾蜍背部布满毒腺,且繁殖速度非常快,引入海蟾蜍一段时间后,乌鸦的种群数量反而明显下降,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引入海蟾蜍后,当地乌鸦对其进行捕食,写出该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在该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 。
(2)引入海蟾蜍一段时间后,乌鸦的种群数量反而明显下降,原因可能是 。几十年后调查发现,乌鸦在捕食毒蟾蜍时,专门攻击没有毒腺的下颌部,杀死后将蟾蜍翻过来吃没有毒的腹部。乌鸦这种行为可能是通过 获得的,也可能是通过 获得的。为验证上述猜想,可取乌鸦的幼鸟,脱离母体培养,等长成成鸟再放飞,观察放飞的成鸟是否具有这种行为。
(3)综上,利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对害虫进行防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应该包括 (至少答出两项,合理即可)。
【练习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齐鲁晚报曾报道:老鼠和猫本是一对天敌,然而烟台孙大娘家养的一只大白猫不仅和一只小老鼠和睦相处,这只刚产崽的母猫还给小老鼠喂奶吃。
资料二: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如果在侦查蚁回巢穴后用樟脑丸放置在洞口,发现蚁群会不知所措,找不到食物。
资料三:在安全的环境中白唇鹿的尾巴总是不停地摆动着,当"侦察兵"鹿发现有"敌人"时,鹿尾垂直不动。周围的白唇鹿见此信号,立即警觉起来,向四周眺望。一旦狼来了,"侦察兵"鹿拔腿就跑,尾巴也向上竖起,显出白色肛门后盾。其它鹿见"肛门后盾"的信号,立即跟着逃跑。
(1)资料一中,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母猫喂养老鼠的行为属于 行为,该行为由母猫体内的 决定。
(2)由资料二判断,蚂蚁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判断的依据是它们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形成了一定的 。
(3)群体成员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方式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请试举出一例: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