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押题猜想(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化学押题猜想(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化学押题猜想
(高分的秘密武器:终极密押+押题预测)
目录
押题猜想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押题猜想二 物质的三重表征——宏观、微观和符号
押题猜想三 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押题猜想四 化学基础实验
押题猜想五 物质的转化和推断
押题猜想六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提纯
押题猜想七 工艺流程
押题猜想八 图像分析
押题猜想九 实验探究与设计
押题猜想十 化学与社会热点
押题猜想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答案】A
【详解】A、煮徨足火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斩竹槌洗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日晒成干,是水分的蒸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2.《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B
【详解】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烈火焚烧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后,抢险人员在疏散群众的同时,用喷雾水枪对现场喷射稀氢氧化钠溶液,隔日后已闻不到氯气的刺激性气味、看不到氯气的黄绿色了。根据信息分析下列不属于氯气物理性质的是
A.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有刺激性气味
C.氯气是黄绿色 D.通常状况下是气体
【答案】A
【详解】A. 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属于氯气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 有刺激性气味,属于氯气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 氯气是黄绿色,属于氯气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 通常状况下是气体,属于氯气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押题解读
本部分多以选择题呈现,也常穿插在信息给与题中。物质的变化主要结合传统文化、诗词古籍、非遗工艺流程、民俗、谚语、日常生活生产等内容,以文字、图片和流程等形式呈现;物质的性质结合用途或单独进行考查,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现。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文中描述的内容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B.《石灰吟》:“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
【答案】A
【详解】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是描述淘金的过程,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描述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过程中有新物质Hg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B.精炼石油制得煤油
C.石墨转化成金刚石 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C
【详解】A、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所以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物理变化。
B、精炼石油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所以精炼石油制得煤油是物理变化。
C、石墨、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石墨、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即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D、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则是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C。
3.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丝绸刺绣 B.手工剪纸 C.玉柄雕琢 D.烧制陶器
【答案】D
【详解】A、丝绸刺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工剪纸,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玉柄雕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烧制陶器,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答案】C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A. 铜雕锈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枯木腐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冰雪消融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火山烈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BD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C。
5.“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的资源”。废弃的PET材质饮料水瓶被切成碎片,然后熔融、拉丝,可得到聚酯纤维,聚酯纤维由纺织厂编织成布匹,这样四个矿泉水瓶就可以做成一件T恤。对于矿泉水瓶到T恤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是物理性质的改变,发生了物理变化
B.主要是化学性质的改变,发生了化学变化
C.主要是物理性质的改变,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主要是化学性质的改变,发生了物理变化
【答案】A
【详解】废弃的PET材质饮料水瓶被切成碎片,然后熔融、拉丝,可得到聚酯纤维,聚酯纤维由纺织厂编织成布匹,这样四个矿泉水瓶就可以做成一件T恤,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和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主要是物理性质的改变,故选A。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活性炭用于吸附色素
C.铜丝用于家中电线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答案】A
【详解】A、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利用了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活性炭可用于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金属铜可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杭州2023年第十九届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设计思想源自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下列关于火炬的设计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火炬整体高730毫米,净重1200克
B.上半部分颜色为“丹桂金”,从“腰线”往下渐变为亚运主题色“虹韵紫”
C.火炬采用延展性很强的金属材料和环保轻盈的合成材料
D.内部的燃料采用可再生物质燃气,清洁安全可靠
【答案】D
【详解】A、高度和质量为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颜色为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延展性及环保轻盈均属于物理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燃料利用了其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8.为研究化学药物发展史,学习小组查得资料:
材料1 早在宋代,轻粉(Hg2Cl2)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药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在固体状态下共热,收集升华出的白色粉末,即为轻粉。其中有一个反应是在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Hg2SO4)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轻粉。
材料2 轻粉微溶于水,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
根据资料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
(1)物理性质: (填一条)。
(2)化学性质: 。
(3)制法:
①为保证小还丹与食盐等固体充分反应,可采取的措施是 (填一条)。
②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与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保存方法: 。
(5)用途: 。
【答案】(1)微溶于水(或其他合理答案)
(2)光照下容易分解(或其他合理答案)
(3) 固体研磨成粉末(或其他合理答案)
(4)避光保存(或其他合理答案)
(5)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
【详解】(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故轻粉的物理性质为微溶于水、白色粉末。
(2)化学性质是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故轻粉的化学性质为光照下容易分解。
(3)①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为保证小还丹与食盐等固体充分反应,可固体研磨成粉末,增大接触面积。
②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与氯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Hg2Cl2,化学方程式为Hg2SO4+2NaClNa2SO4+Hg2Cl2。
(4)因轻粉光照易分解,则需避光保存。
(5)由资料知,轻粉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
9.拓展碳纤维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碳纤维的高科技企业。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强度大、抗疲劳、耐高温、耐腐蚀性和膨胀系数小等特点,成为了航天航空领域的最佳选项。下列属于碳纤维的化学性质的是
A.碳纤维具有导电性 B.碳纤维抗拉强度大
C.碳纤维耐腐蚀性强 D.碳纤维耐高温
【答案】C
【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详解】A、碳纤维具有导电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A不符合题意;
B、碳纤维抗拉强度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
C、碳纤维耐腐蚀性强是碳纤维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符合题意;
D、碳纤维耐高温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10.近期,科学家测试了一种新方法:在高温高压下混合水和热空气,以破坏有毒合成物质。在374℃以上,水和有毒物质浆料达到“超临界”状态,水变成了“游离状态”,生成由单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等组成的松散分子,这些分子会摧毁有毒合成物质。下列关于“游离状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游离状态水”与普通水物理性质相同 B.“游离状态水”与普通水化学性质相同
C.“游离状态水”中含有氧气 D.可以帮助解决有毒合成物质处理
【答案】D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游离状态水”达到“超临界”状态,而普通水是液态,两者物理性质不相同,
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信息可知,水变成了“游离状态”,生成由单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等组成的松散分子,而普通水由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C、“游离状态水”属于纯净物,“游离状态水”中不含氧气,不符合题意;
D、由题干信息可知,在374℃以上,水和有毒物质浆料达到“超临界”状态,水变成了“游离状态”,生成由单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松散分子,这些分子会摧毁有毒合成物质,故可以帮助解决有毒合成物质处理,符合题意。
故选D。
押题猜想二 物质的三重表征——宏观、微观和符号
1.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为 ;“Hg”表示1个汞原子,还可以表示 (请写出一条);
(2)如图中,打开弹簧夹观察到右侧试管中的现象为 ;
(3)结合如图可知,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和 (填离子符号)发生反应。
【答案】(1) 1:2:2 汞元素
(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 H+ OH-
【详解】(1)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汞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2:2;“Hg”表示1个汞原子,还可以表示汞元素;
(2)由图示可知右侧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有酚酞试液,由于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则该溶液呈现红色。打开弹簧夹后由于左侧试管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气体会运动到右侧试管中,与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故右侧试管中溶液碱性逐渐变为中性,右侧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该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发生实质是盐酸中的H+和氢氧化钠中的OH-发生反应。
押题解读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重要考点,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呈现。涉及元素符号、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化学式和化合价、微观模型图、化学方程式等。复习时不能死记硬背,要着重理解和推理,学会将宏观概念、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进行有效关联,形成知识网络,灵活运用。
1.捕集工业废气中的与反应制甲醇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方法。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
【答案】B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分子数目减少,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参加反应,消耗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B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的 CO2 与 H2O 的分子个数比为:2:4=1:2,故C错误;
D、氧气是单质,氧元素显0价,化合物氧元素显-2价,所以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2. “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1)“见著知微”—从宏观知微观。
①氧气不但能供给呼吸,而且能支持燃烧,保持氧气这些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填符号)。
②碳酸钠俗称纯碱,是因为其水溶液显碱性,构成碳酸钠的阴离子是 (填符号)。
(2)“见微知著”—从微观知宏观。
①上图所示,微粒A、B、C、D、E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填编号,下同),微粒A、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②下图所示,反应后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 。
【答案】(1) O2
(2) C、E/E、C MgF2 7:6
【详解】(1)①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分子的表示方法是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氧分子表示为O2;
②碳酸钠是由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构成碳酸钠的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2)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C、E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
A微粒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9,是氟原子,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
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氟离子,氟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E微粒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是镁原子,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镁元素在化合物中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微粒A、E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F2。
②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甲是N2O4、乙是N2H4、丙是N2、丁是H2O,该化学方程式为:N2O4+2N2H43N2+4H2O;反应后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28×3):(18×4)=7:6。
3.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C70表示一个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一定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条件改变时, 。
(3)向K2CO3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①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下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 ; 。
③下列物质能与K2CO3溶液反应产生类似上述实验现象的是 。
ACa(OH)2 B.HCl C.BaCl2 D.(NH4)2SO4
(4)氨气(NH3)是极易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其水溶液叫氨水。

①在充满氨气气体的试管中放入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水,现象是 。
②氨气可以通过研磨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的方式制备,其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画出氨气气体和氨水的微观粒子组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 (水分子不用画出)。
【答案】(1)分子
(2)分子间间隔变小
(3) 产生白色沉淀 K+
AC/CA
(4) 染有石蕊的纸条变蓝色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详解】(1)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故C70表示一个分子。
(2)分子间是有间隔的,一定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条件改变时,分子间隔变小。
(3)①、碳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氢氧化钾溶液,因此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前溶液为碳酸钾,故有的是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后溶液中没有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由图中信息可知,表示 K+,表示CO32-,表示 OH-;
③、A、碳酸钾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钾,符合题意;
B、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和二氧化碳,无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钾可以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钾,符合题意;
D、硫酸铵与碳酸钾不反应,无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4)①、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故氨气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蓝,故现象是染有石蕊的纸条变蓝色;
②、熟石灰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氨气和水,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故现象是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③、氨气由氨气分子构成的,氨水是由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故氨气气体和氨水的微观粒子组成
示意图如下:。
4.模型认知是重要的科学方法,分析下列各图回答有关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氨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请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2)图2表示“氨元素的价类二维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N2属于单质,是因为 。
②写出图中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
③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发射成功,其使用的燃料中的一种燃烧时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所示: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甲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答案】(1) 14.01
(2) 氮气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NH3 H2O 2N2H4+N2O43N2+4H2O。
【详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一般不写,故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氮原子的核外电
子数为7,第一层电子数是2,最外层为5,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2)①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氮气的物质类别是单质,因为氮气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C点的氮化合价是-3价,物质是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对应物质的化学式NH3 H2O;
③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的方程式为:2N2H4+N2O43N2+4H2O。
5.“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1)图甲中镓原子的质子数为 。
(2)图乙中B和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图丙中数字“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填序号)。
(4)如图是制取乙烯(C2H4)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分子个数比是 (填最简整数比)。
【答案】(1)31
(2)AlCl3
(3)②
(4)3:1
【详解】(1)由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信息可知,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故镓原子的质子数为为:31;
(2)乙图中B是铝原子,最外层3个电子,易失去,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即形成化合物时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乙图中C是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到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即形成化合物时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即乙图中BC形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AlCl3;
(3)表示分子的个数写在化学式的前面,所以丙图中数字“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2NH3;
(4)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加热和催化剂催化作用下生成乙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反应物中单质和化合物的分子个数比为6:2=3:1。
6.“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
(1)图1中,X应填 。
(2)图2中,B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则m的值为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图2中,A~D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字母)
(4)新型催化剂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助力缓解全球变暖,反应如下图所示:
能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用粒子名称表示)。
【答案】(1)离子
(2) 17 得到
(3)AC
(4)二氧化碳分子
【详解】(1)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其中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对应的离子,则X为离子;
(2)B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m=2+8+7=17;
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C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图可知,甲是二氧化碳,能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
(2)下图是钠、铝、氯、溴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溴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溴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溴化钠的化学式为 。
②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 ;
(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如图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①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②若X是氯化钠,它在物质分类上属于化合物中的 ,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
【答案】(1) 元素 分子
(2) NaBr 3
(3)H2+Cl22HCl
(4) ACD 盐 NaOH
【详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又可以分成原子,因此图中①表示的是元素,②表示的是分子。
(2)①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从而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化合价为+1价,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溴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从而带上1个单位的负电荷,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学式里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溴化钠的化学式为NaBr。
②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13=2+8+x,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3。
(3)如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为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
(4)①若X是水,则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单质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单质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CD。
②若X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金属钠离子和盐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它在物质分类上属于化合物中的盐,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图中碱的化学式为NaOH。
8.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法。
(1)按照要求填写表格空白:
名称或含义 硫酸钠 镁元素 2个氢分子 4个碳酸根离子
化学用语 N2O3
(2)氯化钠、铁、水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写化学式);
(3)请画出一杯热水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提示: 水分子,画3-5个粒子)。

【答案】(1) 三氧化二氮 Na2SO4 Mg 2H2
(2)NaCl
(3)
【详解】(1)由化合物的读法可知,N2O3读作三氧化二氮,故填:三氧化二氮;
硫酸钠的化学式表示为Na2SO4;
镁元素的化学符号表示为Mg;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分子表示为:2H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4个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2)氯化钠、铁、水三种物质中,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3)水的分子间隔较小,水蒸气的分子间隔较大。画出一杯热水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如下:
押题猜想三 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1.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甲是生成物 B.反应后乙物质的质量分数是
C.该化学反应中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是 D.物质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不符合题意;
B、反应后乙物质的质量分数是:1-42%-40%-10%=8%,不符合题意;
C、该化学反应中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是:(70%-42%):(14%-8%)=14:3,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丁的质量不变,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已知物质R由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取一定质量的R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R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8.0 g
B.所取R质量的最小值为1.6 g
C.R可能是酒精()
D.若R为和的混合物,则和的分子个数比为
【答案】C
【详解】A、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故参加反应的R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为4.4g+3.6g=8.0 g,故A正确;
B、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相等,则R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则R质量的最小值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和,碳元素的质量等于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g;氢元素的质量等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0.4g,所取R质量的最小值为:1.2g+0.4g=1.6 g,故B正确;
C、综上分析,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R不可能是酒精,故C错误;
D、若CO 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1:2,则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故D正确。
故选C。
3.将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FexOy置于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容器内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的值为19.6
B.参加反应的铁的氧化物的质量为16g
C.当CO2质量为4.4g时,容器内CO的质量为14g
D.铁的氧化物中x:y=2:3
【答案】C
【详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说法不正确;
B、生成铁的质量为16.8g,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则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参加反应铁的氧化物的质量=16.8g+6.4g=23.2g,说法不正确;
C、当二氧化碳质量为4.4g时,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该反应消耗一氧化碳的质量为z
则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g,容器内一氧化碳质量=16.8g-2.8g=14g,说法正确;
D、生成铁的质量为16.8g,铁的氧化物种氧元素的质量为6.4g,,说法不正确;
答案:C。
押题解读
本部分可以多种题型,可在选择题中单独考查,也常结合实验题、流程题和计算题等考查。考查内容包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理解、判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否可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密闭容器中反应的质量关系、固体加热质量的变化、利用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的各种计算等。题目的难度有小有大,关键在于理解定律,抓牢反应前后的“六不变”。
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蔗糖溶于水后总质量不变 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溶液质量不变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质量减小
【答案】D
【详解】A.蔗糖溶于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A错误;
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增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B错误;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溶液的状态会从饱和变成不饱和,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虽然溶液质量不变,但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C错误;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溶液质量减小,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D正确。
故选D。
2.Y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Y的化学式为( )
A. CH4O B. C2H4 C. C3H8 D. C2H6O
【答案】D
【解析】化学方程式左边:氧原子个数6个;右边:碳原子个数2个,氧原子个数7个,氢原子个数6个。所以Y中应含有碳原子个数2个,氧原子个数1个,氢原子个数6个。所以Y的化学式为C2H6O。
综上所述:选择D。
3.近期,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步骤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无机催化剂(ZnO- ZrO2)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催化剂ZnO-ZrO2的化学性质不变 D.该反应能实现由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答案】A
【详解】A. 因为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此选项错误;
B.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则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此选项正确;
C. 反应前后催化剂ZnO-Zr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此选项正确;
D. CO2和H2是无机物,CH3OH是有机物,该反应能实现由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此选项正确。
故选A。
4.铜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表面生成铜锈【主要成分Cu2(OH)2CO3】,下列物质与铜制品生锈无关的是
A.N2 B.O2 C.H2O D.CO2
【答案】A
【详解】表面生成铜锈主要成分Cu2(OH)2CO3,由Cu、O、H、C元素组成,不含氮元素,故与铜制品生锈无关的是氮气,故选:A。
5.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的甲、丙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B.x=0.4g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丁一定是单质
【答案】D
【分析】反应前后质量下降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甲改变的质量=7.6g-3.2g=4.4g,丙改变的质量=5.8g-0.2g=5.6g,质量比=4.4g:5.6g=11:14,正确;
B、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计算x,x=(7.6g+2.0g+0.2g)-(3.2g+5.8g+0.4g)=0.4g,正确;
C、甲和乙质量反应后减小,是反应物,正确;
D、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丁不一定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错误。
故选:D。
6.将一定质量的甲醇(CH3OH)和氧气(O2)置于密闭容器中点燃,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物质 CH3OH O2 H2O CO2 X
反应前质量/g m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10.8 8.8 n
A.m>n
B.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C.无法判断X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D.生成物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
【答案】C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12.8g=10.8g+8.8g+n,m=6.8g+n,所以m>n,选项A正确;
B、甲醇作为一种可燃物,当氧气充足时,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氧气不足,甲醇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甚至炭黑。因为甲醇中的氢全部转化为水,10.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则甲醇的质量为:,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在质量不变,可见X中一定含有1.2g碳元素,选项B正确;
C、根据计算甲醇中碳元素质量为3.6g,氢元素质量为1.2g,则甲醇中氧元素质量为:9.6g-3.6g-1.2g=4.8g,因为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12.8g,所以反应生成的X中的氧元素质量为:4.8g+12.8g-(8.8g-2.4g)-(10.8g-1.2g)=1.6g,故X中一定含氧元素,选项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生成物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与参加反应的甲醇中的碳、氢元素质量比相同,因此生成物中碳、氢元素质量比=12∶(1×4)=3∶1,选项D正确。故选C。
7.现有、ZnO、Cu的固体混合物9.6g,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为
A.52g B.6.4g C.8.0g D.9.0g
【答案】C
【详解】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固体混合物中的氧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水中,硫酸中的氢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水中,则硫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为:,设氧元素的质量为x,则0.2g:x=2:16,x=1.6g,则固体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为:9.6g-1.6g=8.0g。
故选C。
8.已知Cu2O+H2SO4=Cu+CuSO4+H2O。现将仅含铜、硫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6.0g敞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得16.0gCuO。将16.0gCuO放在密闭容器中继续加热至t℃,固体全部变红,冷却得13.6gCu与Cu2O的固体混合物。将13.6g混合物放入96.0g足量稀H2SO4中,充分反应,得蓝色溶液和红色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灼烧过程中产生3.2gSO2
B.铜、硫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化学式为CuS
C.充分反应后所得蓝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8%
D.若将13.6g固体混合物与足量的CO高温充分反应,可生成4.4gCO2
【答案】C
【详解】A、16.0gCuO中铜元素的质量为,则硫元素的质量为16.0g-12.8g=3.2g,设产生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则,,解得x=6.4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纯净物中铜、硫原子个数比为,则该纯净物的化学式为Cu2S,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设13.6g固体混合物中,Cu2S的质量为x,则,解得x=7.2g,设生成的硫酸铜的质量为y,生成的铜的质量为z,则,、,解得y=8g、z=3.2g,则充分反应后所得蓝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该选项说法正确;
D、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则:,,解得a=2.2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9.硫酸铝固体分解得到的活性Al2O3可作为工业催化剂载体。取33.3g于坩埚内,隔绝空气灼烧。在热分解过程中,热重分析仪记录的数据如下图(已去除坩埚的质量),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Al2O3受热都易分解
B.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19.8g
C.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
D.图中a=5.1
【答案】CD
【详解】A、在温度为1025℃后,最终分解产物是氧化铝,随后温度升高、氧化铝不再分解,故氧化铝受热不易分解,不符合题意;
B、初始的质量为33.3g,M点时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9.8g,故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33.3g-19.8g=13.5g,不符合题意;
C、加热至N点时固体质量减少33.3g-17.1g=16.2g, 33.3g中结晶水的质量为,题干中叙述“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故N点物质是完全失去结晶水后生成的,符合题意;
D、33.3g中铝元素的质量为,氧化铝中含有2.7g铝元素,故a=5.1,符合题意;
故选CD。
10.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物质Y、Z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参加反应的X与Z的质量比为3:17
C.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4:17 D.t1后X、Y、Z能同时存在容器中
【答案】C
【详解】A、反应后X、Y分子数目减少,Z的分子数目增多,说明X和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由图2可知,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是70g-56g=14g,生成的Z的质量是17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参
加反应的X的质量是17g-14g=3g,故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g:14g=3:14,不符合题意;
C、由图1可知参加反应的Y和Z的分子个数比为(5n-4n):2n=1:2,由图2可知参加反应的Y和Z的质量比14g:17g=14:17,设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x:y,则有,由此可知x:y=28:17,符合题意;
D、由图1可知,t1后容器内三种物质都有剩余且分子数目均不变,说明反应停止,三种物质同时存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实验室有14.0g碳酸钙和碳酸钾的固体混合物,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15.32g的固体,则原混合物中含金属元素的质量为
A.1.32g B.6.8g C.7.2g D.6.4g
【答案】B
【详解】碳酸钙和碳酸钾分别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钙、氯化钾和氯化氢,将溶液蒸干后,所得固体是氯化钙和氯化钾的混合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由上述反应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以看做是将碳酸钙和碳酸钾中的一个碳酸根被两个氯离子所取代;两个氯离子的质量是71,碳酸根离子的质量是60,两者质量相差11;在实际反应中反应后质量增加1.32g;
设碳酸钙和碳酸钾混合物中碳酸根离子的质量为x,则有:
,可得x=7.2g
则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为:;
故选择B。
押题猜想四 化学基础实验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测溶液
C. 加热液体 D. 读液体体积
【答案】A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图示操作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不是使用外焰加热,且试管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A。
2.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A.铜丝插入稀硫酸中:紫红色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D.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银白色粉末
【答案】B
【详解】A、铜不会与稀硫酸发生反应,铜丝插入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错误;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产生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没反应的二氧化碳以气泡的形式从导管口冒出,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而产生二氧化碳是结论,错误;
D、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错误;
故选B。
3.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方案甲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 用方案乙探究空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C. 用方案丙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D.用方案丁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
【答案】D
【详解】A、图中实验,温度不同,不能用于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第二支试管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不能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用于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根据熔化的快慢,可以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押题解读
中考对基础实验的考查一般有:实验仪器识别与选择;基本操作的规范与否;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探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的相关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的测定。主要结合教材实验及其改进实验考查,以及考查改进实验能否达到目的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复习时需认真掌握教材实验基本操作和常见实验的相关仪器、操作、注意点等。
1.制取、收集CO2并验证相关性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入石灰石
C. 收集CO2 D. 验证CO2不支持燃烧
【答案】B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符合题意;
B、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万用瓶收集二氧化碳,应“长进短出”,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倾倒入烧杯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误差分析是定量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粗盐提纯时,蒸发后的固体中含有水分,产率偏高
B.用托盘天平称取10.5g氯化钠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会导致氯化钠偏多
C.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过慢,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答案】B
【详解】A、粗盐提纯时,蒸发后的固体中含有水分,会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大,测得的氯化钠产率偏高,故A分析正确;
B、使用托盘天平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用托盘天平称取10.5g氯化钠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会导致氯化钠偏少,故B分析错误;
C、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过慢,部分气体逸出,导致测定结果偏大,故C分析正确;
D、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导
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D分析正确;
故选B。
3.某同学进行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 检验氧气 B.氢气验纯
C. 点燃氢气 D. 熄灭酒精灯
【答案】D
【详解】A、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二者体积比为1:2,要检验氧气,则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尖嘴口,打开活塞放出气体,若木条复燃,则气体是氧气,操作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气验纯的操作: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再将拇指移开,若听到轻微的“噗”声,则证明氢气很纯,可以点燃;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操作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
C、点燃氢气的操作:在带尖嘴的金属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操作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操作错误,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稀释浓硫酸:将水直接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B.探究氨分子运动现象: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C.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将5g氯化钠溶于100g水
D.验证牛奶中含有锌元素:向牛奶中加入稀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答案】B
【详解】A.稀释浓硫酸,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将水直接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会引起液滴飞溅,造成危险,故A错误;
B.探究氨分子运动现象,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B正确;
C.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应将5g氯化钠溶于95g水中,故C错误;
D.活泼金属镁、铝、锌、铁等金属单质都会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则向牛奶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不能验证牛奶中含有锌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5.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第一朵纸花上喷上稀硫酸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②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③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④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
B.步骤②中若用溶液代替水,纸花颜色也无明显变化
C.步骤②、④可证明气体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
D.上述实验可证明与水反应生成酸
【答案】D
【详解】A、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H+,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变蓝,故B错误;
C、步骤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故C错误;
D、步骤②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步骤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步骤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一种酸,酸使石蕊变红,所以上述实验可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故D正确。
故选D。
6.观察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仪器b的名称 ;
(2)实验室用和制备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该选择上图1的 (填字母代号)来实验。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主要成分是和)固体混合物作原料、在加热条件下制取,选择上图1的发生装置为 。
(4)图1中的F是用于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和探究其部分性质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Y型管左侧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中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由此 (填“能”或“不能”)得出“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
③实验中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由此得到的实验结论 。
(5)若实验室要用下图2装置制取干燥的氢气,则装置接口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填序号)。
A.e→d→c→b B.d→e→c→b C.d→e→b→c
【答案】(1) 分液漏斗 集气瓶
(2) AE
(3)B
(4) 不能 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5)B
【详解】(1)据图可知,仪器a是分液漏斗,仪器b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MnO2和H2O2制备氧气,药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A;由于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纯,所以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可用排水法,即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收集装置选择E。故填:AE。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实验室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主要成分是NaOH和CaO)固体混合物作原料、在加热条件下制取CH4,所以选择发生装置B。故填:B。
(4)①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遇到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即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也会使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由此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故填:不能。
③由于CO2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实验中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故填:CO2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5)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不需要加热,可以选择X装置,干燥氢气时,应该用浓硫酸,氢气应该从d进入,从e出,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应该选择Y,所以所选装置接口按从左到右顺序连接为:a→d→e→c→b。
综上所述:选择B。
7. 下面为“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并计算产率”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请将上述操作进行合理排序: (填序号)、计算;请改正操作④中的错误 。
(2)操作②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
(3)过滤后,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通过以上操作只能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欲除去可溶性杂质如MgCl2、CaCl2,得到纯净的NaCl,还需依次用到NaOH溶液、Na2CO3溶液和稀盐酸(三种药品均过量);
①碳酸钠溶液要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②稀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①. ⑤③①④② 用玻璃棒引流 ②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③.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④. 除尽氯化钙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解析】
(1)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取出药品,称量,把粗盐和水转移到烧杯中,加入水搅拌溶解,再过滤,最后蒸发即可得到精盐,所以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操作④中的错误是没用玻璃棒引流,可能会造成过滤失败,改正后应该用玻璃棒引流。
(2)操作②是蒸发操作,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或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4)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再进行过滤除去沉淀物,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①碳酸钠溶液要过量的原因是除尽氯化钙;
②稀盐酸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8.化学兴趣小组对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发生进行了探究。
(1)从压强变化的角度探究。
①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瓶内形成红色“喷泉”,原因是烧瓶内压强 (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②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将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盛有等体积CO2的玻璃容器中。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③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
①写出图丙中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检验CO2的方法是 ;
②实验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可推知反应过程中浓度不断减小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答案】(1) 小于 U型管内左侧液面上升,右侧下降 CO2+2NaOH=Na2CO3+H2O
(2) CaCO3+2HCl=CaCl2+H2O+CO2↑ 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 OH﹣
【详解】(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吸收,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形成红色“喷泉”;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压强变化大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压强变化,因此U型管内左侧液面上升,右侧下降;故填:U型管内左侧液面上升,右侧下降;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填:CO2+2NaOH=Na2CO3+H2O;
故填:小于;U型管内左侧液面上升,右侧下降;CO2+2NaOH=Na2CO3+H2O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
由图丁可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不断减小,碱性减弱,因此反应过程中浓度不断减小的离子是OH﹣;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OH﹣;
押题猜想五 物质的转化和推断
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溶液
C. D.
【答案】A
【详解】A、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常温下不反应,符合题意;
B、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不符合题意;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甲、乙、丙、丁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
②若甲为单质,则此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③若丙为氯化钠,则甲、乙中一定有碱
④若丙为Cu(NO3)2,则甲可能为单质、氧化物、酸、碱或盐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详解】①甲、乙、丙、丁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比如乙醇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各物质均含有氧元素,正确。
②若甲为单质,则此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比如乙为甲烷和甲为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错误。
③若丙为氯化钠,则甲、乙中不一定有碱,比如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碳酸钠属于盐,稀盐酸属于酸,错误。
④若丙为Cu(NO3)2,则甲可能为单质铜(铜和硝酸反应)、氧化物(氧化铜和硝酸反应)、酸(氧化铜和硝酸反应)、碱(氢氧化铜和硝酸反应)或盐(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④两个。
故选:B。
押题解读
本部分以选择题、实验题、推断题、流程题等形式呈现。常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氧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有机物等重要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练掌握常见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和相关实验现象等是解这类题的关键。
1.如图为CO2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和资源化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反应物全部转化为尿素
B.转化②中CO2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转化③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
D.自然界中转化④是无机化合物向有机化合物的转化
【答案】A
【详解】A、由质量守射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若转化①中CO2和NH3转化为CO(NH2)2,而产物中各原子的个数比与反应物中不同,转化①中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尿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转化②中二氧化碳由气体变为固体,CO2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转化③能生成无毒、易降解的塑料,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属于无机化合物;葡萄糖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则自然界中转化④是无机化合物向有机化合物的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FeFeCl3Fe(OH)3
B.CuOCuSO4溶液Cu(OH)2
C.NaCl溶液NaHCO3NaOH
D.BaCl2溶液BaCO3Ba(NO3)2溶液
【答案】B
【分析】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
【详解】A、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会生成氯化铁,错误;
B、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可以实现,正确;
C、氯化钠、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碳酸氢钠加热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错误;
D、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氯化钡不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错误。
故选B。
3.已知某溶液X是稀盐酸和溶液两者之一,甲、乙、丙是溶液、溶液、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溶液X,分别向其中滴入适量的甲、乙、丙三种溶液,产生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
所加溶液 甲 乙 丙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红褐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A.甲是溶液 B.乙是溶液
C.丙是溶液 D.溶液X是稀盐酸
【答案】A
【详解】A、碳酸钾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钾,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甲和X生成白色沉淀,则甲是碳酸钾,X为氢氧化钙,正确;
B、硝酸钠和氢氧化钙、稀盐酸均不发生反应,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错误;
C、氯化铁和稀盐酸不发生反应,氯化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有红褐色沉淀生成,错误;
D、根据A知,X为氢氧化钙,错误。
故选A。
4.下图是初中四种常见物质之间的常见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两端的物质通过一步反应能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一定是 B.Y可能是钠盐
C.X与Y不可能都是盐 D.X与Y反应能生成NaOH
【答案】A
【详解】A、X能生成氢氧化钠同时也能和硫酸、Y发生反应的物质,可以是碳酸钠,碳酸钠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也可以和硫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一定是氢氧化钙,选项错误;
B、Y、X均是能生成氢氧化钠同时也能和硫酸、Y(X)发生反应的物质,所以X、Y可以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顺序可互换),所以Y可能是钠盐,选项正确;
C、因为X、Y均要能生成氢氧化钠,同时可以和硫酸发生反应,若两者都是盐,则X、Y均为钠盐,才能在复分解反应中生成氢氧化钠,符合复分解反应定义,要同时生成沉淀,能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的酸根离子为硫酸根和碳酸根,则X、Y应该为硫酸钠和碳酸钠,但硫酸钠无法与硫酸发生反应,所以X与Y不可能都是盐,选项正确;
D、因为X、Y可以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顺序可互换),X、Y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选项正确。
故选A。
5.某溶液由、、、、、、、中的几种离子构成,为判定溶液中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1)取一份溶液样品,加入足量NaOH溶液得到蓝白色沉淀;
(2)另取一份溶液样品,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请分析实验过程,推断:
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填符号,下同),可能存在的离子有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答案】 Cl-、Cu2+、Mg2+ Na+、Ba2+ 、、OH-
【详解】加入足量NaOH溶液得到蓝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和镁离子,镁离子、铜离子不能与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共存,因此一定没有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另取一份溶液样品,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根离子;继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由于溶液中加入了氯化钡,因此不能确定硝酸银来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已经确定一定有铜离子和镁离子,一定没有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由于溶液有阳离子必然有阴离子,所以一定有的阴离子是氯离子,可能含有钠离子、钡离子;
由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Cl-、Cu2+、Mg2+;可能存在的离子有Na+、Ba2+;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OH-。
6.现有一包不纯的Na2SO4固体,可能含有Na2CO3、BaCO3、FeCl3、NH4HCO3、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1)取适量的固体微热,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 。
(2)另取适量的固体加水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 。
(3)向步骤(2)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取固体A,加入过量的稀硝酸,部分固体溶解,则原固体中一定含 ,写出部分固体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取少量滤液B,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 。
【答案】(1)NH4HCO3/碳酸氢铵
(2)碳酸钡、氯化铁(或BaCO3、FeCl3)
(3) 硫酸钠、碳酸钠(或Na2SO4、Na2CO3) BaCO3+2HNO3=Ba(NO3)2+H2O+CO2↑
(4)NaCl/氯化钠
【详解】(1)取适量的固体微热,无氨味,因为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碳酸氢铵(或NH4HCO3);
(2)另取适量的固体加水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因为BaCO3难溶于水,FeCl3溶液呈黄色,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碳酸钡、氯化铁(或BaCO3、FeCl3);
(3)向步骤(2)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取固体A,加入过量的稀硝酸,部分固体溶解,因为Na2SO4和Ba(NO3)2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BaSO4沉淀,Na2CO3和Ba(NO3)2反应生成溶于酸的BaCO3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硫酸钠、碳酸钠(或Na2SO4、Na2CO3);部分固体溶解的反应是BaCO3和HNO3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
(4)取少量滤液B,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因为NaCl和AgNO3反应生成AgCl沉淀和NaNO3,而实验过程中没有引入氯离子,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氯化钠(或NaCl)。
7.A~E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它们之间的一步反应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未标出)。其中,A通常为气体,B俗称纯碱,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单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E的化学式为O2
B.D和E可以相互转化
C.A→E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
D.B→C属于中和反应
【答案】D
【分析】A~E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B俗称纯碱,为碳酸钠;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A通常为气体,可以生成碳酸钠、碳酸钙,则A为二氧化碳气体;E是一种单质,可以由二氧化碳生成,则E为氧气,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二氧化碳、碳酸钙生成D,D生成氧气,D为水,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详解】A. E为氧气,化学式为O2,正确;
B. 水D和氧气E可以相互转化,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正确;
C. A→E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化,正确;
D. B→C反应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不是酸碱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错误;
故选D。
8.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E的浓溶液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是最常用的溶剂,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代表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代表物质间能够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与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
(2)列举物质的一条用途: 。
(3)物质I由 构成(填化学用语)。
(4)写出与的稀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基应类型为 。
【答案】(1)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2)作燃料等
(3)O2
(4) 置换反应
【分析】A 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则A是氧化铁。B 、D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且B和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C和D,则B是一氧化碳,C是铁,D是二氧化碳。H 是最常用的溶剂,H通电分解生成G和I,I可以和二氧化碳相互转化,则H是水,I是氧气,G是氢气。E的浓溶液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且E的稀溶液和铁反应生成F和氢气,所以E是硫酸,F是硫酸亚铁。代入验证无误。
【详解】(1)A氧化铁和B一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为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2)G 是氢气,可用作燃料。
(3)物质I是氧气,是有氧分子构成的,可用氧气的化学式表示氧分子,符号为O2;
(4)C铁和E硫酸的稀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9.下图所示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见反应(“—”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转化),下列选项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B
C
D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和硫酸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和锌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锌和硫酸铜生成硫酸锌和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但氢氧化钠无法转化为锌,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钙和盐酸生成氯化钙和水,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碳酸钙不反应,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不反应,氢氧化钙和和碳酸钠可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选项错误;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硫酸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和盐酸,氯化钡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碳酸钠无法转化为硫酸,选项错误;
D、碳和不充足氧气点燃生成一氧化碳,碳能转化为一氧化碳,氧气和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氧化铜和碳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故选D。
押题猜想六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提纯
1.为探究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样品是否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实验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有气泡放出。
实验三: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实验一说明NaOH溶液没有变质 B.实验二说明NaOH溶液全部变质
C.实验三中生成的沉淀为Ba(OH)2 D.实验三说明NaOH溶液部分变质
【答案】D
【分析】实验一说明溶液呈碱性;实验二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溶质中含有碳酸钠;实验三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为氯化钡和碳酸钠生成的碳酸钡沉淀,且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已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反应,过滤沉淀后,向滤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故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详解】故选D。
2.下列操作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括号内为杂质,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
A. B.
C. D.
【答案】B
【详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气体从长导管进入,与浓硫酸充分接触,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通过加水溶解、过滤,能除去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试剂或方法
A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红
B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 取样,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 FeCl2溶液中的CuCl2杂质 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过滤
D 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 通过浓硫酸干燥
A.A B.B C.C D.D
【答案】CD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鉴别,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可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钠也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因此用氢氧化钡溶液无法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铁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过滤,能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D。
押题解读
本部分主要以选择题、实验题形式呈现。解这类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常见物质如氧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有机物等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利用不同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进行物质的检验、分离与除杂。检验和鉴别要求待检的几种物质在反应时有明显的不同现象,分离要求两者分开且还原为原来的状态,原来的每一种成分都要。除杂只需要主要成分,杂质去掉不要,原则是“不增不减易分离”。注意与除杂要区别开。
1.鉴别是重要的实验技能。分别鉴别两组物质:①C、CuO②稀H2SO4、Na2CO3溶液,都能选用的试剂是
A.O2 B.NaOH溶液 C.铁片 D.稀H2SO4
【答案】D
【详解】A、①C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固体逐渐减少;CuO不与氧气反应,可以鉴别;②稀H2SO4、Na2CO3溶液都不与氧气反应,无法鉴别;故A错误;
B、①C、CuO都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法鉴别;②稀H2SO4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但无明显现象;Na2CO3溶液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无法鉴别;故B错误;
C、①C、CuO都不和铁反应,无法鉴别;②稀H2SO4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Na2CO3溶液与铁不反应,可以鉴别;故C错误;
D、①C和硫酸不反应;CuO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可以鉴别;②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2.鉴别失去标签的氯化钡、碳酸钠和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学生甲得知氯化钡溶液呈中性,选用了一种试剂;学生乙选用了一种酸溶液;学生丙选用了一种含钾元素的盐溶液,三位同学都一次鉴别成功。
请推断他们选用的试剂(写名称):甲 ,乙 ,丙 。
【答案】 紫色石蕊试液 稀硫酸/硫酸 碳酸钾
【详解】学生甲得知氯化钡溶液显中性,选用的是紫色石蕊试液,BaCl2、Na2CO3、HCl分别显中性、碱性、酸性,使石蕊溶液分别显示紫色、蓝色、红色,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学生乙选用了一种酸溶液,稀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稀盐酸不反应,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学生丙选用了一种含钾元素的盐溶液,碳酸钾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碳酸钠不反应,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故填:紫色石蕊试液;稀硫酸或硫酸;碳酸钾。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铁 硫酸铜 水 加入足量水,过滤,洗涤,干燥
B 铜粉 碳粉 足量空气 在空气中灼烧
C FeCl3溶液 CuCl2 过量铁粉 过滤
D 硝酸铜溶液 硝酸银 过量铜粉 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硫酸铜溶于水后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过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铜杂质,故A错误;
B、铜和碳在空气中灼烧分别生成氧化铜固体和二氧化碳气体,除杂的同时引入新的杂质氧化铜,故B错误;
C、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且氯化铁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在除杂的同时出去了氯化铁,故C错误;
D、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然后过滤去多余的铜和银即可得到硝酸铜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鉴别或除杂方法错误的是
A.鉴别K2CO3溶液和NaOH溶液用无色酚酞溶液
B.鉴别羊毛和涤纶用灼烧法
C.除去 CaO中少量的 CaCO3用高温煅烧法
D.除去CO气体中少量的CO2,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
【答案】A
【详解】A、碳酸钾溶液与NaOH溶液都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能鉴别;错误;
B、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产生,涤纶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
C、CaO高温下不反应,CaCO3高温下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把杂质碳酸钙除去;正确;
D、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故选A。
5.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NaOH、NaCl、BaCl2、FeCl3
B.Na2CO3、稀硫酸、稀盐酸、NaNO3
C.Na2SO4、BaCl2、KNO3、NaCl
D.K2SO4、Na2CO3、BaCl2、稀硝酸
【答案】D
【详解】A、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首先将氯化铁鉴别出来,然后将鉴别出的氯化铁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沉淀,将氢氧化钠鉴别出来,但氯化钡和氯化钠溶液无法鉴别,
故A错误;
B、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产生两次气泡的是碳酸钠,产生一次气泡的是盐酸和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钠,无法鉴别稀H2SO4、稀HCl,故B错误;
C、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产生沉淀的是氯化钡和硫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钾和氯化钠,无法进一步鉴别,故C错误;
D、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产生一次沉淀的是硫酸钾,产生两次沉淀的是氯化钡,产生一次沉淀和一次气泡的是碳酸钠,产生一次气泡的是稀硝酸,故能将其一一鉴别出来,故D正确。
故选D。
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次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证明醋酸溶液呈酸性 检验氯离子 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
方案一 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红 先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加稀盐酸后观察现象 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方案二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 先加足量稀盐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加澄清石灰水后观察现象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红,故使用酚酞不能检验溶液的酸性,酸性溶液pH小于7,用pH试纸可以检验醋酸呈酸性,方案一不合理,方案二合理,故此选项错误。
B、检验氯离子的存在一般选择硝酸银与稀硝酸,加入盐酸会引入氯离子无法获知氯离子的来源,方案一合理,方案二不合理,故此选项错误。
C、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主要是检验是否含有碳酸钠,也就是检验碳酸根的存在,由于碳酸根加入盐酸会产生气泡,加入石灰水会生成沉淀,故两种方案均合理,故此选项正确。
D、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这一过程会引入硝酸根离子这种新的杂质离子,而加入氯化钡则既能除掉硫酸根又不会引入新的杂质,方案一不合理,方案二合理,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7.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B.用碘水区别淀粉和蔗糖
C.用酚酞试液区别盐酸和食盐水 D.用点燃法区别羊毛和棉花
【答案】C
【详解】A、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泡沫多浮渣少是软水,选项正确;
B、淀粉遇到碘单质会变蓝,用碘水区别淀粉和蔗糖,白色变为蓝色是淀粉,没有明显现象是蔗糖,选项正确;
C、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用酚酞试液区别盐酸和食盐水,盐酸酸性,食盐水中性,加入酚酞溶液,都没有明面现象,选项错误;
D、用点燃法区别羊毛和棉花,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有烧纸气味的是棉花,选项正确;
故选C。
8.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鉴别葡萄糖和蛋白质溶液:取样,加入碘水,观察是否变蓝
B.除去NaCl固体中的Na2CO3杂质加入过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C.分离MnO2和KCl的固体混合物:加水溶解、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
D.检验CO2中是否混有HCl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答案】C
【详解】A、淀粉遇碘变蓝,葡萄糖和蛋白质遇碘不变色,故A错误;
B、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产生了新的杂质,故B错误;
C、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溶于水,可通过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分离二者,故C正确;
D、二氧化碳和氯化氢均会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D错误。
故选C。
9.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A.面粉和米粉:碘酒 B.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水
C.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D.N2和CO2:澄清石灰水
【答案】A
【详解】A、面粉和米粉中均富含淀粉,均能使碘酒变蓝色,不能鉴别,选用试剂错误。
B、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升高、降低,可以鉴别,选用试剂正确。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选用试剂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氢氮气,可
以鉴别,选用试剂正确。
故选:A。
10.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用加碘食盐区分淀粉和葡萄糖
B.用灼烧的方法区分蚕丝和羊毛
C.加热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NH4HCO3
D.用盐酸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答案】C
【详解】A、淀粉遇碘变蓝色,加碘食盐中不含单质碘,不能用于鉴别淀粉和葡萄糖,错误;
B、蚕丝和羊毛的主要成分均为蛋白质,灼烧,均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不能鉴别,错误;
C、NH4HCO3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D、Na2CO3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故选C。
押题猜想七 工艺流程
1.工业上用NO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参加反应的NO与的分子数之比为1∶2
B.转化过程中,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理论上,、足量可以将NO、全部转化为
D.工业上,30kg NO生产得到42 kg
【答案】C
【详解】A、反应①为一氧化氮和氧气生成二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参加反应的NO与 O2 的分子数之比为2:1,选项错误;
B、转化过程中,反应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有0变为-2,选项错误;
C、由图知,反应①②循环发生,故理论上O2、H2O足量可以将NO、NO2全部转化为HNO3,选项正确;
D、由以上分析知,NO全部转化为HNO3,硝酸中氮元素全部来自于一氧化氮,则,选项错误。
故选C。
2.某同学以金泥(含有Au、CuS、ZnS等)为原料制备(Au)和Cu的流程如图所示:
琴琴同学查阅资料已知:
①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将含硫化合物转化为氧化物。
②热空气流充分加热的目的是将Cu、Zn转化为氧化物,并完全分离出ZnO烟尘。
(1)“预处理”中会产生SO2,若SO2直接排放会导致 。
(2)“过程Ⅱ”产生的固体a中,除CuO外一定还有的物质是 。
(3)“过程Ⅲ”分离Au的操作是 ,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
(4)“系列进程”中有一步是向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这一步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5)ZnO烟尘可用NaOH溶液吸收,该反应生成偏锌酸钠(Na2ZnO2)和H2O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酸雨
(2)金/Au
(3) 过滤 将氧化铜完全转化为硫酸铜,提高铜的产率
(4) 置换
(5)
【详解】(1)若SO2直接排放,与水生成酸性物质,会导致酸雨;
(2)热空气流充分加热的目的是将Cu、Zn转化为氧化物,并完全分离出ZnO烟尘,银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氧气反应,所以“过程Ⅱ”产生的固体a中,除CuO外一定还有的物质是Au;
(3)“过程Ⅲ”加入稀硫酸,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银不与硫酸反应,分离固体Au和滤液的操作是过滤,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将氧化铜完全转化为硫酸铜,提高铜的产率;
(4)“系列进程”中有一步是向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的反应有: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这一步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5)ZnO烟尘可用NaOH溶液吸收,该反应生成偏锌酸钠(Na2Zn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押题解读
本部分多以流程题形式,也有少量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工业流程的命题背景包括:自然界中的矿石材料、海水、空气、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液、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发酵粉、管道疏通剂、暖宝宝等),设计物质的分离或提纯路线,突出表现化学科学在物质制备、除杂中的应用。
1.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工业上利用钛铁矿——钛酸亚铁()制备金属钛()的工艺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①为固体,化学性质稳定,不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②沸点、沸点。
(1)将钛铁矿粉碎的目的是 。
(2)“反应釜”中发生的反应是,X的化学式是 。
(3)“沸腾炉”中将和的混合物分离,该操作的名称是 。
(4)“合成器”中得到的产品中含有杂质镁,可加入足量稀硫酸除去,写出除杂原理反应 (写化学方程
式)。
(5)依据“绿色化学”理念,指出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CO
(3)蒸馏
(4)Mg+H2SO4=MgSO4+H2↑
(5)能耗高,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详解】(1)将钛铁矿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填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出现了2个铁原子、2个钛原子、14个氯原子、6个氧原子和6个碳原子,反应后出现了2个铁原子、2个钛原子、14个氯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尚缺的6个氧原子和6个碳原子存在于6X中,则X的化学式为CO,故填CO。
(3)由题文可知,氯化铁和四氯化钛的沸点不同,“沸腾炉”中将氯化铁和四氯化钛的混合物分离后得到气态四氯化钛,该操作的名称是蒸馏,故填蒸馏。
(4)杂质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Mg+H2SO4=MgSO4+H2↑。
(5)由图可知,流程中需要维持高温的条件,能耗高,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故填能耗高,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2.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可溶性杂质,向溶液中先后加入、、稀盐酸三种溶液。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提示:微溶物不形成沉淀)
(1)操作Ⅰ和操作Ⅱ都要用到玻璃棒,在操作Ⅱ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写出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溶液X中除氯化钠之外,还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写出实验步骤、现象): 。
【答案】(1)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体飞溅
(2)//
(3) 取少量的溶液X,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碳酸钠;静置(或过滤),向上层清液(或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含有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详解】(1)操作Ⅰ是将固液分离的操作,操作为过滤;操作Ⅱ是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固体,操作为蒸发结晶,蒸发过程中要用到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体飞溅;
(2)加入过量氢氧化钡的过程中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且氢氧化钡由剩余,加入碳酸钠过程中,碳酸钠与过量的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方程式分别为:、、;
(3)计实验方案证明溶液B中含有Na2CO3和NaOH,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均显碱性,应先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再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可取溶液X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碳酸钠;过滤,向上层清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3.某厂高炉炼铁的工艺流程如图:
(1)赤铁矿属2024年中考化学押题猜想
(高分的秘密武器:终极密押+押题预测)
目录
押题猜想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押题猜想二 物质的三重表征——宏观、微观和符号
押题猜想三 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押题猜想四 化学基础实验
押题猜想五 物质的转化和推断
押题猜想六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提纯
押题猜想七 工艺流程
押题猜想八 图像分析
押题猜想九 实验探究与设计
押题猜想十 化学与社会热点
押题猜想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2.《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后,抢险人员在疏散群众的同时,用喷雾水枪对现场喷射稀氢氧化钠溶液,隔日后已闻不到氯气的刺激性气味、看不到氯气的黄绿色了。根据信息分析下列不属于氯气物理性质的是
A.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有刺激性气味
C.氯气是黄绿色 D.通常状况下是气体
押题解读
本部分多以选择题呈现,也常穿插在信息给与题中。物质的变化主要结合传统文化、诗词古籍、非遗工艺流程、民俗、谚语、日常生活生产等内容,以文字、图片和流程等形式呈现;物质的性质结合用途或单独进行考查,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现。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文中描述的内容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B.《石灰吟》:“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
2.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B.精炼石油制得煤油
C.石墨转化成金刚石 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丝绸刺绣 B.手工剪纸 C.玉柄雕琢 D.烧制陶器
4.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5.“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的资源”。废弃的PET材质饮料水瓶被切成碎片,然后熔融、拉丝,可得到聚酯纤维,聚酯纤维由纺织厂编织成布匹,这样四个矿泉水瓶就可以做成一件T恤。对于矿泉水瓶到T恤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是物理性质的改变,发生了物理变化
B.主要是化学性质的改变,发生了化学变化
C.主要是物理性质的改变,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主要是化学性质的改变,发生了物理变化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活性炭用于吸附色素
C.铜丝用于家中电线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7.杭州2023年第十九届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设计思想源自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下列关于火炬的设计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火炬整体高730毫米,净重1200克
B.上半部分颜色为“丹桂金”,从“腰线”往下渐变为亚运主题色“虹韵紫”
C.火炬采用延展性很强的金属材料和环保轻盈的合成材料
D.内部的燃料采用可再生物质燃气,清洁安全可靠
8.为研究化学药物发展史,学习小组查得资料:
材料1 早在宋代,轻粉(Hg2Cl2)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药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在固体状态下共热,收集升华出的白色粉末,即为轻粉。其中有一个反应是在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Hg2SO4)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轻粉。
材料2 轻粉微溶于水,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
根据资料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
(1)物理性质: (填一条)。
(2)化学性质: 。
(3)制法:
①为保证小还丹与食盐等固体充分反应,可采取的措施是 (填一条)。
②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与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保存方法: 。
(5)用途: 。
9.拓展碳纤维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碳纤维的高科技企业。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强度大、抗疲劳、耐高温、耐腐蚀性和膨胀系数小等特点,成为了航天航空领域的最佳选项。下列属于碳纤维的化学性质的是
A.碳纤维具有导电性 B.碳纤维抗拉强度大
C.碳纤维耐腐蚀性强 D.碳纤维耐高温
10.近期,科学家测试了一种新方法:在高温高压下混合水和热空气,以破坏有毒合成物质。在374℃以上,水和有毒物质浆料达到“超临界”状态,水变成了“游离状态”,生成由单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等组成的松散分子,这些分子会摧毁有毒合成物质。下列关于“游离状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游离状态水”与普通水物理性质相同 B.“游离状态水”与普通水化学性质相同
C.“游离状态水”中含有氧气 D.可以帮助解决有毒合成物质处理
押题猜想二 物质的三重表征——宏观、微观和符号
1.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为 ;“Hg”表示1个汞原子,还可以表示 (请写出一条);
(2)如图中,打开弹簧夹观察到右侧试管中的现象为 ;
(3)结合如图可知,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和 (填离子符号)发生反应。
押题解读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重要考点,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呈现。涉及元素符号、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化学式和化合价、微观模型图、化学方程式等。复习时不能死记硬背,要着重理解和推理,学会将宏观概念、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进行有效关联,形成知识网络,灵活运用。
1.捕集工业废气中的与反应制甲醇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方法。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未改变
2. “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1)“见著知微”—从宏观知微观。
①氧气不但能供给呼吸,而且能支持燃烧,保持氧气这些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填符号)。
②碳酸钠俗称纯碱,是因为其水溶液显碱性,构成碳酸钠的阴离子是 (填符号)。
(2)“见微知著”—从微观知宏观。
①上图所示,微粒A、B、C、D、E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填编号,下同),微粒A、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②下图所示,反应后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 。
3.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C70表示一个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一定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是:条件改变时, 。
(3)向K2CO3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①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下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 ; 。
③下列物质能与K2CO3溶液反应产生类似上述实验现象的是 。
ACa(OH)2 B.HCl C.BaCl2 D.(NH4)2SO4
(4)氨气(NH3)是极易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其水溶液叫氨水。

①在充满氨气气体的试管中放入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水,现象是 。
②氨气可以通过研磨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的方式制备,其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画出氨气气体和氨水的微观粒子组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 (水分子不用画出)。
4.模型认知是重要的科学方法,分析下列各图回答有关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氨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请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2)图2表示“氨元素的价类二维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N2属于单质,是因为 。
②写出图中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
③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发射成功,其使用的燃料中的一种燃烧时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
示意图如图3所示: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甲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5.“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1)图甲中镓原子的质子数为 。
(2)图乙中B和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图丙中数字“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填序号)。
(4)如图是制取乙烯(C2H4)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分子个数比是 (填最简整数比)。
6.“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
(1)图1中,X应填 。
(2)图2中,B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则m的值为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图2中,A~D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字母)
(4)新型催化剂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助力缓解全球变暖,反应如下图所示:
能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用粒子名称表示)。
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
(2)下图是钠、铝、氯、溴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溴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溴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溴化钠的化学式为 。
②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 ;
(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如图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①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②若X是氯化钠,它在物质分类上属于化合物中的 ,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
8.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法。
(1)按照要求填写表格空白:
名称或含义 硫酸钠 镁元素 2个氢分子 4个碳酸根离子
化学用语 N2O3
(2)氯化钠、铁、水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写化学式);
(3)请画出一杯热水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提示: 水分子,画3-5个粒子)。

押题猜想三 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1.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甲是生成物 B.反应后乙物质的质量分数是
C.该化学反应中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是 D.物质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已知物质R由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取一定质量的R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R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8.0 g
B.所取R质量的最小值为1.6 g
C.R可能是酒精()
D.若R为和的混合物,则和的分子个数比为
3.将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FexOy置于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容器内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的值为19.6
B.参加反应的铁的氧化物的质量为16g
C.当CO2质量为4.4g时,容器内CO的质量为14g
D.铁的氧化物中x:y=2:3
押题解读
本部分可以多种题型,可在选择题中单独考查,也常结合实验题、流程题和计算题等考查。考查内容包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理解、判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否可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密闭容器中反应的质量关系、固体加热质量的变化、利用元素种类和质量守恒的各种计算等。题目的难度有小有大,关键在于理解定律,抓牢反应前后的“六不变”。
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蔗糖溶于水后总质量不变 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溶液质量不变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质量减小
2.Y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Y的化学式为( )
A. CH4O B. C2H4 C. C3H8 D. C2H6O
3.近期,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步骤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无机催化剂(ZnO- ZrO2)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生成的甲醇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催化剂ZnO-ZrO2的化学性质不变 D.该反应能实现由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4.铜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表面生成铜锈【主要成分Cu2(OH)2CO3】,下列物质与铜制品生锈无关的是
A.N2 B.O2 C.H2O D.CO2
5.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的甲、丙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 B.x=0.4g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丁一定是单质
6.将一定质量的甲醇(CH3OH)和氧气(O2)置于密闭容器中点燃,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物质 CH3OH O2 H2O CO2 X
反应前质量/g m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10.8 8.8 n
A.m>n
B.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C.无法判断X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D.生成物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
7.现有、ZnO、Cu的固体混合物9.6g,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为
A.52g B.6.4g C.8.0g D.9.0g
8.已知Cu2O+H2SO4=Cu+CuSO4+H2O。现将仅含铜、硫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6.0g敞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得16.0gCuO。将16.0gCuO放在密闭容器中继续加热至t℃,固体全部变红,冷却得13.6gCu与Cu2O的固体混合物。将13.6g混合物放入96.0g足量稀H2SO4中,充分反应,得蓝色溶液和红色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灼烧过程中产生3.2gSO2
B.铜、硫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化学式为CuS
C.充分反应后所得蓝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8%
D.若将13.6g固体混合物与足量的CO高温充分反应,可生成4.4gCO2
9.硫酸铝固体分解得到的活性Al2O3可作为工业催化剂载体。取33.3g于坩埚内,隔绝空气灼烧。在热分解过程中,热重分析仪记录的数据如下图(已去除坩埚的质量),已知425℃前减少的均为结晶水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Al2O3受热都易分解
B.加热至M点时固体质量减少19.8g
C.图中N点物质化学式为
D.图中a=5.1
10.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物质Y、Z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参加反应的X与Z的质量比为3:17
C.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4:17 D.t1后X、Y、Z能同时存在容器中
11.实验室有14.0g碳酸钙和碳酸钾的固体混合物,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15.32g的固体,则原混合物中含金属元素的质量为
A.1.32g B.6.8g C.7.2g D.6.4g
押题猜想四 化学基础实验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测溶液
C. 加热液体 D. 读液体体积
2.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A.铜丝插入稀硫酸中:紫红色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D.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银白色粉末
3.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方案甲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 用方案乙探究空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C. 用方案丙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D.用方案丁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
押题解读
中考对基础实验的考查一般有:实验仪器识别与选择;基本操作的规范与否;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探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的相关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的测定。主要结合教材实验及其改进实验考查,以及考查改进实验能否达到目的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复习时需认真掌握教材实验基本操作和常见实验的相关仪器、操作、注意点等。
1.制取、收集CO2并验证相关性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入石灰石
C. 收集CO2 D. 验证CO2不支持燃烧
2.误差分析是定量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粗盐提纯时,蒸发后的固体中含有水分,产率偏高
B.用托盘天平称取10.5g氯化钠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会导致氯化钠偏多
C.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过慢,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3.某同学进行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 检验氧气 B.氢气验纯
C. 点燃氢气 D. 熄灭酒精灯
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稀释浓硫酸:将水直接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B.探究氨分子运动现象: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C.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将5g氯化钠溶于100g水
D.验证牛奶中含有锌元素:向牛奶中加入稀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5.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第一朵纸花上喷上稀硫酸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② 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③ 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颜色无明显变化
④ 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的集气瓶中 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纸花由紫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
B.步骤②中若用溶液代替水,纸花颜色也无明显变化
C.步骤②、④可证明气体能使干燥的纸花变成红色
D.上述实验可证明与水反应生成酸
6.观察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仪器b的名称 ;
(2)实验室用和制备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该选择上图1的 (填字母代号)来实验。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主要成分是和)固体混合物作原料、在加热条件下制取,
选择上图1的发生装置为 。
(4)图1中的F是用于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和探究其部分性质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Y型管左侧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中观察到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由此 (填“能”或“不能”)得出“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
③实验中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由此得到的实验结论 。
(5)若实验室要用下图2装置制取干燥的氢气,则装置接口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填序号)。
A.e→d→c→b B.d→e→c→b C.d→e→b→c
7. 下面为“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并计算产率”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请将上述操作进行合理排序: (填序号)、计算;请改正操作④中的错误 。
(2)操作②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
(3)过滤后,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通过以上操作只能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欲除去可溶性杂质如MgCl2、CaCl2,得到纯净的NaCl,还需依次用到NaOH溶液、Na2CO3溶液和稀盐酸(三种药品均过量);
①碳酸钠溶液要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②稀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
8.化学兴趣小组对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发生进行了探究。
(1)从压强变化的角度探究。
①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瓶内形成红色“喷泉”,原因是烧瓶内压强 (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②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将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盛有等体积CO2的玻璃容器中。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③写出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
①写出图丙中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检验CO2的方法是 ;
②实验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可推知反应过程中浓度不断减小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押题猜想五 物质的转化和推断
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溶液
C. D.
2.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甲、乙、丙、丁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
②若甲为单质,则此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③若丙为氯化钠,则甲、乙中一定有碱
④若丙为Cu(NO3)2,则甲可能为单质、氧化物、酸、碱或盐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押题解读
本部分以选择题、实验题、推断题、流程题等形式呈现。常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氧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有机物等重要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练掌握常见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和相关实验现象等是解这类题的关键。
1.如图为CO2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和资源化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反应物全部转化为尿素
B.转化②中CO2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转化③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
D.自然界中转化④是无机化合物向有机化合物的转化
2.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FeFeCl3Fe(OH)3
B.CuOCuSO4溶液Cu(OH)2
C.NaCl溶液NaHCO3NaOH
D.BaCl2溶液BaCO3Ba(NO3)2溶液
3.已知某溶液X是稀盐酸和溶液两者之一,甲、乙、丙是溶液、溶液、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溶液X,分别向其中滴入适量的甲、乙、丙三种溶液,产生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
所加溶液 甲 乙 丙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红褐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A.甲是溶液 B.乙是溶液
C.丙是溶液 D.溶液X是稀盐酸
4.下图是初中四种常见物质之间的常见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两端的物质通过一步反应能转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一定是 B.Y可能是钠盐
C.X与Y不可能都是盐 D.X与Y反应能生成NaOH
5.某溶液由、、、、、、、中的几种离子构成,为判定溶液中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1)取一份溶液样品,加入足量NaOH溶液得到蓝白色沉淀;
(2)另取一份溶液样品,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请分析实验过程,推断:
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填符号,下同),可能存在的离子有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6.现有一包不纯的Na2SO4固体,可能含有Na2CO3、BaCO3、FeCl3、NH4HCO3、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
(1)取适量的固体微热,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 。
(2)另取适量的固体加水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 。
(3)向步骤(2)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得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取固体A,加入过量的稀硝酸,部分固体溶解,则原固体中一定含 ,写出部分固体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取少量滤液B,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 。
7.A~E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都含有一种相同元素,它们之间的一步反应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未标出)。其中,A通常为气体,B俗称纯碱,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单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E的化学式为O2
B.D和E可以相互转化
C.A→E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
D.B→C属于中和反应
8.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E的浓溶液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是最常用的溶剂,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代表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代表物质间能够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与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
(2)列举物质的一条用途: 。
(3)物质I由 构成(填化学用语)。
(4)写出与的稀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基应类型为 。
9.下图所示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见反应(“—”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转化),下列选项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B
C
D
押题猜想六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提纯
1.为探究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样品是否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实验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有气泡放出。
实验三: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实验一说明NaOH溶液没有变质 B.实验二说明NaOH溶液全部变质
C.实验三中生成的沉淀为Ba(OH)2 D.实验三说明NaOH溶液部分变质
2.下列操作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括号内为杂质,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
A. B.
C. D.
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试剂或方法
A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红
B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 取样,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 FeCl2溶液中的CuCl2杂质 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过滤
D 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水蒸气 通过浓硫酸干燥
A.A B.B C.C D.D
押题解读
本部分主要以选择题、实验题形式呈现。解这类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常见物质如氧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有机物等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利用不同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进行物质的检验、分离与除杂。检验和鉴别要求待检的几种物质在反应时有明显的不同现象,分离要求两者分开且还原为原来的状态,原来的每一种成分都要。除杂只需要主要成分,杂质去掉不要,原则是“不增不减易分离”。注意与除杂要区别开。
1.鉴别是重要的实验技能。分别鉴别两组物质:①C、CuO②稀H2SO4、Na2CO3溶液,都能选用的试剂是
A.O2 B.NaOH溶液 C.铁片 D.稀H2SO4
2.鉴别失去标签的氯化钡、碳酸钠和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学生甲得知氯化钡溶液呈中性,选用了一种试
剂;学生乙选用了一种酸溶液;学生丙选用了一种含钾元素的盐溶液,三位同学都一次鉴别成功。
请推断他们选用的试剂(写名称):甲 ,乙 ,丙 。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铁 硫酸铜 水 加入足量水,过滤,洗涤,干燥
B 铜粉 碳粉 足量空气 在空气中灼烧
C FeCl3溶液 CuCl2 过量铁粉 过滤
D 硝酸铜溶液 硝酸银 过量铜粉 过滤
A.A B.B C.C D.D
4.下列鉴别或除杂方法错误的是
A.鉴别K2CO3溶液和NaOH溶液用无色酚酞溶液
B.鉴别羊毛和涤纶用灼烧法
C.除去 CaO中少量的 CaCO3用高温煅烧法
D.除去CO气体中少量的CO2,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
5.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NaOH、NaCl、BaCl2、FeCl3
B.Na2CO3、稀硫酸、稀盐酸、NaNO3
C.Na2SO4、BaCl2、KNO3、NaCl
D.K2SO4、Na2CO3、BaCl2、稀硝酸
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次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证明醋酸溶液呈酸性 检验氯离子 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
方案一 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是否变红 先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加稀盐酸后观察现象 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方案二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 先加足量稀盐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加澄清石灰水后观察现象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7.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B.用碘水区别淀粉和蔗糖
C.用酚酞试液区别盐酸和食盐水 D.用点燃法区别羊毛和棉花
8.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鉴别葡萄糖和蛋白质溶液:取样,加入碘水,观察是否变蓝
B.除去NaCl固体中的Na2CO3杂质加入过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C.分离MnO2和KCl的固体混合物:加水溶解、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
D.检验CO2中是否混有HCl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9.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A.面粉和米粉:碘酒 B.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水
C.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D.N2和CO2:澄清石灰水
10.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用加碘食盐区分淀粉和葡萄糖
B.用灼烧的方法区分蚕丝和羊毛
C.加热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NH4HCO3
D.用盐酸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押题猜想七 工艺流程
1.工业上用NO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参加反应的NO与的分子数之比为1∶2
B.转化过程中,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理论上,、足量可以将NO、全部转化为
D.工业上,30kg NO生产得到42 kg
2.某同学以金泥(含有Au、CuS、ZnS等)为原料制备(Au)和Cu的流程如图所示:
琴琴同学查阅资料已知:
①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将含硫化合物转化为氧化物。
②热空气流充分加热的目的是将Cu、Zn转化为氧化物,并完全分离出ZnO烟尘。
(1)“预处理”中会产生SO2,若SO2直接排放会导致 。
(2)“过程Ⅱ”产生的固体a中,除CuO外一定还有的物质是 。
(3)“过程Ⅲ”分离Au的操作是 ,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
(4)“系列进程”中有一步是向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这一步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5)ZnO烟尘可用NaOH溶液吸收,该反应生成偏锌酸钠(Na2ZnO2)和H2O的化学方程式为 。
押题解读
本部分多以流程题形式,也有少量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工业流程的命题背景包括:自然界中的矿石材料、海水、空气、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液、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发酵粉、管道疏通剂、暖宝宝等),设计物质的分离或提纯路线,突出表现化学科学在物质制备、除杂中的应用。
1.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工业上利用钛铁矿——钛酸亚铁()制备金属钛()的工艺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①为固体,化学性质稳定,不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②沸点、沸点。
(1)将钛铁矿粉碎的目的是 。
(2)“反应釜”中发生的反应是,X的化学式是 。
(3)“沸腾炉”中将和的混合物分离,该操作的名称是 。
(4)“合成器”中得到的产品中含有杂质镁,可加入足量稀硫酸除去,写出除杂原理反应 (写化学方程式)。
(5)依据“绿色化学”理念,指出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2.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可溶性杂质,向溶液中先后加入、、稀盐酸三种溶液。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提示:微溶物不形成沉淀)
(1)操作Ⅰ和操作Ⅱ都要用到玻璃棒,在操作Ⅱ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写出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溶液X中除氯化钠之外,还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写出实验步骤、现象): 。
3.某厂高炉炼铁的工艺流程如图:
(1)赤铁矿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先进入粉碎机的目的是 。
(2)催化反应室中发生的反应之一是:CH4+X2CO+2H2,则X的化学式为 。
(3)还原反应室中共发生两个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Fe2O3+3H22Fe+3H2O; 。
4.工业上利用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还含有Fe2O3、Al2O3、MgO、CaO、SiO2等杂质)与葡萄糖反应制备Mn3O4,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酸浸”时Mn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12MnO2+12H2SO4=12MnSO4+6CO2↑+18X,X的化学式为 。
其他金属氧化物和硫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硫酸盐,写出Fe2O3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已知相关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表所示。
金属离子 Fe3+ A13+ Mg2+ Mn2+
开始沉淀时pH 1.6 3.0 8.9 8.1
完全沉淀时pH 2.8 4.7 10.9 10.1
则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 。
(3)“净化”时,加入NH4F是为了将Mg2+转化为MgF2沉淀除去,同时还能除去 (填元素符号)。
(4)“沉锰”时的反应为MnSO4+2NH3·H2O=Mn(OH)2↓+(NH4)2SO4。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所得滤液的一种用途为 。
(5)将Mn(OH)2加水“打浆”制成悬浊液,可加快“氧化”反应速率的原因是 。
(6)“氧化”时,氧化时间对产品中锰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最合理的氧化时间为 min。
5.某实验室排放的废液中含有CuSO4、FeSO4和ZnSO4三种溶质,为减少水污染并节约成本,回收硫酸锌、金属铁和铜,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
(1)步骤1—4的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2)固体a的成分是 。
(3)Y是 (写名称)。
(4)步骤1和步骤3发生的相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常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海水晒盐及提纯粗盐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步骤④操作a中需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步骤⑥中操作b的名称是 。
(3)经过操作④后所得沉淀的化学式是 。
(4)步骤⑤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
7.海洋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综合利用海水资源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1)流程I为海水晒盐的过程。结晶池中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流程Ⅱ为除去粗盐水中的、、和难溶性杂质。
①加入下列3种过量试剂的顺序依次可以是 。
A.、、
B.、、
C.、、
②其中NaOH的作用是除去 ,理论上用过量的 溶液代替NaOH和两种溶液,也可以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
(3)流程Ⅲ为海水制碱(纯碱)。该流程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过量的氨气的目的是 ,反应后通过 操作得到滤液A和小苏打固体,可以循环利用的气体X是 。
(4)流程Ⅳ为海水提镁。该流程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8.硫酸锌可制备各种含锌材料,在防腐,医学上有很多应用。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硅和氧化铁。以菱锌矿为原料制备ZnSO4·7H2O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资料查阅: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ZnCO3+H2SO4=ZnSO4+H2O+CO2↑)
回答下列问题:
(1)菱锌矿“粉碎”的目的是 。
(2)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3)写出“酸浸”时一种氧化物参与的反应 (方程式表示)。
(4)滤液1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在“转化”中加入锌粉,若无气泡冒出,说明锌粉一定足量
B.滤渣甲、滤渣乙一定都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
C.滤液2的质量一定比滤液1的质量大
9.废旧手机、电脑、电视机的电路板含有大量的重要金属,直接抛弃既浪费资源,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下图是废旧电路板回收锡、铜、银等金属的一种生产流程。
(1)操作②的名称是 。
(2)“溶液a”溶质的名称是 。
(3)“浊液M”溶质的化学式是 ;写出操作④中铜与空气、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浊液M”固体的成分是 (写名称)。
10.某工厂生产硼砂产生的固体废料中,主要含有MgCO3、CaCO3、SiO2、Al2O3和Fe2O3等,其中MgCO3质量分数为63%。用该固体废料回收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1)操作I的名称是 。
(2)“酸浸”时,试剂A的化学式是 ,为加快酸浸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3)滤液a中的阳离子是 。
(4)“沉镁”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若流程中镁的总损耗为10%,则100t的固体废料可回收镁的质量是 。
押题猜想八 图像分析
1.下列图像与对应的操作过程相符的是
A. ①表示向pH=12的NaOH溶液中滴加pH=2的稀盐酸
B. ②表示电解水
C. ③表示向一定量H2O2溶液中加入MnO2固体
D. ④表示分别向等质量镁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溶解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降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溶液
C.由t2℃降到t1℃丙溶液浓度一般不发生变化
D.如果乙溶液中混有少量甲,可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3.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红色 B.P点时的溶液能与纯碱发生反应
C.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
押题解读
本部分多以选择题呈现,也穿插在实验题和填空题中考查。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溶解度曲线、金属与酸溶液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实验室制备气体、酸碱盐溶液之间反应时pH和各种量的变化等。解题时重点关注图像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和图像的走向趋势等。
1.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①表示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B.图②表示足量红磷在盛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图③表示向HCl和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溶液
D.图④表示分别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同时加入Fe粉和Zn粉至过量
2.20℃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所示图像。

(1)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 。
(2)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图中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用含A、B、C、D的关系式表达)。
3.多角度认识酸碱中和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过程,用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pH变化情况如图2、3,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2SO4= Na2SO4+H2O
C.由图2可见该反应放出热量,点c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D.由图3的点f可判断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为Na+、H+
4.将粉末状的金属M加入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加入金属M的质量与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种类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活动性:Cu>M>Ag
B.加入ag金属M,充分反应后剩余的金属是Cu
C.加入bg金属M,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Cu(NO3)2
D.加入cg金属M,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2种溶质
5.密闭容器中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物质Y和Z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14
C.t1后X、Y、Z能同时存在容器中
D.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4:17
6.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质量随蒸发水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氯化钠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氯化钠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36g
C.b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a点大
D.a→b和b→c析出的固体质量不相等
7.如图为氢氧化钠在水中和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下,氢氧化钠属于易溶物质
B.同一物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C.20℃氢氧化钠饱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52.2%
D.使40℃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只能用增加溶质的方法
8.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
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9.如图是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实验时将稀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
C.b点到c点pH变化的原因是H+和OH-发生反应
D.a点时,参加反应的HCl与NaOH的质量比为36.5:40
10.往100mL某浓度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某浓度的Ba(OH)2溶液,溶液的pH随滴入Ba(OH)2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用电导仪测得该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电导率越高表示溶液的离子浓度越高,
导电性越强)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知CuSO4溶液显酸性 B.图乙中的C点表示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图乙中B点和D点电导率相同是因为溶液的成分相同 D.图乙中D点对应的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11.竞争无处不在,微观粒子之间的反应也是如此。将足量的Zn粉投入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三种金属阳离子
B.b点处的固体中含Ag和Zn
C.取少量b点处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会有沉淀出现
D.溶液先不变色,一段时间后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押题猜想九 实验探究与设计
1.为了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1】
小明同学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注入三颈烧瓶,振荡,观察到气球1胀大。他认为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1)小羽同学认为小明实验证据不足,理由是 。
(2)她提出了改进方案,请你将方案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与解释
实验1结束后,取少量三颈烧瓶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 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产生该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2】
小刚同学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用足量NaOH固体与干燥的CO2气体反应,实验步骤如下:
I.用三颈烧瓶收集一瓶干燥的CO2气体。
II.将NaOH粉末倒入瓶中,夹紧弹簧夹K,振荡。
(3)干燥CO2,可选用的干燥剂是 (选填“浓硫酸”或“生石灰”)。
(4)将NaOH固体磨成粉末的目的是 。
(5)实验观察到气球1胀大,内壁出现雾状物,部分固体粉末形成糊状,说明二者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某“自加热食品”发热包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和氯化钙,其使用说明(如图1所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I: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将发热包中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发生剧烈反应,水很快沸腾。反应结束后,烧杯底部有大量固体,继续加水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混合物。
(1)发热包中的某种物质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
探究Ⅱ:固体混合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单质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产生氢气。
小组同学认为固体混合物的成分可能是: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为进一步探究其成分,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2)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 色,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钙。
(3)另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锥形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如图2所示),反应停止后瓶底有黑色固体剩余,溶液呈浅绿色。
①反应停止后,瓶底的黑色固体为 ,判断依据是 。
②若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 ,对应此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4)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铝粉 。
(包含实验步骤、产生现象和结论。可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NaOH溶液、AgNO3溶液)。
【拓展提升】取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92.2g,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所得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
(5)当混合溶液中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 g。
(6)当滴加80g碳酸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填化学式)。
(7)当滴加120g碳酸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押题解读
实验探究题是中考最重要的考查题型之一,难度大、分值高、涉及的内容广泛,通常失分率较高。对概念的全面理解、知识的融合贯通有较高的要求,复习过程中需要夯实基本知识,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并学会迁移应用。要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记录和基于证据的推理,并有思考和质疑的精神。
1.在近期准备2024年中考实验考核药品时,某同学发现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有很多白色小颗粒,准备做实验进行验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猜想与假设:该石灰水可能变质
B.操作及现象:向白色小颗粒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
C.得出的结论:白色小颗粒一定全部为碳酸钙
D.解释其原因:白色颗粒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2.为探究哪些因素能加快铁的锈蚀,某小组同学采用对照实验展开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如下,使用温度传感器收集数据并生成图像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药品
方案一 4g铁粉、2mL水、空气
方案二 4g铁粉、2mL水、2g氯化钠、空气
方案三 4g铁粉、2mL水、2g活性炭、空气
方案四 4g铁粉、2mL水、2g活性炭、2g氯化钠、 空气
A.铁生锈需要铁与氧气、水、活性炭、氯化钠同时接触
B.方案二与方案四能形成对照,探究活性炭是加快铁生锈的因素
C.方案一与方案四变量不唯一
D.对比分析图像可知铁生锈是放热反应
3.为探究水电解实验最佳条件,某化学小组利用图1装置开展如下研究。
[查阅资料]
①电解纯水速率较慢,加入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电解质增强导电性,加快反应速率。
②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有较强腐蚀性。
③去离子水是指除去呈离子形式杂质后的纯水,生产成本较高。

[实验1]探究不同电解质对水电解速率的影响
往图1水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浓度为12%的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通电相同时间读取并记录数据,重复实验三次,计算氢气产生速率,结果如图3。

(1)检查装置气密性:先用燕尾夹夹紧医用软管,再将注射器竖直向下浸入水中如图2,若观察到 (填标号)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
(2)由图3判断:影响水电解速率最大的电解质是 。从实验效果分析, (填“有”或“没有”)必要使用去离子水进行本实验。
[实验2]探究水电解实验中电解质溶液的最佳浓度(以氢氧化钠溶液为例),结果如图4。

(3)浓度为 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最佳电解质溶液。从安全角度考虑,实验过程需戴橡胶手套的原因是 。
[实验3]将下列电极连接电源负极,探究不同电极材料对水电解速率的影响,测定产生氢气的速率(cm3/s)如表。
电极材料 铁丝 铜丝 铁镍合金 石墨
第1次 0.0164 0.0214 0.0138 0.0031
第2次 0.0159 0.0207 0.0150 0.0027
第3次 0.0161 0.0209 0.0144 0.0034
平均值 0.0160 0.0210 0.0144 0.0030
(4)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电极材料是 。
(5)选择电极材料需考虑的因素:电极应与电解质溶液不反应。若用铁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不能用稀硫酸,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6)为验证温度也是影响水电解速率的因素,请写出实验方案: 。
4.蒸汽发蓝可有效防止钢铁制品锈蚀,原理是在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四氧化三铁保护膜。
(1)铁在空气中锈蚀是铁与 共同作用的结果。
(2)蒸汽发蓝还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兴趣小组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吸水树脂(SAP材料)着火点比棉花高,且吸水性更强。
②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1】验证反应产物
兴趣小组设计如图1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点燃两盏酒精灯后,直接用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处检验产物。该操作可能存在的隐患是 (写一点)。与老师探讨后,改用如图2实验方案。收集一试管气体后,点燃验证气体成分。
(4)反应后用磁铁将残留固体全部吸出, (填“能”或“不能”)验证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
【实验2】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5)该小组确定了以0.1gSAP材料吸收等量水,控制不同变量,利用图2装置测得收集一试管气体所需的时间,记录如下表:
实验编号 铁粉质量/g SAP材料与铁粉距离/cm 收集一试管气体所需时间/s
① 0.3 4 42.0
② 0.3 6 33.0
③ 0.3 8 41.5
④ 0.5 4 42.6
⑤ 0.5 6 39.2
⑥ 0.5 8 42.1
根据表中数据,选择 (填实验编号)生成气体的速率最快。实验时为了使反应快速进行,装药品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写一个)。
(6)本实验还可以探究的变量是 (写一个)。
(7)为证明蒸汽发蓝处理后的钢板防锈效果,往钢板喷洒硫酸铜溶液,若观察到 ,防锈效果良好。
5.家庭厨房或卫生间的管道经常堵塞,管道疏通剂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烦恼。某化学研究小组购买了某品牌固态管道疏通剂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固态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NaOH、铝粉和缓蚀阻垢剂。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②(偏铝酸钠)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③不与反应。
【活动一】模拟实验,探究疏通原理
(AB两瓶疏通剂,A瓶未开封,B瓶用过且未盖紧瓶盖)
I:取3g铝粉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铝粉完全反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II:甲同学设计方案并用如图所示的玻璃弯管模拟家庭下水道:先用动物脂肪和毛发堵在弯管处,再取A瓶一定量的固体,从左端管口加入,并用胶塞塞住弯管左端管口。
(1)该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填字母序号)。
a.用手触摸弯管,感觉到发烫
b.产生大量气泡,堵塞物变软后被冲出,落入烧杯中
【活动二】探究B瓶中固体物质的成分
(2)乙同学取B瓶中固体(与活动一中用的A瓶固体等量)做实验,并未观察到类似现象,同学们认为该瓶疏通剂已经变质。为探究B瓶中固体物质的成分,他们取B瓶中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加入过量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请写出变质的反应方程式 ,推断B瓶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其中,滴加过量溶液的目的是 。
【活动三】拓展提升
同学们猜想也能制管道疏通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溶液能发生反应:
。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探究:按表中数据将各固体物质混合均匀后,加入20mL水,观察到有气体产生,并通过测定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比较疏通效果(温度升高值越大,疏通效果越好)。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 质量/g 铝粉质量/g 缓蚀阻垢剂质量/g 混合前后温度升高值/℃
① 1.3 0.55 0.18 63
② 1.3 0.75 0.18 78
③ 1.3 0.95 0.18 89
④ 1.3 1.15 0.18 83
⑤ 1.3 0.95 0.04 86
⑥ 1.3 0.95 0.09 87
⑦ 1.3 0.95 0.27 87
(3)同学们提出猜想的依据:、NaOH两种溶液中含有相同的 (写微粒符号),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解释与结论】
(4)实验①~④的目的是 。
(5)欲探究缓蚀阻垢剂的用量对疏通效果的影响,需对比的实验是⑤、⑥、⑦和 (填实验序号)。
(6)由上述实验可知,、铝粉、缓蚀阻垢剂的最佳质量比为1.3: : 。
6.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而实际操作中却常为黄色。某兴趣小组展开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什么呈黄色?
【查阅资料】含某些金属元素的物质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如含钠元素物质灼烧时火焰呈黄色,含铁元素或铝元素的物质灼烧时火焰呈无色。
【作出假设】假设1:黄色火焰是由玻璃导管中钠元素引起的。
假设2:黄色火焰的产生与气体流速有关
假设3:黄色火焰的产生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
【实验探究】
用如图装置制备氢气进行对比实验,药品采用打磨光亮的等质量的锌片和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上述实验方案中还需控制的变量有(写出一种即可) 。
分别采用不同材质的相同口径的a导管,验纯后在导管口处点燃氢气,观察火焰颜色,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导管 火焰颜色
1 玻璃导管 黄色
2 铁质导管 黄色
3 铝箔导管 开始时火焰为黄色,慢慢变淡,快熄灭时略带微弱蓝色
(3)对比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知假设1不成立。若假设2成立,则实验3中火焰快熄灭时略带微弱蓝色是气体流速 (填“快”或“慢”)所形成的。
(4)小组同学将氢气在纯氧中点燃,观察到火焰颜色为 (填“黄色”或“淡蓝色”),说明假设3不成立。
【查阅资料】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火焰的温度、气体的流速及氢气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都会影响氢气燃烧的火焰颜色。
【继续探究】为了在点燃氢气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蓝色火焰,兴趣小组进行创新设计:如图1装置,将冷凝管套在锥形瓶上方,打开活塞,将生成的氢气验纯后直接点燃,火焰变化情况如图2。
(5)①此实验中冷凝管的主要作用是 ;
②氢气验纯后,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为得到稳定的蓝色火焰,需相应调节活塞阀门的大小,请在图4中画出活塞阀门大小调节情况 (时阀门开口在a处)。
7.食品安全大于天,“双吸剂”是常用的袋装食品的保鲜剂,可用来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袋装食品中发现一包 “双吸剂”的保鲜剂,其标签如图所示。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双吸剂”的固体样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收集资料】:
1.查阅资料: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生成氯化亚铁:Fe + 2FeCl3 = 3FeCl2
2.打开固体包装观察:部分粉末呈黑色、部分粉末呈白色、另有少数红棕色的块状固体。
【作出猜想】:
(1)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CaCO3。你猜想固体中可能含有Fe2O3的依据是: 。
【实验探究】:
(2)如表是甲组同学设计并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一、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蒸馏水,搅拌溶解 固体部分溶解,并放出大量热 固体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二、过滤,取滤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三、取滤渣加入足量稀盐酸 固体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得到浅绿色溶液 固体中一定含有 填名称),一定不含有Fe2O3
四、将操作三中产生的气体通入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固体中一定含有
到澄清石灰水中
【实验质疑】:
(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在实验中得出“一定不含有Fe2O3”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
(4)你认为甲组同学操作 得出的结论也不合理(填:“一”或“二”或“四”),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继续探究】:
(5)为验证固体中是否含有Fe2O3,乙组同学用 先分离出铁粉,向残留固体中加入足量 (填名称),若溶液呈黄色,证明固体中含有Fe2O3。
8.2023年8月16日,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己糖。兴趣小组对己糖组成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己糖由哪些元素组成呢?
【猜想与假设】
(1)猜想1:己糖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
猜想2:己糖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
猜想3:己糖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同学们作出以上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
【查找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实验探究】
(2)请完善下面表格。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1 、 。 猜想1正确
2 ①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己糖加强热。 ,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 己糖中含有氧、氢元素 猜想1正

②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硬质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 。 己糖中含有碳元素
【实验结论】猜想1正确。
【讨论与交流】
(3)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
(4)大家认为实验1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实验拓展】
(5)现称取17.1g己糖加热,测得生成26.4g和9.9g,则己糖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数目比为 。
9.ClO2是一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黄绿色气体,沸点为11℃,具有强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可用于污水杀菌和饮用水净化,可通过SO2与酸性溶液反应制备,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制备ClO2。
已知:浓硫酸与Na2SO3固体反应可用来制备SO2,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成,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盛装Na2SO3固体的仪器名称为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通过装置B中反应制备ClO2,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欲制备一瓶ClO2,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g-h 。
(4)装置D盛放冰水的目的 ,装置E的作用是 。
(5)“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其定义是: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Cl2的氧化能力(还原产物均为氯离子)。ClO2的有效氯含量为 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0.某化学兴趣小组针对碱和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小组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浓NaOH溶液和饱和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证明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探究二: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同学提取反应后烧杯中的液体,分别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方案一 加入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
方案二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
方案三 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
【反思交流】
(2)上述方案一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原因是 ;
(3)写出方案二产生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同学们对方案三产生了疑问,认为可能是溶解在水中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提出在加入石灰水之前增加一步操作即可排除此干扰,需要增加的一步操作是 。
【总结归纳】
(5)上述探究是通过证明 的生成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
探究三: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甲、乙、丙装置的注射器内盛装的试剂分别是水、饱和澄清石灰水、浓NaOH溶液。a端连接气压传感器,将液体同时并完全注入烧瓶中,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6)图2中,X的数值为 ;
(7)分析图3中曲线,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试剂是 。
押题猜想十 化学与社会热点
1.时空交织的诗篇与现代科技交响,西安分会场闪耀2024龙年春晚。
(1)“诗仙”李白穿越永宁门,吟诵华章。下列诗句中只包含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填字母)。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身披华丽唐装的“不倒翁”舞者表演的创意水袖舞灵动韵美。水袖由丝绸制作,丝绸的主要成分属于 (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3)AR数字技术的创新演绎,实现了真人与动画人物李白交互。生产AR设备的材料之一是硅,工业制取高纯硅的部分反应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2023年12月14日,我国宣布新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可实现可控核反应,能模拟太阳内部的核 (选填“聚变”或“裂变”),释放属于 (选填“一次”或“二次”)能源的核能,所以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和碳排放问题的一种“终极方案”。与化石能源相比,请列举核能的一个优点: 。
3.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12月1日,我国首台船舶甲醇燃料供给系统完成验收。被誉为“液态阳光”的甲醇,作为低碳、含氧燃料具有燃烧高效、排放清洁、可再生特点,是全球公认的理想的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工业上可以将CO2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CH3OH)和水。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每制备1吨甲醇可以消耗1375吨二氧化碳,并且相同质量的甲醇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汽油减少约26%,颗粒物减少约80%,它还可以从二氧化碳中再生,实现碳循环。
(1)根据短文,写出甲醇作为燃料的特点 (1点即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工业制备甲醇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新途径
B.相同质量的甲醇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汽油少
C.甲醇作为燃料有利于实现碳循环
(3)工业上制取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
押题解读
近年中考的社会热点试题主要考查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大气治理、生活常识、传统文化等,旨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原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化学对当前最新科技所做的贡献;并注意正确理解常见的化学概念。题目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旨在要求学生要学以致用,复习时多留心生活中与化学原理有关的知识,更要关注当前最新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热点事件。
1.2023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员桂海潮,在空间站舱内点燃蜡烛。航天员们在做足准备后,划着火柴点燃蜡烛,另一边拿着可熄灭火焰的湿巾。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太空中蜡烛火焰呈球形与微重力环境有关
B.用湿中包裹熄灭火焰是避免有余物飞出
C.实验中可观察到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蜡烛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蜡烛的着火点
2.“科技塑造亚运,亚运展现未来”!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科技创新的窗口。请分析图文信息,解答下列小题的相关问题。
(1)亚运会开幕式上,首创零碳甲醇点燃主火炬。甲醇(CH3OH)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保持火炬不灭需要充足燃料、适宜温度和 。
(2)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由三只机器人组成,每个吉祥物的制作都要经过裁剪、刺绣、填充等多道工序,填充物使用弹性超好的聚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属于 材料,它与纯棉纤维相比其优点是 ,鉴别这两种纤维的方法是 。
(3)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的水可实现全年不换,奥妙在于泳池下方的水循环系统。净水操作中除去悬浮物的操作是 。泳池水呈蓝色是加入了一种能消毒杀菌的硫酸盐,其化学式为 。
(4)亚运会所有竞赛场馆常规电力全部使用绿电,这些绿电大多来源于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的能量转化方式是 ,可用于生产绿电的清洁能源还有 (举一例)。
3.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23年8月在成都开幕。
(1)人文大运:大运会的火炬“暮火”使用丙烷(C3H8)作燃料,C3H8由 组成。火炬持续燃烧的必备条件除了可燃物和充足的氧气,还需要 。丙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火炬的外壳采用了一种碳纤维与高性能树脂结合的新型材料,请问此材料属于 (填“金属”、“有机合成”或“复合”)材料,具有的优良性能有 (填字母序号)。
A.密度小 B.强度高 C.导热性强 D.耐高温
(2)美食大运:本届大运会期间热情的成都人民将为运动员们提供各种特色美食,“蛋烘糕”、“甜水面”这两种美食中都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 。
(3)绿色大运:大运会期间,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将成为承担大运会交通服务保障的主要力量,选择氢气替代天然气作燃料的优点 (写一点)。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请再举一例新能源 。
(4)科技大运:硫化镉发电玻璃成为绿色和科技办大运的创新点。当太阳光照射到发电玻璃后,会在光电薄膜上产生电子运动,从而完成发电。实现了 的转换(填能量转换的形式)。
4.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在四川成都开幕。
(1)如图为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很忙”牛仔系列所用材料说明。制作蓉宝的材料中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
(2)大运会场馆地下车库通过一氧化碳传感器反馈值来确定送排风系统的开启与关闭。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的的原因是 。
(3)“蓉火”是大运会火炬。“蓉火”采用丙烷作燃料,其燃烧前后分子各类变化微观示意图如图:
①丙烷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
②写出丙烷完全燃烧的的化学方程式: 。
5.2023年11月1日,我国开启了第40次南极考察。此次考察的重点工作是调查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建设新的科考站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盖正在加速融化。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科学家通过钻取南极不同冰层获得“冰芯”,研究冰芯气泡中 气体含量,可以推断古代的气候变化情况。
(3)新建科考站突破性地全面采用了聚氨酯塑料来制作建筑外壳,聚氨酯塑料属于 (填“合成”或“天然”)材料,聚氨酯塑料应具备的性能有 (答一条即可)。
(4)我国南极科考站已经成为极地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请写出一种你的低碳生活方式 。
6.2023年9月14日,超细微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试车启动仪式举行,超细微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生产线正式投运,标志着该成果正式实现产业化应用。科学家有关钛铁矿石的综合利用如图所示:
(1)步骤Ⅰ中获得的金属单质是 。
(2)步骤Ⅱ中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是 。
(3)步骤Ⅲ的反应方程式 。
(4)上述流程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7.2023年冬天,全国各地的朋友因为“哈尔滨”的热情纷至沓来,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中央大街,索菲亚大教堂,冰雪大世界,让每一位游客流连忘返。那么这泼天的富贵与化学有什么关联呢?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天气寒冷,春秋季节种植蔬菜需要用到塑料大棚,其使用的塑料属于 材料(填“合成”或“天然”);
(2)私家车免费接南方小土豆成为热情的哈尔滨人的一大特色,乙醇汽油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除一氧化碳外 (填一条即可)等汽车尾气的污染;
(3)地铁的开通极大的方便了游客的出行:用作铁轨的锰钢应该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A.硬度大 韧性好 B.密度小 熔点高
(4)鄂伦春族、土家族、苗族、羌族……都来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帮忙宣传,56个民族是一家。化学元素周期表也是一个大家族,通常情况下,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但还要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稳定情况来判断。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和 B.和 C.和
(5)由上述信息可知,硫元素与其同族下一周期的硒元素(Se)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请类比硫酸和碱反应的规律,写出硒酸()和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2023年11月15日,“第七届丝博会陕菜美食文化节”启动,并发布了“陕西美食地图”。
(1)陕西美食中面点最具特色,面点富含的有机营养素是 。
(2)为了凸显陕西美食的历史渊源,陕菜美食文化节上许多工作人员身着唐装汉服。唐装汉服的面料有真丝和锦纶等,生活中区别真丝和锦纶的简易方法是 。
(3)美食文化节所用燃料多为天然气和液化气,从微观角度分析,燃气由气态变为液态, 变小。
9.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2023年12月9日,我国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一次将三颗航天器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是全球首枚成功发射卫星的甲烷火箭;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密度小、燃烧热值高,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空气,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液氧和甲烷做燃料的火箭(简称甲烷火箭)相比传统的火箭有着很多的优势:相对同体积的其他火箭可以提供更大更持久的动力;甲烷火箭的另一个优点是可重复使用,由于燃烧的是甲烷,燃烧室内基本不结焦,用过一次之后再添加燃料仍然可以继续使用,这种火箭在完成任务后返回地面,经过维护和燃料补充后就能再次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并且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1)甲烷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其作为火箭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甲烷火箭储存甲烷容器应具备的性能 ;
(3)相较传统火箭,甲烷火箭的优点 ;
(4)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使用甲烷做燃料的缺点 。
10.我国正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请分析图文信息,解答下列相关问题。
(1)“深海”:2024年1月1日将正式开始商业运营,这是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全长323.6米。有24层楼高,2125间客房,最多可载乘客5246人。很多大型邮轮的燃料都是液化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其燃烧时能量转化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深空”:2023年6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41颗卫星,创下我困航天发射一箭多星新纪录。铝合金和钛合金常用于航天器的制造,这些合金属于 材料,其具有的优良性能是 (答一条)。
(3)“深地”:2023年10月26日,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钻井深度达到8056米、全面迈入高难地层钻进阶段。石油经综合利用可得到的产品有 (答一种)。石油等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寻找新能源,目前使用的新能源有 (答一种)。
(4)“深蓝”: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宝库。目前世界上60%的镁都是从海水中提取的。我国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镁离子电池项目荣获“国际镁未来技术奖”。镁原子与镁离子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氧化镁可以作耐火材料,原因是 (答一条)。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