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专题十一 第29练 教材基础实验 专项集训(含解析)

【考前冲刺】专题十一 第29练 教材基础实验 专项集训(含解析)


专题十一 第29练 教材基础实验 专项集训
选择题
1.(2024·贵州模拟) 合适的实验材料、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是达成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还原糖可选用新配制的斐林试剂且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B.制作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进行噬菌体侵染实验时,需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可作为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材料
2.(2023·福田模拟)实验中材料和试剂的选择、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等都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探究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B.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以备重复使用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按解离、漂洗、染色、制片顺序制作装片
D.可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3.(2023高三上·福田模拟)实验中材料和试剂的选择、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等都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探究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B.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后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以备重复使用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按解离、漂洗、染色、制片顺序制作装片
D.可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4.(2023高三上·潮州模拟)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下列有关食品的检验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正确的是(  )
选项 探究主题 实验试剂 预期结果 结论
A 某脱脂棉中是否含有脂肪 苏丹Ⅲ液 红色 含有脂肪
B 某大豆油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不含有蛋白质
C 某奶片中是否添加淀粉 甲基绿 蓝色 不添加淀粉
D 某无糖饮料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斐林试剂(加热) 砖红色 含有还原糖
A.A B.B C.C D.D
5.(2023·广西模拟)选择合适的材料(对象)、试剂、方法或原理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纸层析法可观察到四种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B.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可作为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材料
C.林德曼对湖泊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酒精都具有冲洗作用
6.(2024高三上·嘉兴模拟)黑藻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因在淡水中生长茂盛时使水体呈暗黑色而得名,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叶片为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对叶片适当光照或升温可使现象更明显
B.可以叶片为材料观察质壁分离,对叶片进行染色处理可使现象更明显
C.可以叶片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常用纸层析法提取光合色素
D.可以根尖为材料观察有丝分裂,观察前无需解离等操作便能获得单层细胞
7.(2024高三上·成华) 图A为两个渗透装置,溶液a、b为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且a溶液浓度>b溶液浓度,c为清水,图B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表皮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中的②相当于图B中的⑤、④、⑥
B.图A中装置2的液面一段时间后会高于装置1的液面
C.图B中的⑦与图A中的②控制物质进出的原理不同
D.若图B表示正在吸水的根毛细胞,则④处溶液浓度大于⑧
8.(2021·锦州模拟)黑藻是一种叶片薄且叶绿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
B.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宜选用黑藻成熟叶片
C.质壁分离过程中,黑藻细胞绿色加深、吸水能力减小
D.探究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
9.(2024高三上·贵州模拟)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可能是某种植物的种子细胞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下降,C点细胞液浓度大于A点
C.BC段表明该细胞开始从外界环境中吸收乙二醇
D.用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可得到类似乙二醇溶液的结果
10.(2024高三上·成都模拟)下图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的显微照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为细胞质基质,b处为细胞液
B.细胞中b处的溶液浓度大于a处
C.清水引流后能观察到a的面积增大
D.清水引流后能观察到b处颜色变浅
11.(2023高三上·武威)将某种植物生理状态、细胞液浓度均相同,细胞形态类似但体积不同的成熟细胞甲、乙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P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甲初始原生质体的体积小于细胞乙
B.1.5h左右时原生质体甲体积等于原生质体乙
C.0~0.5h内溶液中的物质P也会进入甲、乙细胞
D.2~3h内细胞甲、乙的细胞液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
12.(2023·南充模拟)下列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与事实不符的是(  )
A.观察质壁分离时,可看到洋葱的紫色中央液泡变小
B.花生子叶细胞经苏丹Ⅳ染色后能看到红色的脂肪颗粒
C.观察核酸在口腔上皮细胞中的分布时,可看到细胞核呈绿色
D.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可看到细胞板逐渐向四周扩展
13.(2023·顺义模拟)下列生物学实验中,实验目的与观察指标对应不合理的是(  )
A.获得酵母菌纯培养物:菌落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B.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澄清石灰水浑浊程度
C.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细胞质基质的流动方向
D.探究绿叶中色素种类和含量:色素带的颜色和宽窄
14.(2023·湖南模拟)下列与教材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酶的催化效率”实验中,若以熟马铃薯块茎代替生马铃薯块茎,实验结果相同;②“探究温度对淀粉酶的影响”实验中,将酶溶液及底物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处理后再混合;③设计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时,可选择淀粉作为底物;④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可检测出蛋白质;⑤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⑥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⑦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15.(2023高三·贵州模拟)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卡尔文利用14C标记CO2发现了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 ②运用差速离心法证明了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③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氧和无氧条件均为实验组④运用同位素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⑤研究DNA双螺旋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均用到了构建模型的方法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可用吸虫器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
A.五项 B.四项 C.三项 D.两项
16.(2023·大理模拟)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实验:实验Ⅰ-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Ⅱ-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Ⅰ、Ⅱ都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B.实验Ⅰ、Ⅱ通气前都必须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
C.实验Ⅰ中,有氧组和无氧组都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D.实验Ⅱ中,可用滤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培养液进入计数室
17.(2023·浙江模拟)在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某同学利用图装置中淀粉溶液、酵母菌等进行酒精发酵的研究,X溶液用于检测相关的发酵产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淀粉的水解产物在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被初步分解
B.气阀关闭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发酵液的升温
C.X溶液可以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或Ca(OH)2溶液,可用于检测CO2
D.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连接气阀的管子既可作为进气管,也可作为排气管
18.(2023·杭州模拟)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已知发酵液中存在未反应的葡萄糖可与酸性的重骼酸钾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灰绿色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检测酒精产生时应延长培养时间以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
B.不能通过测定CO2产生的多少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C.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其为兼性厌氧型细菌
D.在测定无氧呼吸时锥形瓶中加入酵母菌培养液后,应立即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19.(2023·梅州模拟)生物学实验常呈现“五颜六色”的变化。下列实验中有关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新鲜的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在加热条件下由无色变成砖红色
B.在厌氧发酵的果汁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混匀后由蓝色变成灰绿色
C.在DNA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混匀后在沸水浴条件下逐渐变成蓝色
D.刚果红染液能与纤维二糖、葡萄糖等糖类物质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
20.(2023·江苏模拟)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选材、操作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梨和草莓都富含还原糖,所以都是鉴定还原糖实验的理想材料
B.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只要检测有无CO2产生就可确定呼吸方式
C.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时,用镊子撕取黑藻叶片的下表皮制成装片时
D.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漂洗步骤有利于防止解离过度
21.(2023·广东模拟)以新鲜菠菜叶为材料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某小组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关于该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是正确操作后得到的理想结果
B.可能研磨时未加入CaCO3导致
C.可能研磨时未加入SiO2导致
D.可能提取时加入过量的无水乙醇
22.(2023·九龙坡模拟)探究实践是普通高中生物整个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通过探究实践来达到验证、提取、鉴别等目的,下列探究实践能达到效果理想、目的明确的是(  )
A.用过氧化氢溶液探究温度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B.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可以用洋葱的内表皮细胞
C.将新鲜绿叶研磨液用单层滤纸过滤用于绿叶色素的提取分离
D.调查人群中的人类遗传病只在有该遗传病的人群中调查
23.(2023·辽宁模拟)下列关于高中生物教材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处理及相关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鉴定还原糖实验中,先加入双缩脲A液以形成碱性环境
B.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时,常撕取菠菜叶的上表皮进行观察
C.研磨新鲜的菠菜叶片时,加入无水乙醇用于提取光合色素
D.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制片时要解离、染色、漂洗再制片
24.(2023·漳州模拟)表格中有关实验目的与原理或方法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实验目的 原理或方法
A DNA分子的粗提取 DNA不溶于酒精,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
B DNA分子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一定pH下DNA分子可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所带电荷相同的电极移动,迁移速率与凝胶浓度、DNA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
C 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D 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 采用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细胞器
A.A B.B C.C D.D
25.(2023·福建模拟)生物实验的设计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下列实验中方法与结论不相符的叙述是(  )
选项 实验 思路或方法 结论
A 观察质壁分离 细胞液或细胞质有颜色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易于观察 高渗溶液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B 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光合色素溶于有机溶剂,用酒精取。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进行纸层析分离 植物含有四种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的呈现橙黄色
C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 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可通过台盼蓝、甲紫等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观察其结构和数量 减数分裂I和减数分裂II的后期均会发生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现象
D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利用取样器采集土壤,利用土壤昆虫的避光性收集昆虫 热带雨林地区土壤小动物类群可能处于非常多的水平
A.A B.B C.C D.D
26.(2024高三上·成华) 通过一定的生物学方法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处理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A 将鸡的肝脏细胞置于台盼蓝溶液中 肝脏细胞被染成蓝色 该细胞是活细胞
B 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无氧条件下的某植物细胞是否产生CO2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不变色 该细胞是死细胞
C 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功能的实验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好氧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照光部位 该细菌已死亡
D 观察制作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排列在该细胞中央 该细胞是活细胞
A.A B.B C.C D.D
27.(2016·洛阳模拟)将一块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1cm、2cm、3cm的正方体.将3块琼脂块放在装有NaOH的烧杯内,淹没浸泡10分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琼脂块增大,NaOH扩散速率增大
B.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
C.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
D.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增大
28.(2023·浙江模拟)制作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观察到如图所示的部分视野,其中a、b、c表示分裂期的不同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代替解离液,同样可达到解离的目的
B.a属于前期,染色质螺旋缠绕形成染色体导致细胞中无法发生转录
C.b属于中期,此时的染色体便于观察,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平面上
D.c属于后期,着丝粒分裂后产生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29.(2023高三·浙江模拟)下列有关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解离的主要目的是杀死细胞
B.纺锤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其形成与中心体有关
C.有丝分裂末期,遗传物质不都平均分配进入两个子细胞
D.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央出现了一个与纺锤体中轴垂直的赤道面
30.(2023·嘉兴模拟)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能使更多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从而有利于染色体核型 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解离有利于染料进入细胞
B.秋水仙素处理能促进细胞分裂
C.进行核型分析时,着丝粒的位置是染色体归类依据之一
D.选择中期细胞进行核型分析的原因之一是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
31.(2023·天津市模拟)“任何实验的价值和效用,取决于所使用材料对于实验目的的适合性。”下列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正确的是(  )
A.选用甘蔗汁进行还原糖的检测
B.选用高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分离线粒体等细胞器
C.选用黑藻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D.选用洋葱根尖成熟区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32.(2023·沈阳模拟)在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模拟实验中,从如图所示的松紧袋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做相关记录,每次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松紧袋中,重复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模拟自由组合定律,可以将从①和③中各随机抓取的一个小球组合
B.一个松紧袋中两种小球的数量可以不相等,但各松紧袋间小球的总数量要相等
C.该实验模拟亲本产生F1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若①代表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则③代表另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
33.(2023·广西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或模型建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B.可以用成熟的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C.制作生态缸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合适的比例,而不能盲目地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
D.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桶中小球模拟了生物体内的雌雄配子,但两只桶内的小球数量可以不相等
34.(2022高三下·嘉兴模拟)人类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同学为建立人群中红绿色盲的遗传模型,向甲容器中放入45个红色小球(代表基因B)、5个白色小球(代表基因b)和若干个蓝色小球,向乙容器中放入若干小球,从2个容器中各随机取出1个小球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小球放回各自容器摇匀,重复多次。下列关于乙容器中小球种类和数量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45个红色小球、5个白色小球
B.45个红色小球、55个白色小球
C.10个红色小球和90个白色小球
D.45个红色小球、5个白色小球和50个蓝色小球
35.(2023·湖北模拟)某同学将两色的围棋子放到不透明的箱子中,通过抓取围棋子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箱子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个箱子内的围棋子的数量必须相等
B.每个箱子中两色的围棋子代表两种类型的配子,数量可以不相等
C.从每个箱子抓取围棋子并统计后,围棋子不必放回
D.多次抓取后,同色围棋子组合与不同色围棋子组合出现的比例大致相等,即杂合子与纯合子出现的频率相等
36.(2023·宁波模拟) 某研学小组进行了2,4—D对扦插铁皮石斛种苗生根作用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插条保留相同数目的芽以避免养分竞争
B.插条的不同处理方法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2,4—D
C.本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组
D.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37.(2023·乌鲁木齐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将制成的装片放入冰箱低温处理
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后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
C.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时间的长短
D.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通常不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其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38.(2023高三·贵州模拟)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理功能。下列关于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体现了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附近,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C.植物体中生长素的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使乙烯的合成受到抑制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39.(2023·沈阳模拟)在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正确的实验操作至关重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预实验确定有效浓度的大致范围,以便确定最适浓度
B.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枝条细胞分裂能力强、易成活
C.枝条保留少量幼叶和芽,幼叶和芽产生生长素可促进插条生根
D.用沾蘸法处理枝条要求溶液浓度小且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40.(2023·昭通模拟)下列生物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植物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式实验中,需设置空白对照
B.“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和黑藻叶均可作为实验材料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先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在室温下混匀,再置于设定温度下保温
D.“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利用DNA易溶于酒精的特点来完成粗提取
41.(2023·湖北模拟)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其中某次样品稀释10倍后,在型(1个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5个中方格酵母菌总数为300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条件和温度等是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C.可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约为个/mL
D.连续观察7天,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呈“J”形增长
42.(2023·顺义模拟)下列生物学实验的相关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苯胺鉴定DNA粗提物——借助显微镜观察实验结果
B.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再盖好盖玻片
C.探究pH对H2O2酶的影响——先向酶溶液中加不同pH的缓冲液再加底物
D.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滴加酸碱前无需测试溶液的起始pH
43.(2023·茂名模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很多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学方法。下列相关研究与所用科学方法对应有误的是(  )
A.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不完全归纳法
B.摩尔根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实——假说—演绎法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加法原理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44.(2023·梅州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型构建: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B.加法原理: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C.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
D.假说–演绎法: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5.(2023·南通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取黑藻幼嫩小叶制作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叶绿体的结构和分布,再用高倍镜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B.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原生质层的组成,再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
C.取大蒜根尖2~3mm经解离,漂洗和染色后制片,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再用高倍镜观察分裂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
D.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1mL,培养液,立即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室,再换高倍镜进行计数
46.(2023·玉溪模拟)某研究小组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开展调查实践活动,他们准备开展4项调查:①调查某片荷塘中外来物种福寿螺的种群密度;②调查某块稻田中田鼠的数量;③调查某块湿地上白鹭的生态位;④调查某块菜园中1g土壤中大豆根瘤菌的数量。下列关于他们实验方案设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片荷塘中外来物种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B.可在稻田中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来调查田鼠的数量
C.可调查白鹭的栖息地、食物、天敌等方面来研究它的生态位
D.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土壤样液中大豆根瘤菌的数量
47.(2023·深圳模拟)以下是生物学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向待测液中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水浴加热
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先用95%的乙醇提取色素,再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C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将表皮细胞先置于清水观察吸水,再置于蔗糖溶液观察失水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
A.A B.B C.C D.D
48.(2023高三下·宁波模拟)某研究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孳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采样的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 0.01 1.00 10.00 30.00(远郊农用)
铬浓度/(mg·kg﹣1) 0.25 0.25 0.12 0.08
螨类密度/(个·m﹣2) 16480 2265 1047 1069
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
B.该实验用取样器采集土样并计算螨类的数量
C.螨类的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有关
D.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49.(2023·朝阳模拟)滩涂围垦是沿海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查不同围垦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不同土壤动物多度均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增加
C.不同季节土壤动物种类存在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D.影响土壤动物多度的生物因素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
50.(2023·岳阳模拟)蝗虫是农业害虫,其繁殖能力强,卵产在土壤中不易灭杀。幼虫(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分别采取了农药喷洒和生物防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取样器取样法是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不可用于调查蝗虫卵的数量
B.两种防治方法均能使当地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保持在较低水平
C.t2-t3时段蝗虫成虫可能发生了大量迁出
D.导致t4-t5和t7-t8蝗虫数量下降的原因均为密度制约性因素
51.(2023·湖北模拟)“沼液肥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某农技站调查了沼液量施用不同的围垦麦田的土壤小动物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
B.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施用沼液对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
D.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
52.(2023高三下·广东模拟)湿地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某兴趣小组对某湿地生物群落进行调查,下列调查方法错误的是(  )
A.若调查该湿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若调查该湿地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逐个计数
C.若调查该湿地各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
D.若调查该湿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中,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A符合题意;
B、制作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不符合题意;
C、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不能将普通噬菌体放在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C不符合题意;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所以最适合用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材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答案】B
【解析】【解答】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大液泡,可用于探究细胞的失水和吸水。A正确;
B、斐林试剂应现用现配。B错误;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按解离、漂洗、染色、制片顺序制作装片。C正确;
D、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速率更快。可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证明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原理:半透膜;膜两侧浓度差;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中央大液泡;原生质层伸缩性>细胞壁伸缩性。实验材料:洋葱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大液泡)。实验过程:低倍观察,有紫色大液泡;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另一侧吸水纸吸引;低倍观察,紫色加深,质壁分离;另一侧滴加清水,一侧吸水纸吸引,重复;低倍观察,紫色变浅,质壁分离复原。(2)还原糖(单糖、二糖除了蔗糖)+斐林试剂,50-65℃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现用现配。(3)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原理:解离:解离液:质量分数15%盐酸和体积分数95%酒精以1:1混合。漂洗:清水。目的:洗去解离液,防止过度解离,有利于染色。染色: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目的:使染色体(质)着色。DNA是脱氧核苷酸,酸性,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制片:两次用到载玻片作用:一是放置跟尖,二是在盖玻片上加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放置盖玻片移动,同时避免压碎盖玻片。(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3.【答案】B
【解析】【解答】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易于观察细胞的失水和吸水,A正确;
B、斐林试剂现用现配,B错误;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正确;
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得更快,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1)选取新鲜洋葱鳞片叶,用刀片在外表皮上划一方框,用镊子撕下表皮。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撕下的表皮放在水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用低倍显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用低倍显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6)用低倍显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2、还原糖的检测:
4.【答案】D
【解析】【解答】A、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呈橘黄色,A错误;
B、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说明大豆中有蛋白质,B错误
C、用碘液检测淀粉,甲基绿检测DNA,C错误;
D、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水浴加热成砖红色沉淀,可检测无糖饮料中是否含有还原糖,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脈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 IV 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答案】A
【解析】【解答】A、分别让不同颜色的光照射色素溶液,才能得到色素溶液的吸收光谱,A符合题意;
B、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是活细胞,可作为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材料,B不符合题意;
C、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单向性的特点,C不符合题意;
D、在观察脂肪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苏丹III染液,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酒精是洗去卡诺氏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纸层析法用于光合色素的分离。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1、单向性,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100%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传递效率是10%~20%。
3、脂肪能被苏丹III染液染色形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而苏丹III能够溶于酒精,所以一般用50%酒精溶液洗去苏丹III染液。
6.【答案】A
【解析】【解答】A、可以用黑藻叶片,选黑藻幼嫩小叶作为实验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对叶片适当光照或升温可使现象更明显。A正确;
B、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叶片细胞含有叶绿体呈绿色,不用染色可进行观察。B错误;
C、黑藻叶片的叶绿体含有光合色素,可用于光合色素提取分离实验材料。提取光合色素可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分离色素常用纸层析法。C错误;
D、黑藻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可用于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材料。观察前需解离等操作便能获得单层细胞。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用黑藻观察叶绿体,黑藻基部成熟叶片含有叶绿体较多,不易观察,不选。应选黑藻幼嫩小叶,叶片薄且叶绿体大而清晰。适当提高温度或光照可使细胞质流动现象更明显。黑藻叶片的叶绿体含有光合色素,可用于光合色素提取分离实验材料。黑藻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可用于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材料。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叶片细胞含有叶绿体呈绿色,不用染色可进行观察。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细胞,不分裂则不能作用有丝分裂实验材料。
7.【答案】C
【解析】【解答】A、图A中的②相当于半透膜,图B中的⑤是细胞壁,⑥⑦⑧是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a溶液浓度大于b ,故a的吸水能力大于b,一段时间后装置1的液面高于装置2,B不符合题意;
C、图B的⑦表示液泡膜,图A中的②是半透膜,半透膜是根据分子大小控制物质进出,液泡膜属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根据细胞的需要控制物质进出,C符合题意;
D、 若图B表示正在吸水的根毛细胞,则⑧处溶液浓度大于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渗透作用概念: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具有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如细胞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如玻璃纸。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2、 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再放入清水中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8.【答案】C
【解析】【解答】A、黑藻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A正确;
B、黑藻成熟叶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故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正确;
C、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体积变小,绿色会加深,而随着不断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
D、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黑藻叶片中光合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黑藻叶片细胞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可以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提取色素的原理:色素能溶解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同时,黑藻叶片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但黑藻叶片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9.【答案】D
【解析】【解答】A、质壁分离的实验中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活植物细胞,种子细胞不含有大液泡,所以该细胞不可能是植物的种子细胞,A错误;
B、由图示曲线可知,AB段的原生质体的体积逐渐变小,该过程是细胞失水的过程,细胞液的浓度是增大的,细胞的吸水能力是逐渐上升的,B错误;
C、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乙二醇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从最开始就从外界吸收乙二醇,C错误;
D、尿素、乙二醇这些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使用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可得到类似乙二醇溶液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质壁分离实验:
(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活植物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并且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新鲜紫色洋葱鳞茎外表皮是进行此项实验的较理想材料。它既容易被剥离而制成临时装片,又很容易在显微镜下观察。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细胞壁是全透性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3)试剂的选择:一般选用质量浓度为 0.3g/mL 的蔗糖溶液,因为试剂浓度影响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试剂浓度越高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越快,过高时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在 0.3g/mL 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速度较慢,便于观察变化过程,且短时间内对细胞的伤害较小。若用 5%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若用尿素、乙二醇、NaCl 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10.【答案】D
【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a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部分,b为液泡内的液体,即细胞液,A错误;
B、该细胞已发生质壁分离,正准备质壁分离复原,继续质壁分离还是保持该状态无法判断,因此无法判断细胞中b处的溶液浓度与a处的大小,B错误;
CD、清水引流后,细胞吸收,原生质变大,a的面积减小,b处颜色变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11.【答案】C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甲、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同、细胞形态类似但体积不同,由图可知,乙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减小速率比甲快,说明细胞乙初始原生质体物质交换速率快,且体积较小,A不符合题意;
B、1.5h左右时原生质体甲的相对体积等于原生质体乙,但绝对体积不相等,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0~4h内溶液中的物质P也会进入甲、乙细胞,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2~3h内,甲、乙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增大,说明此时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即物质P溶液中的水分子进入二者的原生质体,则会导致细胞液浓度逐渐减小,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原理
①内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②外因: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细胞能渗透吸水或失水。
12.【答案】D
【解析】【解答】A、植物细胞在质壁分离时,细胞液中的水会由于渗透作用流出植物细胞,使中央液泡变小,A不符合题意;
B、脂肪能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B不符合题意;
C、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中DNA能够与甲基绿结合,使细胞核呈现绿色,C不符合题意;
D、在观察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细胞时,在显微镜底下的细胞是死细胞,不会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即不会观察到细胞板逐渐向四周扩展的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原理
①内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②外因: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细胞能渗透吸水或失水。
2、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3、甲基绿能与DNA结合,使细胞核呈现绿色,而吡罗红能与RNA结合,使细胞质呈现红色。
4、在观察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细胞时,在显微镜底下的细胞是死细胞,不会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
13.【答案】C
【解析】【解答】A、获得酵母菌纯培养物:可通过菌落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菌落特征进行判断,A正确;
B、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澄清石灰水越浑浊,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越短,因此可以根据石灰水的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检测CO2产生情况,进而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正确;
C、观察细胞质的流动一般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C错误;
D、不同色素的颜色和含量不一样,通过观察每条色素带的颜色和宽窄来判断,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14.【答案】B
【解析】【解答】①熟马铃薯块茎的酶已失活,没有催化效率,所以不能以熟马铃薯块茎代替生马铃薯块茎,①错误;
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酶与底物在不同温度下保温,然后混合,以保证酶和底物混合时温度为预设的温度,②正确;
③“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能使用淀粉作为底物,因为用作鉴定试剂的碘液会和NaOH发生化学反应,使碘与淀粉生成蓝色络合物的机会大大减少,而且在酸性条件下淀粉也会被水解,从而影响实验的观察效果,③错误;
④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主要含有淀粉,但由于细胞中有酶的存在,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提取液中也可检测出蛋白质,④正确;
⑤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光学低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⑤正确;
⑥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因此不能根据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来判断其呼吸方式,⑥错误;
⑦无水 Na2CO3可以与95%酒精中的水分子结合生成10H2O Na2CO3,提高乙醇纯度,利于色素的溶解,⑦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15.【答案】B
【解析】【解答】①用经过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放射性14C的去向,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是如何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的,①正确;
②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了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②错误;
③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氧和无氧条件均为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③正确;
④运用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标记的是膜蛋白,④错误;
⑤研究DNA双螺旋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均用到了构建模型的方法,前者是物理模型,后者是数学模型,⑤正确;
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不易从土壤中获取,可用吸虫器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⑥正确。综合以上正确的是①③⑤⑥。
故答案为:B。
【分析】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6.【答案】C
【解析】【解答】A、实验Ⅰ不需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根据CO2产生速率或有无酒精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A错误;
B、实验Ⅱ中二氧化碳不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不会干扰实验结果,所以不需要通气前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B错误;
C、实验Ⅰ中,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物中都有二氧化碳,所以都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正确;
D、实验Ⅱ中,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再吸去多余培养液,最后进行计数,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研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用抽样检测法,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17.【答案】D
【解析】【解答】A、淀粉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中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与NADH,A正确;
B,气阀关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使装置内培养液的温度升高,B正确;
C、X溶液可以是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的产生,也可以是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检测CO2的产生,C正确;
D、连接气阀的管子插入到溶液中,因此只能作为进气管,不能作为排气管,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18.【答案】A
【解析】【解答】A、由于葡萄糖会影响酒精的检测,因此,可适当延长酵母菌培养时间,以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再进行鉴定,这样可使葡萄糖消耗完,避免对酒精的鉴定造成影响,A正确;
B、能通过测定CO2产生的多少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无氧呼吸,B错误;
C、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因而该实验可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酵母菌为一种单细胞真菌,C错误;
D、为了防止无氧呼吸装置中原有的氧气的干扰,应在酵母培养液加入酵母菌封口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即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充裕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的呼吸方式。
(2)在探究活动中,需要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条件下和无氧条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情况。
(3)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4)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19.【答案】C
【解析】【解答】A、斐林试剂为蓝色,在新鲜的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在加热条件下由蓝色变成砖红色,A错误;
B、厌氧发酵产生酒精,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B错误;
C、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在DNA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混匀后在沸水浴条件下逐渐变成蓝色,C正确;
D、刚果红染液能与纤维素等多糖类物质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并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葡萄糖等发生化学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2、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淀粉的鉴定利用碘液,观察是否产生蓝色。
(3)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4)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20.【答案】D
【解析】【解答】A、草莓颜色是红色跟检测还原糖颜色相似,会影响观察结果,所以草莓不能用于还原糖的测定,A错误;
B、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要检测CO2的量及有无酒精产生,B错误;
C、黑藻是单层细胞,不需要用镊子撕取,可直接制作临时装片,C错误;
D、漂洗的目的是洗去盐酸和酒精,防止解离过度,不利于制片,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3、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包括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
21.【答案】B
【解析】【解答】题图中从右到左色素带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色、叶绿素a、叶绿素b。
A、一般情况下, 新鲜菠菜绿叶中叶绿素的含量多于类胡萝卜素,而图中表示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含量低不是正确操作后得到的理想结果,故A错误;
B、加入CaCO3能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图中表示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含量低,可能是研磨过程中未加入CaCO3,导致部分叶绿素被破坏所致,故B正确;
C、SiO2有助于研磨得充分,如果研磨时未加入SiO2导致所有色素的含量都会减少,与题图实验结果不符,故C错误;
D、绿叶中的色素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如果提取时加入过量的无水乙醇会使所有的色素带颜色偏浅,而不会出现图中的结果,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1、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2、提取绿叶中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丙酮)、SiO2、CaCO3,其中无水乙醇(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距点样处越远。距点样处的距离由近到远的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22.【答案】B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不能用过氧化氢溶液探究温度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洋葱的内表皮细胞有成熟大液泡,能够发生质壁分离,故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可以用洋葱的内表皮细胞,B正确;
C、绿叶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中过滤时需要用单层尼龙布而非滤纸进行过滤,C错误;
D、调查人群中的人类遗传病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2、有大液泡(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3.【答案】C
【解析】【解答】A、鉴定还原糖实验中,斐林试剂甲液、乙液混匀后,再加入组织样液中,A错误;
B、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时,可选择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进行观察,B错误;
C、光合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可用无水乙醇进行提取,C正确;
D、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制片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可以叶绿体为参照物知道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了明显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实验材料必须处于有水的状态下,且可以用温水处理或在光照下处理一段时间,促进细胞质的流动。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4、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甲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①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②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
24.【答案】B
【解析】【解答】A、DNA分子的粗提取实验中,其原理是DNA不溶于酒精,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加入NaCl调节浓度至2 mol/L,此浓度下DNA溶解度高,溶解在滤液中,而逐渐调节NaCl浓度至0.14 mol/L的过程中,DNA溶解度下降,会析出DNA,A正确;
B、DNA分子中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可以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B错误;
C、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实验中,其原理是叶绿体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提取叶绿体色素,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C正确;
D、分离细胞中的细胞器使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采用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细胞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2、 DNA分子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DNA分子中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可以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
25.【答案】C
【解析】【解答】A、观察质壁分离时选择有颜色的材料便于观察现象,高渗溶液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
B、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只有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的呈现橙黄色,B正确;
C、台盼蓝可以使死细胞着色,用于判断细胞的死活,不能给染色体着色,C错误;
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利用取样器采集土壤,利用土壤昆虫的避光性收集昆虫。热带雨林地区土壤小动物类群可能处于非常多的水平,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a能够吸收传递光能之外还能转化光能,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观察减数分裂过程选取的材料一般有植物的花药,动物的精巢等;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制作过程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四个环节。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材料的选择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其原因为:①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数;②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精巢内精原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的染色体数为N、2N、4N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
4、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26.【答案】C
【解析】【解答】A、活细胞的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可以将台盼蓝阻挡在外,因此被染色的细胞是死细胞,A不符合题意;
B、CO2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色,该细胞无氧呼吸若产生乳酸,也不会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因此无法确认是死细胞,B不符合题意;
C、 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被照射部位会产生氧气,吸引好氧细菌聚集,若好氧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照光部位,则说明该细菌已死亡,C符合题意;
D、用于观察有丝分裂的装片,在制作装片时细胞已经死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制作有丝分裂装片的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所使用的解离液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15%的HCl混合,处理材料后材料已经死亡。
27.【答案】C
【解析】【解答】A、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即扩散速率相同,A错误;
B、琼脂块体积越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B错误;
C、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那么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C正确;
D、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D错误.
故选:C.
【分析】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可采用琼脂块、NaOH、酚酞作实验材料,观察NaOH在琼脂中的扩散速度.
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
28.【答案】C
【解析】【解答】A、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会破坏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并不会达到解离的目的,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属于间期,此时染色质丝散乱分布在细胞中央,染色质丝的状态有利于DNA的解旋并转录,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b属于中期,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最稳定,便于观察染色体,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c属于后期,着丝粒分裂后产生的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流程
①解离:用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②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③染色: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能使染色体着色;
④制片:用镊子将处理过的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有丝分裂前的准备,间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分裂间期结束后,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粒连接着。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称为赤道板。
后期: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结果是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末期: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达到细胞的两极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逐渐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这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一个细胞板,细胞板逐渐扩散,形成新的细胞壁。
子细胞: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的相等。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若继续分裂,就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29.【答案】C
【解析】【解答】A、盐酸解离可以杀死细胞,但主要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A错误;
B、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洋葱是高等植物,所以洋葱根尖细胞中无中心体,B错误;
C、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遗传物质,有丝分裂可以平均分配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但是细胞质DNA不能保证平均分配,C正确;
D、赤道面是人们假象的平面,不是真实存在的细胞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原理: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2、步骤关键与目的:(1)解离:(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2)漂洗:用清水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3)染色。(4)制片:压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
30.【答案】B
【解析】【解答】A、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故盐酸解离有利于染料进入细胞,A正确;
B、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
C、核型是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等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进行核型分析时,着丝粒的位置是染色体归类依据之一,C正确;
D、选择中期细胞进行核型分析的原因之一是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核型的最佳时期,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就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31.【答案】C
【解析】【解答】A、甘蔗中富含蔗糖,蔗糖属于非还原性糖、因此不能选用甘蔗汁进行还原糖的检测,A错误;
B、高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众多细胞器,故不能被选用于分离线粒体等细胞器,B错误;
C、成熟的黑藻叶片具有大液泡,且含有叶绿体,可选用黑藻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C正确;
D、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不会再分裂,故一般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有大液泡(成熟)的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2.【答案】A
【解析】【解答】A、①和③中的配子不同,则以将从①和③中各随机抓取的一个小球组合模拟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一个松紧袋中两种小球的数量相等,但各松紧袋间小球的总数可以不相等,B错误;
C、该实验模拟亲本产生F1配子及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
D、若①代表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则③可代表同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用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33.【答案】A
【解析】【解答】A、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科学家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照片不是物理模型,A正确;
B、成熟的叶肉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和叶绿体,叶绿体为绿色可以作为参照物,故成熟的叶肉细胞可以作为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材料,B正确;
C、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C正确;
D、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由于生物体内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故两个桶中小球数量可以不相等,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物理模型: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结构模式图、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示意图等。
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为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34.【答案】A
【解析】【解答】分析题意,该实验模拟的是人类的红绿色盲,由于女性中相关基因型为XBXB、XBXb、XbXb,男性中相关基因型为XBY、XbY,甲容器中放入45个红色小球(代表基因B)、5个白色小球(代表基因b)和若干个蓝色小球(代表Y染色体),则甲容器代表的是雄性生殖器官,乙容器代表的是雌性生殖器官,由于雌雄个体中致病基因频率相同,故乙容器中小球种类和数量应为45个红色小球、5个白色小球。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用甲乙两个容器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容器内的圆珠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圆珠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35.【答案】D
【解析】【解答】A、甲、乙箱子可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两小箱子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两个箱子内的围棋子的数量可以不相等,A错误;
B、每个箱子中两色的围棋子代表两种类型的配子,数量一定相等,B错误;
C、从每个箱子抓取围棋子并统计后,围棋子都需要放回,保证每次抓取各个棋子的概率相等,C错误;
D、多次抓取后,杂合子与纯合子出现的频率相等,都为1/2,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箱子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箱子内的围棋子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围棋子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36.【答案】D
【解析】【解答】A、为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插条一般保留3-4个芽,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A错误;
B、较高浓度的2,4-D可以选用沾蘸法,低浓度2,4-D可以选用浸泡法,B错误;
C、本实验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组,C错误;
D、当插条上叶片较多时,蒸腾作用过于旺盛,导致插条失水过多死亡,因此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降低蒸腾作用,D正确。
【分析】2,4-D:促进插条生根、培育无子番茄、用作农业除草剂等。
37.【答案】B
【解析】【解答】A、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将植物放入冰箱低温处理,诱导后制成装片,A错误;
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后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也可防止解离液影响染色,B正确;
C、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处理时间的长短是无关变量,C错误;
D、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通常不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其细胞液没有颜色,也能发生质壁分离,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卡诺氏液)→解离(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漂洗(清水)→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制片。
2、“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数量和生根的长度,开插枝条的种类、处理插条的方法和时间、每根插条上的叶和芽的数量等都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2.4-D、萘乙酸等。(2)为了摸索出较为可靠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以避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生长素处理插条的方法主要有浸泡法和沾蘸法。(3)实验中应设置空白对照组,该组应用蒸馏水处理插条。(4)实验中对插条处理的时间长短应一致,同一组实验中所用到的植物材料也应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等等,这些做法的目的是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确保其相同。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38.【答案】D
【解析】【解答】A、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其中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但是促进作用更显著,没有体现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A错误;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通过极性运输(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侧芽附近从而抑制侧芽生长,B错误;
C、植物体中生长素的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错误;
D、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作用,故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长素:(1)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 (2)作用: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的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生长、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 (3)作用特点: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 (4)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比较迟钝。 (5)运输方式:
39.【答案】D
【解析】【解答】A、通过预实验确定有效浓度的大致范围,再不断缩小浓度梯度,以便确定最适浓度,A正确;
B、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枝条细胞分裂能力强、易成活,实验现象明显,B正确;
C、枝条保留少量幼叶和芽,幼叶和芽产生生长素可促进插条生根,因此幼叶和芽的数量要一致,C正确;
D、 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较高空气湿度的地方进行处理,沾蘸法是把插条基部在较高浓度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处理插条的方法主要有浸泡法和沾蘸法;实验中应设置空白对照组,该组应用蒸馏水或者清水处理插条,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如:对插条处理的时间、同一组实验中所用到的植物材料等应该遵循等量性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目或者生根长度。
2、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
40.【答案】B
【解析】【解答】A、“探究植物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式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的组别之间可形成相互对照,A错误;
B、黑藻叶片和紫色洋葱鳞片叶都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且含有色素,这两种材料都具备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均可作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材料,B正确;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对应温度下保温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在对应温度下先保温,再进行混合,C错误;
D、“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利用DNA不溶于酒精从而使DNA析出,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
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
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41.【答案】C
【解析】【解答】A、制约种群密度的因素中,天气条件、pH、污染等非生物因素作用与生物本身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而 种内和种间竞争、捕食、寄生等的作用,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所以营养条件是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少量样液,让样液渗入计数室,不能用吸水纸吸引,B错误;
C、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300×5×104×10=150000000个/mL,即1.5×108 个/mL,C正确;
D、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2、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
42.【答案】C
【解析】【解答】A、二苯胺试剂鉴定DNA粗提物是将DNA溶于NaCl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该过程无需使用显微镜观察,A错误;
B、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先盖好盖玻片,再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若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再盖好盖玻片则会导致实验数据偏大,B错误;
C、酶具有高效性,酶一旦与底物接触,反应就开始了,所以在探究pH对H2O2酶的影响的实验中,应先向酶溶液中加不同pH的缓冲液再加底物,C正确;
D、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在滴加酸碱前需测试溶液的起始pH,作为pH的起始对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43.【答案】C
【解析】【解答】A、施莱登观察了部分植物,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法,A正确;
B、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对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采用了假说-演绎法,B正确;
C、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组中,通过酶解去除其中相应的成分,利用了“减法原理”,C错误;
D、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庞大,种群个体绝对数量的统计费时、费力,也不现实,抽样检测调查则简单有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采用了抽样检测法,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事物所有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法。由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不过,也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能。
2、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3、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而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44.【答案】B
【解析】【解答】A、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都采用模型构建法,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是数学模型,DNA双螺旋的结构属于物理模型,A正确;
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蛋白酶、RNA酶、DNA酶等处理细胞提取物体现了“减法原理”,B错误;
C、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两组实验均需要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属于相互对照,即对比实验,C正确;
D、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 1、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2、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而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3、摩尔根的实验: ① 研究方法:假说一演绎法。 ② 理论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5.【答案】C
【解析】【解答】A、观察叶绿体的结构和分布一级观察细胞质流动都需要用高倍镜,A错误;
B、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在低倍镜下即可,B错误;
C、观察有丝分裂实验,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再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可区分细胞所处时期,C正确;
D、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观察叶绿体:(1)制片。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2)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3)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可以叶绿体为参照物知道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了明显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实验材料必须处于有水的状态下,且可以用温水处理或在光照下处理一段时间,促进细胞质的流动。
3、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①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②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象为止。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2)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6.【答案】D
【解析】【解答】A、福寿螺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或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调查其数量,B正确;
C、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正确;
D、细菌计数板和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原理相同,但血细胞计数板常用于相对较大的酵母菌细胞等的计数,对于大肠杆菌等较小的细胞需要用细菌计数板进行计数,故计数土壤样液中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