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八:免疫调节——(2020—2023)四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有解析)

考点十八:免疫调节——(2020—2023)四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有解析)

考点十八:免疫调节
——(2020—2023)四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
1.[2023年湖南高考真题]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伤口清理后,须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2.[2023年广东高考真题]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3.[2023年天津高考真题]CD4是辅助性T细胞(CD4+)上的一种膜蛋白,CD8是细胞毒性T细胞(CD8+)上的一种膜蛋白,下列过程不能发生的是( )
A.CD4+参与体液免疫 B.CD4+参与细胞免疫
C.CD8+参与体液免疫 D.CD8+参与细胞免疫
4.[2021年湖南高考真题]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5.[2021年福建高考真题]IFN-I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类干扰素,具有广抗病毒活性,已被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人员对新冠患者的病情与IFN-I的相关性进行了3项独立的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①: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IFN-I。
研究②: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检测到抗IFN-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轻症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该种抗体,血清中检测到IFN-I。
研究③:3.5%危重症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②中10.2%的危重症患者不能用IFN-I治疗
B.研究③中3.5%的危重症患者同时还患有自身免疫病
C.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
D.结果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
6.[2023年海南高考真题]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并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树突状细胞可抑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TAM使肿瘤细胞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
D.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间接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
7.[2021年湖北高考真题]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D-Ll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8.[2020年北京高考真题]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复合物可激活血清中的C蛋白,从而形成C蛋白复合物。后者可在被抗体结合的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穿膜孔道,使细胞发生破裂。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后,小鼠脾中产生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绵羊红细胞、C蛋白混合后,观察绵羊红细胞裂解的相对量,用以评估产生抗体的浆细胞的功能。对此实验原理及结论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绵羊红细胞膜上有刺激小鼠产生抗体的抗原
B.小鼠体内浆细胞的产生过程中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
C.C蛋白复合物参与了绵羊红细胞的裂解过程
D.裂解的绵羊红细胞数量与抗体的数量呈反比
9.[2022年河北高考真题]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10.[2022年湖北高考真题]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11.[2023年浙江高考真题]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及复发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免疫逃逸”。关于“免疫逃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抗原“覆盖物”,可“躲避”免疫细胞的识别
B.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的丢失,可逃避T细胞的识别
C.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可减弱细胞毒性T细胞的凋亡
D.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
12.[2020年山东高考真题]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13.[2023年辽宁高考真题]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 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 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 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14.[2021年山东高考真题]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15.[2021年江苏高考真题]根据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及人体免疫反应特征研制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大。图1为新冠病毒入侵细胞后的增殖示意图,图2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细胞释放出病毒的(+)RNA,在宿主细胞中经_______________过程合成病毒的RNA聚合酶。
(2)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合成(﹣)RNA。随后大量合成新的(+)RNA。再以这些RNA为模板,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量合成病毒的N蛋白和S、M、E蛋白。
(3)制备病毒灭活疫苗时,先大量培养表达 _______________的细胞,再接入新冠病毒扩大培养,灭活处理后制备疫苗。细胞培养时需通入CO2,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备S蛋白的mRNA疫苗时,体外制备的mRNA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原因一是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 _______________,极易将裸露的mRNA水解,二是外源mRNA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
(5)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识别到S蛋白的B细胞,经过增殖和分化,形成的________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IgM和IgG抗体(见图2),形成的________细胞等再次接触到S蛋白时,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6)有些疫苗需要进行第二次接种,据图2分析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如图a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__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________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表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17.[2021年河北高考真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注:推荐满18月龄、4岁儿童各接种一剂次VarV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__________。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________。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
(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22年重庆高考真题]人体内的蛋白可发生瓜氨酸化,部分人的B细胞对其异常敏感,而将其识别为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ACPA,攻击人体细胞,导致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1)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免疫系统的____功能异常所致。
(2)如图①所示,CD20是所有B细胞膜上共有的受体,人工制备的CD20抗体通过结合CD20,破坏B细胞。推测这种疗法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可能的副作用是____。
(3)患者体内部分B细胞的膜上存在蛋白X(如图②)。为了专一破坏该类B细胞,研究人员设计了携带有SCP和药物的复合物。SCP是人工合成的瓜氨酸化蛋白的类似物,推测X应为____抗体。为检测SCP的作用,研究人员对健康小鼠注射了SCP,小鼠出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原因可能是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破伤风杆菌属于厌氧生物,应该选择透气的材料包扎伤口,不能密闭包扎,A错误;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此时破伤风抗毒素相当于过敏原,此反应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正确;C、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不是记忆细胞,C错误;D、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在体内存活的时间较短,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较长,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短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D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误。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会形成记忆B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会形成记忆T细胞,D正确。
3.答案:C
解析:辅助性T细胞既能参与细胞免疫又能参与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CD4是辅助性T细胞(CD4+)上的一种膜蛋白,CD8是细胞毒性T细胞(CD8+)上的一种膜蛋白,因此CD4+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D8+只参与细胞免疫,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根据题干信息“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可知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骨髓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即为鸡的免疫器官,A项正确;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进而影响B淋巴细胞的产生,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B项正确;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导致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C项正确;IBDV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感染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发病后再使用不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10.2%的危重症患者体内存在抗IFN-I的抗体,血清中检测不到IFN-II,不能用IFN-I治疗;由题意可知,3,S%危重症患者存在IFN-I合成的相关基因缺陷,不能合成IFN-I,而不是自身免疫造成的;由研究①可知,危重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或仅有微量IIFN-I,所以部分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之一是血清中缺乏IFN-I;由研究①可知,血清中的IFN-I的含量可以用来判定患病程度,所以提示测定血清中的IFN-I含量有助于对症治疗新冠患者;故选B。
6.答案:A
解析:A、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进而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A正确; B、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促进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B错误; C、白细胞介素-10(IL-10)可促进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进而使肿瘤细胞不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 C错误; D、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C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据题干信息,“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后,小鼠脾脏中产生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可推测绵羊红细胞膜上有刺激小鼠产生抗体的抗原,A正确;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可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作用于被抗原刺激的B细胞,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C蛋白复合物能在被相应抗体结合的绵羊红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穿膜孔道,从而导致绵羊红细胞破裂,C正确;抗体的数量越多,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越多,从而形成的C蛋白复合物越多,则绵羊红细胞裂解的数量越多,D错误。
9.答案:D
解析: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错误。故选D。
10.答案:D
解析:A、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B、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C、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D、实质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强的移植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故选:D。
11.答案:C
解析: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抗原“覆盖物”,可“躲避”免疫细胞的识别,进而发生“免疫逃逸”,A正确;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的丢失,可逃避T细胞的识别,进而发生“免疫逃逸”,B正确;
某种产物可减弱细胞毒性T细胞的凋亡,则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免疫加强,C错误;
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进而发生“免疫逃逸”,D正确。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社会责任。抗体检测法是根据抗原与抗体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的,A正确;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感染早期,会出现可检测出体内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而检测不出相应抗体的情况,B正确;患者康复后,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已被清除,但体内的相应抗体会存留较长时间,因此会出现能检测出相应抗体而检测不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的情况,C正确;感染该病毒后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因此可在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体内检测到抗体,其无症状可能是由于体内病毒量小,未出现明显症状,D错误。
13.答案:ABC
解析:A、m为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A正确;B、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正确;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D错误。故选:ABC。
14.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即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溶酶体分解病毒是通过溶酶体内部的水解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而效应T细胞抵抗病毒是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两者机制不同,B项错误;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故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项正确。
15、(1)答案:翻译
解析:结合分析可知,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后释放出病毒的(+)RNA,在宿主细胞中经翻译合成病毒的RNA聚合酶。
(2)答案:碱基互补配对;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解析: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随后再通过复制合成大量新的(+)RNA,再以这些NA为模板,分别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大量合成病毒的N蛋白和S、 M、E蛋白。
(3)答案:ACE2受体;维持培养液的酸碱度
解析: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可作为抗原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制备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时,先大量培养能够表达S蛋白的细胞,再接入新冠病毒扩大培养,经灭活处理后制备疫苗:动物细胞培养时常需通入CO2其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pH。
(4)答案:RNA酶
解析:由于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RNA水解酶极易将裸露的mRNA水解,另外外源mRNA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因此,制备S蛋白的mRNA疫苗时,体外制备的mRNA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
(5)答案:浆;新冠病毒S蛋白;记忆
解析:第一次接种疫苗后,刺激含有S蛋白的B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S蛋白的lgM和lgG抗体,并产生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到S蛋白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6)答案:激发再次应答在人体内产生更多维持时间更长的抗体,并储备更多的记忆细胞
解析: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16、(1)答案:特异性;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细胞免疫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由题图a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曲线④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2)答案:乙;病毒抗原含量多,且先迅速增加后减少
解析:题图a曲线中,乙时间段内病毒抗原含量多,且先迅速增加后减少,甲、丙时间段内病毒抗原含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
(3)答案:全程接种+加强针
解析:由题图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野生型、德尔塔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只完成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17、(1)答案:组织液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
细胞外液(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水泡中的液体应该为渗透压失衡造成的组织液聚集在皮肤下形成的。
(2)答案:呼吸道黏膜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若其受损不易阻止VZV的感染;特异性;靶细胞
解析: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清扫、阻挡异物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当VZV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呼吸道黏膜受损者,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故更易被VZV感染。VZV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被其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靶细胞。
(3)答案:过敏;防卫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
(4)答案: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易感人群接种VarV疫苗后,该疫苗作为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起到预防VZV的作用。
(5)答案: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少,及时接种第二剂,能增加人体内记忆细胞的数量,起到增强的作用
解析: 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一段时间后,记忆细胞数量减少,及时接种第二剂,抗原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起到增强的效果。
18.答案:(1)免疫自稳
(2)降低体液免疫能力,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减弱
(3)受体;其他B细胞识别了SCP,产生ACPA攻击SCP的同时,也攻击小鼠健康细胞
解析:(1)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2)由题意可知,B细胞由于误将人体内发生瓜氨酸化的蛋白识别为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人体细胞,进而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B细胞与抗原的识别是通过CD20受体进行的,由于CD20是所有B细胞膜上共有的受体,故人工制备的CD20抗体结合CD20之后,B细胞不再能识别瓜氨酸化的蛋白,也就不再攻击人体细胞,可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但B细胞同时也不能识别外来病原体,可能会带来降低体液免疫能力,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减弱的副作用。
(3)SCP是人工合成的瓜氨酸化蛋白的类似物,类似于抗原,B细胞膜上的蛋白X能与其结合,推测X应为抗体。研究人员对健康小鼠注射了SCP,小鼠出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原因可能是其他B细胞识别了SCP,产生ACPA攻击SCP的同时,也攻击小鼠健康细胞。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