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生物学科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共60分)
一、单选题(1-30题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有关“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B. 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C. 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D. 亲代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A、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不一定为显性性状,如Aa×aa杂交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A错误;
B、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是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正确;
C、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隐性性状F2中也可以显现出来,隐性性状不是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C错误;
D、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D错误。
故选B。
2.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以下不属于孟德尔成功的原因的是( )
A. 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B. 选择了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C. 使用了显微镜观察性状
D. 应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A、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然后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B、选择了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自然状态下为纯种,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
C、孟德尔并未用显微镜进行性状观察,C错误;
D、应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C。
3. 有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纯种枣红马,生出20匹枣红马和17匹黑马,你认为其中的显性性状是( )
A. 枣红色 B. 黑色 C. 不分显隐性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详解】由题意知,亲本中的枣红马是纯种,且后代出现了黑马,则可判断出亲本中的枣红色为隐性纯合体,而后代中有枣红马,则可推知,亲本中的黑马为杂合体,且黑色是显性性状,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基因型为Aa的某植株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则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AA∶Aa∶aa为(  )
A. 3∶4∶1 B. 9∶6∶1 C. 3∶5∶2 D. 1∶2∶1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A和a两种花粉和卵细胞的比例均为1∶1。又由于“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因此产生的卵细胞A∶a=1∶1,而花粉的种类和比例为A∶a=3∶1。
【详解】由于“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因此产生的卵细胞为1/2A、1/2a,而花粉的种类和比例为3/4A、1/4a。因此该个体自花传粉,产生的后代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比例为1/2×3/4=3/8,Aa的比例为1/2×3/4+1/2×1/4=4/8,aa的比例为1/2×1/4=1/8。因此,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AA∶Aa∶aa遗传因子组成个体的数量比为3∶4∶1,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自交和测交。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
B. 测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自交不能
C. 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
D. 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纯合子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详解】A、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包括杂合子和纯合子,显性杂合子自交或测交,后代会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纯合子自交或测交,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因此自交和测交都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A错误;
B、测交必须用到隐性性状的个体,若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则不能用测交去判断,可以通过自交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B错误;
C、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通过连续自交,淘汰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得到纯合体,C正确;
D、孟德尔通过测交法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自交法可也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点睛】
6. 甜瓜(2N=12)的叶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用正常叶色甜瓜和黄绿叶色甜瓜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实验一后代表型可判断,正常叶色为显性性状
B. 实验二为测交实验,可用于检测显性个体的基因型
C. 实验二子代同时出现显、隐性状的现象不属于性状分离
D. 用实验一的子代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1:2: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实验一亲本正常叶色与黄绿叶色杂交,后代表型全部为正常叶色,正常叶色为显性性状,A正确;
B、实验二为F1正常叶色与黄绿叶色(隐性)个体杂交后代的比例为1:1,说明实验二为测交实验,可用于检测F1显性个体的基因型,B正确;
C、实验二亲本正常叶色和黄绿叶色杂交,子代出现正常叶色和黄绿叶色,不是性状分离,C正确;
D、用实验一的子代(杂合子)自交,根据题干,正常叶色对黄绿叶色是完全显性,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应为3:1,D错误。
故选D。
7. 在一对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第一次抓出DD组合,第二次第三次抓出的是Dd组合,则他第四次能抓取DD的概率是(  )
A. 1/4 B. 1/2 C. 0 D. 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一对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由于每次抓取前都要摇动甲、乙小捅,使捅内小球充分混匀,且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所以每次抓取DD的概率都是1/2×1/2=1/4。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 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B.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
C.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D. 为了检验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
B、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B正确;
C、“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过程,C正确;
D、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D错误。
故选D。
9. 将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AA和Aa的豌豆自交)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1,种植在试验田1,将另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Bb和bb的玉米(自由交配)种子,其中显性与隐性的比例为1:1种植在试验田2,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A. 5:1、7:9 B. 7:1、9:7 C. 7:1、7:9 D. 7:1、8:1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且是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豌豆的自由交配是自交,玉米是异花传粉植物,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由交配,可能是自交,也可能是杂交。
【详解】由题意知,豌豆的基因型是AA和Aa,且比例是1:1,因此豌豆间行种植后,其自交后代中隐性个体aa的比例=1/2×1/4=1/8,显性个体=1-1/8=7/8,故显隐性性状的分离比7︰1;玉米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1:1,玉米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1∶3,因此玉米间行种植后,自由交配后代中隐性性状bb=3/4×3/4=9/16,显性性状=1-9/16=7/16,故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7:9,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 棉花的抗病和感病、宽叶和窄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抗病窄叶植株自交,得到F1的表型及其比例为抗病窄叶:抗病宽叶:感病窄叶:感病宽叶=6:2: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1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12
B. 由F1比例可以看出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C. 抗病植株自交,无法产生成活的纯合抗病后代
D. F1的抗病窄叶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假设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为A/a、B/b,由题意知,抗病窄叶植株自交得F1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抗病窄叶:抗病宽叶:感病窄叶:感病宽叶=6:2:3:1=(2抗病:1感病)(3窄叶:1宽叶),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抗病基因显性纯合会使受精卵致死,亲本基因型是AaBb、AaBb,显性纯合(AA)会使受精卵致死,只看抗感病性状,F1杂合(Aa)概率2/3,纯合(aa)概率1/3,只看叶宽窄,F1杂合(Bb)概率1/2,纯合(BB、bb)概率1/2,因此,F1纯合概率为1/3×1/2=1/6,杂合概率为1-1/6=5/6,A错误;
B、由A选项分析可知,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由A选项分析可知,显性纯合(AA)会使受精卵致死,因此,抗病植株基因型为Aa,自交后代AA:Aa:aa=1:2:1,抗病后代全为杂合子,因此抗病植株自交无法产生成活的纯合抗病后代,C正确;
D、由A选项分析可知,显性纯合(AA)会使受精卵致死,因此,F1的抗病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全为杂合子,D错误。
故选C。
11. 关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下列哪些解释是正确的( )
①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圆粒R对皱粒y是显性
②亲代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③F1产生配子时,Y和y分离,R与r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④F1雌雄各4种配子受精机会均等,因此有16种结合方式。F2有四种表型,比例为9:3:3:1,有9种基因型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设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这样,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孟德尔作出的解释是: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性状表现为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9:3:3:1。
【详解】①孟德尔豌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中,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圆粒R对皱粒y是显性,①正确;
②亲代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过程,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错误;
③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Y和y分离,R与r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③正确;
④F1雌雄各4种配子受精机会均等,因此有16种结合方式。F2有四种表型(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9:3:3:1,有9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④正确。
故选B。
12. 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这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
A. 8和9 B. 4和27 C. 8和27 D. 32和81
【答案】C
【解析】
【分析】已知三对基因(A-a、B-b、C-c)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得到F1的基因型,再逐对考虑,分别计F1算产生的配子种类、F2的基因型。
【详解】多对基因遗传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采用每对的结果相乘即可,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其F1的基因型是AaBbCc,Aa能产生2种配子,自交后代产生3种基因型,同理Bb和Cc,也能能产生2种配子,自交后代产生3种基因型,故F1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是2×2×2=8种,F2的基因型种类数是3×3×3=27种,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 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1:1:1:2:2。按自由组合规律推测双亲的基因型是(  )
A. YYRR×YYRr B. YYRr×YyRr
C. YyRr×YyRr D. Yyrr×YyRr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对于Y来说,由题意可知,双亲交配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Yy=1:1,因此双亲的基因型为YY和Yy;对于R来说,双亲交配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因此双亲的基因型为Rr和Rr,所以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1:1:1:2:2.按自由组合定律推测,双亲的基因型是YYRr和YyRr,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 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用黄色皱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作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性状重组类型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A. 5/8 B. 3/8 C. 1/5 D. 4/5
【答案】D
【解析】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题意分析,用黄色皱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作亲本杂交,F1全是黄色圆粒豌豆(YyRr) ,F1自交,F2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详解】YYrr×yyRR得F1,F1基因型为YyRr,F1自交,F2基因型、表现型及比值为:9Y_R_(黄色圆粒)、3R_yy(绿色圆粒)、3(yyR_(绿色圆粒)、1yyrr(绿色皱粒),与亲本不同的表现型为9Y_R_(黄色圆粒)、1yyrr(绿色皱粒),其种纯合子为1RRYY、1rryy,则杂合子占比为1-2/10=4/5。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 南瓜所结果实中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B)对球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盘状南瓜与“某南瓜”杂交,子代的性状表现及其比例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子代黄色盘状基因型为aaBB
B. “某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
C. 配子形成过程中基因A和基因B遵循分离定律
D. “某南瓜”的性状表现为白色盘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B、由题图可知,子代白色∶黄色=3∶1,则亲本杂交方式为Aa×Aa,盘状∶球状=1∶1,亲本杂交方式为Bb×bb,已知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另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黄色盘状基因型为aaBb,A错误,B正确;
C、由“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可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基因A和基因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某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表型为白色球状,D错误。
故选B。
16. 以下结果不能说明控制相关性状的遗传因子的遗传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高秆抗病(EeFf)个体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 纯种黄色圆粒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F1,F1全为黄色圆粒,F1产生的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
C. 黄色圆粒(AaBb)与绿色皱粒(aabb)豌豆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1:1:1:1
D. 长翅白眼(Ddee)与残翅红眼(ddEe)交配,F1表现型及比例为1: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高秆抗病(EeFf)个体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分离比之和为16=42,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纯种黄色圆粒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F1,F1全为黄色圆粒,F1产生的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即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黄色圆粒(AaBb)与绿色皱粒(aabb)豌豆杂交,子代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为1:1:1:1,相当于测交,说明黄色圆粒豌豆能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长翅白眼(Ddee)与残翅红眼(ddEe)个体交配,子代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为1:1:1:1,该结果不能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也有可能存在连锁遗传,D错误。
故选D。
17. 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做孟德尔豌豆杂交的模拟实验。现准备4个大信封,分别记作“雄1”、“雌1”、“雄2”、“雌2”,按照下表分别装入一定量的卡片。下列相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大信封 信封内装入卡片
黄Y 绿y 圆R 皱r
雄1 10 10 0 0
雌1 10 10 0 0
雄2 0 0 10 10
雌2 0 0 10 10
A. “雄1”、“雌1”中卡片数量不一定相等,但每个信封内Y与y的卡片数量须相等
B. 从“雄1”和“雌1”内随机各取出1张卡片,记录抽取结果,模拟的是基因的分离定律
C. 从4个信封内随机各取出1张卡片,组合在一起,记录组合结果,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每次只能从每个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实验结果后,须将卡片放回原信封,重复做30次以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于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数量多,因此“雄1”、“雌1”中卡片数量不一定相等,但由于每个信封内的两种卡片代表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配子或雄配子,因此每个信封内Y与y的卡片数量须相等,A正确;
B、从“雄1”和“雌1”内随机各取出1张卡片,记录抽取结果,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情况,即表示分离定律,B正确;
C、从4个信封中各取一张卡片组合在一起,模拟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受精作用,C错误;
D、每次只能从每个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实验结果后,须将卡片放回原信封,这样能保证每次从每个信封中抓取每张卡片的概率为1/2,重复做30次以上,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D正确。
故选C。
18. 控制玉米株高的4对等位基因,对株高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aabbccdd的玉米高10cm,基因型AABBCCDD的玉米高26cm。如果已知亲代玉米是10cm和26cm高,则F1的表现型及F2中可能有的表现型种类是( )
A. 12cm、6种 B. 18cm、6种 C. 12cm、9种 D. 18cm、9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的实质: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详解】据题意,亲代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F1为AaBbCcDd,高度为(26+10)÷2=18cm,F2中的表现型包含基因组成为0~8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共9种。
故选D。
19. 豌豆子叶的颜色黄色(A)对绿色(a)为显性,种子的形状圆粒(B)对皱粒(b)为显性,两对基因 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现有一批黄色圆粒种子进行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见下表。则这批种子的基因型及 比例为
亲本 交配方式 子 代
黄色圆粒 测交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4978 5106 1031 989
A. 全为 AaBb B. AaBb : AABb = 1 : 2
C. AaBb : AABb = 1 : 3 D. AaBb : AABb = 1 : 4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通过测交实验,若测交实验出现 1:1,则证明符合分离定律;如出现 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 9:3:3:1 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 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题意可知该黄色圆粒测交后代的比值是5:5:1:1。
【详解】A、如果AaBb测交后代的比值为1:1:1:1,不符合题意,A错误;
B、如果黄色圆粒中基因型的比值AaBb : AABb = 1:2,1/3AaBb×aabb = 1/12AaBb,1/12Aabb,1/12aaBb,1/12aabb;2/3Aabb×aabb=2/6AABb,2/6Aabb;则黄色色圆粒A_B_占5/12,黄色皱粒A_bb占5/12,绿色圆粒占1/12,绿色皱粒占1/12,为5:5:1:1,符合题意,B正确;
C、如果黄色圆粒中基因型的比值AaBb : AABb = 1 : 3,1/4AaBb×aabb = 1/16AaBb,1/16Aabb,1/16aaBb,1/16aabb;3/4Aabb×aabb=3/8AABb,3/8Aabb;则黄色色圆粒A_B_占7/16,黄色皱粒A_bb占7/16,绿色圆粒占1/16,绿色皱粒占1/16,为7:7:1:1,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如果黄色圆粒中基因型的比值AaBb : AABb = 1 : 4,1/5AaBb×aabb = 1/20AaBb,1/20Aabb,1/20aaBb,1/20aabb;4/5Aabb×aabb=4/10AABb,4/10Aabb;则黄色色圆粒A_B_占9/20,黄色皱粒A_bb占9/20,绿色圆粒占1/20,绿色皱粒占1/20,为8:8:1:1,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B。
20. 下图是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含6对染色体)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四个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图①表示减数分裂I前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①中联会的都是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
B. 图②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 图③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各含3对染色体
D. 图④中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图①中细胞的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①中联会的都是同源染色体,但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如XY染色体,A错误;
B、图②是减数分裂Ⅰ后期,该阶段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B正确;
C、图③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各含6条染色体,但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不成对,C错误;
D、图④中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图①中细胞的1/2,D错误。
故选B。
21. 在精子形成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①分离 ②联会 ③形成四分体 ④复制 ⑤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A. ④②③①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④①②③⑤ D. ②④③⑤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为: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随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进行联会后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详解】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随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进行联会后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即④②③①⑤,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够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B. 减数分裂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C. 减数分裂的特点是减数分裂前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D. 减数分裂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但不存在核膜和核仁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Ⅰ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分裂Ⅰ: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片段交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分裂Ⅱ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A正确;
B、成熟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和分化两个过程。因此,减数分裂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B正确;
C、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C正确;
D、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核膜和核仁发生消失和重建,D错误。
故选D。
23. 某动物的精子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分别是( )
A. 32、16、64、64 B. 32、8、32、64
C. 16、8、32、32 D. 16、0、32、35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详解】由题干可知,某动物的精子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其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所以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一条DNA。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但是DNA已经复制,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DNA,所以该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64条DNA;1对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四分体,所以四分体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即该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6个四分体;每个四分体内有两条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一个四分体有4个姐妹染色单体,即该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16×4=64。因此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分别为32、16、64、64,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4. 若受精作用形成16个受精卵,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几个精原细胞和几个卵原细胞( )
A. 16,4 B. 4,64 C. 16,64 D. 4,16
【答案】D
【解析】
【分析】1、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不同点:①精子的形成部位是精巢,过程需要变形,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胞质均等分裂 。②卵细胞的形成部位在卵巢,无变形期, 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细胞质不均的分裂;
2、精子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相同点: 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详解】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形成16个受精卵,至少需要4个精原细胞和16个卵原细胞,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5. 哺乳动物的以下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③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1)前期看染色体有无联会行为,有则为减数分裂,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无同源染色体;
(2)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但无同源染色体;
(3)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每极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单体分离,每极均无同源染色体。
【详解】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①正确;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②错误;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③正确;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④错误;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⑤正确;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姐妹染色单体,⑥错误.
因此,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是①③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6. 下列有关玉米(体细胞中含10对染色体)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由于DNA复制,染色体数目加倍
B. 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可能发生染色体互换
C.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D.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有10种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由于DNA复制,DNA数目加倍,但形成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故染色体数目并未加倍,A错误;
B、发生互换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妹染色单体之间,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染色单体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故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玉米是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配中无同源染色体,因此10条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各不相同,D正确。
故选D。
27. 如图表示某雄性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中染色体数:DNA=1:1
B. ①与②的大小、形态、来源相同,故称为同源染色体
C. 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该细胞形成的精子至少有四种类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图为某雄性动物进行减数分裂时的四分体时期图像,①和②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③和④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详解】A、该图为某雄性动物进行减数分裂时的四分体时期图像,DNA已完成复制,因此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细胞中染色体:核DNA=1:2,A错误;
B、①与②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B错误;
C、③与④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分离,C正确;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交换,该细胞形成的精子最多有四种类型,如果不发生交换会形成2种类别的精子,D错误。
故选C。
28. 某生物有4对染色体,如1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过程中,其中1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1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同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
A. 1﹕1 B. 1﹕2 C. 1﹕3 D. 0﹕4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这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又各产生两个精细胞。由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进行的着丝粒分裂,而后分裂后产生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由于两条子染色体是经过DNA复制产生的,因此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子是相同的,即一个处于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产生四个精子两种类型。
【详解】初级精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故产生两个正常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产生两个异常精细胞(一含有5条染色体,而另一含有3条染色体);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正常,形成了两个正常的精细胞(其中均含有4条染色体),所以在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有2个正常精细胞和2个异常精细胞,故比例为1∶1。
故选A。
29. 如图所示为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互换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正常情况下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该是相同的,由题干图示分析,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互换,则染色体的颜色大部分相同,而互换的部分颜色不同。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①与③,②与④,D正确。
故选D。
30. 对于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 )
A. 在显微镜视野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B.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不同时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
C. 所有细胞中,处于分裂中期和后期的细胞相对比较容易辨认
D.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精原细胞变为精子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
减数分裂Ⅰ: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发生交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Ⅱ: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均匀的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占95%左右,所以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
B、低倍镜下所观察的视野更广,易于寻找目的细胞。高倍下细胞放大体积更大,便于观察细胞。因此,使用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不同时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B正确;
C、处于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后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或着丝粒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或子染色体彼此分离)。因此,处于分裂中期和后期的细胞最好辨认,C正确;
D、在高倍显微镜下,不可以观察到细胞从精原细胞变为精子的过程,因为制片时细胞已经死亡,不可能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31-35题每题3分,少选得1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共15分)
31. 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下列有关植物人工杂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
B. 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C. 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
D. 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
【答案】AC
【解析】
【分析】对于两性花,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防止其自交而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
B、对单性花植物进行杂交时,不需要进行去雄操作,B错误;
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以防止外来花粉干扰,C正确;
D、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父本,D错误。
故选AC。
32. 已知某植物的抗病(A)和不抗病(a)、花粉长形(B)和花粉圆形(b)、高茎(D)和矮茎(d)三对性状能自由组合。现有4株纯合的植株,其基因型分别为:①aaBBDD;②AABBDD;③aaBBdd;④AAbbDD。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任意选择两植株杂交都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B. 欲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用的杂交组合只有①和④、②和③
C. 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可选择③和④进行杂交
D. 欲通过检测花粉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④和任意植株杂交
【答案】ACD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依据所给四个植株的基因型,任选两植株杂交都能产生含有单对等位基因的后代,可用于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交后代至少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可选用的杂交组合有①和④、②和③、③和④,B错误;
C、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可选择③和④进行杂交,产生AaBbDd,再让其自交即可产生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C正确;
D、欲通过检测花粉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④和任意植株杂交,因为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均含Bb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ACD。
33. 某植物的花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花色形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酶M的活性显著高于酶N,当两种酶同时存在时,所有的底物都只能和酶M结合。某纯合植株甲和白花植株杂交,产生的F1自交,所产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蓝花∶红花∶白花=12∶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纯合植株甲的基因型为MMNN
B. 有色物质Ⅰ为蓝色,有色物质Ⅱ为红色
C. F2的蓝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6
D. F2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5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的花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花色有白色、红色、蓝色三种,由于酶M的活性显著高于酶N,当两种酶同时存在时,所有的底物都只能和酶M结合,且纯合植株甲和白花植株杂交,产生自交,所产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花:红花:白花=12:3:1。所以蓝花的基因型为M___,红花的基因型为mmN_,白花的基因型为mmnn。
【详解】A、由F2的表型及比例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MmNn,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则纯合植株甲的基因型为MMNN,A正确;
B、基因M控制合成酶M,催化白色物质合成有色物质Ⅰ,根据分析,有色物质Ⅰ为蓝色,有色物质Ⅱ为红色,B正确;
C、F2蓝花植株中纯合子有MMNN、MMnn,占2/12=1/6,C正确;
D、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和mmNn,比例为1∶2,所产生的配子中mN占2/3,mn占1/3,红花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白花植株(mmnn)占1/3×1/3=1/9,D错误。
故选ABC。
34. 某男性体内的两个精原细胞,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I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分裂Ⅱ产生两个细胞为C1和C2。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A. 染色体形态相同的是A1和A2、C1和C2
B. 染色体组成相同的是A1和A2、B1和B2
C. 细胞大小相同的是A1和A2、B1和B2、C1和C2
D. 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B1、C1、B2和C2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由于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也相同,因此染色体形态相同的是A1和A2、C1和C2,A正确;
B、若不考虑染色体互换,A1和A2、C1和C2染色体组成相同,但B1和B2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I得到的,该过程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两者的额染色体组成不一定相同,B错误;
C、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为均等分裂,因此细胞大小相同的是A1和A2、B1和B2、C1和C2,C正确;
D、减数分裂I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分裂Ⅱ产生两个细胞为C1和C2染色体数目也是体细胞的一半,故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B1、C1、B2和C2,D正确。
故选B。
35. 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关于遗传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C. 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两个主要原因,A、B正确;
C、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导致合子多种多样,从而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BD。
第Ⅱ卷(非选择题,5小题,共40分)
36. 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关(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他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 矮化蟠桃 矮化圆桃
甲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41 0 0 42
乙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__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_______,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子代______,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______,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答案】 ①. 乙 ②. 乔木 ③. DdHh ddhh ④. 4 ⑤. 1:1:1:1 ⑥. 蟠桃(Hh)自交 或蟠桃和蟠桃杂交 ⑦. 表现型为蟠桃和园桃,比例2:1 ⑧. 表现型为蟠桃和园桃,比例3:1
【解析】
【分析】
【详解】(1)由于乙组实验中,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乔化相对于矮化是显性性状。
(2)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乔化对矮化为显性,则甲组中亲本乔化蟠桃×矮化圆桃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_H_×ddhh,又由于后代中乔化:矮化=1:1,蟠桃:圆桃=1:1,均属于测交,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
(3)若甲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其杂交后代应出现乔化蟠桃、矮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圆桃四种表现型,并且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4)实验方案:让杂合蟠桃与杂合蟠桃杂交,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子代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2:1,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②如果子代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3:1,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37. 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顶生雄花序,侧生雌花序。已知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互不干扰。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试根据图分析回答:
(1)想要验证基因R、r和D、d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采用F1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为测交,测交是让F1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的植株杂交,子代预期结果是高杆抗病:矮秆抗病:高杆不抗病:矮秆抗病=_________________。
(2)将图1中F1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丙的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3)已知玉米高秆植株易倒伏,为获得符合生产要求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按照图1中的程序得到F2后,先筛选出矮秆植株,再对植株进行______________处理,即可选出表型为矮秆抗病的植株,之后通过多次___________并不断选择后获得所需的新品种。
(4)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据此得出图1中F2成熟植株表型有______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不论顺序,不用写出表型)。
【答案】(1) ①. ddrr ②. 1:1:1:1
(2) ①. ddRr ②. 1/2
(3) ①. 病原体感染 ②. 自交
(4) ①. 4 ②. 12∶6∶2∶1
【解析】
【分析】1、基因分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由题意知,D、d和R、r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图1: DDRR与ddrr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DdRr,表现为高秆抗病,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基因型是D_ R_: D_ rr: ddR_ : ddrr=9: 3: 3: 1,分别表现为高秆抗病、高秆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感病;图2:高秆:矮秆=1: 1,亲本基因型是Dd×dd、抗病:易感病=3: 1, 亲本基因型是Rr×Rr,考虑2对相对性状,亲本基因型是DdRr×ddRr。
【小问1详解】
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为F1植株(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或两对等位基因的双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题干中F1基因型为DdRr,与ddrr杂交后代高杆抗病:矮秆抗病:高杆不抗病:矮秆抗病=1:1:1:1。
【小问2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将图1中F1DdRr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ddRr。丙ddRr测交,即ddRr×ddrr→ddRr: ddrr=1: 1,故丙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
【小问3详解】
已知玉米的高秆植株易倒伏。为获得符合生产要求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按照图1中的程序得到F2代后,对植株进行病原体(感染)处理,通过双重筛选得出矮杆抗病植株后,再让其连续自交并筛选,直至不再出现性状分离,即可得出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纯合子(ddRR)。
【小问4详解】
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 和乙(ddrr) 杂交得到F1,F1 的基因型是DdRr,F1自交得到F2,F2是D_R_ (高秆抗病): ddR_ (矮秆抗病): D_rr (高秆不抗病): ddrr (矮秆不抗病) =9: 3: 3: 1。 因为F2没有存活率为0的表现型,故F2成熟植株表现型种类不变,有4种。因为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它性状的植株存活率是1。所以,D_ R_ (高秆抗病): ddR_ (矮秆抗病): D_ rr (高秆不抗病): ddrr (矮秆不抗病) = (9×2/3): 3: (3×2/3×1/2): (1×1/2) =12: 6: 2: 1。
38. 根据遗传学研究已知家兔的毛色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决定黑色素的形成;基因B决定黑色素在毛皮内的分散(黑色素的分散决定了灰色性状的出现,没有黑色素的存在,就谈不上黑色素的分散);育种工作者选用纯合的家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请分析上述杂交实验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由杂交实验可知,控制毛色的基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F1灰色家兔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F2中白色家兔的基因型最多有_____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_____________。
(3)若选用一些杂合的黑色家兔与杂合的白色家兔进行杂交,其后代三种表型都有,请试用遗传图解表示此过程: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自由组合 ②. AaBb
(2) ①. 3(或三) ②. 1:1
(3)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F2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毛色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AaBb,即同时有A与B基因时显灰色,基因A决定黑色素的形成;基因B决定黑色素在毛皮内的分散(黑色素的分散决定了灰色性状的出现),因此有A基因无B基因显黑色,无A基因显白色,即F2中灰色家兔的基因型为A_B_,黑色家兔的基因型为A_bb,白色家兔的基因型为aa--。亲本均为纯合子,其中灰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小问1详解】
图中F2中四种表型的比例为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毛色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AaBb,即同时有A与B基因时显灰色,基因A决定黑色素的形成;基因B决定黑色素在毛皮内的分散(黑色素的分散决定了灰色性状的出现),因此有A基因无B基因显黑色,无A基因显白色,即F2中灰色家兔的基因型为A_B_,黑色家兔的基因型为A_bb,白色家兔的基因型为aa--;亲本均为纯合子,其中灰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小问2详解】
由小问1可知,F2中白色家兔的基因型为aa--,即aabb:aaBB:aaBb=1:1:2,共四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aabb+aaBB):杂合子(aaBb)=1:1;
【小问3详解】
杂合的黑色家兔(Aabb)与杂合白色家兔(aaBb)进行杂交,其后代三种表型都有,遗传图解如下图:
39. 图中甲、乙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两个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的性别为__________(选填“雄性”或“雌性”)。
(2)甲图所示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乙图所示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
(3)甲图所示的细胞完成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所示的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目为________。
(5)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时,使用该哺乳动物体内的生殖器官制片,是否为最佳观察材料 _________(是/否),原因是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雌性 (2) ①. 初级卵母细胞 ②. 极体
(3) ①. 次级卵母细胞 ②. 极体
(4)0 (5) ①. 否 ②. 该动物个体是雌性,在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配子数目较少(且分裂不连续)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图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图像,又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是初级卵母细胞;乙图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又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是极体。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甲图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的性别为雌性。
【小问2详解】
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该动物是雌性,故所示的细胞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乙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乙图所示的细胞名称是极体。
【小问3详解】
甲图所示的细胞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分裂后产生2个子细胞,分别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小问4详解】
乙图所示的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均匀地移向两极,故乙图所示的细胞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即染色单体数目为0。
【小问5详解】
该动物是雌性,由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连续的,不能统计各个时期,且雌性动物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少,故使用该哺乳动物体内的生殖器官制片,不是最佳观察材料。
40. 图1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性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其中的2对染色体分别用A、a和B、b表示);图2表示该动物的性原细胞在正常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图3是一同学绘制的该生物体内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2中,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位于曲线的_____________中(用字母回答)。
(2)图1中,只位于图2中BC段的细胞是____________(用文字表示)。
(3)导致图1中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异常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_(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与之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4)图2中CD段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
(5)图3的甲~丙中,有明显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BC段 (2)初级性母细胞和次级性母细胞
(3) ①.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②. ABb ③. a ④. a (4)着丝点分裂
(5) 甲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一: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生殖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B和b,其形成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等位基因B和b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分析图二:曲线表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三: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但是细胞质分裂应该是均等的;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因此应位于图2的BC段;
【小问2详解】
图2中BC段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图1中只位于这一时期的细胞是初级性母细胞和次级性母细胞;
【小问3详解】
如果只考虑染色体变异,与形成图一中生殖细胞基因组成异常的分裂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Aa基因没有分离),与之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b、a、a;
【小问4详解】
图2中,CD段一条染色体上由2个DNA分子变成1个DNA分子,这是着丝点分裂的结果;
【小问5详解】
图3甲 丙中,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表示初级精母细胞),说明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而甲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质应该是均等分裂的,所以有明显错误的是甲。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生物学科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共60分)
一、单选题(1-30题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有关“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B. 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C. 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D. 亲代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2.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以下不属于孟德尔成功的原因的是( )
A. 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B. 选择了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C. 使用了显微镜观察性状
D. 应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有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纯种枣红马,生出20匹枣红马和17匹黑马,你认为其中的显性性状是( )
A. 枣红色 B. 黑色 C. 不分显隐性 D. 无法确定
4. 基因型为Aa的某植株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则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AA∶Aa∶aa为(  )
A. 3∶4∶1 B. 9∶6∶1 C. 3∶5∶2 D. 1∶2∶1
5.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自交和测交。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
B. 测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自交不能
C. 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
D. 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6. 甜瓜(2N=12)的叶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用正常叶色甜瓜和黄绿叶色甜瓜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实验一后代表型可判断,正常叶色为显性性状
B. 实验二为测交实验,可用于检测显性个体的基因型
C. 实验二子代同时出现显、隐性状的现象不属于性状分离
D. 用实验一的子代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1:2:1
7. 在一对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第一次抓出DD组合,第二次第三次抓出的是Dd组合,则他第四次能抓取DD的概率是(  )
A. 1/4 B. 1/2 C. 0 D. 1
8. 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B.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
C.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D. 为了检验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9. 将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AA和Aa的豌豆自交)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1,种植在试验田1,将另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Bb和bb的玉米(自由交配)种子,其中显性与隐性的比例为1:1种植在试验田2,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A. 5:1、7:9 B. 7:1、9:7 C. 7:1、7:9 D. 7:1、8:1
10. 棉花的抗病和感病、宽叶和窄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抗病窄叶植株自交,得到F1的表型及其比例为抗病窄叶:抗病宽叶:感病窄叶:感病宽叶=6:2: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1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12
B. 由F1比例可以看出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C. 抗病植株自交,无法产生成活的纯合抗病后代
D. F1的抗病窄叶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
11. 关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下列哪些解释是正确的( )
①黄色Y对绿色y是显性,圆粒R对皱粒y是显性
②亲代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③F1产生配子时,Y和y分离,R与r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④F1雌雄各4种配子受精机会均等,因此有16种结合方式。F2有四种表型,比例为9:3:3:1,有9种基因型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12. 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这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
A. 8和9 B. 4和27 C. 8和27 D. 32和81
13. 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1:1:1:2:2。按自由组合规律推测双亲的基因型是(  )
A YYRR×YYRr B. YYRr×YyRr
C. YyRr×YyRr D. Yyrr×YyRr
14. 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用黄色皱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作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性状重组类型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A. 5/8 B. 3/8 C. 1/5 D. 4/5
15. 南瓜所结果实中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B)对球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盘状南瓜与“某南瓜”杂交,子代的性状表现及其比例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子代黄色盘状基因型为aaBB
B. “某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
C. 配子形成过程中基因A和基因B遵循分离定律
D. “某南瓜”的性状表现为白色盘状
16. 以下结果不能说明控制相关性状的遗传因子的遗传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高秆抗病(EeFf)个体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 纯种黄色圆粒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F1,F1全为黄色圆粒,F1产生的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
C. 黄色圆粒(AaBb)与绿色皱粒(aabb)豌豆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1:1:1:1
D. 长翅白眼(Ddee)与残翅红眼(ddEe)交配,F1表现型及比例为1:1:1:1
17. 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做孟德尔豌豆杂交的模拟实验。现准备4个大信封,分别记作“雄1”、“雌1”、“雄2”、“雌2”,按照下表分别装入一定量的卡片。下列相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大信封 信封内装入卡片
黄Y 绿y 圆R 皱r
雄1 10 10 0 0
雌1 10 10 0 0
雄2 0 0 10 10
雌2 0 0 10 10
A. “雄1”、“雌1”中卡片数量不一定相等,但每个信封内Y与y的卡片数量须相等
B. 从“雄1”和“雌1”内随机各取出1张卡片,记录抽取结果,模拟的是基因的分离定律
C. 从4个信封内随机各取出1张卡片,组合在一起,记录组合结果,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每次只能从每个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实验结果后,须将卡片放回原信封,重复做30次以上
18. 控制玉米株高的4对等位基因,对株高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aabbccdd的玉米高10cm,基因型AABBCCDD的玉米高26cm。如果已知亲代玉米是10cm和26cm高,则F1的表现型及F2中可能有的表现型种类是( )
A. 12cm、6种 B. 18cm、6种 C. 12cm、9种 D. 18cm、9种
19. 豌豆子叶的颜色黄色(A)对绿色(a)为显性,种子的形状圆粒(B)对皱粒(b)为显性,两对基因 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现有一批黄色圆粒种子进行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见下表。则这批种子的基因型及 比例为
亲本 交配方式 子 代
黄色圆粒 测交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4978 5106 1031 989
A. 全为 AaBb B. AaBb : AABb = 1 : 2
C. AaBb : AABb = 1 : 3 D. AaBb : AABb = 1 : 4
20. 下图是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含6对染色体)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四个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图①表示减数分裂I前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①中联会的都是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
B. 图②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 图③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各含3对染色体
D. 图④中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图①中细胞的1/4
21. 在精子形成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①分离 ②联会 ③形成四分体 ④复制 ⑤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A. ④②③①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④①②③⑤ D. ②④③⑤①
22.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够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B. 减数分裂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C. 减数分裂的特点是减数分裂前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D. 减数分裂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但不存在核膜和核仁的变化
23. 某动物的精子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分别是( )
A. 32、16、64、64 B. 32、8、32、64
C. 16、8、32、32 D. 16、0、32、35
24. 若受精作用形成16个受精卵,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几个精原细胞和几个卵原细胞( )
A. 16,4 B. 4,64 C. 16,64 D. 4,16
25. 哺乳动物的以下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③⑤⑥ D. ③④⑤
26. 下列有关玉米(体细胞中含10对染色体)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前间期由于DNA复制,染色体数目加倍
B. 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可能发生染色体互换
C.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D.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有10种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27. 如图表示某雄性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中染色体数:DNA=1:1
B. ①与②的大小、形态、来源相同,故称为同源染色体
C. 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该细胞形成的精子至少有四种类型
28. 某生物有4对染色体,如1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过程中,其中1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1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同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
A. 1﹕1 B. 1﹕2 C. 1﹕3 D. 0﹕4
29. 如图所示为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互换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0. 对于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 )
A. 在显微镜视野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B.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不同时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
C. 所有细胞中,处于分裂中期和后期的细胞相对比较容易辨认
D.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精原细胞变为精子的过程
二、不定项选择题(31-35题每题3分,少选得1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共15分)
31. 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下列有关植物人工杂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
B. 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C. 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
D. 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
32. 已知某植物的抗病(A)和不抗病(a)、花粉长形(B)和花粉圆形(b)、高茎(D)和矮茎(d)三对性状能自由组合。现有4株纯合的植株,其基因型分别为:①aaBBDD;②AABBDD;③aaBBdd;④AAbbDD。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任意选择两植株杂交都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B. 欲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用的杂交组合只有①和④、②和③
C. 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可选择③和④进行杂交
D. 欲通过检测花粉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④和任意植株杂交
33. 某植物的花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花色形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酶M的活性显著高于酶N,当两种酶同时存在时,所有的底物都只能和酶M结合。某纯合植株甲和白花植株杂交,产生的F1自交,所产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蓝花∶红花∶白花=12∶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纯合植株甲的基因型为MMNN
B. 有色物质Ⅰ为蓝色,有色物质Ⅱ为红色
C. F2的蓝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6
D. F2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5
34. 某男性体内的两个精原细胞,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I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分裂Ⅱ产生两个细胞为C1和C2。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A. 染色体形态相同的是A1和A2、C1和C2
B. 染色体组成相同的是A1和A2、B1和B2
C. 细胞大小相同的是A1和A2、B1和B2、C1和C2
D. 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B1、C1、B2和C2
35. 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关于遗传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C. 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第Ⅱ卷(非选择题,5小题,共40分)
36. 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关(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他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 矮化蟠桃 矮化圆桃
甲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41 0 0 42
乙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__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_______,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子代______,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______,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37. 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顶生雄花序,侧生雌花序。已知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互不干扰。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试根据图分析回答:
(1)想要验证基因R、r和D、d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采用F1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为测交,测交是让F1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的植株杂交,子代预期结果是高杆抗病:矮秆抗病:高杆不抗病:矮秆抗病=_________________。
(2)将图1中F1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丙的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3)已知玉米高秆植株易倒伏,为获得符合生产要求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按照图1中的程序得到F2后,先筛选出矮秆植株,再对植株进行______________处理,即可选出表型为矮秆抗病的植株,之后通过多次___________并不断选择后获得所需的新品种。
(4)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据此得出图1中F2成熟植株表型有______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不论顺序,不用写出表型)。
38. 根据遗传学研究已知家兔的毛色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决定黑色素的形成;基因B决定黑色素在毛皮内的分散(黑色素的分散决定了灰色性状的出现,没有黑色素的存在,就谈不上黑色素的分散);育种工作者选用纯合的家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请分析上述杂交实验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由杂交实验可知,控制毛色的基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F1灰色家兔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F2中白色家兔的基因型最多有_____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_____________。
(3)若选用一些杂合的黑色家兔与杂合的白色家兔进行杂交,其后代三种表型都有,请试用遗传图解表示此过程:___________。
39. 图中甲、乙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两个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的性别为__________(选填“雄性”或“雌性”)。
(2)甲图所示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乙图所示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
(3)甲图所示的细胞完成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所示的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目为________。
(5)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时,使用该哺乳动物体内的生殖器官制片,是否为最佳观察材料 _________(是/否),原因是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0. 图1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性原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其中的2对染色体分别用A、a和B、b表示);图2表示该动物的性原细胞在正常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图3是一同学绘制的该生物体内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2中,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位于曲线的_____________中(用字母回答)。
(2)图1中,只位于图2中BC段的细胞是____________(用文字表示)。
(3)导致图1中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异常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_(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与之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4)图2中CD段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
(5)图3甲~丙中,有明显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