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第四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研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闭花授粉使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B.孟德尔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
C.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
2.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在过程②中
B.乙同学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在过程③中
C.上述每个小桶内不同类型小球的数量一定相同,且抓取记录组合后放回原处
D.甲、乙同学经过多次抓取小球实验后,统计得到的Dd、ab组合概率分别约为1/4、1/2
3.研究表明,人的ABO血型不仅由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IA、IB、i基因决定,还与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的H、h基因有关。在人体内,前体物质在H基因的作用下形成H物质,而hh的人不能把前体物质转变成H物质。H物质在IA基因的作用下,形成凝集原A;H物质在IB基因的作用下形成凝集原B;而ii的人不能转变H物质,其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上述原理,具有凝集原B的人应具有H基因和IB基因
B.血型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一对血型为O型血的夫妇,可以生出血型为A型血的孩子
D.一对基因型为HhIAi的夫妇,生出血型为O型血的孩子的几率是9/16
4.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下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C.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
D.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后代一定患病
5.某自花、闭花传粉的植物群体中,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红色对白色为显性。若该群体红花纯合子占20%,白花占20%,则该植物群体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下一代中,红花占( )
A.35% B.75% C.65% D.45%
6.现有一个基因型为AaXBXb的卵原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产生基因型为AaXb的卵细胞,则可能是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若产生基因型为AXBXB的卵细胞,则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C.若产生1个基因型为aaXB的卵细胞,则另外3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XB、AXb、AXb
D.若产生2个基因型为AXb的子细胞,则另外2个子细胞的基因型为XBXB、aa
7.在动物细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着丝粒位置存在一种SGO蛋白,主要保护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粘连在一起的粘连蛋白不被水解酶破坏,从而保证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与分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细胞分裂间期,SGO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并进入细胞核
B.SGO蛋白失活、粘连蛋白水解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I后期
C.粘连蛋白被完全水解的同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SGO蛋白作用失常,可能产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子细胞
8.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B.乙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Cc,丙产生的细胞基因型为ABC和abc
C.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丙细胞中不可能发生等位基因C与c的分离
9.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应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
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独立研究DNA与蛋白质的效应
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
D.二者都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10.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bc对应的时间段内,R型细菌数量变化与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关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
C.图乙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都具有放射性
11.S型菌有荚膜、菌落光滑,R型菌无荚膜、菌落粗糙,二者都对青霉素敏感,SⅠ型菌是S型肺炎链球菌的一种。科学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培养基上既有S型菌落,又有R型菌落
B.乙培养基上无S型菌落,但有R型菌落
C.丙培养基上既有S型菌落,又有R型菌落
D.丁培养基上既无S型菌落,也无R型菌落
12.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翅外展黑檀体果蝇与野生型纯合果蝇杂交,F1自由交配,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B.菱形眼雌蝇与野生型雄蝇杂交,F1中雄蝇均为野生型,雌蝇均为菱形眼
C.基因型为RuruEe的果蝇,减数分裂可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
D.痕翅果蝇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存在2个或0个r基因
13.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染色体组成WW的胚胎不能存活)。理论上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后代雌雄比例是
A.雌:雄=2:1 B.雌:雄=1:2 C.雌:雄=4:1 D.雌:雄=5:1
14.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下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DNA是多起点复制
B.复制起始时间越晚,复制泡越大
C.这种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效率
D.DNA分子复制时需要解旋
15.某病毒的DNA分子共有碱基600个,其中一条链的碱基比例为A:T:G:C=1:2:3:4,在侵染宿主细胞时共消耗了嘌呤类碱基2100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半保留复制
B.子代病毒的DNA中(A+T)/(C+G)=3/7
C.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了8个子代DNA
D.该病毒DNA复制3次共需要36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二、非选择题
16.甲图表示某动物(2n=4)卵巢中某种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在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的统计数据,乙图为该动物卵巢中一些细胞中部分染色体的图像。请回答问题:
(1)乙图中含有染色体数为4n的细胞图像是 ,其细胞中有 对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为 。
(2)乙图中正在发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细胞图像是 ,该图中的染色体数为 。
(3)甲图中与乙图③对应的时期是 ,若乙图中③细胞实际来自于②细胞,则③细胞所处时期为 ,该细胞名称为 。
17.如图为某家族中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经基因检测发现Ⅰ-1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甲病由基因A、a控制,乙病由基因B、b控制(不考虑致病基因在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系谱图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判断依据是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
(2)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Ⅰ-1 ;Ⅲ-11 。
(3)假设Ⅲ-10和Ⅲ-11结婚,生一个患两病的儿子的概率是 。
18.某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2n)的叶形受三对等位基因D/d、E/e、F/f控制。当显性基因D、E、F同时存在时该植物表现为心形叶,其余情况均表现为卵形叶。一株纯合的心形叶雌株与隐性纯合卵形叶雄株杂交得到F1,F1雌雄株随机传粉得到F2。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不考虑交换,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 。
(2)若F2中心形叶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7/64,则 (“能”或“不能”)判断D/d、E/e、F/f三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理由是 。若三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F1雄株产生的配子为DEF∶deF∶DEf∶def=1∶1∶1∶1,则说明基因 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
(3)该植物常开红色花,其花色由花瓣中的色素决定。花色色素的合成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基因A、B控制,代谢途径如图所示。现有一株开白色花的纯合植株,据图推测,其可能的基因型为 。
19.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DNA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DNA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据图'1可知,DNA酶Ⅰ随机切开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形成短片段,随后在 酶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 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
(2)图2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 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 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
(3)已知荧光探针1、2分别与A、B基因结合,而不能结合a、b基因。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bb)杂交获得F1,探针1、2与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结合可观察到 个荧光点;与F1在减数分裂I形成的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可能观察到 个荧光点。
20.1952年,赫尔希和他的学生蔡斯设计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他们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噬菌体结构简单,主要由 和 组成,为了区分两种成分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研究者分别用两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了以上两种成分。标记的步骤是: 。
(2)使用不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利用搅拌离心的方法可以在达到 目的的同时保持细胞和进入细胞的大多数噬菌体材料的完整性。结果发现,在标记DNA的样品中,搅拌离心处理可以除去40%的标记噬菌体;在标记蛋白质的样品中,搅拌离心处理可以去除80%的标记噬菌体。由此可得到初步结论: ;将标记蛋白质的样品沉淀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未发现放射性,进而推断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3)为了确认以上结论,研究者进一步实验,以下结果中,可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有:__
A.在标记蛋白质的实验中,相比于搅拌后的离心处理,直接离心处理后上清中的放射性物质更少
B.在标记蛋白质的实验中,无论搅拌离心处理的程度如何加强,总有一定比例的放射性物质留存在沉淀中
C.在标记DNA的实验中,搅拌离心的程度对沉淀中的放射性强度影响不大
D.在标记DNA的实验中,侵染初期,沉淀中的放射性强度逐渐增强
E.在同时标记蛋白质和DNA的一组实验中,侵染时加入的放射性噬菌体越多,搅拌离心后,在上清中检测到的放射性越强
F.如果用噬菌体蛋白外壳侵染细菌,发现无子代噬菌体产生
21.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油菜的杂种一代会出现杂种优势(产量等性状优于双亲),但这种优势无法在自交后代中保持。杂种优势的利用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的产量。油菜属于二倍体植物,具有两性花,我国学者发现了油菜雄性不育突变株(雄蕊异常,肉眼可辨),利用该突变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1)①用雄性不育品系做杂交育种,在操作上最显著的优点是 。
②由杂交一结果推测,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杂交二中,雄性不育为 性性状。
③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根据杂交一、二的结果,判断A1、A2、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
④若杂交一中的F2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中雄性不育个体占 。
(2)利用上述基因间的关系,可大量制备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YF1),供农业生产使用,主要过程如下:
①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的优良性状与 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该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
②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 的品系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
③为制备YF1,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中具有某一育性性状的植株。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所得种子中混有A3A3自交产生的种子、A2A3与A3A3杂交所产生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生产上无杂种优势且部分雄性不育。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说:①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闭花授粉使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A正确;
B、孟德尔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是其实验成功的基础之一,B正确;
C、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不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
D、进行测交实验(让子一代与隐形纯合子杂交)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D正确。
故选C。
2.C
【分析】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详解】A、依题意,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I、Ⅱ桶中所含小球种类和数量相同,因此,甲同学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分别发生在过程②、③中,A错误;
B、依题意,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Ⅲ、Ⅳ小桶中分别含有不同的小球,代表非等位基因,因此,乙同学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过程②中,B错误;
C、上述每个小桶内不同类型小球的数量一定相同,模拟杂合子个体的性器官产生的配子比为1:1。抓取的小球记录组合后放回原处,以保证每个桶中模拟的配子比例始终保持1:1,C正确;
D、甲同学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统计得到的Dd组合的概率约为1/2。乙同学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统计得到的ab组合概率约为1/4,D错误。
故选C。
3.D
【分析】由题意可知,A型血可能的基因型为H-IA-,B型血可能的基因型为H-IB-,O型血的基因型为--ii、hh--。
【详解】A、据图可知具有H基因和基因前体物质才能转变为凝集原B,A正确;
B、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一对血型为O型血的夫妇,若基因型为hhIA-和H-ii,可能生出基因型为HhIAi、血型为A型血的孩子,C正确;
D、一对基因型为HhIAi的夫妇,生出孩子的血型为A型或O型,血型为A型血的孩子的几率是(3/4)×(3/4)=9/16,则血型为O型血的孩子的几率是1—9/16=7/16,D错误。
故选D。
4.D
【分析】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可以推测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同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或者同为X染色体上的遗传传病。假设Becker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生出的Ⅲ2一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推测Becker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推测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同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即Beck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Thomse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均是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所以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A正确;
B、若Becker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生出的Ⅲ2一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推测Becker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因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推出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
C、据分析可知,Beck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Thomse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图可知,该系谱图中每代都有患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即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C正确;
D、若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是Becker病,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可以确定其为隐性纯合子(aa),Ⅲ-5为杂合子(Aa),因此,二者结婚可以产生不患病(aa)的后代,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遗传系谱图作答。
5.C
【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植物自花、闭花传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花传粉产生后代。
【详解】假设控制花色的基因为A、a,则由题意可知:AA为20%、Aa为60%、aa为20%,该植物群体自然状态下自花传粉产生的下一代中白花为1/4×60%+20%=35%,则红花占1-35%=65%,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
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若产生基因型为AaXb的的卵细胞, 则可能是减数分裂Ⅰ中A和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A正确;
B、若产生基因型为AXBXB的的卵细胞, 则可能是减数分裂Ⅱ中XB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B正确;
C、若产生1个基因型为aaXB的的卵细胞,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是AAXbXb、aaXBXB,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另外3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XB、AXb、AXb,C正确;
D、若产生2个基因型为AXb的子细胞,则另外2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XBXB和a或aaXB和XB或XBXB和aa或aXB和aXB或aaXBXB和不含这两对染色体的子细胞,D错误。
故选D。
7.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SGO蛋白存在于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着丝粒位置,保护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粘连在一起的粘连蛋白不被水解,细胞分裂间期染色单体形成,SGO蛋白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合成,而需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故推测在细胞分裂间期,SGO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并经核孔进入细胞核,A正确;
B、SGO蛋白失活、粘连蛋白水解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开,而该水解酶在分裂中期开始大量起作用,说明SGO蛋白失活、粘连蛋白水解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B错误;
C、粘连蛋白水解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开,着丝粒(着丝粒)分裂,说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SGO蛋白作用失常,粘连蛋白可能被水解酶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排列与分离异常,最终产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B。
8.A
【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体细胞或者原始的生殖细胞;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着丝粒)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着丝点(着丝粒)数目,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均有6条,A正确;
B、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子细胞的基因型应该与亲代细胞的基因型相同,即为AaBbCc,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应该相同,B错误;
C、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
D、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交换(交叉互换),丙细胞中叶可能发生等位基因C与c的分离,D错误。
故选A。
9.B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A错误;
B、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B正确;
C、艾弗里的实验中各组之间相互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形成对照,两者均设置了对照,C错误;
D、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在体外进行,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在体内进行,D错误。
故选B。
10.D
【分析】1、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
2、乙图中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故从理论上讲,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
【详解】A、图甲中bc对应的时间段内,R型细菌数量减少是由于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关,A正确;
B、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B正确;
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正确;
D、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D。
11.C
【分析】该实验为体外转化实验,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可使R型菌发生转化。
【详解】A、加热杀死的SI型菌含有转化因子DNA,可使部分R型菌转化,甲培养基上既有S型菌落,又有R型菌落,A正确;
B、SI型菌的蛋白质不能使R型菌转化,乙培养基上无S型菌落,但有R型菌落,B正确;
CD、S型菌和R型菌均对青霉素敏感,丙丁培养基上没有S型菌落和R型菌落,C错误,D正确。
故选C。
12.B
【分析】粗糙眼和黑檀体对应的基因均位于3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2号及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详解】A.由图可知,翅外展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ee,野生型型纯合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EE,二者杂交的F1基因型为DpdpEe,且这两对基因位于两条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F1自由交配,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
B.由图可知,菱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lzXlz和野生型雄蝇XLzY杂交,F1的基因型为XLzXlz和XlzY,雌蝇表现型为野生型,雄蝇表现型为菱形眼,B错误;
C.由图可知,基因型为RuruEe的果蝇,对应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可以产生RuE和rue两种配子,当发生(交叉)互换时,数分裂可能产生RuE、rue、Rue和ruE四种基因型的配子,C正确;
D.痕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此时Xr和Y已经分离,到达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细胞中可能存在2个或0个r基因,D正确。
故答案为B。
13.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性♀ZW,雄性♂ZZ),卵细胞和极体是在减数分裂中形成的。
【详解】雌火鸡(ZW)的卵细胞和3个极体有2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Z(卵细胞)、Z(极体)、W(极体)、W(极体),按题中所述方式形成的二倍体后代性别及比例是:ZZ(雄):ZW(雌)=1:2;第二种情况是:W(卵细胞)、W(极体)、Z(极体)、Z(极体)。按题中所述方式形成的二倍体后代类型及比例是:WW(不能存活):ZW(雌性)=0:2.两种情况概率相等,得雌:雄=(2+2):(1+0)=4:1。
故选C。
14.B
【解析】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是首先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成两条单链,解开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子链,子链与模板链双螺旋成新的DNA分子,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分析题图可知,真核细胞的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多个复制点,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
【详解】A、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说明真核细胞DNA是多起点复制,A正确;
B、复制起始时间越晚,复制泡越小,B错误;
C、真核细胞的 DNA分子具有多个复制起点,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提高了复制速率,C正确;
D、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解开双链,以解开的双链作为模板进行复制,D正确。
故选B。
15.D
【分析】已知一条链上A:T:G:C=1:2:3:4,即A1:T1:G1:C1=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2:T2:G2:C2=2:1:4:3,则该DNA分子中A:T:G:C=3:3:7:7,其中A=T=90个,C=G=210个。
【详解】A、该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半保留复制,A正确;
B、已知一条链上A:T:G:C=1:2:3:4,即A1:T1:G1:C1=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2:T2:G2:C2=2:1:4:3,则该DNA分子中A:T:G:C=3:3:7:7,其中A=T=90个,C=G=210个,则子代病毒的DNA中(A+T):(C+G)为3:7,B正确;
C、该DNA分子共有碱基600个,其中嘌呤碱基数目为300个,其在宿主细胞中共消耗2100个嘌呤碱基,根据DNA半保留复制原则,假设其在宿主细胞中复制了n次,则(2n-1)×300=2100,解得n=3,因此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了23=8个子代DNA,C正确;
D、该病毒DNA复制3次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23-1)×90=630个,D错误。
故选D。
16.(1) ① 4/四 0
(2) ② 4/四
(3)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次级卵母细胞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分析题意,该生物染色体数目是2n,乙图中含有染色体数为4n的细胞图像应是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对应图中的①;该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两个子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
(2)发生基因重组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此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乙中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看着丝粒(着丝点)数,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
(3)乙图③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核DNA分子,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即染色体数目:核DNA数=n:2n),由此判断对应图甲中的C;根据题干图乙②③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颜色,判断③是来自初级卵母细胞中细胞质多的那一部分,所以该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17.(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I-1与I-2都没有甲病,而Ⅱ-6有甲病,所以甲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基因检测发现Ⅰ-1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因此,甲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 BBXAY或BbXAY bbXAXa
(3)1/12
【分析】1、伴性遗传指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其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的现象。
⑴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②代代相传;③交叉遗传;若是伴X显性遗传,则患病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也会是该病的患者;
⑵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交叉遗传;③一般为隔代遗传;若是伴X隐性遗传,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也会是该病的患者。若不考虑致病基因在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情况,则不符合上述伴性遗传的特征时,致病基因可能是在常染色体上;
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I-1与I-2都没有甲病,而Ⅱ-6有甲病,所以甲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基因检测发现Ⅰ-1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因此,甲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Ⅱ-6和Ⅱ-7都没有乙病,但是有个患乙病的女儿,说明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1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Y;Ⅲ-11患乙病,则Ⅱ-6和Ⅱ-7关于乙病的基因型都为Bb,则I-1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Bb或BB,故I-1的基因型为BBXAY或BbXAY。Ⅲ-11是没有甲病,但是有乙病的女性,所以初步设想基因型是bbXAX-,因为Ⅱ-6的甲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会遗传给Ⅲ-11,所以Ⅲ-11的基因型是bbXAXa。
(3)因为Ⅲ-8是乙病患者,所以Ⅱ-3和Ⅱ-4都是乙病携带者,Ⅲ-10的基因型有1/3的可能性是BBXAY,2/3的可能性是BbXAY,Ⅲ-10和Ⅲ-11(bbXAXa)结婚,生儿子的概率是1/2,该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1/2,患乙病的概率是2/3×1/2=1/3,所以他们生一个患两病的儿子的概率是1/2×1/2×1/3=1/12。
18.(1)心形叶:卵形叶=3:1
(2) 不能 27/64=(3/4)3,说明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但若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另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也符合题意 DE/de
(3)aaBB或AAbb或aabb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分析题意,当显性基因D、E、F同时存在时该植物表现为心形叶,其余情况均表现为卵形叶,纯合的心形叶雌株的基因型为DDEEFF,与隐性纯合卵形叶雄株的基因型为ddeeff,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DdEeFf,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则F1可产生配子DEF和def,F1雌雄株随机传粉得到F2,F2为DDEEFF:DdEeFf:ddeeff=1:2:1,即心形叶D_E_F_:卵形叶ddeeff=3:1。
(2)由于当显性基因D、E、F同时存在时该植物表现为心形叶,若F2中心形叶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7/64,由于27/64=(3/4)3,说明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即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但不能判断三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是一对位于X染色体,另外两对位于常染色体;F1的基因型为DdEeFf,F1雄株产生的配子为DEF∶deF∶DEf∶def=1∶1∶1∶1,该比例相当于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类型,可进一步推测DE连锁,de连锁,即DE、de 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
(3)由题意可知,该植物常开红色花,说明其基因型为A_B_,开白色花的纯合植株植株不含有A基因或不含有B基因,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或aabb。
19.(1) DNA聚合酶I (四种)脱氧核苷酸
(2) 氢 碱基互补配对
(3) 4/四 4或2或0
【分析】DNA分子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
【详解】(1)DNA探针的本质是荧光标记的DNA片段,其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据图1可知,DNA酶I随机切开,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DNA聚合酶I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
(2)DNA分子之间的碱基对通过氢键连接,由图可知,高温可以使双链DNA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形成DNA单链,DNA探针的单链与染色体中特定基因的DNA单链重新形成杂交的双链DNA分子,此时互补的双链的碱基间应遵循A-T、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已知基因AA和B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均被荧光探针标记,甲、乙杂交所得的F1的基因型为AaBb,基因A、B均为双链DNA,根据半保留复制,基因A、B所在的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均含有荧光,故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4个荧光点;在减数分裂I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所以可观察到4个或2个或0个荧光点。
20.(1) DNA 蛋白质 先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带有35S和32P的大肠杆菌,再用其培养T2噬菌体
(2) 分离噬菌体和细菌 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内
(3)ADF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详解】(1)噬菌体结构简单,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由于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进行培养,故为了区分两种成分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研究者分别用两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了以上两种成分,标记的步骤是:先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带有35S和32P的大肠杆菌,再用其培养T2噬菌体。
(2)使用不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利用搅拌离心的方法可以在达到分离噬菌体和细菌,同时保持细胞和进入细胞的大多数噬菌体材料的完整性;分析题意,标记DNA的样品中,搅拌离心处理可以除去40%的标记噬菌体,在标记蛋白质的样品中,搅拌离心处理可以去除80%的标记噬菌体,说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内。
(3)AB、蛋白质不进入噬菌体内,经搅拌和离心后,蛋白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若在标记蛋白质的实验中,相比于搅拌后的离心处理,直接离心处理后上清中的放射性物质更少,可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正确,B错误;
CD、DNA是遗传物质,经搅拌和离心后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搅拌离心的程度对沉淀中的放射性强度影响较大,且侵染初期,随着噬菌体不断侵染,沉淀中的放射性强度逐渐增强,C错误,D正确;
E、在同时标记蛋白质和DNA的一组实验中,侵染时加入的放射性噬菌体越多,搅拌离心后,一部分在沉淀物,一部分在上清液,不会侵染时加入的放射性噬菌体越多,在上清中检测到的放射性越强,E错误;
F、如果用噬菌体蛋白外壳侵染细菌,发现无子代噬菌体产生,说明蛋白质不能指导子代噬菌体合成,可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F正确。
故选ADF。
21.(1) 杂交过程中不用对母本去雄 一/1 显 A1对A2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 1/6
(2) 雄性不育 A2A3:A3A3=1:1 A1A1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①由于是雄性不育品系,故在操作上省去了去雄的麻烦。
②杂交一中,雄性不育植株与品系1杂交,F1全部可育,F1自交F2育性正常:雄性不育=3:1,说明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交二中,由于雄性不育植株与品系3逐代杂交始终出现雄性不育性状的植株,所以雄性不育为显性性状。
③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则根据杂交一的结果判断,说明A1对A2显性,根据杂交二的结果判断,说明A2对A3显性。
若杂交一中的F2(1/4A1A1、1/2A1A2、1/4A2A2)自由交配,其中1/4A2A2不育,进行自由交配时,F2的雌配子及比例是A1:A2=1:1,F2的雄配子及比例是A1:A2=2:1,故再自由交配一代,得F3中A2A2的比例为1/2×1/3=1/6,即得到的后代中雄性不育个体占1/6。
(2)①通过杂交二,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的优良性状与雄性不育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即可将品系3(A3A3)的优良性状与雄性不育株(A2A2)杂交,得到A2A3,再与A3A3杂交,得到A2A3:A3A3=1:1。
②将A2A3和A3A3种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A1A1的品系1种成父本行,制备YF1即A1A3。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