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下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试题
生物学科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合计50分)
1. 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豌豆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兔的白毛和黑毛,人的身高和体重都是相对性状
D.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正交和反交的结果相同
2.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无需满足的条件是(  )
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 F1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C. F1形成的雌、 雄配子的数目相等且活力相同
D. F2个体数目足够多,且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3. 利用黄球(标有D)和白球(标有d)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个桶内两种颜色小球大小、形状、轻重必须一致
B. 两个小桶内同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不相等,不影响实验结果
C. 每次抓取之后将抓取的小球放回桶中,目的是下一次抓取每种小球组合的概率相等
D. 随机从每个小桶中抓取一个小球组成一组是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4. 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黄色(A)对灰色(a1)、黑色(a2)为完全显性,灰色(a1)对黑色(a2)为完全显性,且存在 A 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相关杂交及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后代的分离比接近 2∶1
B. 该群体中黄色鼠有 2 种基因型
C. 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鼠的比例一定为 1/2
D. Aa2鼠与 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 1/8
5. 下列遗传现象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
A. 对某株高茎豌豆进行测交时,子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
B. 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白化病的儿子
C. 某香豌豆植株产生的花粉既有长形又有圆形
D. 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的植物杂交,所得F1的花色均表现为粉红花
6. 豌豆和玉米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大多为纯合子,而玉米中杂合子较多,主要的原因是( )
A. 杂合子豌豆繁殖率低,杂合子玉米繁殖率高
B. 豌豆大多数是隐性性状,玉米大多数是显性性状
C.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玉米是异花传粉植物
D. 豌豆相对性状明显,玉米相对性状不明显
7. “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 孟德尔假设的核心内容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C. F2出现“3:1”形状分离比,原因是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
8.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F1能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
B. 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3:1,符合分离定律
C. F1产生遗传因子组成YR的卵细胞和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D. F2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型的个体,表型比例约为9:3:3:1
9. 已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如图所示,且三对基因分别单独控制三对相对性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的后代会出现4种表型,比例为3:3:1:1
C. 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能产生4种配子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型,比例不一定为9:3:3:1
10. 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
②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的表型比例
④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⑤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 ②③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11. 下列关于基因发现过程中各位科学家的贡献,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为了解释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而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B. 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性状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萨顿在研究细胞减数分裂时得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D. 在发现基因的过程中,孟德尔、萨顿和摩尔根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12. 某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紫色和蓝色三种类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如表所示。现用纯合紫花植株和纯合蓝花植株作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基因型 A_B_ A_bb aaB_ aabb
表型 白花 紫花 蓝花 白花
A. 理论上推测,F2的表型及比例为白花:紫花:蓝花=10:3:3
B. 用F1进行测交,推测测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表型之比约为2:1:1
C. 从F2中任选两株白花植株相互交配,后代的表型有1种或3种
D. 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13. 某种鸟类(ZW型)的羽毛中,红色(D)对灰色(d)为显性,有条纹(R)对无条纹(r)为显性,其中的1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1只红色有条纹个体与1只灰色有条纹个体杂交,F1雄鸟中约有1/8为灰色无条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本的基因型为DdZRZr和ddZRW B. 母本产生的配子中,含dZR的配子占1/4
C. F1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的概率为3/16 D. F1雌性个体中,灰色无条纹个体的概率是1/16
14. 大麦为自花传粉植物,麦芒是大麦穗部的重要特征。无芒(A)对有芒(a)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长芒(B)对短芒(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现将某无芒品种(甲)与短芒品种(乙)杂交,F1中无芒:长芒=1:1.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大麦群体中无芒植株的基因型共有6种
B. 甲、乙植株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aabb
C. 若F1中无芒植株自交,子代无芒中纯合子占1/12
D. 只通过一次测交不一定能确定某一无芒大麦的基因型
15.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皮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4种9:3:3:1 B. 2种13:3 C. 3种12:3:1 D. 3种10:3:3
16.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黄色、白色两种类型,叶形有椭圆形、圆形两种类型。用纯种的甲植株(黄花椭圆形叶)和乙植株(白花圆形叶)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花椭圆形叶:黄花圆形叶:白花椭圆形叶:白花圆形叶=27:21:9:7.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该植物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花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叶形中的椭圆形性状为双显性性状
C. 该植物的叶形性状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D. 只考虑叶形这一对相对性状,F2圆形叶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1:3
17. 以下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18. 在雌性及雄性哺乳动物体内均存在生殖干细胞,它与其他干细胞一样既能够自我更新以维持充足的细胞数量,又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相应的生殖细胞。图1、图2是某同学构建的某生殖干细胞分裂的相关模式图,图1中染色体为常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殖干细胞自我更新过程中会发生图1、图2所示的变化
B. 图1中①对应于图2中的bc段,cd段两条乙之间可能会发生互换
C. 有丝分裂中丙所示时期的染色体数目是减数分裂丙所示时期的两倍
D. 若ef时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则该细胞形成的子细胞为生殖干细胞或精细胞
19. 雌性蝗虫体细胞有两条性染色体,为XX型,雄性蝗虫体细胞仅有一条性染色体,为XO型。如果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互换等特殊情况,一个AaXRO的蝗虫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可产生4种精子,其基因型为AO、aO、AXR、aXR
B.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仅有一条性染色体
C. 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或2条
D.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有两种基因型
20. 关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和细胞一样,都是以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B. T2噬菌体在合成其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时,模板和原料均由宿主细胞提供
C. 用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如果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减弱
D. 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能找到15N
21. 在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格里菲思、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等人所做的经典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结论是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
B. 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对比而言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C. 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32P标记组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里
D. 科学研究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22. 科学家曾提出DNA复制方式的三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图甲)。针对假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图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DNA后再通过离心来观察DNA分布情况
B. 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半保留复制
C. 如果将第二代细菌提取出的DNA解旋后再离心,三种假说所得结果均会出现1条轻带和1条重带
D. 若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
23. 人类的性染色体为X和Y,存在同源区段(Ⅰ区)和非同源区段(Ⅱ区,X染色体特有的为Ⅱ-1区、Y染色体特有的为Ⅱ-2区)。下列关于伴性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位于Ⅱ-2区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且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
B. 位于Ⅱ-1区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应患病
C. 位于Ⅰ区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一定患病
D. 位于Ⅰ区的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父亲可能正常
24. 下图家族中的甲、乙两种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已知II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  )
A. I1和I2再生一个孩子,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建议生男孩
B. I1和I2生一个女孩,两病都不患的概率是3/8
C. II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或1/2aaXBXB
D. II3和II4再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4
25. 如图是某家系中甲病、乙病的遗传图谱,甲病、乙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5含两条X染色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且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B. 只考虑甲病,Ⅱ-1与Ⅲ-2基因型一定相同
C. 只考虑乙病,Ⅱ-2与Ⅲ-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 III-5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均来自I-3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合计50分)
26. 下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细胞(2n=4) 连续分裂过程中的图像及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乙、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图丙所示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图甲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是______,该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组数最多为______个。
(2)着丝粒分裂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发生的时期对应图丁中________段,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对应图丁中____段。
(3)若图乙所示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卵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一个未被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其产生的精细胞被 H标记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颜色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1)A与a互为_____基因,A基因与a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
(2)白色红玉合一共有_____种基因型;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该杂交亲本中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
(3)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花色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花色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花色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
28. 下面图甲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图甲中某片段放大后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乙中序号所代表结构的中文名称:④___;⑦___;⑧___;⑨___。
(2)从图甲可看出DNA的复制方式是___。
(3)图甲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__。
(4)若亲代DNA分子中A+T占60%,则子代DNA分子中A+T占___%。
(5)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3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
(6)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___个。
29. 果蝇长翅与短翅(由B、b基因控制)、红眼与白眼(由R、r基因控制)是两对相对性状。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F1表型及数量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短翅红眼 短翅白眼
雌蝇(只) 151 0 52 0
雄蝇(只) 77 75 25 26
(1)果蝇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其优点有____(至少答两点)
(2)果蝇眼色性状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控制果蝇长翅和短翅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
(3)亲本雄雌果蝇的基因型为父本____、母本____。F1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种,其中杂合子:纯合子=____。
(4)将亲本的雌果蝇与1只长翅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中长翅白眼占3/8,则这只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子代雌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2023~2024学年下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试题
生物学科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合计50分)
1. 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豌豆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兔的白毛和黑毛,人的身高和体重都是相对性状
D.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正交和反交的结果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孟德尔在杂交豌豆实验中,把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详解】A、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需要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避免自花传粉,A错误;
B、隐性性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杂种一代不能表现的性状,B错误;
C、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兔的白毛和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但人的身高和体重是不同性状,不是相对性状,C错误;
D、正反交是一组相对概念,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D正确。
故选D。
2.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无需满足的条件是(  )
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 F1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C. F1形成的雌、 雄配子的数目相等且活力相同
D. F2个体数目足够多,且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A、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对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完全显性,这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即AA和Aa为同一表型,均为显性,A错误;
B、F1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Aa产生的雌雄配子均为1/2A、1/2a,配子随机结合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B错误;
C、F1形成的雌、雄配子的数目不相等,其中雄配子数目要远多于雌配子,C正确;
D、3∶1本身是比例,是概率统计的结果,需要F2个体数目足够多,且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本相等,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D错误。
故选C。
3. 利用黄球(标有D)和白球(标有d)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个桶内两种颜色小球大小、形状、轻重必须一致
B. 两个小桶内同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不相等,不影响实验结果
C. 每次抓取之后将抓取的小球放回桶中,目的是下一次抓取每种小球组合的概率相等
D. 随机从每个小桶中抓取一个小球组成一组是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动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甲、乙两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大小、形状、质量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随机抓取,A正确;
B、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模拟的是雌雄配子,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故两个小桶内同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不相等,不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每次抓取之后将抓取的小球放回桶中,目的是保证每次抓取D和d的小球几率相等,C错误;
D、随机从每个小桶中抓取一个小球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而组成一组是模拟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4. 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黄色(A)对灰色(a1)、黑色(a2)为完全显性,灰色(a1)对黑色(a2)为完全显性,且存在 A 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相关杂交及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后代的分离比接近 2∶1
B. 该群体中黄色鼠有 2 种基因型
C. 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鼠的比例一定为 1/2
D. Aa2鼠与 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 1/8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控制鼠体色的基因有A、a1、a2,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1 、Aa2表现为黄色, a1a1 a1a2表现为灰色,a2a2表现为黑色。
【详解】A、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根据分离定律,后代应出现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由于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A正确;
B、该群体中黄色鼠有Aa1、Aa2 2种基因型,B正确;
C、黄色鼠Aa1与黑色鼠a2a2杂交,后代没有黑色鼠,C错误;
D、 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4×1/2=1/8,D正确。
故选C。
5. 下列遗传现象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
A. 对某株高茎豌豆进行测交时,子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
B. 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白化病的儿子
C. 某香豌豆植株产生的花粉既有长形又有圆形
D. 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的植物杂交,所得F1的花色均表现为粉红花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也就是说只有亲本表型一致,子代出现不同性状时可称为性状分离。
【详解】A、对某株高茎豌豆进行测交时,子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亲本2种表现,子代也2种表现),不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
B、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白化病的儿子,亲代一种表型,子代出现不同表型,属于性状分离,B正确;
C、某香豌豆植株产生的花粉既有长形又有圆形,不是子代性状,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
D、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的植物杂交,所得F1的花色均表现为粉红花(后代只有一种表型),属于不完全显性,不属于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B。
6. 豌豆和玉米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大多为纯合子,而玉米中杂合子较多,主要的原因是( )
A. 杂合子豌豆繁殖率低,杂合子玉米繁殖率高
B. 豌豆大多数是隐性性状,玉米大多数是显性性状
C.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玉米是异花传粉植物
D. 豌豆相对性状明显,玉米相对性状不明显
【答案】C
【解析】
【分析】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纯合子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详解】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纯合度,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只能自交,纯合子比例高,玉米是异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既能自交又能杂交,杂合子比例较高,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 “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 孟德尔假设的核心内容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C. F2出现“3:1”形状分离比,原因是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以假说为依据,预期测交实验结果的过程。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那么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就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后代。④实验验证:比较测交实验的实际结果与演绎推理的预期结果,如果一致,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否则假说是错误的。⑤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通过观察纯合豌豆亲本杂交和F1自交子代的表现,提出了有关问题,A正确;
B、孟德尔所做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正确;
C、孟德尔根据F2出现3:1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F2出现3:1的分离比,C错误;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且此后进行了测交实验进一步证明,D正确。
故选C。
8.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F1能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
B. 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3:1,符合分离定律
C. F1产生遗传因子组成YR的卵细胞和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D. F2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型的个体,表型比例约为9:3:3:1
【答案】C
【解析】
【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YR∶Yr∶yR∶yr=1∶1∶1∶1。
【详解】A、F1能产生四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即YR∶Yr∶yR∶yr=1∶1∶1∶1,A正确;
B、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3∶1,符合分离定律,说明圆粒和皱粒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
C、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二者之间不成比例,C错误;
D、 F2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型的个体,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D正确。
故选C。
9. 已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如图所示,且三对基因分别单独控制三对相对性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的后代会出现4种表型,比例为3:3:1:1
C. 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能产生4种配子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型,比例不一定为9:3:3:1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它们一般形态,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详解】A、图中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连锁基因,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基因A和a与基因D和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的后代会出现2×2=4种表现型,比例为(1:1)×(3:1)=3:3:1:1,B正确;
C、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只产生2种配子,C错误;
D、图中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D错误。
故选B。
10. 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
②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的表型比例
④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⑤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 ②③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杂种子一代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4种,比例为1:1:1:1;自交后代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4:1:2:1:2:1。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
【详解】①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杂种的基因型可表示为YyRr,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1:1:1:1,①正确;
②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杂种F1(YyRr)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2:2:4:1:2:1:2:1,②错误;
③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杂种F1(YyRr)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1:1:1,③正确;
④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杂种F1(YyRr)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④错误;
⑤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杂种F1(YyRr)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1:1:1,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⑤正确,
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基因发现过程中各位科学家的贡献,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为了解释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而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B. 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性状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萨顿在研究细胞减数分裂时得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D. 在发现基因的过程中,孟德尔、萨顿和摩尔根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为了解释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而提出了假设的“遗传因子”,后来被约翰逊改为“基因”,A错误;
B、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性状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萨顿在研究细胞减数分裂时,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D、在发现基因的过程中,孟德尔和摩尔根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萨顿采用类比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
故选B。
12. 某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紫色和蓝色三种类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如表所示。现用纯合紫花植株和纯合蓝花植株作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基因型 A_B_ A_bb aaB_ aabb
表型 白花 紫花 蓝花 白花
A. 理论上推测,F2的表型及比例为白花:紫花:蓝花=10:3:3
B. 用F1进行测交,推测测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表型之比约为2:1:1
C. 从F2中任选两株白花植株相互交配,后代的表型有1种或3种
D. 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题意分析,A、a和B、b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纯合紫花的基因型是AAbb,纯合蓝花的基因型是aaBB,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aabb为白花,A_bb为紫花,aaB_为蓝花。
【详解】A、题意分析,A、a和B、b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纯合紫花的基因型是AAbb,纯合蓝花的基因型是aaBB,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论上推测,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aabb为白花,A_bb为紫花,aaB_为蓝花,所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紫花∶蓝花=10∶3∶3,A正确;
B、让F1进行测交,即基因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杂交,子代基因型有四种,分别为1AaBb(白花)、1aaBb(蓝花)、1Aabb(紫花)、1aabb(白花),显然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的比例为蓝花∶白花∶紫花=1∶2∶1,B正确;
C、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任选两株白花植株相互交配,AABB与aabb杂交后代有一种表现型,AaBb与aabb杂交会有三种表现型,AABb与aabb杂交会有两种表现型,C错误;
D、F1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F1个体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C。
13. 某种鸟类(ZW型)的羽毛中,红色(D)对灰色(d)为显性,有条纹(R)对无条纹(r)为显性,其中的1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1只红色有条纹个体与1只灰色有条纹个体杂交,F1雄鸟中约有1/8为灰色无条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本的基因型为DdZRZr和ddZRW B. 母本产生的配子中,含dZR的配子占1/4
C. F1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的概率为3/16 D. F1雌性个体中,灰色无条纹个体的概率是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只能产生一种含有Z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能产生两种雌配子,即含有Z的卵细胞和含有W的卵细胞,且比例为1:1。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W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Z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
【详解】AC、1只红色有条纹个体D_R_与1只灰色有条纹ddR_个体杂交,F1雄鸟中约有1/8为灰色无条纹,即1/2×1/4,即R、r这对基因后代出现rr的概率是1/4,亲本基因型都是Rr,进一步可推测出亲本的基因型为 RrZDZd和RrZdW,F1出现红色有条纹雌性个体(R_ZDW)的概率为3/4×1/4=3/16,A错误,C正确;
B、母本的基因型是RrZdW,不产生含dZR的配子,B错误;
D、亲本的基因型为 RrZDZd和RrZdW,F1雌性个体中,基因型为rrZdW(灰色无条纹)个体的概率是1/4×1/2=1/8,D错误。
故选C。
14. 大麦为自花传粉植物,麦芒是大麦穗部重要特征。无芒(A)对有芒(a)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长芒(B)对短芒(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现将某无芒品种(甲)与短芒品种(乙)杂交,F1中无芒:长芒=1:1.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大麦群体中无芒植株的基因型共有6种
B. 甲、乙植株的基因型依次为AaBB、aabb
C. 若F1中无芒植株自交,子代无芒中纯合子占1/12
D. 只通过一次测交不一定能确定某一无芒大麦的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根据题干可知,无芒大麦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6种,A正确;
B、由于短芒植株基因型只有aabb,故当甲与乙杂交,F1中无芒:长芒为1:1时,无芒植株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B正确;
C、F1中无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子代无芒植株占12/16,其中纯合子(AABB、AAbb)占2/16,故F1中无芒植株自交,子代无芒植株中纯合子占2/12=1/6,C错误;
D、在无芒大麦中,AABB、AABb、AAbb三种基因型植株,测交子代全为无芒,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C。
15.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皮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4种9:3:3:1 B. 2种13:3 C. 3种12:3:1 D. 3种10:3:3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题意可知:当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所以白皮为W_Y_与W_yy,黄皮为wwY_,绿皮为wwyy。
【详解】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后代可表示为9W_Y_:3wwY_:3W_yy:1wwyy,由题干信息“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可知,W_Y_和W_yy个体都表现为白色,占12/16;wwY_个体表现为黄色,占3/16;wwyy个体表现为绿色,占1/16,所以后代表型种类及比例是白色:黄色:绿色=12:3:1,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6.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黄色、白色两种类型,叶形有椭圆形、圆形两种类型。用纯种的甲植株(黄花椭圆形叶)和乙植株(白花圆形叶)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花椭圆形叶:黄花圆形叶:白花椭圆形叶:白花圆形叶=27:21:9:7.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该植物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花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叶形中的椭圆形性状为双显性性状
C. 该植物的叶形性状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D. 只考虑叶形这一对相对性状,F2圆形叶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1:3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该植物进行有性生殖,且杂交后代出现27:21:9:7的性状分离比,属于64=4×4×4类型,该植物的这两对相对性状应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题于信息可知,该植物进行有性生殖,且杂交后代出现27:21:9:7的性状分离比,属于64=4×4×4类型,该植物的这两对相对性状应由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中黄花:白花=3:1,可以推断花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而F2中椭圆形:圆形=9:7,则叶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椭圆形性状为双显性,B正确;
C、因为F2中出现比例为64的组合,推测有三对等位基因决定上述性状,F2中黄花:白花=3:1,椭圆形:圆形=9:7(为9:3:3:1的变式),所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叶形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C正确;
D、F2中椭圆形叶:圆形叶=9:7,推测F2中基因型为A_B_个体为椭圆形叶,其余基因型为A_bb个体、基因型为aaB_个体、基因型为aabb个体均为圆形叶,所以F2圆形叶植株中纯合子(AAbb+aaBB+aabb在F2中共3份)所占比例为3/7,可见F2圆形叶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为3:4,D错误。
故选D。
17. 以下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细胞中形状和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染色单体是指经过染色体复制后,由着丝粒连在一起的两条子染色体。
【详解】①、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①符合题意;
②、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②不符合题意;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③符合题意;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有染色单体,没有同源染色体,④不符合题意;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但还没有进入两个子细胞,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⑤符合题意;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⑥不符合题意。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 在雌性及雄性哺乳动物体内均存在生殖干细胞,它与其他干细胞一样既能够自我更新以维持充足的细胞数量,又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相应的生殖细胞。图1、图2是某同学构建的某生殖干细胞分裂的相关模式图,图1中染色体为常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殖干细胞自我更新过程中会发生图1、图2所示的变化
B. 图1中①对应于图2中的bc段,cd段两条乙之间可能会发生互换
C. 有丝分裂中丙所示时期的染色体数目是减数分裂丙所示时期的两倍
D. 若ef时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则该细胞形成的子细胞为生殖干细胞或精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15、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生殖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图1和图2的变化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会发生,A正确;
B、图2中过程①为染色体的复制过程,即DNA的复制过程,故对应于图2中的bc段,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发生染色体互换,B正确;
C、丙表示细胞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的两倍,C正确;
D、若ef时期细胞质进行的是均等分裂,则该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因该动物性别不确定,形成精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在形成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极体的细胞质也均等分裂,D错误。
故选D。
19. 雌性蝗虫体细胞有两条性染色体,为XX型,雄性蝗虫体细胞仅有一条性染色体,为XO型。如果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互换等特殊情况,一个AaXRO的蝗虫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可产生4种精子,其基因型为AO、aO、AXR、aXR
B.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仅有一条性染色体
C. 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或2条
D.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有两种基因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该蝗虫基因型为AaXRO,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个体产生的精子类型为AO、aO、AXR、aXR,但是该细胞只能产生2种类型的精子AO、aXR或aO、AXR,A错误;
B、结合题意可知,雄性蝗虫体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离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雄性蝗虫细胞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雄蝗虫的性染色体为X和O,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只有1个含有X染色体,即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可见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或2条,C正确;
D、该蝗虫基因型为AaXRO,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若不考虑变异,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2个次级精母细胞,两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A。
20. 关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和细胞一样,都是以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B. T2噬菌体在合成其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时,模板和原料均由宿主细胞提供
C. 用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如果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减弱
D. 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能找到15N
【答案】C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头部DNA进入到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后面,进入细菌内的噬菌体DNA利用大肠杆菌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自身的DNA和蛋白质,然后再进行组装,即除了模板是噬菌体自身的,其余都是大肠杆菌的。
【详解】A、T2噬菌体和细胞一样,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A错误;
B、T2噬菌体在合成其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时,模板模板是噬菌体自身的,B错误;
C、用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35S标记的是蛋白质的外壳,如果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减弱,C正确;
D、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找不到15N,原料来源于大肠杆菌,无15N,D错误。
故选C。
21. 在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格里菲思、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等人所做的经典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结论是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DNA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
B. 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对比而言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C. 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32P标记组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里
D. 科学研究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斯实验结论是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菌混合后出现了活的S型细菌,A错误;
B、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只有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正确;
C、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理由是32P标记组(32P标记的是DNA)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里,而35S标记组的放射性(35S标记的是蛋白质)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C错误;
D、科学研究表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B。
22. 科学家曾提出DNA复制方式的三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图甲)。针对假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图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DNA后再通过离心来观察DNA的分布情况
B. 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半保留复制
C. 如果将第二代细菌提取出的DNA解旋后再离心,三种假说所得结果均会出现1条轻带和1条重带
D. 若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4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4N。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DNA分子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
详解】A、实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5N先标记培养液,再培养大肠杆菌繁殖后才能标记DNA,不能直接标记DNA,A错误;
B、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但不能肯定是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B错误;
C、如果将第二代细菌提取出的DNA解旋后再离心,只有全保留复制会出现出现1条轻带和1条重带,C错误;
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形成的子代DNA只有两条链均为14N,或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含有15N两种类型,因此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只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D正确。
故选D
23. 人类性染色体为X和Y,存在同源区段(Ⅰ区)和非同源区段(Ⅱ区,X染色体特有的为Ⅱ-1区、Y染色体特有的为Ⅱ-2区)。下列关于伴性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位于Ⅱ-2区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且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
B. 位于Ⅱ-1区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应患病
C. 位于Ⅰ区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一定患病
D. 位于Ⅰ区的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父亲可能正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知,Ⅰ区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X、Y染色体上在该区段含有等位基因,Ⅱ区段是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1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Ⅱ-2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详解】A、Ⅱ-2区段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其上的基因遗传病没有显隐性关系,患者均是男性,且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A正确;
B、Ⅱ-1区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Ⅱ-1区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致病基因来自母亲,母亲一定是患者,B正确;
C、位于Ⅰ区即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母方,也可能来自父方,因此男患者的母亲不一定患有遗传病,C错误;
D、位于Ⅰ区即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的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父方可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可能正常,D正确。
故选C。
24. 下图家族中的甲、乙两种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已知II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  )
A. I1和I2再生一个孩子,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建议生男孩
B. I1和I2生一个女孩,两病都不患的概率是3/8
C. II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或1/2aaXBXB
D. II3和II4再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I1和I2正常,II3患病且为女性,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II2正常,所以乙病也为隐性遗传病,Ⅱ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Ⅱ3和Ⅱ4不患乙病,Ⅲ1患乙病,可确定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图可知,I1和I2正常,II3患病且为女性,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2正常,所以乙病也为隐性遗传病,Ⅱ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Ⅱ3和Ⅱ4不患乙病,Ⅲ1患乙病,可确定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I1和I2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再生一个孩子,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建议生女孩,因为生男孩会增大患乙病的风险,生女孩保证不患乙病,A错误;
B、I1和I2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I1和I2生一个女孩,两病都不患A_XBX-的概率是3/4×1=3/4,B错误;
C、I1和I2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II3患甲病,且其子代Ⅲ1患乙病,其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Xb,C错误;
D、II3(aaXBXb)和II4(AaXBY)再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的男孩的概率是aaXBY+AaXbY=1/8+1/8=1/4,D正确。
故选D。
25. 如图是某家系中甲病、乙病的遗传图谱,甲病、乙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5含两条X染色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且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B. 只考虑甲病,Ⅱ-1与Ⅲ-2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C. 只考虑乙病,Ⅱ-2与Ⅲ-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 III-5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均来自I-3
【答案】D
【解析】
【分析】系谱图分析:根据I-1和I-2甲病正常,II-2患甲病,可确定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II-1和II-2号乙病表现正常而他们女儿III-3患乙病,确定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再根据题干“其中一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推断控制甲病的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两病均为隐性遗传病;对于乙病,Ⅲ-3患乙病,而其父亲并未患乙病,因此乙病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又知其中一种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甲病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只考虑甲病,Ⅱ-1与Ⅲ-2的基因型均为XAXa,B正确;
C、只考虑乙病,由于Ⅱ-1和Ⅱ-2基因型为Bb,Ⅲ-2不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是Bb的概率为2/3,C正确;
D、Ⅲ-5含两条X染色体且患有甲病,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Y,则Ⅲ-5两条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可能一条来自Ⅱ-3、一条来自Ⅱ-4,也可能是Ⅱ-4的X与Y染色体未分开,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合计50分)
26. 下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细胞(2n=4) 连续分裂过程中的图像及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乙、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图丙所示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图甲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是______,该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组数最多为______个。
(2)着丝粒分裂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发生的时期对应图丁中________段,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对应图丁中____段。
(3)若图乙所示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卵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一个未被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其产生的精细胞被 H标记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甲、乙 ②. (第一)极体 ③. AaBb ④. 四##4
(2) ①. ab和de ②. bc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B基因的染色体在着丝粒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都进入到卵细胞中
(4)4个精细胞全部被标记
【解析】
【分析】图甲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表示减数分裂Ⅰ前期,图丙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图丁中ab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末期,bc表示减数分裂前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c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末期。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表示减数分裂Ⅰ前期,图丙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图甲、图乙含有同源染色体。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图丙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细胞名称为第一极体。甲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甲细胞相同,均为AaBb。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细胞内有4个染色体组。
【小问2详解】
着丝粒分裂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对应图丁中ab段和de段,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对应图丁中bc段。
【小问3详解】
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正常形成含基因型为AABB的次级卵母细胞和基因型为aabb的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B基因所在相同染色体未分离,而移向同一极,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卵细胞。
【小问4详解】
减数分裂的特点是DNA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则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全部被标记。
27. 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颜色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1)A与a互为_____基因,A基因与a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
(2)白色红玉合一共有_____种基因型;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该杂交亲本中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
(3)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花色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花色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花色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
【答案】(1) ①. 等位 ②. 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2) ①. 5##五 ②. AABB或aaBB
(3) ①. 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 ②. 淡紫色∶白色=1∶1 ③. 深紫色∶淡紫色∶白色=1∶2∶1
【解析】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表格分析: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结合表格,深紫色为A_bb,淡紫色为A_Bb,白色为A_BB和aa_ _,说明B基因的存在能使细胞液中的pH下降。
【小问1详解】
A与a互为等位基因,与红玉杏花朵色素的合成有关,二者在基因结构的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小问2详解】
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A_BB和aa_ _,所以共有2+3=5(种)基因型;纯合白色植株(AABB、aaBB、aabb)和纯合深紫色植株(AAbb)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A_Bb),可推知,杂交亲本中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
【小问3详解】
①如果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bb):淡紫色(A_Bb):白色(A_BB+aa_ _)=3:6:(3+4)=3:6:7;
②如果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B:ab=1:1,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淡紫色(AaBb):白色(AABB+aabb)=2:2=1:1;
③如果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b:aB=1:1,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Abb):淡紫色(AaBb):白色(aaBB)=1:2:1。
28. 下面图甲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图甲中某片段放大后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乙中序号所代表结构的中文名称:④___;⑦___;⑧___;⑨___。
(2)从图甲可看出DNA的复制方式是___。
(3)图甲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__。
(4)若亲代DNA分子中A+T占60%,则子代DNA分子中A+T占___%。
(5)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3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
(6)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4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___个。
【答案】(1) ①. 氢键 ②. 脱氧核糖 ③.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④. 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2)半保留复制 (3)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 (4)60
(5)1/150 (6)15(1/2a﹣m)
【解析】
【分析】1、分析甲图可知,该图是DNA分子复制过程,A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单链DNA,因此A是DNA解旋酶,B是催化以DNA单链d为模板形成DNA分子的子链c,因此B是DNA聚合酶,由图可以看出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2、分析图乙可知,该图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①是碱基C,②是碱基A,③是碱基G,④是氢键,⑤是磷酸,⑥是碱基T,⑦是脱氧核糖,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⑨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小问1详解】
据图乙可知,④是连接两个两个碱基之间的化学键,表示氢键。该图表示DNA分子,因此⑦表示五碳糖中的脱氧核糖。⑧是由⑤磷酸、⑥碱基T、⑦脱氧核糖组成,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⑨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连接形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形成的新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模板链和一条子链,因此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小问3详解】
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图甲过程表示DNA复制,可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
【小问4详解】
通过DNA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DNA复制前后,DNA的结构遗传信息完全一样,所以若亲代DNA分子中A+T占60%,则子代DNA分子中A+T也占60%。
【小问5详解】
若用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释放出来300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是2个,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2/300=1/150。
【小问6详解】
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腺嘌呤m个,则胞嘧啶数目是(1/2a﹣m)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增加15个DNA分子,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15(1/2a﹣m)。
29. 果蝇的长翅与短翅(由B、b基因控制)、红眼与白眼(由R、r基因控制)是两对相对性状。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F1表型及数量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短翅红眼 短翅白眼
雌蝇(只) 151 0 52 0
雄蝇(只) 77 75 25 26
(1)果蝇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其优点有____(至少答两点)
(2)果蝇眼色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控制果蝇长翅和短翅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
(3)亲本雄雌果蝇的基因型为父本____、母本____。F1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种,其中杂合子:纯合子=____。
(4)将亲本的雌果蝇与1只长翅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中长翅白眼占3/8,则这只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子代雌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
【答案】(1)相对性状多并且明显;繁殖快、个体小、容易饲养等
(2) ①. X ②. 常
(3) ①. BbXRY ②. BbXRXr ③. 4或四 ④. 5:1
(4) ①. BbXrY ②. 长翅红眼:长翅白眼:短翅红眼:短翅白眼=3:3:1:1
【解析】
【分析】题表分析,杂交后代中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长翅与短翅之比接近3∶1,即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雌性个体的眼色都表现为红眼,而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即红眼、白眼果蝇在性别间有差异,是X染色体遗传,且长翅对短翅是显性,红眼对白眼是显性,亲本基因型是BbXRY、BbXRXr。
【小问1详解】
果蝇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这是因为果蝇群体中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具有繁殖快、个体小、容易饲养等优点。
【小问2详解】
表中信息显示,杂交后代中雌果蝇眼色都表现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眼色在子代雌雄个体间有差异,故控制红眼和白眼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杂交后代中,雌雄果蝇中长翅与短翅之比接近3∶1,即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因而说明控制长翅与短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小问3详解】
杂交后代中雌果蝇中长翅与短翅之比接近3∶1,眼色都表现为红眼,雄果蝇中,长翅∶短翅≈3∶1,红眼∶白眼≈1∶1,说明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长翅对短翅是显性,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故亲本的基因型父本为BbXRY、母本基因型为BbXRXr;F1中长翅红眼雌果蝇基因型有1/6BBXRXR、1/6BBXRXr、2/6BbXRXR、2/6BbXRXr4种基因型;其中杂合子(1/6BBXRXr+2/6BbXRXR+2/6BbXRXr)∶纯合子(1/6BBXRXR)=5∶1。
【小问4详解】
1只长翅白眼雄果蝇B_XrY与亲本雌果蝇BbXRXr杂交,子代雌果蝇中长翅白眼(B_XrXr)占3/8=3/4(B-)×1/2(XrXr),因此长翅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Y,则子代雌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B_XRXr)∶长翅白眼(B_XrXr)∶短翅红眼(bbXRXr)∶短翅白眼(bbXrXr)=(3/4×1/2)∶(3/4×1/2)∶(1/4×1/2)∶(1/4×1/2)=3∶3∶1∶1。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