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重难点10----科学探究---中考生物(一)(含解析)

【二轮专题】重难点10----科学探究---中考生物(一)(含解析)

重难点10 ----科学探究---中考生物(一)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
一、选择题(共25分)
1.下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操作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试管①加入2mL唾液 B.试管②模拟口腔的消化过程
C.37°C模拟口腔的温度 D.保温10分钟利于馒头消化
2.下列实验或探究实践活动中,操作错误的是(  )
实验或探究实践活动 操作
A 制作米酒 糯米蒸熟后放置到30℃左右,迅速将酒曲(酒药)与糯米均匀地搅拌在一起
B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C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下端要浸入水中,接触到锥形瓶的瓶底
D 制作并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后,用低倍镜观察
A.A B.B C.C D.D
3.森林生态系统中绿色植被以及土壤中储存了大量的含碳有机物,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人工林中林木密度对植被及土壤碳储量的影响,科研人员测定了不同林木密度下植被及土壤中的碳储量,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植被及土壤中的含碳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光合作用
B.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含碳有机物(碳储量)大多分布于绿色植被中
C.植树造林可增加植被及土壤中的碳储量,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D.分解者可将土壤中的含碳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4.为了探究氮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班学生栽培了4盆吊兰。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定期浇水、松土 B.观察并记录
C.4盆施加等量氮肥 D.得出结论
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三支试管均放置37℃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
B.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甲,颜色变浅蓝的是丙
D.该实验说明了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6.某学习小组准备对盱江河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卵的孵化率”,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得出结论
7.某探究小组对校园植物种类进行调查,采取的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B.选择科学的调查活动方案
C.确定合理的调查活动对象 D.凭个人喜好记录调查数据
8.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B.设置对照实验
C.增加叶片内淀粉的含量
D.除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9.某生物学习小组利用甲乙丙三种动物进行探究,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尝试的次数分别是165次、32次、5次,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10.生物兴趣小组对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进行探究,先将整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选取大小一致的两个叶片分别套上透明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标为A、B(如图所示),光照段时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高 B.B中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A和B可用来验证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A和B内壁上的水珠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11.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下列实验可利用这一特性的有( )
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②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观察酵母菌
④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⑤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12.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并决定进行探究。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小张的看法相当于(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计划 D.实验结论
13.为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实验小组将150粒大豆种子随机均分为3组进行实验(除探究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组和乙组形成对照,说明种子萌发需要水
B.乙组和丙组形成对照,说明种子萌发需要光
C.大豆种子开始萌发时,营养物质来自于胚乳
D.此实验说明大豆种子萌发与空气无关
14.为探究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甲、乙两个装置(说明:密闭装置中NaOH溶液能吸收CO2,CO2缓冲液可使装置内CO2浓度保持恒定,装置气密性良好),丙为乙内植物释放O2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向右移动
B.甲在黑暗条件下,红色液滴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代表呼吸作用速率
C.乙在丙图的A点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不移动
D.乙在丙图的B点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向右移动
1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鸡卵的气室时,应敲开鸡卵的钝端
B.测定种子发芽率时,应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
C.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应统计各小组数据,取平均值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应将待测试管置于37℃温水中
16.某同学为探究草履虫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在载玻片的a、b、c三处各滴两滴草履虫培养液,将其连通,a处边缘放一粒食盐、c处边缘滴一滴肉汁,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履虫在a、b之间的运动方向是a→b
B.c处草履虫最多,说明肉汁是有利刺激
C.该实验说明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草履虫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7.同学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试管中的液体需要充分混合均匀
C.水浴温度为37℃,模拟了人体体温 D.2号试管溶液的蓝色比1号试管的深
18.下列实验操作过程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过程
A 观察草履虫 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观察草履虫运动
B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实验完成后将鼠妇放归大自然
C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选取尾鳍色素少的小鱼进行观察
D 用棋子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 每次取完棋子记录后,不需要将棋子放回去
A.A B.B C.C D.D
19.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生物科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研究工作是( )
A.以豌豆为材料探究相对性状的遗传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C.以狗为实验材料,从胰岛中提取出胰岛素
D.首例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20.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某生物兴趣小组测定了晴朗的一天中大棚内某蔬菜释放氧气或吸收氧气的量(相对值)随时间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B.BD段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进行
C.C点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量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相等
D.DE段光合作用释放氧的量小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
21.“探究实践”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并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实验设计,下列相关实验设计描述正确的是( )

A.若甲装置中的唾液换成胆汁,馒头也会被分解
B.乙装置可以用来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C.丙装置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D.丁装置中石灰水可检验种子呼吸是否产生氧气
22.如图为探究植物生活的装置,塑料袋内叶片大小相同,关闭阀门①和②,置于充足的光下4小时后,打开阀门①和②,观察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I袋内叶片只能进行光合作用 B.II袋内叶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C.甲、乙试管中均会观察到变浑浊现象 D.I、II袋内水珠主要是蒸腾作用散失的
23.小爱同学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素
B.乙装置中试管收集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D.将丁装置中萌发的种子换成煮熟的种子,燃烧的蜡烛也会立刻熄灭
24.兴趣小组同学将刚摘下的苹果叶放入70℃的热水中(如图),发现下表皮产生的气泡比上表皮多。针对此现象,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不适合实验探究的是( )

A.下表皮的气泡多是因为气孔多吗
B.叶片排出的'气体是氧气吗
C.为什么苹果叶的下表皮气孔多
D.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的吗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共35分)
25.德州自古就有“天下粮仓”之誉,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和现代生物科技的运用,让德州“粮仓”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坚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通过根尖的 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并通过 (填“筛管”或“导管”)运输到各个部位。
(2)干旱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为探究干旱程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药物P溶液模拟干旱条件进行实验,药物P溶液浓度越高表示干旱程度越严重。图一表示实验过程,图二表示相同实验条件下小麦品种X和Y的发芽率变化情况。
①各组培养皿中的小麦种子应该子粒饱满、 、数量相等。
A.大小随机 B.大小均匀
②图中第1组起 作用。
③据图二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a. ;b. 小麦品种更适宜在干旱地区种植。
(3)研究人员发现拟南芥中存在抗旱基因,可通过 技术将其转移到小麦细胞中,从而获得抗旱小麦新品种。
(4)图三表示小麦的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
据图可知, 点是小麦最合适的种植密度。合理密植能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使农作物增产,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26.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研究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植株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叶表面的 (结构)散失到大气中。
(2)玉米叶肉细胞中某生理过程的物质变化如图所示,该过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是 作用,进行的场所是 。
(3)蔗糖基聚合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探究蔗糖基聚合物能否用于玉米增产,研究人员用浓度为2%的蔗糖基聚合物水溶液在玉米各个生长期进行叶面喷施,获得下表结果(单位:umol·m-2·s-1)。
处理 苗期 拔节期 抽穗期 灌浆期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光合速率 30.90 37.12 55.60 69.22 14.07 19.28 18.91 22.73
呼吸速率 5.13 2.75 10.28 5.78 5.53 3.10 5.67 3.24
蒸腾速率 3.53 3.16 7.20 6.46 0.78 0.65 1.27 1.14
①对照组的处理方法是用 在玉米各个生长期进行叶面喷施。
②根据实验结果可初步得出蔗糖基聚合物能使玉米增产的结论,其依据有:a.光合速率 ,合成有机物增多;b. 。
27.生物学与科技、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萌萌同学检测了消毒前和消毒后餐具表面的细菌和真菌数量,结果是消毒后餐具表面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明显少于消毒前。她探究的问题是: 。
(2)人们利用发酵技术制作各类食品,如乳酸菌——酸奶。请再举一个利用不同菌种制作食品的例子: 。(写出菌种与食品名称即可)
(3)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保障。及时排涝是为保证农作物根的 作用正常进行。
(4)传染病可防可控。传染病流行期间,为了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你的具体做法是: 。(举出一例即可)
(5)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②是 。
(6)我国许多公共场所都添置了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以保障公民安全。若公共场所配置有AED,对于心脏骤停患者,优先使用AED,再进行心肺复苏,这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方法。在具备使用AED条件下,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正确的急救步骤是 。
①拨打急救电话120②使用AED设备③胸外心脏按压④人工呼吸
(7)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利用自制的变焦水透镜(相当于眼球中晶状体)装置来研究眼球的成像(如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填序号)
①近视眼佩戴的眼镜如装置I所示的透镜
②装置中利用注射器可以调节透镜的曲度
③看清由远及近的物体,应抽水来模拟晶状体的变化
④为了完善此装置,可在水透镜前添加可变光圈模拟瞳孔
28.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为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目的是探究 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观察叶片下表皮某结构如图二,[M] 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
(3)如图三所示,同学们在对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应该把收集到的花粉倾倒在雌蕊的 上。
(4)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中,某同学精心挑选100粒玉米种子,一次就测出种子的发芽率。请指出该同学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
(5)番茄果皮有红色和黄色之分。萌萌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将红色番茄的花粉人工授粉到只保留雌蕊的黄色番茄花上,然后套袋处理。果实成熟后,番茄果皮的颜色是 。
(6)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玉米植株进行了连续6小时光照处理,测得植株体内有机物增加了amg;还进行了连续6小时黑暗处理,测得植株内有机物减少了bmg。在光照强度、温度等条件不变情况下,对植株进行光照和黑暗处理共24小时,则光照处理的时间必须超过 小时,该植株体内才能积累有机物。(用含有a、b的式子表示)
(7)植树活动中,为提高移栽花木的成活率,采取降低植物蒸腾作用的措施有: 。(写出一条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
29.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在丙三个已经灭菌处理的培养四中分别放入大小相同的面包(面包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处理方法及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装置 处理方法 实验现象
甲 新鲜的面包,置于25℃的室内 面包发霉了
乙 新鲜的面包,烘干,置于25℃的室内 面包没有发霉
丙 新鲜的面包,置于冰箱冷藏室内 面包没有发霉
(1)本实验设置了 组对照实验。
(2)分析表中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3)请根据本实验的结论,写出保存食品的两种方法: 。
(4)同学们为了进一步研究霉菌,制作了霉菌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小华在观察过程中看不到霉菌,在老师的指导下才看到,你推测小芳操作显微镜的不当之处可能是 (写出两点)。
30.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设计了表格中的方案(滴加1%BTB溶液后,若二氧化碳少,则溶液呈蓝色,若二氧化碳多,则溶液呈黄色。碳酸氢钠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请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组别
处理方法 不加碳酸氢钠 加入碳酸氢钠 加入碳酸氢钠
排出瓶内空气
光照 光照 遮光
放于适宜温度下
取瓶中少量液体,滴加1%BTB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前 蓝色 黄色 黄色
实验后 蓝色 ① 黄色
产生气体情况 无 有 无
(1)甲组与乙组进行对照,可探究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乙中产生的气体,会出现 现象。表中①处的颜色为 。
(2)甲与丙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原因是 。
(3)试验后丙组颜色未发生变化,其原因是 。
(4)要使表中装置构成一个生态瓶,除换掉蒸馏水外,还需添加的成分是________。
A.金鱼 B.泥沙 C.金鱼、泥沙 D.氧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淀粉先是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麦芽糖,最后在小肠中被最终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详解】A.为保证单一变量,因此试管①加入2mL唾液,A正确。
B.试管②注入的是清水,不能分解淀粉,起对照作用,B错误。
CD.消化酶的催化能力受温度的影响,在体温下酶的催化能力最强,因此隔水加热的水温是37℃,37℃模拟口腔内的温度,保温10分钟利于馒头消化,使唾液淀粉酶与淀粉充分反应,CD正确。
故选B。
2.C
【分析】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有氧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较多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则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并且释放出较少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酵母菌分解葡萄糖,酵母菌在30℃左右分解葡萄糖的能力最强。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漂洗后观察叶色。
【详解】A.制作米酒时,糯米蒸熟后放置到30℃左右,迅速将酒曲(酒药)与糯米均匀地搅拌在一起,防止高温将酒曲杀死失去活性,故A正确。
B.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原有的淀粉运走或消耗干净,故B正确。
C.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时,在瓶里放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但不要触瓶底,否则处理数据不准确,故C错误。
D.低倍镜视野亮且宽,容易找到物像,因此,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后,用低倍镜观察,故D正确。
故选C。
3.B
【分析】森林生态系统通过两种主要方式来储存碳。第一种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并储存在树木、枝干树叶和其他植被中,这种储存方式通常被称为生物固碳。第二种方式是将有机碳储存在森林土壤中,通常是以有机质和碎石的形式。这种储存方式被称为土壤碳储存。森林生态系统树林中碳储存能力很大,通常在林冠下的土壤和植被中能够储存大量的碳。
【详解】A.植被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通过根系分泌物、枯落物和死亡生物体等方式将有机物质输入到土壤中,A正确。
B.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含碳有机物(碳储量),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绿色植被中,另一部分以有机碳形式储存在森林土壤中,据图可知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中,B错误。
C.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因此要多植树造林,C正确。
D.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D正确。
故选B。
4.C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根据分析,要“探究氮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应该以氮肥为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如定期浇水、松土等)进行设计实验。所以4盆吊兰应施加不等量氮肥,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并记录,以获得实验结果,得出结论,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2)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人体口腔中的牙齿和舌能够起到咀嚼和搅拌的作用。结合题图可知,甲(馒头碎屑、充分搅拌)和丙(馒头块、不搅拌)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A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该实验能够说明淀粉的消化与唾液、舌和牙齿都有关,但不能说明唾液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
C.实验中,甲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丙试管中加入了馒头块而且不搅拌,唾液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浅蓝。所以,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乙,颜色变浅蓝的是丙,C错误。
D.该实验的变量不是温度,因此不能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A。
6.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某学习小组准备对盱江河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作出假设,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D
【分析】调查法的步骤:①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②选择调查方式 不同的调查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③制定调查提纲及项目。④实施调查。⑤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⑥撰写调查报告。另外全班同学在调查开始前要分组分工,调查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等。
【详解】ABC.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合理的调查活动对象、对调查的结果要认真整理,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ABC正确。
D.调查时要如实记录,不能凭个人喜好记录调查数据,D错误。
故选D。
8.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9.A
【分析】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详解】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越大,利用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分别是165次、32次、5次”。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甲→乙→丙,A符合题意。
故选A。
10.C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详解】A.A罩上的是透明塑料袋,叶片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故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高,A正确。
B.B罩上的是透明塑料袋,叶片不见光,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故B中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正确。
C.A和B的变量是光,可用来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C错误。
D.蒸腾作用有光无光均可进行,只不过无关条件下较弱,A和B内壁上的水珠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D正确。
故选C。
11.C
【分析】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可以用碘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详解】①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为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也需要滴加碘液验证。
②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实验中,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加碘液,发现玉米种子的变蓝色的部分,这部分叫做胚乳,从而证明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其主要的营养物质是淀粉。
③观察酵母菌,由于酵母菌细胞是无色透明的,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它的结构,为了对比明显,用碘液染色,酵母菌除了细胞核染色外,还有淀粉粒能遇碘变蓝色。
④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为验证绿叶在光下是否产生了淀粉,需要用碘液来验证。
⑤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由于动物细胞是无色透明的,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细胞核的结构,为了使细胞结构能够清楚的显现出来,用稀碘液染色,而不是应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
故选C。
12.B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为: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详解】有人说“手机屏幕上的细菌比马桶盖上的还要多”,真的是这样吗?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这是提出问题。小张根据已有的经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3.A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详解】A.甲乙对照,变量为水,甲组萌发,乙组不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水,A正确。
B.乙丙对照,变量为光,乙丙两组都萌发,且发芽率都不相上下,说明种子萌发不需要光,B错误。
C.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因此,大豆种子开始萌发时,营养物质来自于子叶,C错误。
D.如果要探究种子的萌发与空气有关,此实验还要设置丁组水浸没、有光和乙组形成对照。因此,此实验不能说明大豆种子萌发与空气无关,D错误。
故选A。
14.A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甲瓶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则甲瓶内气压变化主要是由于氧气变化而引起的。乙瓶CO2缓冲液可使装置内CO2浓度保持恒定则保证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受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乙瓶CO2浓度保持恒定,故其内气压变化也是由于氧气变化而引起的。
(4)丙图中A点表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即光补偿点,B点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详解】A.甲在黑暗条件下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甲装置的NaOH溶液吸收,故甲装置气压减小,红色液滴会向左移动而不是向右移动,A错误。
B.甲在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装置内由于呼吸消耗氧气而导致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则在单位时间内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可以代表呼吸作用速率,单位时间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越大代表其呼吸作用速率越快,B正确。
C.乙在丙图的A点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氧气释放量等于呼吸作用氧气消耗量,红色液滴不移动,C正确。
D.乙在丙图的B点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氧气释放量大于呼吸作用氧气消耗量,瓶内气压增大,红色液滴向右移动,D正确。
故选A。
15.B
【分析】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减小,而不可能避免。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详解】A.鸡蛋的钝端指的是较大的那一端,此端有两层卵壳膜围成的空腔叫气室,观察鸡卵的气室时,应敲开鸡卵的钝端,A正确。
B.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为了减少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随机挑选种子,不要特意选择,这样才是最真实的值,可以减少误差。否则不足以说明问题,B错误。
C.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C正确。
D.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在此温度下活性最强,因此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应将待测试管置于37℃温水中,D正确。
故选B。
16.D
【分析】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叫做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草履虫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并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详解】A.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肉汁滴中;故草履虫的运动方向是a→b,A正确。
B.草履虫能趋利避害。c处草履虫最多,说明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B正确。
C.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草履虫要逃避不利刺激;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草履虫趋向有利刺激。该实验说明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正确。
D.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应激性,D错误。
故选D。
17.D
【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本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这俩个试管能够形成以唾液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正确。
B.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以便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唾液,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试管中的液体需要充分混合均匀,B正确。
C.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而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加热。这是模拟人体的口腔温度,为了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如此实验才能成功,C正确。
D.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实验中,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D错误。
故选D。
18.D
【分析】在用棋子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实验中,每次取完棋子记录后需要将棋子放回去,以保证下一次取棋子时的随机性。
【详解】A.草履虫生活在水中,靠体表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运动速度较快,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时,不易看清。放少量棉花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减慢它的运动速度,便于观察,A不符合题意。
B.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做完实验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
C.血液一般呈现红色,如果选择尾鳍色素较多的活小鱼来观察,看不清该血液流动情况,尤其是看不清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流动情况。因此,为了方便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情况,应该选取尾鳍含色素少的活小鱼,C不符合题意。
D.在用棋子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实验中,每次取完棋子记录后需要将棋子放回去,以保证下一次取棋子时的随机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19.D
【分析】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由氨基酸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第一个由全人工合成的、与天然产物性质完全相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详解】A.以豌豆为材料探究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所进行的研究,A不符合题意。
B.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B不符合题意。
C.以狗为实验材料,从胰岛中提取出胰岛素是加拿大科学家班廷所做的,C不符合题意。
D.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由氨基酸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20.D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详解】A.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条件,AB段还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BD段光照逐级增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进行,B正确。
C.C点是曲线和横坐标的交点,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等,表现出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氧气,C正确。
D.DE段在横坐标的上方,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大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只是DE段的光合作用强度比D点前的略有下降,所以出现了曲线的下降,D不正确。
故选D。
21.C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详解】A.胆汁的主要作用是将脂肪乳化成微粒以利于消化,其中不含有消化酶,不能消化淀粉等糖类,因此若甲装置中的唾液换成胆汁,馒头不会被分解,A不符合题意。
B.乙装置中存在光照和土壤潮湿度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也不能用来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丙装置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则丙装置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C符合题意。
D.澄清的石灰水不能检验氧气的存在,但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丁装置中石灰水可检验种子呼吸是否产生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D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用式子表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3)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体外大气中的过程。
【详解】A.I袋内叶片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A错误。
B.II袋内叶片既能进行呼吸作用也能进行蒸腾作用,B错误。
C. 甲中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乙试管中叶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会观察到变浑浊现象,C错误。
D.蒸腾作用散失水分,I、II袋内水珠主要是蒸腾作用散失的,D正确。
故选D。
23.C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A.图甲中,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停留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这部分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色,这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甲装置没有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素”,A错误。
B.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所以,乙装置收集的气体是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错误。
C.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C正确。
D.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图丁里面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消耗了,因此该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不会消耗氧气,因此蜡烛会照常燃烧,D错误。
故选C。
24.C
【分析】(1)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因此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2)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一般陆生植物叶的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多。
【详解】A.将刚摘下的苹果叶放入70摄入的热水中,发现下表皮产生的气泡比上表皮多,提出问题下表眼的气泡多是因不气孔多吗?可以通过对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分别涂抹凡士林,叶片蒸腾水分多少进行探究,A正确。
B.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可以收集排出气体进行验证,是二氧化碳还是氧气等,所以提出问题,叶片排出的气体是氧气吗?可以进行探究,故B正确。
C.一般陆生植物叶的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多,这是由叶片的结构特点决定的,提出问题是为什么苹果叶的下表皮气孔多?不适合实验探究,故C错误。
D.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可以提出问题是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的吗?可以通过对一株植株的叶片涂抹凡士林将气孔全部封住,另一个不做处理,分别将植株套用塑料袋,一段时间后看塑料袋内壁是否有水珠进行探究,故D正确。
故选C。
25.(1) 成熟 导管
(2) B 对照 干旱会影响小麦种子的萌发,且干旱程度越高萌发率越低 Y
(3)转基因
(4) m1 阳光得以充分利用(或有利于通风换气等)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在细胞叶绿体中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3.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1)植物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增加吸水的面积,因此农作物通过根尖的成熟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并通过导管运输到各个部位。
(2)①实验探究的是干旱程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除干旱程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应相同且适宜,故各组培养皿中的小麦种子应该子粒饱满、大小均匀、数量相等。②第一组使用的蒸馏水,不接受对实验的变量的处理,保持本来的状态,因此起对照作用。③由图2曲线可知,P溶液浓度越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越低;P溶液浓度相同的条件下,Y品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高于X品种小麦,因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干旱会影响小麦种子的萌发,且干旱程度越高萌发率越低;b、Y小麦品种更适宜在干旱地区种植。
(3)将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因此拟南芥中存在抗旱基因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其转移到小麦细胞中,从而获得抗旱小麦新品种。
(4)由图三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m1时,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最大,因此m1点是小麦最合适的种植密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矿质元素和水分等,因此合理密植能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使农作物增产的原因是:阳光得以充分利用、有利于通风换气等。
26.(1) 根 气孔
(2) 光合 叶绿体
(3) 等量清水(蒸馏水) 提高 呼吸速率降低,有机物分解减少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1)玉米植株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收的水分会经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达植物各处,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结合题图可知,图中过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代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3)①蔗糖基聚合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探究蔗糖基聚合物能否用于玉米增产,唯一变量是蔗糖基聚合物,其它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该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方法是用等量清水(蒸馏水)在玉米各个生长期进行叶面喷施。
②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因此,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并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根据表格信息可初步得出结论:蔗糖基聚合物能使玉米增产的结论,其依据有:a.光合速率提高,合成有机物增多;b.呼吸速率降低,有机物分解减少。
27.(1)消毒前和消毒后餐具表面的细菌和真菌数量有变化吗
(2)醋酸菌一醋(酵母菌一米酒等)
(3)呼吸
(4)对环境进行消毒、开窗通风、搞好个人卫生、戴口置等。
(5)抗体
(6)①②③④
(7)②④
【分析】1.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腐乳要用到多种霉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2.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根据萌萌同学的实验结果可知,他探究的问题是消毒前和消毒后餐具表面的细菌和真菌数量有变化吗?
(2)发酵技术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因此利用不同菌种可以制作不同的食品,比如用醋酸菌制作食醋,用酵母菌制作馒头、面包、酿米酒等。
(3)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农田淹水后,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中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因此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是为了让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氧气,维持根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4)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措施:对环境进行消毒、开窗通风、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置等。
(5)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 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结合题图可知,图中:①是抗原,②是抗体。
(6)为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命,正确的急救步骤是:①拨打急救电话→②使用AED除颤→实施心肺复苏(③胸外心脏按压及④人工呼吸)→医疗监护转运→入院救治。因此在具备使用AED条件下,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正确的急救步骤是①②③④。
(7)①近视眼的矫正需要配戴凹透镜,可见,近视眼佩戴的眼镜如装置Ⅱ所示的透镜,①错误。
②结合题图可知,装置中利用注射器可以调节透镜的曲度:注水时,曲度变大,抽水时,曲度变小,②正确。
③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所以,看清由远及近的物体,应注水使模型的曲度变大来模拟晶状体的变化,③错误。
④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可见,为了完善此装置,可在水透镜前添加可变光圈模拟瞳孔,④正确。
可见,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故选②④。
28.(1)空气
(2)气孔
(3)柱头
(4)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
(5)黄色
(6)
(7)剪去大部分叶片或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移栽或对植物进行遮阴处理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一般陆生植物的叶背面(下表皮)气孔比叶正面(上表皮)气孔多。
(3)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
(4)设置重复实验,是减少偶然性、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实验结论更可信的重要方法。
(5)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6)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
【详解】(1)图一左图水没浸没种子,种子能接触到空气,右图水完全浸没种子,隔绝了空气,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该装置设置了以空气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根据图一实验装置示意图,可以知道实验目的是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由分析及图知,M是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3)传粉是指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因此如图三所示,在对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应该把收集到的花粉倾倒在雌蕊的柱头上。
(4)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5)绿色开花植物,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会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实的果皮,由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其基因组成并没有改变,因此将红色番茄的花粉人工授粉到只保留雌蕊的黄色番茄花上,然后套袋处理,果实成熟后,番茄果皮的颜色是黄色。
(6)对玉米植株进行了连续6小时光照处理,测得植株体内有机物增加了amg,则光合作用每小时积累有机物含量为mg,连续6小时黑暗处理(进行呼吸作用),测得植株内有机物减少了bmg,则呼吸作用每小时消耗有机物含量为mg,假设光照处理的时间超过m小时时,该植株体内积累了有机物;即,解得,。
(7)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移栽植物时,剪去大部分叶片、选择在傍晚或阴天移栽、对植物进行遮阴处理等都能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成活。
29.(1)2
(2)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有温度、水分
(3)脱水法、冷藏法或冷冻法
(4)没有对好光;物镜未对准通光孔;未调好焦距;转动粗准焦螺旋太快;玻片标本未正对通光孔的中心;未调节好反光镜;视野光线过强或过暗;直接使用了高倍物镜等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详解】(1)甲、乙装置形成对照,变量是水分;甲、丙装置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所以本实验设置了2组对照实验。
(2)题中甲、丙装置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通过甲丙对照,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是霉菌的生长受温度的影响。甲、乙装置形成对照,变量是水分,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是霉菌的生长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3)由(2)的结论可见保存食品的的方法有:脱水法、冷藏法或冷冻法。
(4)小华开始他怎么也看不到霉菌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对好光;物镜未对准通光孔;未调好焦距;转动粗准焦螺旋太快;玻片标本未正对通光孔的中心;未调节好反光镜;视野光线过强或过暗;直接使用了高倍物镜等。
30.(1) 二氧化碳 复燃 蓝色
(2)变量不唯一
(3)丙组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4)C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1)碳酸氢钠可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甲组不加碳酸氢钠,乙组加入碳酸氢钠,这就形成了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甲组与乙组进行对照,可探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因此,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乙中产生的气体,会出现复燃现象。
装置乙中,金鱼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实验后装置内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BTB溶液的颜色也就由原来的黄色变成蓝色。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分析题干表格,甲组和丙组有二氧化碳和光照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故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3)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光,而丙组处于遮光环境中,金鱼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也就没有明显变化,BTB染液的颜色也就未发生变化。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因此,要使表中装置构成一个生态瓶,除换掉蒸馏水外,还需添加的成分是作为消费者的动物(如金鱼等)、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如泥沙等),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