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 (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 (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
1.“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是重要的“防疫”物资,而无纺布是生产口罩的主要原料,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无纺布的元素组成,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提出问题】无纺布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无纺布中不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猜想二:无纺布中不含有碳元素,含有氢元素
猜想三:无纺布中含有碳元素,不含有氢元素
猜想四:无纺布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查阅资料】①无水CuSO4遇水会变成蓝色,②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一氧化碳。
【实验探究】连接装置A、B、C并检查气密性后,装入试剂进行实验。先通入一段时间氧气后,再点燃A处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
(1)B装置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无纺布燃烧产物中有 ;
(2)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说明无纺布燃烧产物中有碳元素。
【实验结论】
(3)根据B、C中出现的现象,说明猜想 正确。
【反思与交流】
(4)为使测定结果更准确,有同学建议在B和C之间增加一个如图D的装置,其目的是 。
2.已知在高温条件下炽热的焦炭能与水蒸气发生反应,某探究小组同学对其反应后的气体成分做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混合气体中含有哪些成分?
【猜想假设】
甲同学认为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乙同学认为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丙同学认为除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外,可能还含有氮气。
(1)探究小组同学一致认为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小组同学做出此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
【查阅资料】
①焦炭中的杂质不与水反应;
②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③碱石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吸收水。
【进行实验】
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图中部分夹持仪器已经略去,假设每一步均充分反应)。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变为蓝色,则混合气体中含有 。
(3)装置B中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4)装置C的作用是 。
(5)若实验中观察到装置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实验结论】
(6)实验证明 (填“甲”或“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
(7)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设计并进行实验】
(1)实验1(燃烧法):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到火焰呈 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壁有 且烧杯外壁发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2(电解法):按图进行电解水实验。在两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中,a为 ;
【实验结论】
(3)由上述两个实验都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拓展提升】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点燃纯净的氢气会发生爆炸 B.含氧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C.冰块与水混合得到混合物 D.电解水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5)若电解水产生了mg氢气,则同时产生了 g(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氧气。
4.为了应对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暖这一全球性挑战,我国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某校同学就气候变暖的危害、碳中和的途径、二氧化碳的吸收及制定低碳行动方案等,展开了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认识气候变暖的危害
【查阅资料】科学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在过去的40年里,北极冰层厚度下降了约40%。
【小组交流】
(1)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是 (写1点)。
任务二:了解实现碳中和的途径
【学习咨询】实现碳中和,一方面要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促进和增加碳吸收。
(2)减少碳排放要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的原因是 。
任务三:探究二氧化碳的吸收
【教师指导】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通过自然过程和人为作用等方式进行吸收和转化。
新考法数字化实验
【实验探究】探究等体积的水、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和40%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通过一定方式测得瓶内的压强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讨论】
(3)自然过程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实验过程中三种物质中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 。
【提出问题】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哪些成分?
【进行实验】
(4)设计实验探究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NaOH和Na2CO3
②取①中反应后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反思总结】
(5)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任务四:制定低碳行动方案
实践活动主题 树立低碳理念 参与低碳行动
实践活动方案 ①寻找身边可实施的低碳行动。 ②走进社区向民众宣传低碳行动。
【成果分享】
(6)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认识到实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助力碳中和你能做到的是 。
5.当今社会,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和随意丢弃已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对某种塑料袋的元素含量进行探究(已知该塑料袋中只含碳、氢元素),假设图中的每一步反应都能充分进行。
①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CO2反应;② 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③ 碱石灰可以吸收CO2和H2O。
(1)实验开始时,先将H2O2溶液滴入装置A中,一段时间后称量D、E装置,再点燃C处酒精灯,其目的是 。
(2)请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二氧化的作用是 。
(3)装置B的作用是 。
[结果讨论]
(4)装置C中塑料充分燃烧后,称得D装置增重1.8g, E装置增重4.4g,则通过计算得出该塑料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 。
[拓展反思]
(5)若将装置D和装置E的顺序颠倒,则测得的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后同);若没有连接装置F,则测得的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
6.欲证明“与能发生化学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电脑均已略去)。
实验一:证明反应物减少。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U型管两端液面相平,将溶液滴入试管中,待试管中反应后恢复到室温,观察到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
(1)小杰同学根据U型管中液面高度变化得出结论: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学方程式是 。
(2)小李认为仅凭U型管中液面高度变化,不足以得出“与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 。
实验二:证明新物质生成。为获得充足的证据,兴趣小组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并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三颈瓶内压强的变化:打开压强传感器,观察到三颈瓶内初始压强为,将滴有酚酞试剂的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快速推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待压强不再减小后,再将适量的稀盐酸快速推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待压强不再增大后,将两个注射器活塞先后拉回原位(不进行活塞操作时,活塞不能自主移动)。瓶内压强变化如图3所示。
(3)EF段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能证明与反应生成新物质的现象是 。
(4)压强不再增大后,将两个注射器活塞拉回原位的目的是 。
【拓展延伸】
(5)根据图3信息也可以说明瓶内的能溶于水,能证明此观点的证据是 ;
a.MN段压强低于初始压强
b.DE段压强低于初始压强
c.MN段压强低于GH段压强
(6)查阅文献:可溶性碱通常也易溶于乙醇,而可溶性碳酸盐在乙醇中的溶解性非常低,几乎难以溶解。请依据上述资料,再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与能发生化学反应”: 。(写出实验操作和预期实验现象)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比较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用如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分别将注射器内盛有的30mL50%的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注入试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II所示。
(1)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小组同学开始实验时注入双氧水的方法是______(填标号)。
A.快速推注射器活塞
B.缓慢推注射器活塞
(2)根据 不同,可比较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通过图Ⅱ除了能得出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好,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3)由氧化铜催化的反应,t1~t2时间段反应速率逐渐变慢,原因可能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4)如图III,向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质量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再加上等质量、等浓度的FeCl3溶液,分别用压强传感器测定两试管中气体压力变化曲线,如图IV。
①为保证实验准确性,请你设计向两试管中加入FeCl3溶液的具体操作: 。
②从曲线中可以得出:FeCl3溶液对浓度 (填“较大”或“较小”)的双氧水分解促进效果更好。
8.小滕和大刘两位同学以“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提出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实验探究】小滕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A所示,大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B所示。
【收集证据】
(1)A图中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大刘在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小滕同学用图A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束后,观察到天平指针向 偏转(选填“左”或“右”)。
【交流评价】
小滕的结论:根据自己的实验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大刘的结论:根据自己的实验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4)小滕和大刘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的结论。理由是: 。
【结论与解释】
(5)通过上述探究实验,我们可知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 的化学反应来设计实验,应选用 的实验装置。
9.初三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依据教材实验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装置设计】甲、乙、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如图装置:
【讨论与探究】
(1)甲小组实验中在锥形瓶底部加入少量沙子,其目的是 ,小气球的作用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请根据乙组和丙组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实验。
①乙组实验结束后可观察到天平 (“是”或“否”)平衡;原因是 ;此反应 (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②丙组通过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测定,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该反应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
【实验结论】通过三组实验探究,同学们得出结论: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分析】
(3)化学反应的过程是 重新组合的过程,即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有改变,原子的 没有增减,原子的 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反思与交流】
(4)通过甲、乙、丙小组实验的探究,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有 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 中进行实验。
10.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草酸亚铁晶体()分解的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①白色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晶体。
②碱石灰的成分为和的固体混合物。
【猜想】草酸亚铁晶体分解会产生、和三种气体。
【实验方案】按照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夹持装置部分未画出)。
【问题讨论】
(1)实验开始前需要先鼓入一段时间的氮气,该操作的目的是 。
(2)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结果分析】
(3)定性分析:
①证明分解产物中存在的现象是 ;
②小明认为应增加装置,则装置应放在 两个装置之间,若观察到装置的现象 ,则证明草酸亚铁晶体分解有水生成。
【反思评价】
(4)从环保角度考虑,装置后明显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下列装置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D.
(5)文献显示:(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受热分解时,固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写出加热到400℃时,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②根据图象,若有在敞口环境中充分加热,最终得到固体物质,则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 。
11.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查阅资料】①酚酞溶液遇到浓氨水会变成红色。
②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氨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氨水。
【实验设计及操作】
图I是按课本单元练习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12.某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且产生了淡黄色固体。
【问题】为什么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明显偏大?淡黄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1)二氧化碳与镁条反应而减少。(2)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资料】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经过讨论,小组成员一致认为二氧化碳不是导致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明显偏大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理由是 。
【实验】为了验证镁条与氮气的反应,小组成员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组装仪器(如图,钟罩下端无底),______。
②将足量白磷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2);
③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向水槽中加水,使钟罩内外液面相平;
④打开橡皮塞,将燃着的螺旋状镁条迅速伸入钟罩内,塞紧橡皮塞(图3);
⑤待钟罩内水面不再变化时,观察到钟罩内壁及表面皿中出现淡黄色固体。
【分析】
(2)请将步骤①补充完整 。
(3)步骤②中将足量白磷在钟罩内燃烧的目的是 。
(4)步骤③中加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 。
【结论】
(5)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拓展】
(6)镁是银白色金属,实验室的镁条表面常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是因为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 生成了碱式碳酸镁[Mg2(OH)2CO3]。
13.“8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
(1)【实验1】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 (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2)【作出猜想】
猜想一:作反应物,NaCl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作 ,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
(3)【实验2】
①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检查 。
②响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mLH2O2溶液。
③将注射器中的H2O2溶液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H2O2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
最后得出实验结论,NaClO作反应物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4)【分析讨论】NaClO与H2O2溶液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 。
【拓展反思】生活中常用消毒剂除84消毒液、H2O2溶液外,还有75%酒精等。在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它们的性质。切记:科学使用,注意安全!
14.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知道二氧化锰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后,在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是否也可做过氧化氢的催化剂。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问题】氧化铝能不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猜想】氧化铝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1)【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非常缓慢,产生的氧气不足以使带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二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铝,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结论】氧化铝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故氧化铝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讨论与反思】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氧化铝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三:
(2)【实验目的】探究 。
【实验步骤】
(3)①准确称量氧化铝(少量)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 ;对比反应前后氧化铝的质量。
【讨论】
(4)如果氧化铝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氧化铝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探究 。请简述操作和现象: , 。
15.ClO2是一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黄绿色气体,沸点为11℃,具有强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可用于污水杀菌和饮用水净化,可通过SO2与酸性溶液反应制备,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制备ClO2。
已知:浓硫酸与Na2SO3固体反应可用来制备SO2,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成,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盛装Na2SO3固体的仪器名称为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通过装置B中反应制备ClO2,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欲制备一瓶ClO2,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g-h 。
(4)装置D盛放冰水的目的 ,装置E的作用是 。
(5)“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其定义是: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Cl2的氧化能力(还原产物均为氯离子)。ClO2的有效氯含量为 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6.某学习小组准备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1)实验A,红磷燃烧,反应后天平平衡。气球的作用是 。
(2)实验B,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天平平衡。
(3)实验C,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称量镁条的质量为,反应结束后称量残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分析讨论】
(4)实验C中,若小于,原因是 ;若大于,原因是 。
(5)由三组实验可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是 。
【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17.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产生质疑,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探究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①:氧气没有剩余
猜想②:氧气有剩余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
(1)激光笔的作用是 。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3)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分析思考,得出了“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不一样”的结论由此联想到课本实验: (填物质名称)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4)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猜想 正确。
【反思与评价】
(5)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 (填“能”或“不能”)精确地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 。
18.乙醇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如果氧气不充分,乙醇燃烧后可能还有CO生成。现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CO2和H2O并证明CO的还原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①烧碱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②无水硫酸铜有吸水性,吸水后变成蓝色。
(1)能确证产物中有水的现象是 ;
(2)实验开始时,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再加热,其原因是 ;
(3)实验时,可以观察到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石灰水无变化。
D装置的作用是 ;
(4)装置E用来验证CO的还原性,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5)评价与反思:
①该装置有一个明显的缺陷是:
②若将装置A和B进行交换,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若不能,请写出原因: 。
19.同学们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之后,对木炭还原氧化铜可能生成的气体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碳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
(1)猜想①:只生成CO2;猜想②: ;猜想③:既生成CO,又生成 CO2
【查阅资料】
①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CO2无变化,但遇微量CO也会立即变蓝;
【实验验证】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步骤一:打开弹簧夹,先通一会儿纯净干燥的氮气;
步骤二: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对玻璃管加热;
步骤三:实验结束后,拆洗装置和仪器。
(2)实验开始时,先将氮气通入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的目的是 ;
(3)实验过程中对A装置的玻璃管集中加热一段时间。发现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B瓶中试纸变蓝,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
(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上述猜想 (填序号)是正确的。
【反思与交流】
(5)请从环保的角度分析,实验装置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是 。
20.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取了一杯浑浊的河水在实验室进行简单净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河水中含有哪些杂质?采取什么方法除去杂质而得到较纯净的水?
【观察分析】
(1)观察河水略显浑浊,有固体小颗粒等不溶性杂质,该河水还应含有 、微生物等杂质。
【设计实验方案】分析除去杂质的思路与方法:
(2)除去固体颗粒,可选用 (填字母序号,下同);除去可溶性杂质,可用 。
A.沉降 B.蒸发 C.过滤 D.蒸馏
(3)上述净化水的方法,实质是将混合物分离为纯净物的过程。分离提纯混合物有以下两种基本思路:
思路一:将属于杂质的物质分离除去,如上述中的沉降、过滤等;
思路二: ,如蒸馏。
【进行实验】
(4)先向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适量 粉末,这是利用其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 达到净水的目的。
(5)按照如图再进行过滤液体。
①玻璃棒的作用是 ,玻璃棒下端接触的部分是 层滤纸处;
②指出图中操作的一处错误 ;
③若滤液仍然浑浊,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 (写一条)。
(6)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作用。
(7)最后进行蒸馏所得蒸馏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


()
()
参考答案:
1.(1)水/H2O
(2)CO2 + Ca(OH)2 = CaCO3↓+ H2O
(3)四
(4)使可能生成的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
2.(1)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2)水蒸气/H2O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5)或
(6)乙
(7)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1) 淡蓝 水雾
(2)氢气/H2
(3)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4)D
(5)8m
4.(1)冰川融化
(2)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3) 植物的光合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
(4) 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溶液变红
(5)
(6)少开私家车
5.(1)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避免造成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被装置D、E吸收,造成误差
(2) 催化作用
(3)干燥氧气
(4)6:1
(5) 偏小 偏大
6.(1)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与水反应
(3) 向瓶内推入适量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
(4)使装置内部气体体积与反应开始前相等,从而准确判断压强变化
(5)a
(6)向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
7.(1)A
(2) 注射器中氧气的体积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总质量
(3)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被消耗,t1~t2时间时过氧化氢的浓度较低
(4) 分别用注射器吸取等量、等浓度的FeCl3溶液同时注入两只试管中 较大
8.(1)
(2)铁钉表面产生一层紫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右
(4) 小滕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是气体,逸出后未计算其质量,所以质量偏小,导致天平右偏(合理即可)
(5) 气体生成 密闭
9.(1) 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缓冲气压,防止橡皮塞飞出
(2) 否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会散逸到空气中 遵守 等于 催化
(3) 原子 种类 数目 质量
(4) 气体 密闭容器
10.(1)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干扰实验结果
(2)验证有无二氧化碳
(3) 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B 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
(4)ABCD
(5) FeC2O4 2H2OFeO++2H2O↑+CO2↑+CO↑ Fe2O3
11.(1)BC中酚酞溶液变红
(2) 分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2.(1)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仅约占0.03%,不会使进水量达到接近70%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除去钟罩内空气中的氧气,以便镁条在氮气中燃烧
(4)防止在打开橡皮塞时空气进入钟罩,影响后续实验
(5)
(6)二氧化碳和水
13.(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
(2)催化剂
(3)装置气密性
(4)次氯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水+氧气或NaClO+H2O2→NaCl+H2O+O2
14.(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氧化铝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探究氧化铝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3)称量
(4) 探究氧化铝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待实验二中的试管不再产生气泡时,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仍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仍复燃
15.(1) 圆底烧瓶
(2)
(3)b-c-e-f-d
(4) 冷凝收集ClO2 防止倒吸
(5)2.6
16.(1)缓解压强
(2)
(3) 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烟,放热
(4) 逸散的白烟的质量小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 逸散的白烟的质量大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
(5)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装置需要密闭
17.(1)光源提供能量,点燃红磷
(2)
(3)铁丝
(4)②
(5) 不能 红磷不能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
18.(1)无水硫酸铜变为蓝色
(2)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3)检验CO2是否已除尽,避免对一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
(4)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5)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不能将装置A和B进行交换,若混合气体先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带出水蒸气,从而影响对乙醇燃烧产物中水的检验
19.(1)只生成CO
(2)排出装置中空气
(3)CO2+Ca(OH)2=CaCO3↓+H2O
(4)③
(5)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0.(1)溶于水的物质
(2) C D
(3)将水蒸发出来
(4) 明矾 分离出来
(5) 引流 三/3 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6)吸附
(7)软水
()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