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专项增分练四 生态系统(含解析)

【考前冲刺】专项增分练四 生态系统(含解析)


专项增分练四 生态系统
一、非选择题
1.(2023·山东)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2.(2023·湖南)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   (填“1”“20”或“400”)m2,理由是   。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   。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   。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   。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   (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3.(2023·湖北)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1972年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动物。
气候变化可使山地物种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模型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影响雪豹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两种气候变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度),两种地形变量(海拔和坡度)和一种水文变量(距离最近河流的距离)。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2)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雪豹种群可能会面临   的风险,原因是   。
(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   (回答一点即可)。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对雪豹物种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有   和   等。
4.(2023·新课标卷)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下,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要研究湖区该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答出3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
(3)近年来,一些水鸟离开湖区前往周边稻田,取食稻田中收割后散落的稻谷,羽毛艳丽的水鸟引来一些游客观赏。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答出1点即可)。
5.(2023·浙江) 2021年,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时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亚洲象开启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   的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   的传播。亚洲象在食草的食物链中位于第   的营养级。
(2)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采食了部分玉米,对该农田群落结构而言,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   的结构;对该玉米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降低了   的多样性。这块经亚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   的演替。
(3)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下列各项中属于其原因的是哪几项?   (A.物种丰富度低B.结构简单C.功能薄弱D.气候多变)
(4)亚洲象常年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调落物多,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   。
6.(2024·贵州模拟) 湿地生态系统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贵州城市发展常围绕湖泊、江河等湿地生态系统展开。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   。
(2)城市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会造成湿地生态系统藻类过度繁殖。藻类主要通过   方式吸收N、P,用于合成自身的   (答两种)等物质。
(3)“工业废水”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直接排放进入湿地生态系统会导致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富集。重金属在营养级中含量的变化规律是   。
(4)湿地中的水葫芦大量繁殖可能会引起二次污染。科研人员建议将水葫芦制成饲料喂鱼,打捞淤泥肥田,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分析这种处理方式的优点是   。
7.(2024·黑龙江模拟) 河流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还是生态系统中连通山、水、林、田、湖的重要纽带,对维持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当过多的N、P等元素从陆地生态系统进入河流水体后会导致水体   ,出现水华现象。
(2)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流动过程中逐级   ;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关系表现为   。
(3)河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
①随着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河岸带植被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群落的   会发生相应变化。
②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还体现在能促进生态系统中   、   等方面。
③生态修复工程是重新恢复生态功能的技术。下图是河岸修复常见的两种模式,根据河岸生态特点和其生态功能,应选择模式   ,其理由是   。
8.(2024·邯郸)镉在人体中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对人体造成危害。蚯蚓、某些植物常被用来修复土壤镉污染。为比较不同添加剂(0.05mmol·kg-1EDTA、土壤质量2%的豆渣)对蚯蚓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影响,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1: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组,第一组为____(T1);第二组为镉污染土壤1.5kg +蚯蚓(T2);第三组为镉污染土壤1.5kg +蚯蚓+0.05 mmol·kg EDTA(T3);第四组为____(T4)。
步骤2: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分别在第1天(D1)、7天(D7)、15 天(D15)、21 天(D21)、35 天(D35)取样检测土壤中镉总量。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镉可沿   最终进入人体。与植物性食物相比,摄入被镉污染的植食性动物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原因是   。
(2)补充完整实验过程,步骤1:第一组为   ;第四组为   。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控制   (答出2点即可)等无关变量。实验结果说明   (答出2点即可)。
(3)选用植物修复土壤镉污染时,应优先选择本地物种,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
9.(2024高三上·嘉兴模拟)某大型湖泊边缘有一大片浅水草滩。草滩被改造成农田和鱼塘后,生物多样性锐减。为修复该地区的生态,将上千亩农田和鱼塘还湖,并营造了近百亩水上森林。回答下列问题:
(1)植树造林阶段,选择池杉为主要树种,考虑的非生物因素是   (填“阳光”、“空气”或“水”)。随着树木长大,池杉对群落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成为该群落的   。
(2)造林成功后,白鹭等鸟类在当地出现,池杉林为鸟类提供了   。春的新绿、夏的阴凉、秋的红叶、冬的暖阳,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3)水上森林是湿地修复的成功案例:池杉在夏季为林下的水体营造了   环境,限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秋冬季节,水位降低,池杉落叶,阳光能直射到地表,提高了分解者的活跃度,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   和能量流动;水上森林对流入的污水具有   作用;独特的景观吸引了很多游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4)水上森林及周边水域中形成了以“浮萍→草鱼→白鹭→鹰”为代表的多条食物链。鹰在该区域能获得足够的   ,并且能直接或间接地调控各物种的   ,说明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达到较高水平。
10.(2023高三上·福州模拟)红树林具有非常良好的生态价值,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应对互花米草对罗源湾滩涂生态系统的入侵,有关部门种植秋茄等本土红树植物以修复生态环境。
(1)红树植物作为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因而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红树林具有强大的固碳储碳能力。大气中CO2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红树植物体内,此外,碳元素还可以凋落物的形式储存在   中,由于周期性潮汐淹浸形成的缺氧环境,   ,使得其中的碳能够被长期大量保存。
(3)为兼顾渔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关部门创造性地对红树林进行分割,预留滩涂作为渔业养殖区,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原因是这不仅考虑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同时还考虑   等系统的影响力。
(4)无瓣海桑是原产于纬度更低地区的红树植物,能在贫瘠的滩涂快速生长,并改善滩涂环境。若要在罗源湾引种无瓣海桑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请简要说明。   
11.(2023高三上·浙江模拟)草地贪夜蛾是一种鳞翅目昆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19年初由东南亚侵入我国云南、广西,该害虫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高粱及棉花等农作物为食,具有取食量大、繁殖能力强、迁移能力强及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严重威胁我国农业及粮食生产安全。2019年5月,浙江某地首次发现该害虫,当地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多种措施进行了紧急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回答下列问题:
(1)草地贪夜蛾属于第   营养级生物,土著植物的减少会导致当地动物的数量减少,原因是   。
(2)草地贪夜蛾的入侵会改变入侵地的物种组成,可能导致群落发生   (填“原生”或"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   的取代现象。
(3)草地贪夜蛾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监测时需对其进行调查。在入侵早期,草地贪夜蛾表现出疯狂蔓延趋势,其种群数量接近   增长曲线。草地贪夜蛾与本地昆虫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有   。监测结果表明,在大量使用传统杀虫剂后,该害虫对传统的杀虫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这是   (填"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结果。
(4)该地农业农村部门一方面通过放置黑光灯诱杀草地贪夜蛾,该措施利用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寄生蜂进行防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使用杀虫剂相比,这两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
12.(2023高三上·中山模拟)红树林中的植物健康生长需要适宜的淹水环境和盐度。随着底泥的淤升,华侨城湿地红树林生境陆化严重,红树植物长势变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华侨城湿地红树林优势种为秋茄,平均树高约7米,林下有零星分布的桐花树。秋茄与桐花树高低错落,说明具有   结构,有利于   。
(2)下图为该红树林中样方面积与所含物种数量的关系,调查该群落中的物种数量,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   。若在调查某种运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广的动物数量时,调查数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有   (写出一点即可)。
(3)研究人员通过周期性补水,模拟秋茄林的淹水生境,在研究区域的秋茄林内设置3个补水组样方和3个对照组样方,对照组的处理是   。处理相应时间后,采用取样器取样,每个样方内取3个30cm深的沉积柱样土壤底泥,每个沉积柱以5cm间隔进行分样,将3个沉积柱同一水平的分样混匀,总共获得   份沉积物样品。测量底泥的理化性质如下表所示:
  含水率/‰ 盐度/‰
对照组平均值 40.20±4.10 1.89±0.37
补水组平均值 42.46±3.20 2.12±0.45
已知补水对秋茄成林具有修复作用,推测该区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   。
(4)科学家利用遥感影像技术,对红树林样方不间断拍摄,下表为用遥感技术测得的红树林保护区内的主要植物类型及其所占面积比例,以及相应树种的生长速度、树种类型。
植物种群 无瓣海桑 秋茄 卤蕨 老鼠簕 其他
所占面积比例% 82.01 5.01 3.82 3.31 5.85
生长速度 快 慢 慢 慢 -
树种类型 引进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
相对于调查种群密度的传统方法,遥感影像技术不间断拍摄的优点是   。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请你根据题中信息为今后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提出一项合理的建议   。
13.(2023高三上·梅州模拟)大型溞是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大型浮游甲壳动物,是淡水食物链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能够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为探究大型溞对藻类数量增长的影响,某小组多次采集某池塘水样,混匀后分别装入透明塑料桶中,并将塑料桶随机分成5组(C0~C4组),再向桶中加入大型溞使其密度依次为0只/L、5只/L、15只/L、25只/L、50只/L。将各塑料桶置于22℃、适宜光照下,每三天统计一次各组水样中藻类植物个体密度以及小型浮游动物密度,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装入池塘水样、投放大型溞的透明塑料桶可以当作一个微型   ,将各塑料桶置于适宜光照下的目的是   。
(2)分析图1,第4—7天间,C0、C1、C2组藻类植物个体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1点即可),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是   。
(3)根据图2分析,画出投放大型溞的塑料桶中的食物网   。
(4)小组成员将藻类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藻类细胞分布如图3所示,培养液中藻类个体的密度是   个/mL。
14.(2023高三上·潮州模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保护红树林群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通过围垦养殖整治、城市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立法保护等措施,成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公园是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在抵御台风、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建设理念,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
(2)广西涠洲岛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共存区域,是巨大的海洋生物基因库,因其具有较高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这三大生态系统往往位于靠近海岸的地方,其位置关系如图1.它们会因动物的移动和物质的迁移形成紧密的关系。研究人员对红树林丰富的A地区和红树林缺失的B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①调查两个地区珊瑚礁中不同体长蓝仿石鲈(一种鲈鱼)的比例,结果如图2,由实验结果可知   。同时还发现A地区珊瑚礁中该鱼的密度更大。
②海草床是蓝仿石鲈重要的育苗场所, A、B两个地区海草床中蓝仿石鲈体长无显著差异,均以体长2-6cm的占比最高。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A地区红树林中的蓝仿石鲈以体长6-8cm的占比最高。请根据以上信息推测随个体生长,蓝仿石鲈在不同生境之间的迁移路径   (用箭头和文字表述)。
(3)科学家利用遥感影像技术,对红树林样方不间断拍摄,下表为用遥感技术测得的红树林保护区内的主要植物类型及其所占面积比例,以及相应树种的生长速度、树种类型。
植物种群 无瓣海桑 秋茄 卤蕨 老鼠簕 其他
所占面积比例% 82.01 5.01 3.82 3.31 5.85
生长速度 快 慢 慢 慢 -
树种类型 引进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
相对于调查种群密度的传统方法,遥感影像技术不间断拍摄的优点是   。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请你为今后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提出一项合理的建议   。
15.(2023高三上·武威)马尾松是我国松树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树种,是南方低山丘陵区域群落演替的先锋树种,也是荒山绿化造林的主要树种。湿地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是我国的引人种,是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研究人员选择密度和林分年龄(指林分内林木的平均年龄)相似的马尾松与湿地松人工林样地,测定生物量、估算生产力(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马尾松和湿地松进行荒山造林,使群落发生   演替。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不同,这种演替方式具有   (答两点)等特点。
(2)马尾松种群生物量增长最快是在第   年林龄期间。植树造林前期   (填“马尾松”或“湿地松”)的生长速度较快,依据是   。
(3)研究人员进一步测量两种树不同器官中N、P、K、Ca、Mg五种养分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结果如图所示:
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大量种植并采伐   树种容易造成土壤贫瘠,依据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时间段,速度较快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减少;其它物种数量增多,但空间、资源有限
(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解答】(1)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二者演替的起点不同,并且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的速度更快,演替时间短。
故答案为:时间段,速度较快。
(2)记名计算法是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在丙物种的丰富度调查中采用的记名计算法,则该物种应具有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特点。
故答案为: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由图可知,在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相对多度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相对多度下降则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下降,主要是因为随着群落的演替其它物种数量增多,而空间、资源有限。
故答案为:减少;其它物种数量增多,但空间、资源有限。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故答案为: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答案】(1)400;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增长型
(2)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长;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高
(3)①③④
【解析】【解答】(1)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数量较少,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较大样方面积400m2。由题图可知,树龄0~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树龄个体所占比例小,因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故填:400;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增长型。
(2)郁闭度对云南红豆杉生长有重要影响,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光照强度过强不利于幼苗的生长。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高可能是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因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而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若要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应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从而减少种间竞争。
故填: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长;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高。
(3)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内生物的种类、数目及比例,因此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①正确;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0~5年树龄植株比例,②错误;
③非密度制约因素则是指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洪水、火灾,严寒等多种因素。气温、干旱和火灾等自然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③正确;
④红豆杉是喜湿高大乔木,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④正确;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⑤错误。
故答案为:①③④。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两类。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等多种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则是指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洪水、火灾,严寒等多种因素。
3.【答案】(1)草→牦牛→雪豹(或草→岩羊→雪豹)
(2)灭绝;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
(3)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雪豹繁育中心
【解析】【解答】(1)由题干信息: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可知雪豹与岩羊和牦牛之间是捕食关系。又因为岩羊和牦牛是植食性动物,所以可以写出食物链:草→牦牛→雪豹;草→岩羊→雪豹。
故填:草→牦牛→雪豹或草→岩羊→雪豹。
(2)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以植物为食的初级消费者岩羊和牦牛数量减少,雪豹食物减少,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故填:灭绝;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
(3)生物多样性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在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文学创作及调节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的措施有: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或者建立雪豹繁育中心等对雪豹物种进行保护。
故填: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雪豹繁育中心。
【分析】(1)生物多样性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作为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又称生态功能;潜在价值:未发现或尚不清楚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易地保护:把保护物种迁至动物园或植物园等;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或者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4.【答案】(1)水鸟的同化量;水鸟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不破坏水鸟的生存环境;远距离观赏
【解析】【解答】(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②;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③。
(2)动物的生态为研究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生态位的意义是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包括远距离观赏、不投喂、不乱丢垃圾破坏环境等。
【分析】1、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是成为粪便被分解者利用,二是同化的能量;其中,同化的能量又有两个去向,一是可以作为呼吸作用消耗掉,二是可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一、死后的遗体(分解者分解),二、次级消费者摄入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2、生态位的研究内容:
(1)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答案】(1)消费者;繁殖体;二
(2)水平;遗传;次生
(3)ABC
(4)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
【解析】【解答】(1)植物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供养着众多的消费者和分解者。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既从植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也有利于植物繁殖体的传播,亚洲象取食草本植物,在食草的食物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
(2)亚洲象经过一片玉米地,采食了部分玉米,对该农田群落结构而言,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发生改变,所以最易改变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因为亚洲象取食了玉米,使该玉米地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了。这块经亚洲象采食的玉米地,若退耕后,依然保有原有的土地条件,在此基础上自然演替成森林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
(3)与森林相比,玉米地的抗干扰能力弱、维护系统稳定的能力差,这是因为玉米地物种丰富度低、结构简单,功能薄弱。
(4)热带雨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是因为,在雨林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物。
故答案为:(1) 消费者 ; 繁殖体 ; 二 (2) 水平 ; 遗传 ; 次生 (3) ABC (4) 分解者将有机物快速分解为无机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第一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
2.群落结构: 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常成镶嵌分布。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疋性 恢复力稳定性

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
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
抵抗力稳疋性越也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
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
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6.【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主动运输;核酸、磷脂
(3)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重金属积累量越多
(4)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7.【答案】(1)富营养化
(2)递减;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3)外貌和结构;基因流动;协同进化;A;与模式B相比较,能够更好地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的种类较多,营养结构较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解析】【解答】(1)当过多的N、P等元素从陆地生态系统进入河流水体后,水域污染,会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出现水华现象。
(2)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3)①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群落的季节性。随着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河岸带植被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还体现在能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协同进化等方面。
③在河岸修复常见的两种模式中,根据河岸生态特点和其生态功能,应选择模式A,原因是与模式B相比较,模式A能够更好地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的种类也较多(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较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分析】(1)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还体现在能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协同进化等方面。
8.【答案】(1)食物链(网);植食性动物的营养级高于植物,而镉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
(2)镉污染土壤1.5kg;镉污染土壤1.5kg+蚯蚓+土壤质量2%的豆渣;每组蚯蚓的数量、土壤湿度、培养温度、土壤pH等;添加0.05mmol·kg -1 EDTA和土壤质量2%的豆渣都能提高蚯蚓修复土壤镉污染的能力;添加土壤质量2%的豆渣比添加0.05mmol·kg -1EDTA更能提高蚯蚓修复土壤镉污染的能力
(3)协调
【解析】【解答】(1) 镉为难以降解的重金属元素,重金属会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富集,与植物性食物相比,植食性动物的营养级高于植物,而镉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 ,因此摄入被镉污染的植食性动物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
故填: 食物链(网)、植食性动物的营养级高于植物,而镉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 。
(2)该实验的目的为比较不同添加剂对蚯蚓修复镉污染的影响,即研究土壤中加入EDTA或豆渣后对蚯蚓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影响。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只加镉污染土壤 1.5kg kx,而第四组与第三组相比只是所加添加剂不同,所以应为镉污染土壤1.5kg+蚯蚓+土壤质量2%的豆渣 。为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应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每组蚯蚓的数量、土壤湿度、培养温度、土壤pH等。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可以得出添加0.05mmol·kg -1 EDTA和土壤质量2%的豆渣都能提高蚯蚓修复土壤镉污染的能力;添加土壤质量2%的豆渣比添加0.05mmol·kg -1EDTA更能提高蚯蚓修复土壤镉污染的能力 。
故填: 镉污染土壤1.5kg、镉污染土壤1.5kg+蚯蚓+土壤质量2%的豆渣、每组蚯蚓的数量、土壤湿度、培养温度、土壤pH 等、添加0.05mmol·kg -1 EDTA和土壤质量2%的豆渣都能提高蚯蚓修复土壤镉污染的能力添;添加土壤质量2%的豆渣比添加0.05mmol·kg -1EDTA更能提高蚯蚓修复土壤镉污染的能力 。
(3)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 选用植物修复土壤镉污染时,应优先选择本地物种,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
故填: 协调 。
【分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这些难以降解的化合物可被植物吸收,然后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会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9.【答案】(1)水;优势种
(2)食物和栖息地;时间
(3)遮荫;物质循环;净化;直接
(4)食物;种群数量
【解析】【解答】(1)、植树造林阶段,选择池杉为主要树种,考虑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因为池杉是高大乔木,耐湿性很强,长期及在水中也能较正常生长。池杉生长势头很旺,随着树木长大,池杉对群落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成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2)、造林成功后,白鹭等鸟类在当地出现,池杉林为鸟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春的新绿、夏的阴凉、秋的红叶、冬的暖阳,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3)、池杉为乔木,在夏季为林下的水体营造了遮荫环境,限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秋冬季节,水位降低,池杉落叶,阳光能直射到地表,提高了分解者的活跃度,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上森林对流入的污水具有净化作用;独特的景观吸引了很多游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都属于直接价值。
(4)、水上森林及周边水域中形成了以“浮萍→草鱼→白鹭→鹰”为代表的多条食物链。鹰在该区域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因为鹰处于此条食物链最顶端。并且能直接或间接地调控各物种的种群数量,说明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达到较高水平。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物的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3)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自身的生命活动,必需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一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连锁关系。食物网:是多条食物链交织成的网状结构。
10.【答案】(1)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供其他生物利用
(2)土壤;降低了分解者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速率
(3)整体;经济与社会
(4)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如气温、光照条件、海水盐度、土壤条件、潮水深度等;是否存在病虫害和为害天敌;是否会侵占本土物种的生存资源和空间,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解析】【解答】(1)在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供其他生物利用,故植物等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
(2)凋落物中含有大量含碳有机物,故碳元素还可以凋落物的形式储存在土壤中,凋落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由于周期性潮汐淹没形成的缺氧环境导致分解者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速率降低,使得其中的碳能够被长期大量保存。
(3)为兼顾渔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关部门创造性地对红树林进行分割,预留滩涂作为渔业养殖区,这说明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同时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
(4)海桑是原产于纬度更低地区的红树植物,若要在罗源引种无瓣海桑,则一方面需要考虑无海桑是否能适应当地环境,一面要考虑无瓣海桑是否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分析】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③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2)循环: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的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4)整体: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用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11.【答案】(1)二;土著植物的减少导致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减少
(2)次生;优势种
(3)种群密度;J形(理想);竞争、捕食(寄生);自然选择
(4)信息传递;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不用担心抗药性的产生
【解析】【解答】(1)草地贪夜蛾主要以农作物为食,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生物。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土著植物的减少导致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减少,当地动物的数量减少。
(2)该地区原有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草地贪夜域的入侵会改变侵地的物种组成,可能导致群落发生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优势种的取代现象。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草地贪夜蛾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在入侵早期,由于食物和空间充足,草地贪夜娥表现出疯狂蔓延趋势,其种群数量接近“J”形增长曲线,草地贪夜娥与本地昆中之间的种间关系可能是竞争、捕食(寄生),监测结果表明,在大量使用传统杀虫剂后,该害虫对传统的杀虫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该地农业农村部门一方面通过放置黑光诱杀草地贪夜娥,光属于物理信息,该措施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其天敌寄生蜂进行防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均为生物防治。与使用杀虫剂相比,生物防治具有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不用担心抗药性的产生的优点。
【分析】1、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②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各种动作。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2.【答案】(1)垂直;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S5;标记物易脱落;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或死亡;标记个体不易再捕到;标记个体部分迁出种群(写出一点即可)
(3)无周期性补水(不补水);36;底泥含水量降低和盐度降低
(4)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动态监测种群数量的消长);适当控制引进树种的规模,扩大种植本地物种
【解析】【解答】 (1)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根据题干信息,不同生物“高低错落”,体现分层现象,说明具有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故填:垂直;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样方面积大小应该选择能调查到的最大物种数量对应的最小样方面积,这样可节省人力物力,因此S5是最佳面积。调查某种运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广的动物数量时运用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为:总数=初捕个数×重捕个数/重捕中被标记数,从公式可知,导致重捕中被标记数偏小的因素都会导致调查数值偏大,故可能的原因有:标记物易脱落;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或死亡;标记个体不易再捕到;标记个体部分迁出种群。
故填:S5;标记物易脱落;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或死亡;标记个体不易再捕到;标记个体部分迁出种群
(3)该实验自变量是探究周期性补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此实验组的处理是进行周期性补水,而对照组的处理是无周期性补水(不补水);由于每个样方内取3个30cm深的沉积柱样土壤底泥,每个沉积柱以5cm间隔进行分样,则取样的数目为30÷5×3×2=36个;补水后秋茄成林,表格中的数据表明在没有补水的条件下,含水量和盐度降低。所以该区红树植物秋茄长势变差的主要原因是底泥含水量降低和盐度降低。
故填:无周期性补水(不补水);36;底泥含水量降低和盐度降低
(4)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传统用的是样方法,与样方法比,遥感影像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动态监测种群数量的消长)。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适当控制引进树种规模,扩大本土树种的种植,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填: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动态监测种群数量的消长);适当控制引进树种的规模,扩大种植本地物种
【分析】1、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 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13.【答案】(1)生态系统;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向生态系统补充能量
(2)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等;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3)
(4)5×108
【解析】【解答】(1) 装入池塘水样、投放大型溞的透明塑料桶中,该桶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光照下培养,使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向生态系统补充能量。
故填: 生态系统 ; 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向生态系统补充能量
(2) 据图分析可知,第4天到第7天期间,C0、C1、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都表现为不断的下降,可能的原因有: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等。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都以藻类为食,且大型溞也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因此两种之间存在捕食与竞争关系。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可能是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故填: 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等 ; 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3)分析图2可知,随着向桶中投放的投放大型溞 密度上升,小型浮游动物数量逐渐下降,而藻类植物个体密度在低密度 大型溞 中先上升后下降,在高密度 大型溞 中下降,说明 大型溞 密度低时,可捕食小型浮游动物和藻类,小型浮游动物减少,藻类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而 大型溞 密度高时,对小型浮游动物及藻类植物的捕食量急剧增大,故而藻类植物个体数量减少。大型溞的塑料桶中的食物网:
故填:
(4) 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统计数据时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统计压线个体,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20个藻类细胞,计数区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藻类细胞20×25=500个,计数区体积为1mm×1mm×0.1mm=0.1mm3=0.1×10-3mL,换算成1mL,则有藻类细胞5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故培养液中藻类细胞的密度为5×108个/mL。
故填: 5×108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14.【答案】(1)直接、间接;整体
(2)红树林的存在提高了珊瑚礁中体长较大的蓝仿石鲈的比例;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
(3)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动态监测种群数量的消长);适当控制引进树种的规模,扩大种植本地物种
【解析】【解答】(1)湿地公园是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湿地公园在抵御合风、调节气候等方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建设理念,考虑了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
(2)①A地区期中体长接近18m的蓝仿石鲈的的比例最高;B地区红树林缺失,现湖中体长接近18m的蓝仿石鲈比例低,但体长为12cm的蓝仿石鲈的比例较高,故红树林的存在提高了珊瑚礁中体长较大的蓝仿石鲈的比例。
②A、B两个地区海草床中仿石体长无显著差异,均以体长2-6cm的占比最高,A地区红树林中的蓝仿石鲈以体长6-8cm的占比最高,A地区珊期准中体长接近18cm的蓝仿石鲈的比例最高,因此推测随个体生长,蓝仿石鲈在不同生境之间的迁移路径是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
(3)遥感影像技术比传统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反映种群数景的变化趋势,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适当控制引进树种规模,扩大本土树种的种植,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农业生产原料、文学艺术创作等。 (2)间接价值: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固氮、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3)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自生: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2)循环: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的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4)整体: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用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15.【答案】(1)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演替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2)20~24;湿地松;林龄较小时,湿地松的平均生产力和连年生产力均高于马尾松
(3)湿地松;湿地松干材、树皮多种矿质养分积累配比大,养分积累量明显高于马尾松,说明湿地松对土壤养分的消耗量大,容易造成土壤贫瘠
【解析】【解答】(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种植马尾松和湿地松进行荒山造林,使群落发生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方式具有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演替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等特点。
(2)由左图可知,马尾松对应曲线在20~24年林龄期间斜度较大,即在这一期间马尾松种群生物量增长最快;由右图可知,林龄较小时,湿地松的平均生产力和连年生产力均高于马尾松,所以植树造林前期湿地松的生长速度较快。
(3)由图可知,湿地松干材、树皮多种矿质养分积累配比大,养分积累量明显高于马尾松,说明湿地松对土壤养分的消耗量大,而干材是人们采伐利用的主要部分,所以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大量种植并采伐湿地松树种容易造成土壤贫瘠。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本质上是一种优势取代。
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等的演替。 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www.21cnjy.com)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