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十一:群落及其演替——(2020—2023)四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有解析)

考点二十一:群落及其演替——(2020—2023)四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有解析)

考点二十一:群落及其演替
——(2020—2023)四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
1.[2022年辽宁高考真题]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2020年山东高考真题]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多选)(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3.[2021年江苏高考真题]某地区积极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等措施,并将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D. 该湿地公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4.[2021年山东高考真题]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5.[2023年江苏高考真题]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 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 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 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6.[2021年河北高考真题]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头/叶) 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7.[2023年浙江高考真题]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8.[2020年江苏高考真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9.[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10.[2023年海南高考真题]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11.[2023年海南高考真题]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12.[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近期开始对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对废渣山治理建议中最合理的是( )
A.放养多种禽畜 B.引入热带速生植物
C.取周边地表土覆盖 D.修筑混凝土护坡
13.[2021年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
A. 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 B. 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 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D. 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14.[2022年天津高考真题]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
(1)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__________(增加/减少),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2可知,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__________(变大/变小)。
(4)已知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_____(正/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是_____(正/倒)金字塔形。
(5)当试验裸石上的演替稳定后,其群落结构应与周围类似石块上已稳定存在的群落结构相似,原因是两者所处的_______________相似。
15.[2023年山东高考真题]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
16.[2022年山东高考真题]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级
1%~20% A
21%~40% B
41%~60% C
61%~80% D
81%~100% E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
17.[2021年湖北高考真题]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样地类型 总个体数量/只 优势类群/科 常见类群数量/科 总类群数量/科
农田 45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6 10
柠条林地 38 蚁科 9 10
杨树林地 51 蚁科 6 7
自然恢复草地 47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11 15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
(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_____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_____(填“好”或“差”)。
(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_____。
18.[2023年重庆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这种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如图1所示。
假设有3种植食性昆虫分别以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主要食物,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互花米草入侵后3种植食性昆虫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
(1)据材料分析,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_____。
(2)图2中,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③以_____ 为食;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昆虫②数量持续降低,直接原因是_____。
(3)物种之间的关系可随环境变化表现为正相互作用(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影响或对双方有利)或负相互作用(如:竞争)。1~N年,芦苇和互花米草种间关系的变化是_____。
(4)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该湿地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有_____(多选)。
A. 互花米草向内陆和海洋两方向扩展
B. 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C. 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均更加复杂
D. 为某些非本地昆虫提供生态位
E.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参考答案
1.答案:CD
解析:A、从图中可知,不同的月份,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故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正确;B、从3月到9月优势种①数量发生变化,其生物因素可能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3月和9月)较高,而6月的物种丰富度较低,说明可能是温度和光照变化影响的结果,C错误;D、该生态系统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中不仅只包括底栖硅藻,还有其它的生产者,D错误。
故选:CD。
2.答案:AB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无瓣海桑种群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该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若外来植物的适应性很强,则其可能会取代本地植物,所以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D正确。
3.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该湿地公园具有旅游观赏和对生态系统调节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故选D。
4.答案:A
解析: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
5.答案:A
解析:A、a为植物,b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但不能证明c以a为食,是否存在生态位重叠无法判断,A错误; B、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a、b)固定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但不能循环,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 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D、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也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由单作转为邻作,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所占比例不同,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烟粉虱成虫数量发生变化,但其空间分布类型仍为集群分布,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两种模式下,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C正确;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7.答案:B
解析:竹笋明显长高属于生物个体生长,A错误;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群落中物种组成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演替,B正确;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没有物种替代和群落类型替代,C错误;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属于种群数量波动,D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原因是大多蜻蜓目昆虫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B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况,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的有关知识。由题图可知,甲、乙在午夜时均上浮,中午时均下沉,说明甲、乙都有避光性,A项错误;位于浅海的甲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而乙位于深海,故乙不太可能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项错误;乙是一个种群,故乙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甲、乙在不同时间段在该海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此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种间竞争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采伐迹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生长较高,群落结构较复杂,更能充分利用阳光,B正确。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群落的组分更多,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的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结构更复杂,植物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更激烈,种间竞争增强,D错误。
11.答案:D
解析:A、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正确; C、据表可知,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分布的海草种类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C正确; D、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D错误。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AB、由于当地的土壤结构被破坏,不适宜植被生长,热带速生植物不能适应当时气候和土壤条件,且当地的植被不能为多种禽畜提供食物,无法形成稳定复杂的食物网,不利于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AB不符合题意;C、矿区生态修复首先是要复绿,而复绿的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土壤微生物、土壤小动物和植物根系共同具有改良土壤的重要作用,因此取周边地表土覆盖,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C符合题意;D、修筑混凝土护坡不利于植被生长,不利于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答案:A
解析:A、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
B、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
C、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故选A。
14.答案:(1)初生演替
(2)增加
(3)变小
(4)倒;正
(5)环境条件
解析:(1)根据起始条件可将群落演替类型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在灭菌后的裸石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2)
(3)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从演替初期到演替稳定,优势种A的数量逐渐减少,推测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变小。
(4)由题中信息可知,自养类群可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
自养类群演替达到稳定时个体数量较少,而异养类群演替达到稳定时个体数量较多,所以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自养类群、异养类群的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
(5)当试验裸石上的演替稳定后,其群落结构应与周围类似石块上已稳定存在的群落结构相似,可以推测两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似。
15.答案:(1)时间短,速度较快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不能确定;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故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
(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1)退耕农田自然演替是在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相比,其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较缓慢。
(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图中纵坐标为相对多度,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6、(1)答案:E;种群密度小;分布范围广泛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特点及结构。优势种的数量一般比较多,分布比较广泛,每个样方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甲的频度最可能是E级;该频度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但每个样方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说明其种群密度小,分布范围广泛。
(2)答案:200
解析:由题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故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
(3)答案:ABCD
解析: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其在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间的关系,A、B、C、D项符合题意。
(4)答案: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17、(1)答案:自然恢复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表可知,自然恢复草地的总类群数是15,因此物种丰富度最高,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自然恢复草地节肢动物更多。
(2)答案:水、无机盐(矿质营养)
解析:农田与其他退耕还林样地相比,人们会在农田中灌溉和施肥,从而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因此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农田优势类群更多的原因是水和无机盐。
(3)答案:好
解析:据表分析可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分别为10和7,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为15,由此可知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好。
(4)答案: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
解析:据图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甲植物,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且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因此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
18.答案:(1)盐
(2)碱蓬;昆虫②的食物芦苇种群数量降低
(3)正相互作用转为负相互作用
(4)ADE
解析:(1)结合题干“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推测,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
(2)结合题干“昆虫数量变化能够反映所食植物种群数量变化”,且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图2中,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③以碱蓬为食(图1中③的数量一直在减少);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昆虫②数量持续降低,直接原因是昆虫②的食物芦苇种群数量降低。
(3)结合题干“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可知,一开始,互花米草的入侵有利于芦苇数量的增加,过了5年之后,互花米草的数量仍在增加而芦苇的数量在减少,故1~N年,芦苇和互花米草种间关系的变化是正相互作用转为负相互作用。
(4)A、结合图2可知,互花米草对陆地和海水的适应性均较好,数量均能较多的增加,互花米草可以向内陆和海洋两方向扩展,A正确;BCE、由于互花米草的入侵,导致碱蓬数量减少,芦苇在入侵五年后数量也在减少,故群落内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的多少)呈下降趋势,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变得更为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BC错误,E正确;D、互花米草属于外来物种,使得以其为食的昆虫①数量增多,为其提供生态位,D正确。
故选ADE。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