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
生物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钙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钙不仅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还对许多参与细胞代谢的酶具有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钙是人体必需的大量元素
B. 钙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均为离子
C. 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D. 缺钙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骨质疏松、抽搐、代谢紊乱
2.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但活跃的线粒体容易受到损伤,线粒体通过分裂可将受损部分与它的健康部分分离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分裂可以发生在细胞分裂时
B. 细胞分裂时核DNA与线粒体DNA均会复制
C. 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通过有氧呼吸供能
D. 线粒体内膜的面积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外膜
3. 同尾酶是一类识别不同核苷酸序列但切割后产生相同黏性末端的限制酶,依靠同尾酶的这种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的DNA片段进行灵活重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产生限制酶的生物大多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 限制酶能识别DNA和RNA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 限制酶可为磷酸二酯键水解提供所需活化能
D. 同尾酶是一类限制酶,每种限制酶都存在其同尾酶
4. 下图表示某真核生物细胞内影响基因表达的3种不同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可表示为
B. 图中3种途径以不同方式影响转录过程,从而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
C. DNA甲基化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的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D. 由shRNA形成siRNA主要破坏了氢键,siRNA与mRNA有互补序列
5. 科研人员发现多巴胺(DA)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膜上具有DA的两种受体D1受体和D2受体。下表为科研人员进行的实验处理及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 胰岛素浓度
1 胰岛B细胞+基础浓度葡萄糖溶液(2.8G) 20.63±1.96
2 胰岛B细胞+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 81.15±6.35
3 胰岛B细胞+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DA 39.21±3.03
4 胰岛B细胞+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D1受体激动剂 72.39±6.87
5 胰岛B细胞+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D2受体激动剂 42.79±5.21
注:激动剂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受体发挥功能的物质。
A.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DA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与膜上的哪种受体有关
B. 1、2组均为对照组,二者对照还可说明高浓度葡萄糖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C. 若将5组的D2受体激动剂换为D2受体阻断剂,预测实验结果应与3组接近
D. 胰岛B细胞表面除DA受体外,还存在葡萄糖受体和其他神经递质的受体
6. 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可以反映物种对环境适应状况或对资源利用的维度。我国北方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对放牧扰动较为敏感,下表为不同放牧强度下该生态系统部分植物的生态位宽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物种 生态位宽度
对照(CK) 轻度放牧(LG) 中度放牧(MG) 重度放牧(HG)
短花针茅 0.85 0.86 0.73 0.73
银灰旋花 0.61 0.70 0.42 0.37
无芒隐子草 0.60 0.80 0.62 0.70
糙隐子草 0.46 0.55 - -
冷蒿 0.72 0.49 0.46 -
羊草 0.68 - - -
A.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该物种在资源竞争中通常越不具有优势
B. 适度放牧使某些植物生态位宽度增加,有可能会使优势种发生变化
C. 过度放牧会使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 据表推测放牧的牲畜可能较为喜食羊草,而不喜食无芒隐子草
7. 人类红绿色盲由连锁的两对基因——编码红、绿色觉的基因决定,通常X染色体上有一个红色觉基因和一个或多个绿色觉基因,表达异常会出现色盲症状。只有完整的红色觉基因和距离红色觉基因最近的绿色觉基因才能在视网膜中表达,二者可能发生片段交换形成嵌合基因,从而影响色觉(如图);经调查发现,红绿色盲的后代很少出现红色盲、绿色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红绿色盲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B. 减数分裂过程中红色觉基因和绿色觉基因的交换率很低
C. 具有图中①染色体的男性,一定表现为绿色盲
D. 具有图中②染色体的女性,一定表现为红色盲
8. 某种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为免疫活性物质,b为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可由辅助性T细胞直接识别体液中病毒后分泌
B. 细胞b可特异性识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使其凋亡
C. 图示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了免疫防御功能
D. 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
9.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森林中植物具有垂直结构,草原中的植物不存在垂直结构
B. 动物的迁徙和冬眠会导致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季节性变化
C. 温度是导致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发生变化的唯一决定因素
D. 草原植物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镶嵌分布,森林则没有
10. 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并计划用此装置继续探究乳酸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溶液X若是澄清石灰水,两个装置中溶液X变浑浊的速度不同
B. 待酵母菌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后,方可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生成
C. 若仅探究乳酸菌的呼吸方式,可将盛放溶液X的试管去除,精简装置
D. 若改为乳酸菌,其他条件不变,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氧气是否抑制乳酸菌的细胞呼吸
11. 四倍体大蒜的产量比二倍体大蒜高许多,科研人员欲通过实验寻找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适温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设置一系列零下低温条件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加倍
B. 低温处理后用卡诺氏液固定,然后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 观察对象为根尖分生区细胞,对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中期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统计
D. 低温主要影响有丝分裂后期,抑制纺锤体将染色体牵拉至细胞两极
12. 下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图,其中①~⑤表示不同过程。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技术都打破了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B. 两技术分别体现了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C. 图中②过程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常用PEG诱导
D.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无需进行①③过程是其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唯一区别
13. 我国古代最早酿造葡萄酒采用的是将葡萄破碎成浆的自然发酵酿酒法,后来出现了向葡萄汁中加入“曲蘖”的酿造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于自然发酵酿酒法的葡萄可先去皮,有利于破碎成浆
B. 葡萄汁中加入的“曲蘖”含有酵母菌,可加快酒精发酵
C. 酿造葡萄酒需使用密闭性较好的容器,定期打开盖子放气
D. 若发酵产物变酸,可能是容器密闭不严,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14. 下列关于某些病毒和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仙台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与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
B. 结核分枝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既可诱发体液免疫,又可诱发细胞免疫
C. 精原细胞依靠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依靠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
D.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是一类特殊的原核细胞
15. 下图为利用ES细胞(胚胎干细胞)克隆优质大白猪品种的操作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较于体细胞核移植,图示克隆过程难度更高
B. 依据ES细胞对营养的需求配制合成培养基后即可培养细胞
C. 图中细胞融合形成的重构胚可直接用于胚胎移植
D. 受体的子宫不会对移植的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鸭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某种鸭的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灰色相应的色素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相应的色素合成,两种色素都存在时羽色表现为褐色,都没有则表现为白色。选取一对褐色鸭交配,结果如下(不考虑ZW同源区段,ZBW、ZbW视为纯合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羽色的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B. F1中褐色雄鸭与褐色雌鸭均有两种不同的基因型
C. F1的6种表型中均有纯合子,纯合子在F1占比为3/8
D. 欲根据羽色区分子代的性别,只能选纯合褐色雌鸭和白色雄鸭杂交
17. 我国早在公元13世纪末的《农桑辑要》中已有棉花打顶和打旁心的记载;在1765年的《御题棉花图》中描绘有“摘尖”专题的图示,此后逐步发展为成套的棉花整枝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打顶”原理是去除棉花的顶端优势,提高其结果数
B. “打旁心”摘除侧枝顶部的芽,不利于侧枝上的分枝生长
C. 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D. 棉花整枝可抑制营养器官过度生长,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
18. 正常情况下,肠道干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肠上皮细胞在向末端迁移的过程中会逐渐远离血液供应,导致末端细胞缺氧凋亡,肠上皮细胞增殖和死亡的平衡决定了肠绒毛长度。肠绒毛长度增加常引发肠肿瘤,果糖的过量摄入也易引发肠肿瘤。为研究肠肿瘤发生的机理,科研人员利用肠上皮细胞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HIF-1α是细胞缺氧适应的关键转录因子,PKM2是丙酮酸激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缺氧导致的细胞凋亡是环境改变导致的,与遗传机制无关
B. 肿瘤的发生与细胞中原癌基因突变、相应蛋白质失活有关
C. 果糖使细胞中HIF-1α表达增强,从而适应缺氧环境不易凋亡
D. 果糖可能抑制了PKM2活性,从而减弱PKM2对HIF-1α表达的抑制
19. 猪笼草大多笼口光滑并能分泌蜜露诱捕昆虫,但高山地带的一些猪笼草边沿粗糙利于树鼩、鸟类等在笼内排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猪笼草分泌蜜露吸引昆虫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
B. 猪笼草具有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作用
C. 猪笼草既能吸收土壤中含氮有机物,又能利用动物排泄物中的含氮有机物
D. 上述两种猪笼草具有不同的特征,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20.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所用的无菌技术,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菌技术可防止杂菌污染,还可有效避免操作者被感染
B. 灭菌较消毒更为彻底,可杀死包括芽孢和孢子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C. 强烈的理化方法处理某些物品会影响其活性或成分时,通常对这些物品进行消毒
D. 灭菌的常用方法包括湿热灭菌、干热灭菌以及化学药物灭菌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龙须菜是一种生长在潮间带大型经济红藻,盐度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受潮间带环境的影响,龙须菜需要经历周期性的低潮失水变化,此时暴雨天气会使藻体面临低盐胁迫。科研人员选择龙须菜981(Wt)和龙须菜绿色突变体(Gr)在低盐条件下培养,测定其光合速率和NPQ(热散耗水平),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NPQ可反映龙须菜的___________强度,因为___________。
(2)根据上图实验结果分析,两种龙须菜在低盐胁迫下生长更好的是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龙须莱光合速率不同的原因,科研人员对其细胞中的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和比较。取样研磨时,为保护光合色素可加入___________。分离色素常用___________法,预计Gr比Wt的第____________(由上到下)条色素带更宽,因此呈现绿色。
22. 为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在环境中残留的危害,科研人员将生长良好、生理状况一致的成年蟾蜍均分为若干组,每天定时将等量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溶液或蒸馏水喷洒对应组蟾蜍体表,分别取不同喷洒天数的蟾蜍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图1),测定并记录蟾蜍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得到图2所示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可看作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___,该实验中制备好的标本需置于任氏液(两栖动物的生理盐水)中,任氏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根据图2实验结果分析,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蟾蜍坐骨神经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__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草甘膦处理时间越长,蟾蜍坐骨神经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越慢”,你是否支持他的观点 ,理由是____________。
(3)刺激电极对坐骨神经施加适宜强度的刺激会使其产生兴奋,该过程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还发现,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蟾蜍神经动作电位峰值逐渐降低,推测草甘膦很可能抑制细胞膜上____________的功能,使Na+内流减少,从而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2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淇河湿地面临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为保护与修复淇河生态系统,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并设计了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湿地沿岸的村庄会将富含有机物的生活污水排入淇河,导致河流中一些微生物增多,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较多的N、P等无机盐,会导致藻类的数量____,水中溶氧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____过程。科研人员在调查流经该生态系统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时,除调查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外,还需调查____及未利用的能量。
(3)为改善淇河湿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生态缓冲塘以净化水质,其中湿地植物需选择多种当地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科研人员欲进一步比较不同种类植物净化水质的效果,请简述实验思路:____(提示:建立生态缓冲塘、测水质)。
24. 褐飞虱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并在水稻上产卵,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科研人员发现了具有褐飞虱抗性P品系,将其与野生型(无褐飞虱抗性)水稻杂交,所得F1全部具有抗性。为进一步对抗性基因定位,首先按照图1所示流程进行了杂交。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褐飞虱卵的密度可用_______________法,褐飞虱与水稻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
(2)图1中的“▲”表示进行某种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过程Ⅱ不断自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已知单体(某对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称为单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为确定褐飞虱抗性基因是否位于6号染色体,可用野生型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与BC4F4杂交,所得F1再自交。若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抗性基因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若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抗性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
(4)确定抗性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后,为进一步定位抗性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的位置,科研人员选取部分个体对6号染色体的DNA片段进行分析,得到图2所示结果。请据此结果判断,褐飞虱抗性基因应位于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片段。图中BC4F4的多个个体中出现灰色片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注:灰色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该DNA片段部分来自野生型,部分来自P品系。S代表无褐飞虱抗性,R代表有褐飞虱抗性。
25. 淀粉液化是淀粉加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工艺,传统的方法是加入外源耐高温α淀粉酶,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现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地衣芽孢杆菌的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转入马铃薯,直接获得含有耐高温α淀粉酶的淀粉类原料,从而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具有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的地衣芽孢杆菌,可将菌种接种至富含淀粉的LB培养基,在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向培养基表面滴加碘液,选取_________较大的菌落。
(2)图1为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请根据图中给出的部分碱基序列设计PCR扩增该基因的引物,引物序列为_________(标明3'端和5'端)。除引物、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等,PCR的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其作用是_________。
(3)将目的基因导入马铃薯可用农杆菌转化法,图2为构建表达载体所用Ti质粒,根据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组成分析,“X”应为_____________。bar和AmpR的模板链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目的基因应插入Ti质粒的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
生物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钙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钙不仅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还对许多参与细胞代谢的酶具有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钙是人体必需的大量元素
B. 钙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均为离子
C. 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D. 缺钙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骨质疏松、抽搐、代谢紊乱
【答案】B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钙是参与组成人体细胞的大量元素,A正确;
B、钙在人体中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少数以离子形式存在,B错误;
C、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C正确;
D、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钙参与骨骼的形成,因此缺钙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骨质疏松、抽搐、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B。
2.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但活跃的线粒体容易受到损伤,线粒体通过分裂可将受损部分与它的健康部分分离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分裂可以发生在细胞分裂时
B. 细胞分裂时核DNA与线粒体DNA均会复制
C. 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通过有氧呼吸供能
D. 线粒体内膜的面积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外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详解】A、细胞分裂时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活跃的线粒体容易受到损伤,线粒体通过分裂可将受损部分与它的健康部分分离开,因此线粒体分裂可以发生在细胞分裂时,A正确;
B、线粒体含少量的DNA、RNA,线粒体在增殖过程中有DNA分子复制,因此细胞分裂时核DNA与线粒体DNA均会复制,B正确;
C、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也能通过有氧呼吸供能,比如好氧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线粒体内膜使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增大了内膜面积,且内膜上附着有与细胞呼吸第三阶段有关的酶,因此线粒体内膜的面积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外膜,D正确。
故选C。
3. 同尾酶是一类识别不同核苷酸序列但切割后产生相同黏性末端的限制酶,依靠同尾酶的这种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的DNA片段进行灵活重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产生限制酶的生物大多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 限制酶能识别DNA和RNA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 限制酶可为磷酸二酯键水解提供所需活化能
D. 同尾酶是一类限制酶,每种限制酶都存在其同尾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限制酶切割产生的末端有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
【详解】A、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得到,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正确;
B、限制酶识别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B错误;
C、限制酶起催化作用,作用机理为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但不提供能量,C错误;
D、DNA分子经限制酶切割后可形成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产生平末端的限制酶不存在同尾酶,D错误。
故选A。
4. 下图表示某真核生物细胞内影响基因表达的3种不同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可表示为
B. 图中3种途径以不同方式影响转录过程,从而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
C. DNA甲基化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的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D. 由shRNA形成siRNA主要破坏了氢键,siRNA与mRNA有互补序列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 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详解】A、该生物为真核生物,遗传物质为DNA,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包括DNA复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合成RNA,以mRNA为模板翻译蛋白质,A正确;
B、由图可知,途径1通过DNA甲基化抑制基因转录进而调控基因表达,途径2通过形成复合体与mRNA结合抑制翻译,进而调控基因表达,途径2通过组蛋白修饰影响基因转录进而影响基因表达,B错误;
C、DNA甲基化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可以遗传给后代,C错误;
D、由图可知,shRNA被切割为更小的RNA片段形成siRNA,主要破坏的是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A。
5. 科研人员发现多巴胺(DA)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膜上具有DA的两种受体D1受体和D2受体。下表为科研人员进行的实验处理及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 胰岛素浓度
1 胰岛B细胞+基础浓度葡萄糖溶液(2.8G) 20.63±1.96
2 胰岛B细胞+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 81.15±6.35
3 胰岛B细胞+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DA 39.21±3.03
4 胰岛B细胞+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D1受体激动剂 72.39±6.87
5 胰岛B细胞+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D2受体激动剂 42.79±5.21
注:激动剂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使受体发挥功能的物质。
A.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DA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与膜上的哪种受体有关
B. 1、2组均为对照组,二者对照还可说明高浓度葡萄糖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C. 若将5组的D2受体激动剂换为D2受体阻断剂,预测实验结果应与3组接近
D. 胰岛B细胞表面除DA受体外,还存在葡萄糖受体和其他神经递质的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B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是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
【详解】A、多巴胺(DA)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膜上具有DA的两种受体D1受体和D2受体,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目的是研究DA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与膜上的哪种受体有关,A正确;
B、根据题干表格分析,1、2组均为对照组,3、4、5为实验组,1和2之间可以互相对照,说明高浓度葡萄糖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B正确;
C、DA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与DA的D2受体结合有关,因此若采用D2受体阻断剂进行实验,胰岛素分泌不会被抑制,胰岛素分泌量与组2相近,与组3有一定的差异,C错误;
D、考虑体液调节,胰岛B细胞的调节受到葡萄糖浓度的影响,其表面存在葡萄糖受体;考虑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其表面存在其他神经递质的受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往往需要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协调配合,D正确。
故选C。
6. 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可以反映物种对环境适应状况或对资源利用的维度。我国北方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对放牧扰动较为敏感,下表为不同放牧强度下该生态系统部分植物的生态位宽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物种 生态位宽度
对照(CK) 轻度放牧(LG) 中度放牧(MG) 重度放牧(HG)
短花针茅 0.85 0.86 0.73 0.73
银灰旋花 0.61 0.70 0.42 0.37
无芒隐子草 0.60 0.80 0.62 0.70
糙隐子草 0.46 0.55 - -
冷蒿 0.72 0.49 0.46 -
羊草 0.68 - - -
A. 一个物种生态位宽度越大,该物种在资源竞争中通常越不具有优势
B. 适度放牧使某些植物生态位宽度增加,有可能会使优势种发生变化
C. 过度放牧会使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 据表推测放牧的牲畜可能较为喜食羊草,而不喜食无芒隐子草
【答案】A
【解析】
【分析】优势物种是指群落中数量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活影响很大的一些物种。生态位是传统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指在生态系统里,每一个物种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
【详解】A、生态位宽度可以反映物种对环境适应状况或对资源利用的维度,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该物种在资源竞争中通常越具有优势,A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轻度放牧时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增加,因此适度放牧使某些植物生态位宽度增加,有可能会使优势种发生变化,B正确;
C、由表格数据可知,过度放牧会使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正确;
D、随着放牧程度增加,羊草优先消失,而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增加,说明放牧的牲畜可能较为喜食羊草,而不喜食无芒隐子草,D正确。
故选A。
7. 人类红绿色盲由连锁的两对基因——编码红、绿色觉的基因决定,通常X染色体上有一个红色觉基因和一个或多个绿色觉基因,表达异常会出现色盲症状。只有完整的红色觉基因和距离红色觉基因最近的绿色觉基因才能在视网膜中表达,二者可能发生片段交换形成嵌合基因,从而影响色觉(如图);经调查发现,红绿色盲的后代很少出现红色盲、绿色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红绿色盲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B. 减数分裂过程中红色觉基因和绿色觉基因的交换率很低
C. 具有图中①染色体的男性,一定表现为绿色盲
D. 具有图中②染色体的女性,一定表现为红色盲
【答案】D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又总是和性别相关,如色盲;血友病佝偻病等。
【详解】A、类红绿色盲性状的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与性别相关联,A正确;
B、变异的频率较低,推测数分裂过程中红色觉基因和绿色觉基因的交换率很低,B正确;
C、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和Y,只有完整的红色觉基因和距离红色觉基因最近的绿色觉基因才能在视网膜中表达,具有图中①染色体的男性,没有完整的红色觉基因,一定表现为绿色盲,C正确;
D、女性的性染色体是2条X染色体,具有图中②染色体的女性,如果另一条染色体上色觉基因正常,没有交换,那么可能表现为正常,D错误。
故选D。
8. 某种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为免疫活性物质,b为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可由辅助性T细胞直接识别体液中病毒后分泌
B. 细胞b可特异性识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使其凋亡
C. 图示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了免疫防御功能
D. 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该图是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称为靶细胞,a为细胞因子,b为细胞毒性T细胞。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物质a为细胞因子,当病毒侵入机体时,一些病毒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A错误;
B、细胞b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使其凋亡,并释放抗原,B正确;
C、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图示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了免疫防御功能,C正确;
D、在初次免疫中,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在二次免疫中,记忆T细胞比细胞毒性T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D正确。
故选A。
9.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森林中的植物具有垂直结构,草原中的植物不存在垂直结构
B. 动物的迁徙和冬眠会导致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季节性变化
C. 温度是导致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发生变化的唯一决定因素
D. 草原植物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明显的镶嵌分布,森林则没有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水平方向上植物常呈镶嵌分布,不是均匀分布。
【详解】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具有的特征,因此草原也存在垂直结构,A错误;
B、动物的迁徙和冬眠会导致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季节性变化,B正确;
C、温度、水分、阳光都是影响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发生变化的因素,C错误;
D、森林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因此森林在水平方向上叶存在明显的镶嵌分布,D错误。
故选B。
10. 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并计划用此装置继续探究乳酸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溶液X若是澄清石灰水,两个装置中溶液X变浑浊的速度不同
B. 待酵母菌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后,方可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生成
C. 若仅探究乳酸菌的呼吸方式,可将盛放溶液X的试管去除,精简装置
D. 若改为乳酸菌,其他条件不变,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氧气是否抑制乳酸菌的细胞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溶液X若是澄清石灰水,两个装置中溶液X变浑浊的速度相同,虽然前一装置有油脂层隔绝氧气,但两个装置都是密封装置,氧气含量几乎相等,A错误;
B、待酵母菌耗尽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后,方可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生成,避免葡萄糖与重铬酸钾发生反应影响实验效果,B正确;
C、若仅探究乳酸菌的呼吸方式,可将盛放溶液X的试管去除,只检测是否有酒精产生即可,精简装置,C正确;
D、若改为乳酸菌,其他条件不变,由于乳酸发酵产物为乳酸,不产生CO2,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氧气是否抑制乳酸菌的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A
11. 四倍体大蒜的产量比二倍体大蒜高许多,科研人员欲通过实验寻找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适温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设置一系列零下低温条件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加倍
B. 低温处理后用卡诺氏液固定,然后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 观察对象为根尖分生区细胞,对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中期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统计
D. 低温主要影响有丝分裂后期,抑制纺锤体将染色体牵拉至细胞两极
【答案】B
【解析】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冲洗→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甲紫溶液(染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该实验可设置一系列零上低温条件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加倍,零下低温冻伤根尖,A错误;
B、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基本过程为:低温诱导→卡诺试液固定→95%酒精冲洗→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正确;
C、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清晰结构稳定,因此观察对象为根尖分生区细胞,但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在后期,C错误;
D、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低温主要影响有丝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B。
12. 下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图,其中①~⑤表示不同过程。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技术都打破了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B. 两技术分别体现了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C. 图中②过程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常用PEG诱导
D.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无需进行①③过程是其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唯一区别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电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PEG)、生物法(灭活的病毒)等;
(3)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打破了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新品种培育等的重要手段;
(4)最主要的用途:制备单克隆抗体。
【详解】A、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克全能性,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A正确;
B、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未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图中②是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C错误;
D、植物体细胞杂交需获得完整植株,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到的是杂交细胞,D错误。
故选A。
13. 我国古代最早酿造葡萄酒采用的是将葡萄破碎成浆的自然发酵酿酒法,后来出现了向葡萄汁中加入“曲蘖”的酿造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于自然发酵酿酒法的葡萄可先去皮,有利于破碎成浆
B. 葡萄汁中加入的“曲蘖”含有酵母菌,可加快酒精发酵
C. 酿造葡萄酒需使用密闭性较好的容器,定期打开盖子放气
D. 若发酵产物变酸,可能是容器密闭不严,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果酒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2)灭菌: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详解】A、用于自然发酵酿酒法的葡萄不能去皮,因为皮上有野生型酵母菌,A错误;
B、葡萄汁中加入的“曲蘖”含有酵母菌,可加快酒精发酵,B正确;
C、酿造葡萄酒需使用密闭性较好的容器,但不能打开盖子放气,防止杂菌污染,C错误;
D、酒变酸,可能是容器密闭不严醋酸菌进行了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关于某些病毒和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仙台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与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
B. 结核分枝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既可诱发体液免疫,又可诱发细胞免疫
C. 精原细胞依靠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依靠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
D.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是一类特殊的原核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详解】A、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互相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A正确;
B、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在侵染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其扩散,当进入细胞内时,会引起T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引发细胞免疫,B正确;
C、精原细胞依靠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依靠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C正确;
D、未成熟的红细胞中存在细胞核和细胞器,在成熟的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器逐渐消失,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仍是真核细胞,D错误。
故选D。
15. 下图为利用ES细胞(胚胎干细胞)克隆优质大白猪品种的操作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较于体细胞核移植,图示克隆过程难度更高
B. 依据ES细胞对营养的需求配制合成培养基后即可培养细胞
C. 图中细胞融合形成的重构胚可直接用于胚胎移植
D. 受体的子宫不会对移植的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它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它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详解】A、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要高于ES细胞克隆,A错误;
B、ES细胞的培养需要特定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配制合成培养基后即可培养细胞,B正确;
C、重构胚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和筛选后才能用于胚胎移植,C错误;
D、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可能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鸭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某种鸭的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灰色相应的色素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相应的色素合成,两种色素都存在时羽色表现为褐色,都没有则表现为白色。选取一对褐色鸭交配,结果如下(不考虑ZW同源区段,ZBW、ZbW视为纯合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羽色的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B. F1中褐色雄鸭与褐色雌鸭均有两种不同的基因型
C. F1的6种表型中均有纯合子,纯合子在F1占比为3/8
D. 欲根据羽色区分子代的性别,只能选纯合褐色雌鸭和白色雄鸭杂交
【答案】AC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一对褐色鸭交配后,F1雄鸭有两种表现型褐色:黄色=3:1,雌鸭有4种表现型褐色:灰色:黄色:白色=3:3:1:1,可判断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A正确;
B、F1代中,褐色雄鸭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A_ZBZB和A_ZBZb,褐色雌鸭的基因型有两种,分别是A_ZBW,B错误;
C、F1的6种表型中均有纯合子,纯合子在F1占比为1/2×3/4=3/8,C正确;
D、欲根据羽色区分子代性别,可以选择纯合褐色雌鸭和白色雄鸭杂交,也可以选择纯合黄色雌鸭和灰色雄鸭杂交,D错误。
故选AC。
17. 我国早在公元13世纪末的《农桑辑要》中已有棉花打顶和打旁心的记载;在1765年的《御题棉花图》中描绘有“摘尖”专题的图示,此后逐步发展为成套的棉花整枝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打顶”的原理是去除棉花的顶端优势,提高其结果数
B. “打旁心”摘除侧枝顶部的芽,不利于侧枝上的分枝生长
C. 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D. 棉花整枝可抑制营养器官过度生长,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对生长素浓度又比较敏感,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而且距离顶芽越近的侧芽抑制越显著。
【详解】A、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所以“打顶”的原理是去除棉花的顶端优势,提高其结果数,A正确;
B、“打旁心”摘除侧枝顶部的芽,可以解除侧枝顶部的芽对侧枝上的分枝生长的抑制作用,所以“打旁心”摘除侧枝顶部的芽,利于侧枝上的分枝生长,B错误;
C、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对生长素浓度又比较敏感,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所以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正确;
D、棉花整枝可抑制营养器官过度生长,合理分配营养,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D正确。
故选B。
18. 正常情况下,肠道干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肠上皮细胞在向末端迁移的过程中会逐渐远离血液供应,导致末端细胞缺氧凋亡,肠上皮细胞增殖和死亡的平衡决定了肠绒毛长度。肠绒毛长度增加常引发肠肿瘤,果糖的过量摄入也易引发肠肿瘤。为研究肠肿瘤发生的机理,科研人员利用肠上皮细胞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HIF-1α是细胞缺氧适应的关键转录因子,PKM2是丙酮酸激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缺氧导致的细胞凋亡是环境改变导致的,与遗传机制无关
B. 肿瘤的发生与细胞中原癌基因突变、相应蛋白质失活有关
C. 果糖使细胞中HIF-1α表达增强,从而适应缺氧环境不易凋亡
D. 果糖可能抑制了PKM2活性,从而减弱PKM2对HIF-1α表达的抑制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详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A错误;
B、由题意可知,肿瘤的发生与细胞中原癌基因突变、相应蛋白质失活有关,B正确;
C、由图可知,在缓冲液中,添加果糖组HIF-1α相对表达量远远高于不添加果糖组,因此果糖使细胞中HIF-1α表达增强,从而适应缺氧环境不易凋亡,C正确;
D、在PKM2中,HIF-1α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说明PKM2可以抑制HIF-1α的表达,而果糖可能抑制了PKM2活性,从而减弱PKM2对HIF-1α表达的抑制,D正确。
故选BCD。
19. 猪笼草大多笼口光滑并能分泌蜜露诱捕昆虫,但高山地带的一些猪笼草边沿粗糙利于树鼩、鸟类等在笼内排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猪笼草分泌蜜露吸引昆虫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
B. 猪笼草具有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作用
C. 猪笼草既能吸收土壤中含氮有机物,又能利用动物排泄物中的含氮有机物
D. 上述两种猪笼草具有不同的特征,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
(1)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3)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详解】A、猪笼草分泌蜜露吸引昆虫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A正确;
B、猪笼草可以捕食昆虫,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具有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作用,B正确;
C、猪笼草既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的有机物,能够分解利用树鼩、鸟类的排泄物,即可以作为分解者利用用动物排泄物中的含氮有机物,C错误;
D、上述两种猪笼草具有不同的特征,属于两个物种,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正确。
故选ABD。
20.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所用的无菌技术,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菌技术可防止杂菌污染,还可有效避免操作者被感染
B. 灭菌较消毒更为彻底,可杀死包括芽孢和孢子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C. 强烈的理化方法处理某些物品会影响其活性或成分时,通常对这些物品进行消毒
D. 灭菌的常用方法包括湿热灭菌、干热灭菌以及化学药物灭菌
【答案】AB
【解析】
【分析】1、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2、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
【详解】A、无菌技术的核心就是防止杂菌污染,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A正确;
B、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的过程,灭菌较消毒更为彻底,B正确;
C、强烈的理化方法处理某些物品会影响其活性或成分时,通常对这些物品进行灭菌,C错误;
D、灭菌的常用方法包括湿热灭菌、干热灭菌以及灼烧灭菌,化学药物为消毒方法,D错误。
故选AB。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龙须菜是一种生长在潮间带的大型经济红藻,盐度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受潮间带环境的影响,龙须菜需要经历周期性的低潮失水变化,此时暴雨天气会使藻体面临低盐胁迫。科研人员选择龙须菜981(Wt)和龙须菜绿色突变体(Gr)在低盐条件下培养,测定其光合速率和NPQ(热散耗水平),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NPQ可反映龙须菜的___________强度,因为___________。
(2)根据上图实验结果分析,两种龙须菜在低盐胁迫下生长更好的是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龙须莱光合速率不同的原因,科研人员对其细胞中的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和比较。取样研磨时,为保护光合色素可加入___________。分离色素常用___________法,预计Gr比Wt的第____________(由上到下)条色素带更宽,因此呈现绿色。
【答案】(1) ①. 呼吸作用 ②. 热散耗水平越高说明散热量越大,散失的热量来自呼吸作用,因而说明该类型的呼吸强度越高
(2) ①. 龙须菜绿色突变体 ②. 龙须菜绿色突变体的光合速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大,且其呼吸强度较龙须菜981弱
(3) ①. 碳酸钙 ②. 纸层析 ③. 第三、四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小问1详解】
测定NPQ可反映龙须菜的细胞呼吸强度,因为热散耗水平越高说明散热量越大,同时说明该类型的呼吸散热量越大,意味着呼吸强度越高;
【小问2详解】
题图显示在低盐胁迫条件下,龙须菜绿色突变体的光合速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大,且其呼吸强度较龙须菜981弱,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两种龙须菜在低盐胁迫下生长更好的是龙须菜绿色突变体;
【小问3详解】
为进一步探究两种龙须菜光合速率不同的原因,科研人员对其细胞中的色素进行了提取、分离和比较。取样研磨时,需加入无水乙醇使色素溶解于其中,从而提取色素,为保护色素,在研磨的过程中加入碳酸钙,而后通过纸层析法分离色素,龙须菜绿色突变体可能是因为叶绿素含量较高而导致光合速率大于龙须菜981,故预计Gr比Wt的叶绿素含量更高,即从上到下第三条、第四条色素带,因此呈现绿色。
22. 为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在环境中残留的危害,科研人员将生长良好、生理状况一致的成年蟾蜍均分为若干组,每天定时将等量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溶液或蒸馏水喷洒对应组蟾蜍体表,分别取不同喷洒天数的蟾蜍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图1),测定并记录蟾蜍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得到图2所示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可看作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___,该实验中制备好的标本需置于任氏液(两栖动物的生理盐水)中,任氏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根据图2实验结果分析,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蟾蜍坐骨神经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__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草甘膦处理时间越长,蟾蜍坐骨神经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越慢”,你是否支持他的观点 ,理由是____________。
(3)刺激电极对坐骨神经施加适宜强度的刺激会使其产生兴奋,该过程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还发现,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蟾蜍神经动作电位峰值逐渐降低,推测草甘膦很可能抑制细胞膜上____________的功能,使Na+内流减少,从而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1) ①. 效应器 ②. 维持标本的生活状态
(2) ①. 草甘膦浓度和饲养天数 ②. 减慢 ③.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蒸馏水喷洒)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也会随实验时间延长而下降
(3) ①. 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②. 钠离子通道蛋白
【解析】
【分析】1、根据实验课题“研究草甘膦浓度对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影响”和图2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草甘膦浓度和饲养天数。分析图2中数据可知,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蟾蜍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逐渐减慢,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也会随实验时间延长而下降。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小问1详解】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可看作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实验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以维持标本的生活状态。
【小问2详解】
由题干和图2可知,自变量是草甘膦浓度和饲养天数;分析图2的数据可知,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蟾蜍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逐渐减慢;除草甘膦外,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也会随实验时间延长而下降,说明培养天数也影响神经传导速度。
【小问3详解】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蟾蜍神经动作电位峰值逐渐降低,推测草甘膦很可能抑制细胞膜上钠通道蛋白的功能,使Na+内流减少,从而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2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淇河湿地面临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为保护与修复淇河生态系统,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并设计了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湿地沿岸的村庄会将富含有机物的生活污水排入淇河,导致河流中一些微生物增多,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较多的N、P等无机盐,会导致藻类的数量____,水中溶氧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____过程。科研人员在调查流经该生态系统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时,除调查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外,还需调查____及未利用的能量。
(3)为改善淇河湿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生态缓冲塘以净化水质,其中湿地植物需选择多种当地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原理。科研人员欲进一步比较不同种类植物净化水质的效果,请简述实验思路:____(提示:建立生态缓冲塘、测水质)。
【答案】(1) ①. 增加 ②. 降低
(2) ①.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四点缺一不可) ②. 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3) ①. 自生 ②. 建立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态缓冲塘,分别标号A、B、C、D等组别方便测量统计,组别之间植物数量和密度保持基本相同,分别灌入同体积并且水质污染情况相同的污水,流水量和速率保持一致 ,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每个组别的出水口水质。
【解析】
【分析】生活污水排入过多会导致河流富营养化出现水华(富营养化)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后最终可能会导致水体中多种生物死亡,主要原因是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者)分解后,产生较多的N、P等无机盐,藻类等增多,进而会导致水生动物增多,遗体残骸和粪便量增加,需氧生物会大量消耗氧气,水中溶氧量降低,最终水体中多种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生态工程的原理主要是:循环、自生、协调与平衡、整体等基本原理。
【小问1详解】
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较多的N、P等无机盐,藻类等增多,进而会导致水生动物增多,遗体残骸和粪便量增加,需氧生物会大量消耗氧气,水中溶氧量降低;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小问3详解】
湿地植物需选择多种当地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验需要遵守单一变量、对照等原则,结合题干设计实验思路可建立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态缓冲塘,分别标号A、B、C、D等组别方便测量统计,组别之间植物数量和密度保持一致,分别灌入同体积并且水质污染情况相同的污水,流水量和速率保持一致 ,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每个组别的出水口水质,然后互相比较,得出结论。
24. 褐飞虱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并在水稻上产卵,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科研人员发现了具有褐飞虱抗性的P品系,将其与野生型(无褐飞虱抗性)水稻杂交,所得F1全部具有抗性。为进一步对抗性基因定位,首先按照图1所示流程进行了杂交。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褐飞虱卵的密度可用_______________法,褐飞虱与水稻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
(2)图1中的“▲”表示进行某种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过程Ⅱ不断自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已知单体(某对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称为单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为确定褐飞虱抗性基因是否位于6号染色体,可用野生型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与BC4F4杂交,所得F1再自交。若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抗性基因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若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抗性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
(4)确定抗性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后,为进一步定位抗性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的位置,科研人员选取部分个体对6号染色体的DNA片段进行分析,得到图2所示结果。请据此结果判断,褐飞虱抗性基因应位于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片段。图中BC4F4的多个个体中出现灰色片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注:灰色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该DNA片段部分来自野生型,部分来自P品系。S代表无褐飞虱抗性,R代表有褐飞虱抗性。
【答案】(1) ①. 样方法 ②. 寄生
(2) ①. 筛选表型为抗性的个体 ②. 提高BC4F4中纯合比例
(3) ①. 野生型∶抗性=1∶3 ②. 野生型∶抗性=1∶6
(4) ①. cg ②.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使得片段的交换
【解析】
【分析】由下图可知,由8个个体基因检测结果不完全一样。已知图示中灰色区段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该DNA片段部分来自野生型,部分来自P品系,可知有灰色区段的代表这些个体的染色体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
【小问1详解】
调查褐飞虱卵不能活动,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其密度。褐飞虱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并在水稻上产卵,二者为寄生关系。
【小问2详解】
P品系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全部为抗性,说明抗性为显性性状,其再与野生型杂交,其中既有抗性也有不抗,因为目的是定位基因,所以保留的是抗性个体,所以此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操作是筛选表型为抗性的个体。过程Ⅱ通过多次自交,可使BC4F4中纯合比例提高,以进行基因定位分析。
【小问3详解】
已知单体(某对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称为单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为确定褐飞虱抗性基因是否位于6号染色体,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且相关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可用野生型6号染色体单体植株(aO,O表示缺少6号染色体)与BC4F4(AA)杂交,所得F1(1/2Aa、1/2AO)再自交,得6/8A_:1/8aa:1/8OO(致死)。若F2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aa∶抗性A_=1∶6,则抗性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若抗性基因不位于6号染色体上,则亲本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全为Aa,其自交产生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aa∶抗性A_=1∶3。
【小问4详解】
由图中的位点可以看出具有抗性和不具有抗性的区别,具有抗性的都有P品系的cg段,所以褐飞虱抗性基因最可能位于c~g间,因为BC4F4所有抗性个体都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而非抗性个体都不具有来源于P品系的cg区段。灰色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该DNA片段部分来自野生型,部分来自P品系,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使得片段的交换,从而导致了BC4F4的多个个体中出现灰色片段。
25. 淀粉液化是淀粉加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工艺,传统的方法是加入外源耐高温α淀粉酶,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现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地衣芽孢杆菌的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转入马铃薯,直接获得含有耐高温α淀粉酶的淀粉类原料,从而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具有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的地衣芽孢杆菌,可将菌种接种至富含淀粉的LB培养基,在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向培养基表面滴加碘液,选取_________较大的菌落。
(2)图1为耐高温α-淀粉酶基因,请根据图中给出的部分碱基序列设计PCR扩增该基因的引物,引物序列为_________(标明3'端和5'端)。除引物、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等,PCR的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其作用是_________。
(3)将目的基因导入马铃薯可用农杆菌转化法,图2为构建表达载体所用Ti质粒,根据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组成分析,“X”应为_____________。bar和AmpR的模板链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目的基因应插入Ti质粒的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高温 ②. 透明圈
(2) ①. 5'ATCCGTGGCTG3'、5'CTACGGATTCA3' ②. 激活DNA聚合酶
(3) ①. 启动子 ②. 不同 ③. T-DNA ④. 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解析】
【分析】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指在引物指导下由酶催化的对特定模板(克隆或基因组DNA)的扩增反应,是模拟体内DNA复制过程,在体外特异性扩增DNA片段的一种技术。
【小问1详解】
地衣芽孢杆菌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因此可将菌种接种至富含淀粉的LB培养基,在高温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向培养基表面滴加碘液,淀粉遇碘液变蓝,而淀粉水解产物与淀粉不变蓝而出现透明圈,且菌落直径越小,透明圈直径越大,地衣芽孢杆菌产生α淀粉酶越高效,故可选取透明圈较大的菌落。
【小问2详解】
引物与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引物序列分别为5'ATCCGTGGCTG3'、5'CTACGGATTCA3'。除引物、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等,PCR的缓冲溶液中一般要添加Mg2+,其作用是激活DNA聚合酶。
【小问3详解】
基因表达载体上应具备的元件有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等,因此X为启动子。bar和AmpR两种基因的转录方向相反,因此模板链不同。目的基因应插入Ti质粒的T-DNA片段,因为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