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立者(北宋建立者时间都城)

宋代三百余年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长足发展的时代,却也是边患频仍,遭受屈辱较多的时代。

从公元十世纪到公元十三世纪,中国北方的各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崛起,辽、西夏、金等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吸取中原的先进经验,成长为与宋朝相颉颃的强邻,自两汉以来由汉族政权“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局面被打破了。

>北宋建立者(北宋建立者时间都城)

宋代“守内虚外”的军事防御策略和“重文轻武”的取士观念,使得隋唐以来,开边连战皆捷的精锐之师消失了;这直接导致终宋一世,其在与外族争衡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是以国人常有“弱宋”之喟叹。

金兴起之后,对当时己病入膏肓、衰朽不堪的北宋发动了连年的军事进攻,以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变”为节点,北宋灭亡,宋残存宗室南渡,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

自此宋金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对峙状态,一直到金朝灭亡,这期间主要经历了数次和战,如绍兴和议、隆兴北伐、隆兴和议等等。

自“靖康之变”以来,两京失陷,二帝蒙尘,神州有陆沉之危,社稷有倾覆之险。高宗虽然南渡,建立了南宋朝廷延续宋祚。

但是在故宋衣冠士人的记忆深处,中原故土的沦丧,东京梦华的昔日光荣,温文尔雅的旧日记忆,是难以仓促之间磨灭掉的。

伤心之余,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态度上,宋人再也不可能重拾唐代对夷狄爱之如一的那种包容的价值观念,他们重拾孔子在《春秋》中“严夷夏之防”的主张,认为汉族政权跟异族政权终究是水火不容的,通过武力斗争,恢复故土,驱逐夷狄是合乎伯王大略的应有之义。

同时,由于南宋政权先后被秦桧,汤思退,史弥远等投降派把持过,爱国志士往往报国无门,他们有的借诗文以讽喻现实,排解烦闷;有的潜心著述,研究经国方略;也有的直言上书,勇于反抗主和派的卖国政策。

同时南宋的君王,往往也对宋金关系中自身的屈辱地位不满,故而从孝宗朝开始,“恢复”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热词,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恢复”一词在宋以前早已使用,比如唐人在安史之乱后会说恢复两京;又比如周世宗给南唐后主李煜的国书有言“恢复内地”,但是具体到宋朝,“恢复”一词,不仅仅具有了收复失地的含义,更有着强烈的华夷之辨的色彩。

北宋前期与辽虽然摩擦不断,但自澶渊之盟之后,两国边境相对安定达数百年之久。

直到西夏建立,频频在西北燃起战事,才给北宋边境造成了严重的边患,士大夫的“华夷意识”也随之逐渐坚固。

以至于当辽式微之时,北宋迫不及待地与凶悍的“金”缔结海上之盟,最终引狼入室,遭遇靖康奇变。

由此,宋人的华夷有别情绪达到了顶峰,在南宋人的言辞里,主张重华夷之别,报靖康之仇的议论并不少见。

如在绍兴八年的一封奏议里,胡诠这样陈述反对和议的理由,他说:

将和议之论与国运直接相联系,可见时人对处理民族关系之看重。

陈亮在自己的文章里每论及世仇金国,情绪都会非常激动,有诗文曾言道“复仇自是平生志,勿为儒臣鬓发苍”,甚至于把抗金复仇当做一生的功业抱负,可见其执念之深重。

就连理学宗师朱熹一谈到夷狄,也会神色庄重,语气沉痛地表示“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以上足可见严华夷之大防的意识,在不少南宋士人心中早已是固若磐石,难以摇动。

有鉴于此,南宋人对于“恢复”之事尤为上心,在他们看来,“恢复”事业不仅仅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可以救民于水火,将遭受野蛮人统治的华夏故民从“披发左衽”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从而宣示正统,恢复王业。

也就是说,夷夏之防的大义突破了以往狭窄儒家经义的束缚,成为能够影响政治决策的一种舆论声势。

所以宋人关于各种“恢复”事迹的记载可谓比比皆是。

北宋建立者(北宋建立者时间都城)

讲的就是韩侘胄因为听闻前代孝宗锐意进取,志在恢复的事迹,意图籍此捞取政治资本的史实。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条事迹“淳熙中,黄河决入汴。梁宋间欢言,谓之‘天水’来。天水,国姓也,遗民以为恢复之兆”。

近人陈登原先生在其扛鼎之作《国史旧闻》中更是专辟一节,用来叙述吕祖谦、陆九渊、陈亮、叶适、真德秀等名儒力主恢复的言谈事迹。

宋儒于“恢复”之事辞锋之锐,不由得使他感叹道:“上下百五十年,宋竟无日不见胁于外族,而宋人固亦无时不言恢复”。

此外,以“恢复”为主旨的中兴爱国诗词弥漫着南宋诗坛,南宋人用慷慨激昂的诗句抒发着对国家统一事业的支持,对山河分裂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忠臣义士的向往。

比较知名的如陆游临终时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临死所不能释怀的,仍然是故土家园未复,国家没能振兴,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作者借古讽今,用孙权、刘裕事迹批评朝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中原。

同时又对准备不足贸然出兵的北伐心存忧虑,特别是以不久前的“隆兴北伐”为前车之鉴,希望此时正在进行的“开禧北伐”,可以得到妥善筹谋,并在结尾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以至于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在《词品》当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又如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樽俎》一词,则完全是一阙战前的动员令,作者用极大地热情讴歌开禧北伐,并殷切地祝愿南宋恢复事业可以籍此底定。

南宋中兴诗人们用自己的优秀作品,共同谱写了一腔只属于那个独特时代的爱国豪情。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