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中考化学考前查缺补漏专项练习(含解析)

溶液的形成-中考化学考前查缺补漏专项练习(含解析)


溶液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物质分散到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泥土 B.食盐 C.植物油 D.石灰石
3.劳动赋能,助力青少年成长。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稀醋酸浸泡鸡蛋,制得无壳鸡蛋 醋酸能与蛋壳主要成分反应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降低油的着火点
C 用加了洗涤剂的水清洗餐具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D 烧开水时,若水的硬度大,易结垢 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A.A B.B C.C D.D
4.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验证木炭具有吸附性 B.观察乳化现象 C.除去CO中混有的CO2 D.验证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能爆炸
A.A B.B C.C D.D
5.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 加水,感受温度不同
C 鉴别NH4C1和(NH4)2SO4 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 除去K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MnO2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6.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少量的CO B.用Cu和稀硫酸制备CuSO4溶液
C.用水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D.用熟石灰鉴别尿素和硝酸铵两种氮肥
7.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A.用水区分氯化钠、氢氧化钠 B.用熟石灰区分氯化铵、硝酸铵
C.用CO2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D.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和空气、CO2
8.下列各组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NaOH和NH4NO3固体 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溶液温度升高的是NaOH固体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适量肥皂水,产生泡沫少的是软水
C 鉴别木炭和氧化铜粉末 观察颜色,黑色的是木炭粉
D 检验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的说明含有HCl
A.A B.B C.C D.D
9.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实验
目的 验证CO2可溶于水 验证铁钉锈蚀与氧气有关 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的影响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A.A B.B C.C D.D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升高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若甲中含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二、判断题
1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判断对错)
12.夏天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 )
13.将物质配制成溶液只是为了操作方便,没有其他意义( )
14.水能溶解很多种溶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
15.所有的溶剂都是水。
三、综合应用题
16.材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材料研制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举行。现代航母、军舰的外壳和结构框架,基本都是用高强度钢板材料焊接而成,航母的飞行甲板、指挥中心、弹药库等重要部位,常使用一种叫作“凯夫拉”的新型芳纶纤维复合材料……
在下列材料中,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
A 高强度钢板 B 凯夫拉 C 合成橡胶 D 普通玻璃
(2)中国高铁发展日新月异,2018年底运营里程超过2.9万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过其他国家总和。铝热剂是修建铁路时常用的焊接材料,其中一个反应的原理是铝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铁发生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请根据上述信息,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建材、化工、食品、冶金、纺织、石油、国防、医药等领域,玻璃工业是纯碱的最大消费部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Na2CO3的溶解度 NaCl的溶解度(填“大于”“等于”“小于”之一)。
②把40g的Na2CO3加入200g水中,经充分搅拌溶解后,得到t1℃的Na2CO3溶液的质量是 g.
③室温时,一小试管内盛有Na2CO3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还存有少许Na2CO3固体;将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再将较多量的NaOH固体加入烧杯内的水中溶解,观察到小试管内Na2CO3固体逐渐减少。请解释Na2CO3固体减少的原因: 。
17.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
小明国庆假期从校外带回一瓶浑浊的河水,模拟课本对水进行一系列探究:

1:水的净化
(1)操作① 的名称是 ,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需要用到的仪器为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通过该操作得到液体C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液面没有低于滤设边缘
B.漏斗下端未紧贴烧杯内壁
C.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而留有气泡
D.滤纸破损
(2)操作② 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
(3)液体D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其符号是 和
(4)家庭中将自来水进行煮沸除了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外还可以 。
Ⅱ:水的电解

(5)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写符号),由现象确定b端接电池 极。可以用 来检验 a 管内的气体。
(6)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7)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③⑤②①  C.①②⑤③  D.③⑤①②
(8)由电解水实验,获得的结论正确的有______(填序号)。
A.水的电解能验证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D.该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Ⅲ:物质溶解于水中时的温度变化
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A)、氯化钙(B)、氯化钠(C)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盘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中,分别溶于水,另外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mL 氯化铵(A) 15
实验2 50mL 氯化钙(B) 28
实验3 X 氯化钠(C) 21
实验4 50mL 无 22
[实验分析]
(9)表中X为 mL;
(10)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 ;
(11)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填所选物质后面的字母);
[反思评价]
(12)同学们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______(填字母)。
A.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18.氯化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它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氯化钠属于 (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
(2)古代川渝地区人民从盐井中获得粗盐,其结晶方法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3)化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其流程如图:
①以NaCl为原料生产纯碱的过程中,从元素守恒观点来分析,还需要补充 两种元素(填元素符号)。
②写出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错误;B、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氧气,高锰酸钾等,错误;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不属于溶液,错误。故选B。
2.B
【详解】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泥土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不是溶液,故A错误;食盐能溶于水形成食盐溶液,故正确;
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石灰石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B。
3.B
【详解】A、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可制得无壳鸡蛋,不符合题意;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C、用加了洗涤剂的水清洗餐具,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不符合题意;
D、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烧开水时,若水的硬度大, 易结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A、将集气瓶内放入一定量的木炭,振荡,气体的颜色变浅,甚至变成无色,证明木炭具有吸附性,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加入洗涤剂后,振荡,可观察到植物油“均匀”分散的倒水中,形成乳状液体(乳浊液),故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仅没有除去二氧化碳,反而除去了一氧化碳,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鼓入空气后,面粉悬浮在装置内,此时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面粉被蜡烛引燃而发生爆炸,可验证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能爆炸,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5.C
【详解】A、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可用灼热的氧化铜,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硫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无法鉴别,该选项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过滤能够除去二氧化锰,蒸发得到氯化钾,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6.D
【详解】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错误;
B、铜是氢后金属,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制备硫酸铜,错误;
C、稀硫酸、稀盐酸溶于水,溶液温度均变化不大,不能用水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错误;
D、 “ 铵盐遇碱放(出)氨气”,硝酸铵是铵盐,熟石灰(氢氧化钙)是碱,二者反应能放出氨气;尿素不是铵态氮肥,不能和熟石灰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以用熟石灰鉴别尿素和硝酸铵两种氮肥,正确;
故选D。
7.B
【详解】A、用水可以区分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分别不变、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氯化铵与硝酸铵均能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D、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和空气、CO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三种气体中检验,氧气的现象燃烧更旺,空气的现象继续燃烧,二氧化碳的现象熄灭,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B
8.A
【详解】A、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溶液温度升高的是NaOH固体,符合题意;
B、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不符合题意;
C、木炭和氧化铜粉末均是黑色的,观察颜色,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氯化氢能溶于水形成盐酸,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盐酸和碳酸均显酸性,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溶液变红,不能说明含有HCl,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A、验证CO2可溶于水,通过看试管内液面是否会上升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B、验证铁钉锈蚀与氧气有关,通过观察连接红墨水的导管液面是否会上升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C、把相同溶质用不同溶剂来溶解,可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的影响 ,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D、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先将二氧化碳通过湿润的紫色小花会带出水蒸气,干扰干燥紫色小花的探究,所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0.D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40g,也就是在该温度下的100g水中溶解40g丙物质就达到饱和状态,此刻溶质的质量为40g,溶液的质量为140g,溶质质量分数为 (40g÷140g)×100%≠40%,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错误
【详解】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说法错误。
12.正确
【详解】夏天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原理,故正确。
13.错误
【详解】将物质配制成溶液后发生化学反应,能够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的速率,选项错误,故填错误。
14.√
【详解】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溶剂,故正确。
15.错
【详解】并不是所有溶剂都是水,酒精也可以作溶剂;故错。
16. D 小于 236 NaOH固体溶解放热使温度升高,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所以小试管内的固体物质逐渐溶解。
【详解】(1)高强度钢板是金属材料, 凯夫拉是新型芳纶纤维复合材料, 合成橡胶是合成材料,普通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在这些材料中,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普通玻璃。故选D。
(2)根据信息,铝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铁发生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图,t1℃时,Na2CO3的溶解度小于NaCl的溶解度;②因为t1℃时Na2CO3的溶解度为18g,把40g的Na2CO3加入200g水中,经充分搅拌溶解后,只能溶解36g,因此得到t1℃的Na2CO3溶液的质量是:236g;③因为NaOH固体溶解于水时放热,使烧杯内水的温度升高,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所以小试管内的固体物质逐渐减少。
【点睛】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两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也可以发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17.(1) 过滤 漏斗 引流 AD
(2)吸附
(3) Ca2+ Mg2+
(4)降低水的硬度
(5) H2 负 带火星木条
(6)
分解
(7) 原子 C
(8)ABCD
(9)50
(10)氯化钙溶于水放热
(11)A
(12)AB
【详解】(1)操作①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是过滤操作。过滤需要使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和漏斗。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A.液面没有低于滤设边缘可能导致部分混合液沿着滤纸和漏斗的空隙未经过滤流下,导致滤液浑浊;
B.漏斗下端未紧贴烧杯内壁可能导致滤液溅出,但不会导致滤液浑浊;
C.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而留有气泡会导致过滤速度缓慢,但不会导致滤液浑浊;
D.滤纸破损会导致部分液体未经过滤流下,导致滤液浑浊;
故选AD。
(2)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操作② 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
(3)离子符号是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的符号。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如数字为1则省略不写。钙离子为Ca2+,镁离子为Mg2+。
(4)煮沸可以将部分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析出,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5)电解水试验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b中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化学式为H2,则b端接电池的负极。a收集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可以使用带火星木条检验a中气体。
(6)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是分解反应。
(7)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构成新的分子。所以电解水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水分子拆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在负极聚集形成氢气分子,氧原子在正极聚集形成氧气分子。所以顺序为①②⑤③,故选C。
(8)A、物质由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B、电解水实验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正确;
C、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到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正确;
D、该反应需要通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正确;
故选ABCD。
(9)该实验探究物质溶于水的能量变化,物质的种类不同,则根据控制变量的单一变量原则,水的体积相同,X为50mL。
(10)较实验2与实验4比较,实验2加入氯化钙,测得温度是28℃,实验4不加入任何药品,测得温度是22℃,所以说明氯化钙溶于水放热。
(11)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则该药品加入水后温度需要降低,即低于22℃。实验1、实验3符合要求,但实验3温度降低较少,所以选用氯化铵,故填A。
(12)A、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指施,溶于水后存在热的传递,会导致测得的温度变化情况偏低。符合题意;
B、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则只能判断物质溶于水吸热或放热,而因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无法比较两种物质吸热放热更明显。符合题意;
C、该实验用于探究不同物质溶于水的吸热、放热情况,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符合单一变量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8.(1)易溶
(2)蒸发结晶
(3) C、O
【详解】(1)物质的溶解性一般是在常温下20℃时的溶解度,若是溶解度大于10g就是易溶,由表格数据可知,氯化钠在20℃的溶解度是36.0g,因此氯化钠属于易溶;
(2)由表格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因此可用蒸发结晶从盐井中获得粗盐;
(3)①纯碱的化学式是Na2CO3,根据元素守恒可知,以NaCl为原料生产纯碱的过程中,还需C、O两种元素;
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