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4月份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4月份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份考试生物试卷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的)
1.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而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
C. 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 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2. 下图中的A曲线表示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图中的B曲线可能代表的是( )
A. 该种鹰的天敌种群数量的变化
B. 群落中生产者数量的变化
C. 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
D. 与鹰有互利关系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
3.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 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 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 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4.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5. 森林分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等,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
B. 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影响
C. 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 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群落演替速度但不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6.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7. 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 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 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 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8. 种群和群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下列描述系统特征的术语中,用于群落水平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物种丰富度
C. 年龄结构 D. 环境容纳量
9.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10.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 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11.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成年鱼遇到仔鱼过多时,会吃掉部分仔鱼,成鱼和仔鱼属于捕食关系
B. 草原上分布的不同牧草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D. 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B. 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C. 某校园的草坪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 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
13.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 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 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 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14.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 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5. 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种植物吸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 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
C. 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互利共生关系
16.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17.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 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D.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单子叶植物
18.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 该食物网中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 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 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数量将会减少
19. 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 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 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多古诗文或谚语都与生物学知识联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物质的循环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 “春来江水绿如蓝”,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D.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描述的现象属于人的非条件反射
2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22. 2021年11月,“内江天冬”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天冬属于多年生草本攀援植物,雌雄异株,且雌性植株较少,以块根入药,常见的虫害有红蜘蛛和蚜虫。下列关于天冬种植及其对应的生物学原理或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用“玉米+天冬”、“大豆+天冬”等粮药套种模式——群落镶嵌分布原理
B. 育苗时人为调整雌株、雄株比例——调整种群性别比例,提高天冬种子产量
C. 搭架使天冬藤蔓攀附,避免天冬相互缠绕——保证环境通风透光,增加产量
D. 适时施肥、灌溉,以及控制病虫害——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3.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甲所示,其中I、Ⅱ、Ⅲ、IV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A、B、C、D是Ⅲ中的四种生物。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如图乙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Ⅱ表示生产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各生物之间以有机碳形式进行循环
B. 图乙中的牛、羊可以用图甲中的生物B、C类表示,蜣螂可以用IV表示
C. 草被牛、羊采食后再生能力增强,缓解种群数量下降,属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 若草原土壤受某重金属污染,该重金属沿食物链富集后在生物IV体内含量最高
24.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对于植物的进化是不利的
B. 光照因素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
C. 生态位分化后,各物种的生态位不再有重叠
D. 大量砍伐红树植物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5.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下图中“置位点”表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到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保持相对稳定
B.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的可能性越小
C. 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都有一部分不能被其他生物再度利用
D. 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某淡水湖近年来水体中氮、磷含量超标,被上游有毒物质重度污染,水色发绿、水体浑浊,蓝细菌、绿藻频繁爆发。图1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该水体中部分营养关系(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的相对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质恶化后,湖泊自身的净化作用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原因是______稳定性被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2)该湖泊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____。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图1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是____________。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___和____两部分。
(4)图2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n的相对数值为_______。
(5)利用鲢鱼、鳙鱼以蓝细菌为食,鲴鱼以粪便等有机碎屑为食的特性,研究人员向水体中投放鲢鱼、鳙鱼和鲴鱼尝试对水体中蓝细菌进行控制,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①分析实验结果,在三周内能有效控制蓝细菌数量的方法是____(填图中组别名称)。
②研究人员运用标志(记)重捕法对该湖泊内的鲴鱼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首捕数为80条,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数为60条。若因机械挤压造成已捕获的10条标记个体中有2条死亡,则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
27. 2024年2月10日至21日,贵州省发生多起森林火灾,在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全部扑灭。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群落区别于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森林中植物在垂直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层,这主要与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有的植物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这类植物主要生活在________(填“上层”、“中层”或“下层”)。
(2)如果森林发生的是局部轻微火灾,反而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原因是________(答两点),这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
(3)森林大火过后,森林中许多动物的种群密度会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严重火灾导致了森林中大部分植被被破坏,需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恢复。植树造林选择树种时应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至少答两点)。
28. 某流速缓慢的河段,其中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以及草鱼(以水草为食)、鲫鱼(以植物及浮游动物为食)、黑鱼(以其它小鱼为食)等鱼类。由于受到生活污水和重金属废水污染,氮、磷、镉等元素超标。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属于第____营养级。推断上述三种鱼中,____的数量最少,原因是____。
(2)污染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_____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如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会导致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鱼类因缺乏____而大量死亡,此时将引发生态系统的____调节,水质进一步恶化。
(3)种植有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的生态浮床可用于改善水体环境,原因是浮床植物能通过____(写2点)等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有人提议,浮床中的水生植物可以用于制作家畜饲料,以提高经济效益,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提议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
(4)除建造生态浮床以外,治理该段河流污染的措施还有____。
29. 蟒河景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东南40公里处,面积约58平方公里,是以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还有濒危程度几乎与大熊猫相同,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还有麝、金雕、金钱豹及山白树、领春木、青檀、兰草、山萸树、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保护区的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决定这些植被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这种分层现象对于金雕、金钱豹等动物具有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猕猴、黑鹳等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白树、领春木、青檀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可直接流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______(填生物成分)中,能量在它们之间流动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该保护区中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区中的珍稀动植物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就越强。
(4)该保护区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该系统的功能平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0.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这种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而导致的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___________,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域共存机制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的重叠度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2)“为了躲避狼,兔子选择夜晚活动”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判断依据___________。
(3)三裂叶豚草是世界公认的恶性入侵杂草。科研人员比较了三裂叶豚草入侵初期和未入侵时荒地早春植物群落的各物种生态位宽度,结果如图所示,三裂叶豚草入侵,在短期内对___________的生存有利,对___________的生态位宽度影响最大。
在三裂叶豚草入侵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份考试生物试卷
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的)
1.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而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种群“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
C. 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 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群落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详解】A、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年龄结构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新产生的个体与死亡的个体数目相等,而不是不再产生新个体,B错误;
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C正确;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乔木逐渐占有优势地位,D正确。
故选B。
2. 下图中的A曲线表示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图中的B曲线可能代表的是( )
A. 该种鹰的天敌种群数量的变化
B. 群落中生产者数量的变化
C. 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
D. 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有共生、竞争和捕食等。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一般遵循“先增先降者为被捕食者”;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详解】图中B曲线的种群数量>鹰的数量,且鹰的数量增加导致B曲线的种群数量减少,鹰的数量减少导致B曲线的种群数量增加,因此B曲线可能代表的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
故选C。
3.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 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 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 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由于其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由于其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
D、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群落丰富度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样方法的注意事项,识记群落的特征,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4.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A正确;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故与植物有关,B正确;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有关,C正确;
D、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5. 森林分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等,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
B. 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影响
C. 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 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群落演替速度但不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A、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植物类群的差异,A正确;
B、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森林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
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D错误。
故选A。
【点睛】
7. 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 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 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 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题意分析,根据图示的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和蚂蚁有共同的食物颗粒大小,据此推测,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详解】A、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
B、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据此可推出二者之间存在竞争,B正确;
C、若该调查结果来自同一个区域,则推知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因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C。
8. 种群和群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下列描述系统特征的术语中,用于群落水平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物种丰富度
C. 年龄结构 D. 环境容纳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特征,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
C、年龄结构是种群特征,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错误;
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错误。
故选B。
9.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故选:A。
10.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 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安装示踪器可以调查其洄游路线,佩戴标志环可以调查其迁徙路线。
2、样方法可以调查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而不是丰富度。
【详解】A、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线,故可调查其洄游路线,A正确;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B正确;
C、固着在礁石上的贝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C正确;
D、乌尔黄鼠是一种生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调查的群落中生物的种类,乌尔黄鼠属于一个种群没有丰富度,D错误。
故选D。
【点睛】
11.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成年鱼遇到仔鱼过多时,会吃掉部分仔鱼,成鱼和仔鱼属于捕食关系
B. 草原上分布的不同牧草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D. 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物种丰度是指对一个群落中所有实际物种数目,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后者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方法一般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详解】A. 成年鱼遇到仔鱼过多时,会吃掉部分仔鱼,属于种内斗争,A错误;
B. 草原上分布的不同牧草构,即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 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可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
D. 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D错误。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B. 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C. 某校园的草坪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 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的取代;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若改善环境,可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而使种群数量增加, A错误;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B错误;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具有一定的分层现象,C错误;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种群的数量增长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点,明确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群落都是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
13.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 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 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 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亦称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详解】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所有生物构成群落,A不符合题意;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B不符合题意;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中,所有生物构成群落,C不符合题意;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构成一个种群,而不是群落,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 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种间关系、种群的增长曲线。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从图像判断种间关系,特别要把捕食跟寄生、互利共生区分开。
【详解】由图可知ab之间为竞争关系,初期生活资源充足,竞争强度较弱,后期资源不足,竞争强度逐渐增加,最后b被淘汰;故AB错误;a种群为S型增长,到达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不再增加,C正确。b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D错误。
15. 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种植物吸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 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
C. 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蚜虫的活动能力极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是该种植物在茎的高度上所具有的相对性状,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该种蚜虫生活在该种植物的体表,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说明二者具有寄生关系,D错误。
16.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从柱状图中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与丙数量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A正确;
B、在捕食者为0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较多,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
C、从图看出,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D
【点睛】
17.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土样
B.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 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D.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单子叶植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A正确;
B、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B错误;
C、调查跳蝻和蚜虫的种群密度都应该用样方法,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选用双子叶植物,D错误。
故选A
18.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 该食物网中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 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 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数量将会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详解】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数量将会减少,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9. 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 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 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a、b、c、d可以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该食物网的食物链分别为:a→d→c,a→c,所以至少需要a为:3× 2/3 ÷10%+3× 1/3 ÷10%÷10%=120kg,B正确;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不一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和b,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
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很多古诗文或谚语都与生物学知识联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物质的循环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 “春来江水绿如蓝”,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D.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描述的现象属于人的非条件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物质的循环,A正确;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受到破坏后恢复原状,因此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
C、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指春天温度升高,江水开始变暖,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C正确;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指后天被蛇咬过后,才看到井绳害怕的,该现象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D。
2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则需对该草地进行除虫、除草等,使该草地的成分变得单纯,故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
B、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
C、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生物组分增加,其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正确;
D、在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树林后,其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正确。
故选A。
22. 2021年11月,“内江天冬”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天冬属于多年生草本攀援植物,雌雄异株,且雌性植株较少,以块根入药,常见的虫害有红蜘蛛和蚜虫。下列关于天冬种植及其对应的生物学原理或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用“玉米+天冬”、“大豆+天冬”等粮药套种模式——群落镶嵌分布原理
B. 育苗时人为调整雌株、雄株比例——调整种群性别比例,提高天冬种子产量
C. 搭架使天冬藤蔓攀附,避免天冬相互缠绕——保证环境通风透光,增加产量
D. 适时施肥、灌溉,以及控制病虫害——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答案】A
【解析】
【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玉米+天冬”、“大豆+天冬”等粮药套种模式,采用的原理是通过利用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空间和环境资源,增加作物的产量,A错误;
B、天冬属于多年生草本攀援植物,雌雄异株,且雌性植株较少,所以育苗时人为调整雌株、雄株比例,有利于雌雄间授粉,提高天冬种子产量,B正确;
C、天冬属于多年生草本攀援植物,搭架有利于天冬藤蔓攀附,避免天冬相互缠绕,这样可以保证环境通风透光,增加产量,C正确;
D、天冬种植,作物单一,如果要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适时施肥、灌溉,以及控制病虫害,其目的是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D正确。
故选A。
23.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甲所示,其中I、Ⅱ、Ⅲ、IV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A、B、C、D是Ⅲ中的四种生物。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如图乙所示(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Ⅱ表示生产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各生物之间以有机碳形式进行循环
B. 图乙中的牛、羊可以用图甲中的生物B、C类表示,蜣螂可以用IV表示
C. 草被牛、羊采食后再生能力增强,缓解种群数量下降,属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 若草原土壤受某重金属污染,该重金属沿食物链富集后在生物IV体内含量最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1、图甲中Ⅰ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Ⅱ是生产者,Ⅲ是消费者, Ⅳ是分解者。
2、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详解】A、图甲中Ⅰ、Ⅱ之间是双箭头,可能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Ⅱ、Ⅲ、 Ⅳ箭头都能指向Ⅰ,则Ⅰ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Ⅱ是生产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各生物之间以有机碳形式传递,不能循环,碳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图甲中Ⅰ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Ⅱ是生产者,Ⅲ的箭头指向 Ⅳ,因此Ⅲ是消费者, Ⅳ是分解者,图乙牛、羊处于同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可以用图甲生物A表示,蜣螂属于分解者,可以用Ⅳ表示,B错误;
C、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草被牛、羊采食后再生能力增强,缓解种群数量下降,属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若草原土壤受某重金属污染,该重金属沿食物链富集后在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体内含量最高,Ⅲ是消费者,D错误。
故选C。
24.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对于植物的进化是不利的
B. 光照因素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
C. 生态位分化后,各物种的生态位不再有重叠
D. 大量砍伐红树植物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两个拥有相似功能生态位、但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生态等值生物。
【详解】A、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捕时可以抑制植物种群数量的增长,调节植物的种间关系,对植物的进化是有利的,A错误;
B、光照因素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是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B正确;
C、生态位分化后,各物种的生态位仍然会有重叠,C错误;
D、大量砍伐红树植物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最终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B。
25.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下图中“置位点”表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到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保持相对稳定
B.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的可能性越小
C. 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都有一部分不能被其他生物再度利用
D. 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题图分析,P是生产者,A、B、C、D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
【详解】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大,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的可能性越小,B正确;
C、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能量去向是一是呼吸作用消耗,二是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没有),三是被分解者所分解,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所以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都有一部分不能被其他生物再度利用,C正确;
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从而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某淡水湖近年来水体中氮、磷含量超标,被上游有毒物质重度污染,水色发绿、水体浑浊,蓝细菌、绿藻频繁爆发。图1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该水体中部分营养关系(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的相对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质恶化后,湖泊自身的净化作用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原因是______稳定性被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2)该湖泊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____。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图1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是____________。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___和____两部分。
(4)图2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n的相对数值为_______。
(5)利用鲢鱼、鳙鱼以蓝细菌为食,鲴鱼以粪便等有机碎屑为食的特性,研究人员向水体中投放鲢鱼、鳙鱼和鲴鱼尝试对水体中蓝细菌进行控制,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①分析实验结果,在三周内能有效控制蓝细菌数量的方法是____(填图中组别名称)。
②研究人员运用标志(记)重捕法对该湖泊内的鲴鱼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首捕数为80条,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数为60条。若因机械挤压造成已捕获的10条标记个体中有2条死亡,则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
【答案】(1) ①. 恢复力 ②. 自我调节能力
(2)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3) ①.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 太阳能##光能 ③. 热能 ④. 营养级Ⅰ的枯枝败叶中的能量 ⑤. 营养级Ⅱ的粪便量
(4) ①.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 1518.8
(5) ①. 鲢鳙鲴组 ②. 基本不变
【解析】
【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小问1详解】
水质恶化后,湖泊自身的净化作用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原因是恢复力稳定性被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小问2详解】
该湖泊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小问3详解】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图1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未表示出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1中m1是第一营养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光能),m2是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包括营养级Ⅰ的枯枝败叶中的能量和营养级Ⅱ的粪便中的能量。
【小问4详解】
图2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n的相对数值为2200+44.4-21.5-637.3-3.6-40.1-20.8-2.3=1518.8。
【小问5详解】
①分析实验结果,在三周内能够有效控制蓝细菌数量的方法是鲢鳙鲴组,图中该组对蓝细菌密度降低最有效。
②用标记重捕法时,因机械挤压造成第二次已捕获的10条标记个体中有2条死亡,死亡数照样算为捕获数,不会影响估计值,估计值比实际值基本不变。
27. 2024年2月10日至21日,贵州省发生多起森林火灾,在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全部扑灭。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群落区别于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森林中植物在垂直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层,这主要与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有的植物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这类植物主要生活在________(填“上层”、“中层”或“下层”)。
(2)如果森林发生的是局部轻微火灾,反而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原因是________(答两点),这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
(3)森林大火过后,森林中许多动物的种群密度会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严重火灾导致了森林中大部分植被被破坏,需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恢复。植树造林选择树种时应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至少答两点)。
【答案】(1) ①. 物种组成 ②. 阳光 ③. 下层
(2) ①. 轻度火灾后林下光照强度增强、土壤无机盐含量增加 ②. 抵抗力
(3)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大火后,植物减少,导致动物随之减少
(4)选择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的树种、选择树种种类不要过于单一、不同树种比例和数量要适宜,依据造林目的选择合适的树种等
【解析】
【分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由于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所以动物种群会随植物种群的改变而改变。
【小问1详解】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因此森林群落区别于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森林中植物在垂直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层,这主要与光照有关。生活在下层的植物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更多的光合色素,更大更多的叶绿体,所以植物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这类植物主要生活在下层。
【小问2详解】
森林发生的是局部轻微火灾,反而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原因是轻度火灾后林下光照强度增强、土壤无机盐含量增加,这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小问3详解】
森林大火过后,森林中许多动物的种群密度会降低,主要原因是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大火后,植物减少,导致动物随之减少。
【小问4详解】
严重火灾导致了森林中大部分植被被破坏,需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恢复。植树造林选择树种时应注意的事项有选择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的树种、选择树种种类不要过于单一、不同树种比例和数量要适宜,依据造林目的选择合适的树种等。
28. 某流速缓慢的河段,其中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以及草鱼(以水草为食)、鲫鱼(以植物及浮游动物为食)、黑鱼(以其它小鱼为食)等鱼类。由于受到生活污水和重金属废水污染,氮、磷、镉等元素超标。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属于第____营养级。推断上述三种鱼中,____的数量最少,原因是____。
(2)污染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_____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如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会导致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鱼类因缺乏____而大量死亡,此时将引发生态系统的____调节,水质进一步恶化。
(3)种植有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的生态浮床可用于改善水体环境,原因是浮床植物能通过____(写2点)等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有人提议,浮床中的水生植物可以用于制作家畜饲料,以提高经济效益,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提议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
(4)除建造生态浮床以外,治理该段河流污染的措施还有____。
【答案】(1) ①. 二、三 ②. 黑鱼 ③. 黑鱼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较少
(2) ①. 自我调节 ②. 氧气 ③. 正反馈
(3) ①. 遮光、竞争吸收矿质元素 ②. 不可行 ③. 污水中含重金属离子(镉),会沿食物链富集,对家畜和人产生危害
(4)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水排放)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污染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上述过程中存在水生植物→鲫鱼→黑鱼、水生植物→浮游动物→鲫鱼→黑鱼的食物链,则鲫鱼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由于黑鱼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较少,故上述三种鱼中,黑鱼的数量最少。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污染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如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会导致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鱼类因缺乏氧气大量死亡,此时将引发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水质进一步恶化。
【小问3详解】
植物生长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矿质元素参与生命活动,种植有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的生态浮床可用于改善水体环境,原因是浮床植物能通过遮光、竞争吸收矿质元素等方式抑制藻类生长;由于污水中含重金属离子(镉),会沿食物链富集,对家畜和人产生危害,故浮床中的水生植物可以用于制作家畜饲料不可行。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除建造生态浮床以外,治理该段河流污染的措施还有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水排放)。
29. 蟒河景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东南40公里处,面积约58平方公里,是以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还有濒危程度几乎与大熊猫相同,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还有麝、金雕、金钱豹及山白树、领春木、青檀、兰草、山萸树、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保护区的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决定这些植被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这种分层现象对于金雕、金钱豹等动物具有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猕猴、黑鹳等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白树、领春木、青檀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可直接流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______(填生物成分)中,能量在它们之间流动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该保护区中的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区中的珍稀动植物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就越强。
(4)该保护区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该系统的功能平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光照和温度 ②. 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 ①.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②. 消费者和分解者 ③.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 ①.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②. 抵抗力
(4)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解析】
【分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小问1详解】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该保护区的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决定这些植被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和温度。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因此这种分层现象对于金雕、金钱豹等动物具有的意义是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小问2详解】
猕猴、黑鹳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直接流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小问3详解】
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该保护区中的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保护区中的珍稀动植物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小问4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为生态平衡,其表现为如下特征:结构平衡,即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功能平衡,即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收支平衡,如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0.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这种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而导致的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___________,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域共存机制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的重叠度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2)“为了躲避狼,兔子选择夜晚活动”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3)三裂叶豚草是世界公认的恶性入侵杂草。科研人员比较了三裂叶豚草入侵初期和未入侵时荒地早春植物群落的各物种生态位宽度,结果如图所示,三裂叶豚草入侵,在短期内对___________的生存有利,对___________的生态位宽度影响最大。
在三裂叶豚草入侵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 ①. 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 ②. 降低
(2) ①. 不属于 ②. 同域共存机制出现在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而狼与兔是捕食关系
(3) ①. 蒲公英和葎草 ②. 蔊菜 ③. 群落内大部分物种生态位幅度下降,物种丰富度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解析】
【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小问1详解】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存在同域共存机制,种间竞争的结果会导致物种的生态位会发生改变,重叠度降低。
【小问2详解】
题干信息:同域共存机制出现在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而狼与兔是捕食关系,可见“为了躲避狼,兔子选择夜晚活动”不属于同域共存。
【小问3详解】
三裂叶豚草入侵后蒲公英和葎草的生态位变宽,说明分布更广,生存更有利,从柱状图分析,三裂叶豚草入侵后,蔊菜的生态位影响最大,下降的幅度最大。
题干信息:三裂叶豚草是世界公认的恶性入侵杂草,通过比较三裂叶豚草入侵初期和未入侵时荒地早春植物群落的各物种生态位宽度可知,三裂叶豚草入侵后,葶苈、鹅肠菜、藜、蔊菜,生态位幅度均下降,且蔊菜的下降的幅度最大,由此可推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群落内大部分物种生态位幅度下降,物种丰富度可能会降低,植物种类减少,导致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受限,则本地动物种类可能减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