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化学第三次模拟考试(湖南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化学第三次模拟考试(湖南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化学·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i 58.7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突出贡献。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FAST用到的碳化硅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
B.硫酸铁用于净水是利用其强氧化性进行杀菌消毒
C.乙烯可以用作水果的催熟剂,以使水果尽快成熟
D.“深海一号”从深海中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混合物
【答案】B
【解析】A.碳化硅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正确;
B.硫酸铁用于净水是利用铁离子在溶液中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杂质聚沉达到净水的目的,故B错误;
C.乙烯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催熟水果,所以乙烯可以用作水果的催熟剂,以使水果尽快成熟,故C正确;
D.石油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形成的混合物,天然气是主要成分为甲烷的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2.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有时会产生错误结论,因此类推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决定其正确与否。下列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
A.根据反应可以证明氧气的氧化性大于硫的氧化性;由反应也可以证明碳的氧化性大于硅的氧化性
B.分子式为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则分子式为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也是4种
C.可以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颜色变浅,则也可以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颜色变浅
D.乙醇与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乙酸,则乙二醇与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乙二酸
【答案】C
【解析】A.根据反应只能证明碳的还原性性大于硅的还原性,A错误;
B.分子式为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5种,增加一种醚的结构,、、,B错误;
C.、的水溶液均呈酸性可以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颜色变浅,C正确;
D.乙二醇与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乙二酸,乙二酸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D错误;
本题答案为C。
3.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2pz电子云图为
B.基态24Cr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C.H2O2的电子式:
D.NH3的VSEPR模型为
【答案】A
【解析】A.2pz表示2p轨道电子沿Z轴伸展,其电子云图为 ,故A正确;
B.基态24Cr原子的价层排布式为3d54s1,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故B错误;
C.H2O2是共价化合物,O原子间共用1对电子,O、H原子间共用1对电子,电子式为 ,故C错误;
D.NH3中N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3+=4,为sp3杂化,VSEPR模型名称为正四面体形,故D错误;
故选:A。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无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用途 性质
A 利用植物油生产氢化植物油 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B 用“爆炸盐”(含)洗涤衣物 过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有强氧化性
C 液晶可作电视显示屏 液晶分子可沿电场方向有序排列
D 加热NaI与浓混合物制备HI HI比酸性强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A.植物油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产氢化植物油,用途与其性质有因果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过碳酸钠中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使溶液呈碱性,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所以过碳酸钠溶液既有碱性又有强氧化性,用含有过碳酸钠的爆炸盐洗涤衣物时能释放出活性氧,去除多种顽固污渍,用途与其性质有因果关系,B不符合题意;
C.液晶分子可沿电场方向有序排列,从而能显示图像用于电视显示屏,用途与其性质有因果关系,C不符合题意;
D.加热NaI与浓混合物制备HI是利用高沸点、难挥发的酸制备低沸点、易挥发的酸,且酸性:HI>,用途与其性质无因果关系,D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与事实对应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C和O形成的过程:
B.用石墨电极电解溶液:
C.向溶液中加入足量溶液,得到白色沉淀:
D.的非金属性强于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石墨电极电解溶液:,故B错误;
C.与足量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故C正确;
D.非金属性强弱可通过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比较,不能通过氢化物的酸性判断,故D错误;
故选:C。
6.下列实验方法及所选硅酸盐仪器(其他材质仪器任选)均正确的是
A.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苯酚:加入溴水,然后过滤,仪器为①⑦⑨
B.分离和的混合液体,可用分液法,仪器为⑦⑧
C.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通过滴定法测定某未知浓度的溶液的浓度,仪器为④⑥
D.蒸馏法淡化海水,仪器为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A.苯酚和溴水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难溶于水,易溶于苯,不能过滤除去,故A错误;
B.易溶于,不分层,无法分液,故B错误;
C.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为酸性强氧化试剂,应用酸式滴定管,待测液放置于锥形瓶中,故C正确;
D.蒸馏应用直形冷凝管,且缺一个牛角管,故D错误;
故选C。
7.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平面结构新型碳材料,石墨烯中部分碳原子被氧化后,破坏平面结构转化为如图所示的氧化石墨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键角大小:
B.石墨烯中,碳原子与键数目之比为1:3
C.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在水中的溶解度:石墨烯>氧化石墨烯
【答案】A
【解析】A.石墨烯中的碳原子与相邻碳原子的键角为,氧化石墨烯中1个碳原子连4个碳原子且形成四面体结构,键角接近,所以键角大小:α>β,故A正确;
B.石墨烯是碳原子单层片状新材料,其中每个C周围形成3个C-C键,每个C-C键被2个C原子共用,所以碳原子与键数目之比为2:3,故B错误;
C.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单质,不是化合物,故C错误
D.氧化石墨烯中的氧原子与水中的氢原子、氧化石墨烯中的氢原子与水中的氧原子都可以形成氢键,所以在水中的溶解度:石墨烯<氧化石墨烯,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甲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甲苯及其同系物均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B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溶液中含有
C 向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已知水溶液中为黄色,为橙红色) 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使转化为
D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再滴加葡萄糖溶液并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新制可检验葡萄糖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苯是甲苯的同系物,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溶液紫色褪去,故A错误;
B.溶液中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共热反应生成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则向含有铵根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在不加热条件下是不可能有氨气生成的,故B错误;
C.向铬酸钾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说明增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可使溶液中的黄色的铬酸根离子转化为橙红色的重铬酸根离子,故C正确;
D.硫酸铜溶液与少量的氢氧化溶液反应生成不能与葡萄糖反应的碱式硫酸铜,所以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溶液,再滴加葡萄糖溶液并加热,不可能产生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9.成本低、储氢量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等盐溶液能提升的水解制氢性能。在(代表)溶液中水解的示意图如下:
已知:、、的分别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水解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使用溶液制备比溶液、溶液更易进行
C.溶液中若更换为,则生成
D.盐溶液换成硫酸溶液也能提高的制氢性能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MgH2的水解反应产物中有氢气,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B.因为Mg(OH)2的最大,Mg2+结合OH-能力最差,产生H2速率最慢,B错误;
C.根据图示原理,可以得出生成的气体为HD,C错误;
D.硫酸可以结合MgH2中H- ,提高制氢性能,D正确;
故答案选D。
10.基于非金属原子嵌入石墨烯三嗪基中,用于催化一氧化碳加氢生成甲醇的反应历程如图,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整个反应历程中有四个基元反应
B.过渡态相对能量:
C.物种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过程为吸热过程
D.反应决速步的活化能为0.95eV
【答案】C
【解析】A.从微观上看,反应物分子一般总是经过若干的简单反应步骤,才最后转化为产物分子的。每一个简单的反应步骤,就是一个基元反应。基元反应步骤要求反应物一步变成生成物,没有任何中间产物,由图可知,整个反应历程中有四个基元反应,故A正确;
B.由图可知,过渡态相对能量的大小顺序为,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为放热过程,故C错误;
D.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反应决速步为慢反应,由图可知,反应H2CO*+H=H3CO-H的活化能最大,反应速率最慢,则反应决速步的活化能为0.35eV—(—0.60eV)=0.95eV,故D正确;
故选C。
11.硒(Se)是一种有抗癌、抗氧化作用的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某化合物是潜在热电材料之一,其晶胞结构如图甲所示,晶胞参数为apm,沿x、y、z轴方向的投影均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态钾原子核外电子有10种空间运动状态
B.Se和K的最短距离为
C.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D.距离Se最近的Se有12个
【答案】C
【解析】A.基态钾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占据10个轨道,故有10种空间运动状态,A项正确;
B.Se原子位于八面体的体心,处于晶胞的顶点和面心,所以和的最短距离为晶胞体对角线的,为,B项正确;
C.根据均推法,一个晶胞中含有8个和4个,所以化学式为,C项错误;
D.由于Se位于晶胞顶点和面心,根据面心立方模型,距离最近的原子有12个,D项正确;
本题选C。
12.向碘水、淀粉的混合液中加入溶液,蓝色褪去。为探究褪色原因,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过程①中蓝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氧化了 B.过程①后溶液可能明显变小
C.过程③中加入溶液的目的是除去 D.过程④说明过程①生成含的粒子
【答案】D
【分析】在碘水中存在如下平衡:I2+H2OHI+HIO,I-与Ag+反应生成AgI沉淀,促进I2与水的反应不断正向进行;过滤,所得滤液1中含有HIO和HNO3,还有未反应完的AgNO3,加入NaCl溶液,Ag+与Cl-生成AgCl沉淀,往滤液2中加入KI溶液,发生I-、HIO、H+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反应4H++4I-+O2=2H2O+2I2,生成I2,使溶液再次变蓝色。
【解析】A.过程①中蓝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Ag+氧化了I2,也可能是Ag+促进了I2与H2O的反应,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过程①后,溶液的主要成分为HIO、HNO3及未反应的AgNO3,所以pH明显变小,故B正确;
C.过程③中加入NaCl溶液,可与Ag+反应生成AgCl沉淀,排除Ag+可能对后续实验产生的干扰,所以目的是除去Ag+,故C正确;
D.过程④中,加入KI,发生HIO、H+、I-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反应4H++4I-+O2=2H2O+2I2,不能说明过程①生成含的粒子,故D错误;
答案选D。
13.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合成已二腈。充电时生成已二腈,放电时生成,其中a、b是互为反置的双极膜,双极膜中的会解离出和向两极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极的电势低于M极的电势
B.充电时双极膜中向N极移动,放电时双极膜中向N极移动
C.若充电时制得,则放电时需生成,才能使左室溶液恢复至初始状态
D.充电时,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答案】B
【分析】N极放电时生成氧气,则N为负极,M为正极;充电时N作阴极,M作阳极;
【解析】A.N为负极,M为正极,正极电势高于负极电视,因此N极的电势低于M极的电势,故A正确;
B.充电时双极膜中向阳极即M极移动,放电时双极膜中向正极即M极移动,故B错误;
C.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若充电时制得,则转移,所以放电时需生成,才能使左室溶液恢复至初始状态,故C正确;
D.充电时,N极作阴极,电极反应式为:,故D正确;
故选:B。
14.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一定温度下在不同的体系中的可能产物。
已知:i.图1中曲线表示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的关系。
ii.2中曲线Ⅰ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曲线Ⅱ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注:起始,不同下由图1得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1,
B.由图2,初始状态,无沉淀生成
C.由图2,初始状态,平衡后溶液中存在
D.由图1和图2,初始状态、,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A.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从图1可以看出时,碳酸氢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浓度相同,A项正确;
B.从图2可以看出、时,该点位于曲线Ⅰ和曲线Ⅱ的下方,不会产生碳酸镁沉淀或氢氧化镁沉淀,B项正确;
C.从图2可以看出、时,该点位于曲线Ⅱ的上方,会生成碳酸镁沉淀,根据物料守恒,溶液中,C项错误;
D.时,溶液中主要含碳微粒是,,时,该点位于曲线Ⅱ的上方,会生成碳酸镁沉淀,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项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某实验小组探究用银氨溶液检验醛基适宜的条件。
资料:i.、 。
ii.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溶于氨水。
(1)实验发现:乙醛和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滴加乙醛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试管壁逐渐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①有研究表明:配制银氨溶液时,和氨水生成,写出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②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发生银镜反应时,氧化性微粒可能是、 。
(2)甲同学查阅资料:银镜反应时,被还原成。
①电极反应式:
i.还原反应:
ii.氧化反应: 。(碱性条件下)
②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
i.随降低,氧化性减弱。
ii.随增大,乙醛还原性增强。
③补充实验验证②中的分析。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I:插入“饱和溶液”盐桥,电流表指针偏转;
实验II:电流稳定后向右侧烧杯滴加溶液,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实验III:电流再次稳定后向左侧烧杯滴加氨水,指针偏转幅度减小
乙同学认为实验III不能证明“随降低,氧化性减弱”,理由是 。
(3)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V 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氨水,无明显现象,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 闻到刺激性气味,溶液略显灰色,试管壁未见银镜
V 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较浓的溶液至与实验IV相同,振荡,溶液变浑浊,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 试管壁立即出现银镜
①乙同学认为通过实验IV能证明“随降低,氧化性减弱”,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
②分析实验V中“立即出现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随增大,可能是也参与了还原。经检验该假设成立,实验方案及现象是 。
(4)综上所述,银氨溶液检验醛基时,做氧化剂的粒子是 ;为观察到银镜的生成,银氨溶液中加入较浓的溶液,该方案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
【答案】(1)
(2) 可能是硝酸银溶液中的或等微粒做氧化剂,其氧化性随酸性减弱而减弱
(3) 合理,增大,平衡逆向移动,降低,氧化性减弱,未发生银镜反应(或不合理,灰色浑浊中可能有,正一价的银得电子未在试管壁析出,所以无法判断) 不加乙醛重复实验V中的操作,试管壁出现银镜。或将氨通入含的潮湿固体,水浴加热后出现银镜
(4) 不合理,在氢氧化钠存在下,也能还原,不一定是醛基还原
【解析】(1)①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2%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氨水,使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制得银氨溶液;AgNO3和氨水生成Ag(NH3)2NO3,生成Ag(NH3)2NO3的化学方程式为AgNO3+2NH3·H2O=Ag(NH3)2NO3+2H2O;
②根据资料:[Ag(NH3)2]+在溶液中存在平衡:[Ag(NH3)2]+ [Ag(NH3)]++NH3、[Ag(NH3)]+ Ag++NH3,在银氨溶液中存在的含+1价Ag的微粒有[Ag(NH3)2]+、[Ag(NH3)]+、Ag+,故发生银镜反应时氧化性微粒可能是Ag+、[Ag(NH3)2]+、[Ag(NH3)]+;
(2)①甲同学查阅资料:银镜反应时,Ag+被还原成Ag;CH3CHO发生氧化反应,由于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则CH3CHO被氧化成CH3COO-,电极反应式为:CH3CHO–2e +3OH =CH3COO +2H2O;
②AgNO3属于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AgNO3溶液中的NO以及溶解的O2等微粒也具有氧化性,也可能将做氧化剂将乙醛氧化,实验Ⅲ中向左侧烧杯中滴加氨水,随着溶液酸性的减弱,这些微粒的氧化性也会减弱,从而使得指针的偏转幅度减小,不能证明“随c(Ag+)降低,Ag+氧化性减弱”。
(3)①由于溶液中存在平衡:[Ag(NH3)]+ Ag++NH3,实验Ⅳ向银氨溶液中滴加浓氨水,c(NH3)增大,上述平衡逆向移动,c(Ag+)降低,Ag+氧化性减弱,故未发生银镜反应;但实验Ⅳ的现象中溶液略显灰色,该灰色浑浊中可能有Ag,正一价的银得电子未在试管壁析出,故也可能无法判断。
②实验Ⅴ中“立即出现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随c(OH )增大,可能是也参与了还原,要检验该假设成立,可采用对比实验,实验方案及现象为:不加乙醛重复实验Ⅴ中的操作,试管壁出现银镜或将氨通入含NaOH的潮湿Ag2O固体(结合题给资料ii),水浴加热后出现银镜;
(4)银氨溶液中滴加较浓的NaOH溶液能促进银镜反应的发生,此法不适用于检验醛基,原因是:根据实验V,在氢氧化钠存在下,也能还原,不一定是醛基还原。
16.(14分)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可以用为碳源制取多种化学物质。
(1)与在固载金属催化剂(M)上可发生反应生成HCHO(g)和,已知298K时下列几种物质的标准生成焓[在标态和T(K)条件下由指定单质生成1mol某种物质的焓变]。
物质 HCHO(g)
标准生成焓 -393.5 -242 -115.9 0
则反应的 。
(2)与合成尿素的反应为,下图是合成尿素的历程及能量变化,TS表示过渡态。
图示历程包含了 个基元反应,其中起决速步骤的方程式是 。
(3)以、为原料合成的主要反应如下:
Ⅰ.
Ⅱ.
①不同条件下,按照投料,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的平衡转化率如图甲所示。
温度不变时,增大该反应体系的压强后(缩小体积),则反应Ⅱ (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压强为时,温度高于300℃后,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②在温度为T℃下,将和充入容积为V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体系中各组分分压(各组分分压=总压×各组分物质的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图中缺少了一种组分的分压变化,该组分是 (填化学式)。T℃时,反应Ⅰ的平衡常数 (用分压代替浓度,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利用一种钾盐的酸性溶液作电解质,电催化还原为乙烯,如下图所示,写出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
【答案】(1)
(2) 3
(3) 逆向 反应Ⅰ正向放热,反应Ⅱ正向吸热,温度高于300℃之后,反应的转化率主要由反应Ⅱ决定 CO 0.59
(4)
【解析】(1)反应热等于生成物的生成焓减去反应物的生成焓,的,则其反应的;
(2)根据图示,历程包含了3个基元反应,能垒最大的即为决速步骤,故该步骤的方程式为:;
(3)①反应Ⅰ的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反应Ⅱ气体分子数不变,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后(缩小体积),反应Ⅰ平衡正向移动,增大,导致反应Ⅱ逆向移动;反应Ⅰ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Ⅱ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高于300℃之后,反应转化率主要由反应Ⅱ决定;
②根据图乙中曲线变化的趋势和斜率的大小,可以确定的起始分压为1.5MPa,的起始分压为0.5MPa。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知,恒容密闭的容器中,温度不变,气体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a∶b=0.5∶1.5,若设a=0.5mol,b=1.5mol,平衡时,,,则,,设平衡时CH3OH、CO、H2O物质的量分别为x、y、z,再根据C、H、O原子个数守恒,可得,则x=0.2mol,y=0.1mol,z=0.3mol,则平衡时,所以平衡时,,,故图乙中缺少的组分为CO。则反应Ⅰ的;
(4)电解池的阴极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即得到电子转化为乙烯,电极反应式为。
17.(14分)铝镍合金粉经活化处理制得的雷尼镍触媒是一种高活性催化剂,主要应用于催化加氢、有机合成等生产过程。经反复使用后,其活性逐渐降低,失活后变成废镍催化剂,该废镍催化剂的原料组成见下表:
名称 有机物 Ni Al Fe Cu
质量分数/% 13.5 40.2 36.3 2.7 1.3 6
工业上对该催化剂进行处理并回收Al和Ni.工艺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的目的是 。
(2)请任写一条“滤渣1”在工业上的用途: 。
(3)调pH之前先加入的目的是 。“滤液3”与过量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
(4)“一系列操作”是 。
(5)“滤渣3”中含有两种金属元素,向“滤渣3”中加入过量 (填试剂名称),过滤,可以分离两种元素。
(6)氧化镍(NiO)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其晶体结构与NaCl相同,其中每个镍离子周围有 个最近的氧离子,与最近的核间距离为anm,则NiO晶体的密度是 (写出表达式即可)。
【答案】(1)将有机物转化成除掉,同时将难溶于酸的转化成
(2)制玻璃、光导纤维
(3) 氧化
(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5)氨水
(6) 6
【分析】废镍触媒焙烧后加入硫酸酸溶过滤除去滤渣1为,滤液1加入双氧水、碳酸镍调节pH后过滤,滤液2一系列操作后得到硫酸镍晶体;一系列操作应该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滤渣2加入NaOH碱溶后过滤得到滤渣3主要为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铜的混合物,滤液3通入过量二氧化硫反应得到的沉淀固体A为氢氧化铝;
【解析】(1)将废镍触媒焙烧,主要是将有机物转化成除掉,同时将难溶于酸的转化成;
(2)经硫酸酸浸后,得到的滤渣1是;
(3)金属元素溶于硫酸存在于滤液1中,其中铁元素可能有二价,用氧化后,用调整,使铁元素、铝元素和铜元素均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使用不会引进新杂质且不用担心生成的氢氧化铅溶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过滤后,滤液2中为,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后得到硫酸镍晶体;滤渣2中有三种沉淀物,用过量溶解后得到,再通入过量得到氢氧化铅沉淀;
(5)滤渣3是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过量氨水,氢氧化铜转化为铜氨溶液,过滤,铁、铜元素分离;
(6)晶胞与相同,所以一个镍离子周围最近的氧离子有6个,同样一个氧离子周围最近的镍离子也有6个,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氧和镍的最近距离为,用晶胞的为研究对象,含有0.5个,晶胞的体积为,,根据,代入数据得到结果。
18.(15分)化合物G是受体拮抗剂,其一种合成路线流程图如下:
已知:,其中R、均为氢或烃基。
回答下列问题:
(1)化合物A的化学名称为 。
(2)下列关于B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分子式为 B.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C.1molB最多能与7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1molB能与2molNaOH发生反应
(3)C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1molC中有 mol的手性碳原子。
(4)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类型为 。
(5)X的分子式为C7H8O,其结构简式为 。
(6)满足下列条件的C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不含立体异构);写出其中水解产物之一含有10个碳原子的结构简式: (写一种)。
a.能发生水解反应,且只生成两种水解产物;
b.水解产物中均只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且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7)参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以甲苯和 为原料合成 的合成路线: (其他无机试剂任选)。
【答案】(1)3-苯基丙烯酸
(2)D
(3) 醚键、羧基 1
(4) + +HCl 取代反应
(5)
(6) 7
(7)
【分析】
A在硫酸催化作用下与X反应生成B,B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羧基在SOCl2作用下转化为酰氯,D的结构简式为 ,酰氯与胺反应生成酰胺,E的结构简式为 ,E再被还原为F,F发生取代反应生成G。
【解析】(1)
A中含有羧基、苯基和碳碳双键,化学名称为苯丙烯酸;
(2)A.B的分子式为C16H14O2,A错误;
B.B中含有甲基,不可能所有原子共平面,B错误;
C.B中含有两个苯环,最多与6mol氢气加成,C错误;
D.B中的酯基为酚酯,可以与2mol氢氧化钠反应,D正确;
故选D;
(3)C中的官能团有醚键和羧基。手性碳是连有四个不同基团的碳,1molC中有1mol手性碳;
(4)D和胺反应生成酰胺,属于取代反应,方程式为 + +HCl;
(5)X的分子式为C7H8O,不饱和度为8,根据B的结构可以推断X为对甲基苯酚: ;
(6)水解产物均能与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说明C中有两个苯环,含有酚酯结构,则可能的碳骨架结构之一为 ,保持每个苯环上有两个甲基时,改变甲基的位置,它有4种同分异构体;当四个C位于同一个苯环时,有 3种。因此一共有7种。其中水解产物之一有10个碳原子的结构简式为
(7)根据上述合成路线, 能与酰氯反应生成酰胺,酰胺再还原为胺,所以甲苯应先转化为酰氯,合成路线如下: 。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高考化学第三次模拟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C A D C C A C D C C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1) (2分) (2分)
(2) (2分)
可能是硝酸银溶液中的或等微粒做氧化剂,其氧化性随酸性减弱而减弱(2分)
(3)合理,增大,平衡逆向移动,降低,氧化性减弱,未发生银镜反应(或不合理,灰色浑浊中可能有,正一价的银得电子未在试管壁析出,所以无法判断) (2分)
不加乙醛重复实验V中的操作,试管壁出现银镜。或将氨通入含的潮湿固体,水浴加热后出现银镜(2分)
(4) (1分) 不合理,在氢氧化钠存在下,也能还原,不一定是醛基还原(2分)
16.(14分)(1)(2分)
(2) 3 (2分) (1分)
(3) 逆向 (1分)
反应Ⅰ正向放热,反应Ⅱ正向吸热,温度高于300℃之后,反应的转化率主要由反应Ⅱ决定 (2分)
CO(2分) 0.59(2分)
(4)(2分)
17.(14分)(1)将有机物转化成除掉,同时将难溶于酸的转化成(1分)
(2)制玻璃、光导纤维(1分)
(3) 氧化 (2分) (2分)
(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2分)
(5)氨水(2分)
(6) 6 (2分) (2分)
18.(15分)(1)3-苯基丙烯酸(1分)
(2)D(1分)
(3) 醚键、羧基 (2分) 1(1分)
(4) + +HCl (2分)
取代反应(1分)
(5) (1分)
(6) 7 (2分) (2分)
(7)(2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化学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i 58.7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学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突出贡献。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FAST用到的碳化硅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
B.硫酸铁用于净水是利用其强氧化性进行杀菌消毒
C.乙烯可以用作水果的催熟剂,以使水果尽快成熟
D.“深海一号”从深海中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混合物
2.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有时会产生错误结论,因此类推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决定其正确与否。下列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
A.根据反应可以证明氧气的氧化性大于硫的氧化性;由反应也可以证明碳的氧化性大于硅的氧化性
B.分子式为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则分子式为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也是4种
C.可以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颜色变浅,则也可以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颜色变浅
D.乙醇与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乙酸,则乙二醇与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乙二酸
3.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2pz电子云图为
B.基态24Cr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C.H2O2的电子式:
D.NH3的VSEPR模型为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无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用途 性质
A 利用植物油生产氢化植物油 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B 用“爆炸盐”(含)洗涤衣物 过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有强氧化性
C 液晶可作电视显示屏 液晶分子可沿电场方向有序排列
D 加热NaI与浓混合物制备HI HI比酸性强
5.下列与事实对应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C和O形成的过程:
B.用石墨电极电解溶液:
C.向溶液中加入足量溶液,得到白色沉淀:
D.的非金属性强于
6.下列实验方法及所选硅酸盐仪器(其他材质仪器任选)均正确的是
A.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苯酚:加入溴水,然后过滤,仪器为①⑦⑨
B.分离和的混合液体,可用分液法,仪器为⑦⑧
C.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通过滴定法测定某未知浓度的溶液的浓度,仪器为④⑥
D.蒸馏法淡化海水,仪器为②③⑤⑥
7.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平面结构新型碳材料,石墨烯中部分碳原子被氧化后,破坏平面结构转化为如图所示的氧化石墨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键角大小:
B.石墨烯中,碳原子与键数目之比为1:3
C.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在水中的溶解度:石墨烯>氧化石墨烯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甲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甲苯及其同系物均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B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溶液中含有
C 向溶液中缓慢滴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已知水溶液中为黄色,为橙红色) 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使转化为
D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再滴加葡萄糖溶液并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新制可检验葡萄糖
9.成本低、储氢量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等盐溶液能提升的水解制氢性能。在(代表)溶液中水解的示意图如下:
已知:、、的分别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水解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使用溶液制备比溶液、溶液更易进行
C.溶液中若更换为,则生成
D.盐溶液换成硫酸溶液也能提高的制氢性能
10.基于非金属原子嵌入石墨烯三嗪基中,用于催化一氧化碳加氢生成甲醇的反应历程如图,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整个反应历程中有四个基元反应
B.过渡态相对能量:
C.物种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过程为吸热过程
D.反应决速步的活化能为0.95eV
11.硒(Se)是一种有抗癌、抗氧化作用的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某化合物是潜在热电材料之一,其晶胞结构如图甲所示,晶胞参数为apm,沿x、y、z轴方向的投影均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态钾原子核外电子有10种空间运动状态
B.Se和K的最短距离为
C.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D.距离Se最近的Se有12个
12.向碘水、淀粉的混合液中加入溶液,蓝色褪去。为探究褪色原因,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过程①中蓝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氧化了 B.过程①后溶液可能明显变小
C.过程③中加入溶液的目的是除去 D.过程④说明过程①生成含的粒子
13.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合成已二腈。充电时生成已二腈,放电时生成,其中a、b是互为反置的双极膜,双极膜中的会解离出和向两极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极的电势低于M极的电势
B.充电时双极膜中向N极移动,放电时双极膜中向N极移动
C.若充电时制得,则放电时需生成,才能使左室溶液恢复至初始状态
D.充电时,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14.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一定温度下在不同的体系中的可能产物。
已知:i.图1中曲线表示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的关系。
ii.2中曲线Ⅰ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曲线Ⅱ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注:起始,不同下由图1得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1,
B.由图2,初始状态,无沉淀生成
C.由图2,初始状态,平衡后溶液中存在
D.由图1和图2,初始状态、,发生反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某实验小组探究用银氨溶液检验醛基适宜的条件。
资料:i.、 。
ii.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溶于氨水。
(1)实验发现:乙醛和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滴加乙醛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试管壁逐渐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①有研究表明:配制银氨溶液时,和氨水生成,写出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②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发生银镜反应时,氧化性微粒可能是、 。
(2)甲同学查阅资料:银镜反应时,被还原成。
①电极反应式:
i.还原反应:
ii.氧化反应: 。(碱性条件下)
②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
i.随降低,氧化性减弱。
ii.随增大,乙醛还原性增强。
③补充实验验证②中的分析。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I:插入“饱和溶液”盐桥,电流表指针偏转;
实验II:电流稳定后向右侧烧杯滴加溶液,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实验III:电流再次稳定后向左侧烧杯滴加氨水,指针偏转幅度减小
乙同学认为实验III不能证明“随降低,氧化性减弱”,理由是 。
(3)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V 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氨水,无明显现象,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 闻到刺激性气味,溶液略显灰色,试管壁未见银镜
V 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较浓的溶液至与实验IV相同,振荡,溶液变浑浊,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 试管壁立即出现银镜
①乙同学认为通过实验IV能证明“随降低,氧化性减弱”,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
②分析实验V中“立即出现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随增大,可能是也参与了还原。经检验该假设成立,实验方案及现象是 。
(4)综上所述,银氨溶液检验醛基时,做氧化剂的粒子是 ;为观察到银镜的生成,银氨溶液中加入较浓的溶液,该方案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
16.(14分)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可以用为碳源制取多种化学物质。
(1)与在固载金属催化剂(M)上可发生反应生成HCHO(g)和,已知298K时下列几种物质的标准生成焓[在标态和T(K)条件下由指定单质生成1mol某种物质的焓变]。
物质 HCHO(g)
标准生成焓 -393.5 -242 -115.9 0
则反应的 。
(2)与合成尿素的反应为,下图是合成尿素的历程及能量变化,TS表示过渡态。
图示历程包含了 个基元反应,其中起决速步骤的方程式是 。
(3)以、为原料合成的主要反应如下:
Ⅰ.
Ⅱ.
①不同条件下,按照投料,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的平衡转化率如图甲所示。
温度不变时,增大该反应体系的压强后(缩小体积),则反应Ⅱ (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压强为时,温度高于300℃后,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②在温度为T℃下,将和充入容积为V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同时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体系中各组分分压(各组分分压=总压×各组分物质的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图中缺少了一种组分的分压变化,该组分是 (填化学式)。T℃时,反应Ⅰ的平衡常数 (用分压代替浓度,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利用一种钾盐的酸性溶液作电解质,电催化还原为乙烯,如下图所示,写出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
17.(14分)铝镍合金粉经活化处理制得的雷尼镍触媒是一种高活性催化剂,主要应用于催化加氢、有机合成等生产过程。经反复使用后,其活性逐渐降低,失活后变成废镍催化剂,该废镍催化剂的原料组成见下表:
名称 有机物 Ni Al Fe Cu
质量分数/% 13.5 40.2 36.3 2.7 1.3 6
工业上对该催化剂进行处理并回收Al和Ni.工艺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的目的是 。
(2)请任写一条“滤渣1”在工业上的用途: 。
(3)调pH之前先加入的目的是 。“滤液3”与过量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
(4)“一系列操作”是 。
(5)“滤渣3”中含有两种金属元素,向“滤渣3”中加入过量 (填试剂名称),过滤,可以分离两种元素。
(6)氧化镍(NiO)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其晶体结构与NaCl相同,其中每个镍离子周围有 个最近的氧离子,与最近的核间距离为anm,则NiO晶体的密度是 (写出表达式即可)。
18.(15分)化合物G是受体拮抗剂,其一种合成路线流程图如下:
已知:,其中R、均为氢或烃基。
回答下列问题:
(1)化合物A的化学名称为 。
(2)下列关于B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分子式为 B.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C.1molB最多能与7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1molB能与2molNaOH发生反应
(3)C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1molC中有 mol的手性碳原子。
(4)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类型为 。
(5)X的分子式为C7H8O,其结构简式为 。
(6)满足下列条件的C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不含立体异构);写出其中水解产物之一含有10个碳原子的结构简式: (写一种)。
a.能发生水解反应,且只生成两种水解产物;
b.水解产物中均只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且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7)参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以甲苯和 为原料合成 的合成路线: (其他无机试剂任选)。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高考化学第三次模拟考试
化学· (
贴条形码区
考生禁填
: 缺考标记
违纪标记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
2B
铅笔
填涂
选择题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错误填

[×] [√]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mm

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注意事项
) (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答题卡
第Ⅰ卷(请用2B铅笔填涂)
(
1
.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1
.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
第Ⅱ卷(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
1
5
.(1
5
分)
(1)

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
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
___

3

_
________
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
________
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4

_
______
__________
_
________
__
_
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
__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1
6
.(1
4
分)
(1)
_
_________
_
__________

2

_
________
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
_________

4

_
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
1
7
.(1
4
分)
(1)
_
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

2

_
_______
_
___________

3

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_

4

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

_
__________

6

_
__________
_
__
___________
_
___
1
8
.(1
5
分)
(1)
_
__________

2

_
_________
_

3

_
________
_
__
____ _________

4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5

_
________
_
_

6

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

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