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7校联考2023-2024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文字版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7校联考2023-2024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文字版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7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一定都是生产者 B.微生物都属于分解者
C.寄生生物属于消费者 D.消费者都以植物为食
2.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的生物都只有捕食关系
B.图中还缺少营养级最高的分解者
C.若草食昆虫突然减少,则兔的数量也会减少
D.吃虫的鸟在食物网中占据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3.豪猪在某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已知豪猪在一段时间内所吃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为500kJ,其在该段时间内排出的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为153kJ,呼吸消耗的能量为263kJ,则该时间段内豪猪同化的能量是( )
A.347kJ B.316kJ C.237kJ D.84kJ
4.某地农民在稻田里春季养殖小龙虾,夏季养殖螃蟹和鲫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协调绿色发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流入该稻田的总能量是水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该稻田中养殖的小龙虾和螃蟹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该种养模式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鱼粪经微生物分解后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无机盐
5.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如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a表示乙的同化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摄入的总能量为a+c+e
B.d中包括乙粪便中的能量
C.甲、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b+d)
D.甲积累的铅、镉等金属离子含量低于乙
6.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图表示森林中的一个食物网,其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Ⅰ表示分解者,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B.除去D后的一段时间内,生产者的数量会增加
C.图中共含有6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4种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森林生态系统
7.某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能量流动关系图如下,a、b、c、d、e表示相关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入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d+e
B.图中未显示各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植物除了能固定太阳能,还能获得塘泥里腐殖质中的能量
D.鱼种乙同化的能量值可能大于鱼种甲同化的能量值的20%
二、非选择题
8.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人工系统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B.图中A处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明显高于B处
C.鱼塘的富营养化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有机物
D.稻田内水中的浮游生物可以为鱼类提供部分食物
三、单选题
9.如图曲线a、b、c分别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的CO2释放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三种生物体内都以CO2的形式存在
B.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以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C.曲线b可以代表某些细菌的CO2释放量变化
D.c曲线代表的生物对CO2的利用不受光照影响
1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B.引进当地没有的生物种类有利于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泥炭藓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严格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资源
11.下表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1组 第2组
实验处理 60℃恒温箱处理土壤1h + -
将落叶埋入土壤 + +
实验结果 落叶是否腐烂 否 是
注:“+”表示进行处理,“-”表示不进行处理
A.该实验中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实验组
B.将落叶埋入土壤前要用塑料袋进行密封处理
C.若第1组落叶也有轻微腐烂,可能是落叶携带的微生物所致
D.60℃恒温箱处理土壤1h,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12.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人工生态系统能很好的提高产品输出,减少浪费,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生态系统一旦正常运行就不需要再次进行物质和能量投入
B.桑基鱼塘的建立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可以减少物质的浪费
C.“蚕粪养鱼”过程中蚕体内的能量流向鱼,有利于能量的高效利用
D.当桑叶价格升高时,须全面停止养蚕、养鱼,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利用蝗虫信息素聚集灭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
C.能量作为动力促进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循环利用
D.蛛网不断振动向蜘蛛传递有猎物落网的物理信息
14.围封是一种管理草地的手段,即通过围栏等方式对草地进行封育,排除牲畜采食、践踏等干扰,给草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使其有足够的营养物质积累。科研人员选择等面积的自由放牧沙质草地和围封保护的沙质草地进行研究,发现与放牧草地相比,围封草地物种数大幅度增加,优势物种由一年生草本变为灌木类、多年生草本。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的差异是区别围封草地群落和自由放牧群落的重要特征
B.围封后草地对光能的利用率升高,流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C.围封会使草地的物种数目增加,使草地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D.研究植物的生态位主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等
15.湿地公园的建设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汇,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公园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选择合适的植物治理被污染的湿地水体,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C.碳达峰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停止,生产者通过固定CO2逐渐实现碳中和
D.在湿地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可以完全消除人类干扰,加快恢复速度
16.为了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程度加深,我国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主要栖息地、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80多个保护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国家公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熊猫在多个保护区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国家公园建立后,大熊猫种群数量将会呈“J”形增长
C.将不同保护区的大熊猫集中迁至一地生活是对其最有效的保护
D.种群遗传交流廊道有利于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增加遗传多样性
17.在传统酿酒过程中,若发酵过头往往会形成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传统酿酒过程中发酵装置密封不严,易引起乳酸菌繁殖而使酒变酸
B.酒精发酵后期适当通入无菌空气,会使酒变酸的速度变慢
C.酿酒前将酿酒容器高温消毒不一定能防止酒变酸
D.酒变酸过程中醋酸菌不能直接将酒精转化为醋酸
18.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泡菜因酸脆可口深受人们喜爱。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泡菜制作过程中出现的气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B.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会随发酵时间的长短而发生变化
C.装瓶时,先将蔬菜装至八成满,再加入蒜瓣、生姜和其他香辛料
D.将配制好的盐水煮沸可除去其中的溶解氧,有利于乳酸菌增殖
19.将两种氨基酸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菌株a和b)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完全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的成分有差异
B.菌株a能产生菌株b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C.实验时两种培养基都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D.用液体培养基培养两种菌也能形成菌落
20.某些微生物能合成几丁质酶,使几丁质降解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后进一步转化利用。科研人员试图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几丁质的菌株,通过微生物培养获得几丁质酶,用于生物防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富含腐殖质的松针土中更容易分离到目标菌株
B.接种前实验操作者要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消毒
C.用来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从功能上分应属于固体培养基
D.目的菌的纯化和计数可使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21.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配制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时要将pH调至中性或弱酸性
B.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C.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培养皿可以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
D.微生物的生长除受营养因素的影响外,还受pH、渗透压等的影响
22.中国杏树的栽培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利用杏果可酿制出杏果酒和杏果醋,其色泽淡黄、果香浓郁、营养丰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杏果酒和杏果醋的制作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B.必须严格遵循先制杏果酒后制杏果醋的工序进行
C.酿制杏果酒和杏果醋时都必须人为接种相应的菌种
D.杏果酒色泽淡黄可能是杏果中色素溶于酒精造成的
23.《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范,献之皇祖”的诗句。“剥”和“范”是腌渍加工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范菜者,酸菜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泡菜的酸味是泡菜坛中醋酸菌产生的醋酸所导致的
B.酵母菌在泡菜坛内繁殖会形成一层肉眼可见的白膜
C.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泡菜水中食盐浓度过低造成的
D.泡菜腌制过程中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
24.传统发酵技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对微生物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时,发酵瓶留1/3的空间可以防止发酵液溢出
B.制作泡菜时加入的“老汤”中的醋酸菌可加速发酵进程
C.由果酒制果醋时,只需通入充足的氧气,无需改变温度
D.醋酸菌无氧呼吸发酵制做酸奶时,溶液pH值逐渐降低
25.解磷菌是一种能将土壤中植物不能利用的磷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磷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解磷菌能分解含磷化合物使得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如下图为从某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出高效解磷菌的部分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操作I表示土样稀释,应使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稀释
B.B中液体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会使解磷菌浓度减小
C.C平板中菌落直径和透明圈直径均最大的菌株分解含磷化合物的能力最强
D.操作Ⅱ和操作Ⅲ都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接种工具需灼烧灭菌
26.常乳是母牛泌乳期一周后直到泌乳停止前一周这个时间段内分泌的乳汁。奶牛自身乳房和乳头中可能含有细菌,加上挤乳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污染,常乳中会有一定量的细菌存在。研究小组要检测一份常乳样品中细菌的总量(不考虑菌种),检测流程如下图,每个平板上接种菌液量为0.1m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避免杂菌污染,倒平板和接种过程都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B.若三个平板中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选择10-4稀释液重复上述操作
C.进行上述操作可对常乳中的细菌数量进行统计,但统计数据可能大于实际细菌数
D.选择未接种的平板和接种后的平板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可检验培养基是否彻底灭菌
27.尿素分解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成NH3和CO2,NH3溶于水后菌落周围的pH升高,使溴甲酚紫显紫色。将土壤样液稀释涂在平板上培养,以筛选尿素分解菌,培养基成分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KH2PO4 Na2HPO4 MgSO4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水
含量(g) 1.4 2.1 0.2 10.0 1.0 15.0 定容1L
A.葡萄糖和尿素是目的菌生长所需的碳源和氮源
B.KH2PO4、Na2HPO4可使培养基的pH保持稳定
C.培养基上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菌落周围都呈现紫色
D.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都只能利用培养基中的碳源
28.为制备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以降解厨余垃圾废液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研究人员探究了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某厨余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将两种菌液进行了不同配比的分组处理,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R0 R1 R2 R3
圆褐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 1:0 2:1 1:1 0:1
A.两种细菌需经过胞吞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吸收进细胞才能分解利用
B.实验组需要将上述菌液分别接种于相同体积的厨余垃圾废液中进行培养
C.对照组需要将等量R2组的菌液接种到相同体积的无菌水中进行培养
D.圆褐固氮菌占比较高的R1组对于蛋白质等含氮物质的分解效率最高
29.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某些细菌以蔗糖为原料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具有类似于合成塑料的物化特性及合成塑料所不具备的生物可降解性。PHA进入海洋后,可以被动物食用,约1~3年完全自然降解。下图为PHA的生产工艺流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A为选择培养基,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具有耐盐性状
B.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菌株M计数,或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直接计数
C.发酵罐内应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营养物质需在发酵前一次性添加
D.采用过滤、沉淀的方法得到的PHA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0.微生物蛋白又称单细胞蛋白,它是利用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等人工发酵培养的微生物菌体,科学家们一直尝试利用发酵技术生产的微生物蛋白来替代传统肉类,以期开发一条环保、健康、可持续的肉类生产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生物蛋白是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质,一般不含其他成分
B.利用发酵技术生产微生物蛋白所用的菌种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细菌
C.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可提高饲料的品质,可以使饲料保鲜
D.用改造后的酵母菌生产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无生理效应
四、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有关草原的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科尔沁草原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像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铺满大地。生活在草原的小老鼠快速的从一个洞口跑到另一个洞口,偷偷啃食着植物的根茎和种子,时不时警惕的打量一下草丛和远处的天空。一条蛇快速游走在草丛中,捕捉到一只粗心的老鼠。雄鹰翱翔在天空,偶尔俯冲下地面,再次飞起时,总能看到在利爪下挣扎的老鼠或蛇。
(1)请画出上述材料中涉及的食物网 ,鹰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 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其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1kJ的能量最多需要植物同化 kJ的能量。
(2)下表所示为该草原生态系统某年中流经鼠种群的能量分配情况:
项目 摄入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103kJ) 43 15 11
这一年中鼠种群的同化量为 kJ,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以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也可以是 。
(3)随着退耕还草的逐步实行,某草场荒漠化逐渐得到遏制,草场覆盖面积逐渐增大,牧草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荒漠化的草场逐渐返绿的过程属于群落的 演替,这一变化使草原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升高。
32.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下表是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该系统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全部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 kJ)
营养级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 500 Y Z
呼吸作用消耗 132 26.5 3.8
未被利用 292 34.3 3.1
其他部分 X 2.2 0.1
(1)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 ,在退耕还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2)若研究某动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A.甲的栖息地 B.甲的食物 C.甲的天敌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为 ×10 kJ,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10 kJ,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4)金鱼藻是一种较大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一种蓝细菌)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将铜绿微囊藻与金鱼藻共同培养,另一组向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加入适量养殖过金鱼藻的培养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组实验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据此推测,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两点)。
33.有机磷农药使用不当时会造成瓜果蔬菜等食品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某兴趣小组同学尝试从土壤中分离纯化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在 采集土壤更容易分离到目标菌株,配制用于分离目标菌株的微生物时,加入琼脂的目的是 。配制好的培养基常采用 法进行灭菌。待灭菌后的培养基温度降至 ℃左右就可以进行倒平板操作。判断灭菌后的培养基是否符合灭菌要求的方法是 。
(2)如图是用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解,要得到图B所示的培养效果,接种过程中接种环需灭菌 次。利用图A的方法在5个平板上各接种稀释倍数为104的菌液样品(涂布体积为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26个、100个、103个、112个、430个,则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的细菌数为 个。
34.桂圆也称龙眼,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水果。科研团队比较了5种酵母菌(3种酿酒酵母,2种非酿酒酵母)对桂圆果浆的发酵效果,并从中选择适宜的菌种进行发酵,以期得到品质更好的桂圆果酒。生产桂圆果酒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新鲜桂圆去皮去核→桂圆果肉→打浆→调酸→酶解→调糖→接种→发酵→过滤
(1)在发酵流程中没有对材料的清洗环节,清洗时正确的操作应该是 ,该操作的目的是 。
(2)下表中表示5种酵母(Y1-SY果酒活性干酵母;Y2-RW果酒活性干酵母;Y3-葡萄酒高活性干酵母;Y4-耐高温高活性干酵母;Y5-生香活性干酵母)发酵的桂圆果酒品质(总酯与果酒的香味有关),根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酿酒酵母主要完成 ,非酿酒酵母可将原料中的物质转化为 从而提高了果酒的甜度。从中选择 两种酵母菌作为桂圆果酒发酵优良菌种。
酵母 酒精度/(%vol) 总糖/(g/L) 总酸/(g/L) 总酯/(g/L) 感官评分
Y1 13.4 1.3 6.8 0.19 72
Y2 13.1 2.4 6.4 0.18 67
Y3 13.3 1.6 6.2 0.15 64
Y4 12.6 3.4 8.1 0.11 62
Y5 11.0 8.5 7.6 0.38 74
(3)酵母菌添加量过少时,发酵时间将会 (填“变长”或“变短”);酵母菌添加量过多时,酒精度、总酯含量都较低的原因是 (答两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
【详解】A、寄生植物属于消费者,A错误;
B、自养微生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
C、寄生生物属于消费者,C正确;
D、通常只有初级消费者或杂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其他消费者则以至少比其低一营养级的消费者为食,D错误。
故选C。
2.D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初级消费者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吃初级消费者的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
【详解】A、据图可知,食物网中的生物具有的种间关系有种间竞争和捕食,A错误;
B、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B错误;
C、若食草昆虫突然减少,兔获得的能量会增多,其数量会增加,C错误;
D、据图可知,吃虫的鸟在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正确。
故选D。
3.A
【分析】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已知豪猪在一段时间内所吃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为500kJ,即摄入量为500kJ,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为153kJ,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则豪猪同化的能量500-153=347kJ,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C
【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的程度。具体来说,它是以“营养级”为单位的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比例。通常情况下,这个比例大约在10%到20%之间。能量利用效率则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流入人体或其他特定生物体中的能量与进入该系统或生物体的总能量之比的比值。
【详解】A、稻田养殖一般不投入饲料,因此,流入该稻田的总能量是水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小龙虾和螃蟹养殖的季节不同,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该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鱼类粪便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可转变成水稻生长所需的无机盐等,D正确。
故选C。
5.D
【分析】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a+c+e表示甲的同化量,甲摄入的总能量=同化量+粪便量,甲的粪便量未知,因此其摄入量无法计算,A错误;
B、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在c中,B错误;
C、甲、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c+e),C错误;
D、由生物富集可知,甲积累的铅、镉等金属离子含量低于乙,D正确。
故选D。
6.C
【分析】从图中分析A为生产者,其它个体为消费者,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A→B→I,A一C→D→I,A→C→I,A→G→H→I,A一E→D→I,A→E→F→I。
【详解】A、该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图中的Ⅰ表示消费者,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A错误;
B、若除去D,I捕食的B、C、F和H增加,F、H减少,E、G增多,E、G消耗的生产者数量会有所增加,所以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的数量将减少,B错误;
C、从图中分析A为生产者,其它个体为消费者,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A→B→I,A一C→D→I,A→C→I,A→G→H→I,A一E→D→I,A→E→F→I,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D、F、I、H,C正确;
D、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该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因此也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7.C
【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饲料中的化学能,图中鱼种甲处于第二营养级,鱼种乙处于第三营养级。
【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饲料中包含的化学能,即a+d+e,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未显示各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正确;
C、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不能获得塘泥里腐殖质中的能量,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鱼种乙的能量可以来自于鱼种甲和饲料,故鱼种乙同化的能量值可能大于鱼种甲同化的能量值的20%,D正确。
故选C。
8.C
【分析】分析题图: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因素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污水和鱼粪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盐,可以被水稻利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故图示人工系统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A正确;
B、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B正确;
C、鱼塘富营养化为水稻提供了足够的无机盐,C错误;
D、有些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物,故稻田内水中的浮游生物可以为鱼类提供部分食物,D正确。
故选C。
9.A
【分析】分析题图曲线:曲线a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正值,且不随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属于异养生物;曲线b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光能自养生物;曲线c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负值,说明该生物进行同化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但是光照不影响二氧化碳的消耗,说明该生物不是光能自养生物。
【详解】A、碳在三种生物体内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A错误;
B、a曲线代表的生物在有光无光条件下二氧化碳释放量为定值,并不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所以代表的生物可以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正确;
C、曲线b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光能自养生物,可以表示蓝细菌的CO2释放量变化,C正确;
D、曲线c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负值,说明该生物进行同化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但是光照不影响二氧化碳的消耗,说明该生物不是光能自养生物,D正确。
故选A。
10.C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A、将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A错误;
B、引进外来物种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
C、调节气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是要严格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公园中的各种资源,D错误。
故选C。
11.C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分两组,一组实验组应去除土壤中微生物,即对实验组进行灭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详解】A、据表分析可知,第1组土壤有处理,第2组未做任何处理,因此第1组应为实验组,第2组为对照组,A错误;
B、落叶埋入土壤前不能用塑料袋进行密封处理,否则落叶无法接触到土壤,也无法验证土壤的分解作用,B错误;
C、实验中灭菌处理的是土壤,落叶并未做灭菌处理,因此相同条件下,若实验组叶片也有轻微腐烂,可能是叶片携带的微生物所致,C正确;
D、60℃恒温处理土壤1h,土壤的理化性质会有小幅改变,但对实验影响较小,D错误。
故选C。
12.B
【分析】“桑基鱼塘”是典型的生态工程实例。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详解】A、人工生态系统有丰富的产品输出,因此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投入,A错误;
B、桑基鱼塘的建立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可提高物质的利用率,减少物质的浪费,B正确;
C、蚕粪中的能量不属于蚕的一部分,是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蚕体内的能量不能流向鱼,C错误;
D、当桑叶价格升高时,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可确保更多能量流向桑树,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一定要全面停止养蚕和养鱼,D错误。
故选B。
13.D
【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3、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详解】A、利用蝗虫信息素聚集灭杀蝗虫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有多种,并非都沿着食物链传递,且信息传递在部分生物间是双向进行的,B错误;
C、能量作为动力可促进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C错误;
D、蛛网震动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D。
14.C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2)恢复力稳定性: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详解】A、物种组成的差异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围封后,草地中的优势种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变为对光能利用率更高的灌木类、多年生草本,使流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B正确;
C、围封会使草地的物种数目增加,使草地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
D、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他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故选C。
15.A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生、协调、循环、整体。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通常间接价值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直接价值。
【详解】A、湿地公园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
B、选择合适的植物治理被污染的湿地水体,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C、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不会停止,C错误;
D、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不能完全消除人类的干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类活动对该生态系统的干扰,同时要实现快速恢复,人类的适度干涉也是有必要的,D错误。
故选A。
16.D
【分析】1、群落的结构特征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详解】A、水平结构是群落内部的特征,大熊猫在多个保护区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A错误;
B、国家公园建立后,大熊猫的栖息地变大,各种生活资源增多,但也不是无限量的,因此大熊猫种群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B错误;
C、将不同保护区的大熊猫集中迁至一地生活,会缩小其栖息地,不利于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就地保护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的措施,C错误;
D、种群遗传交流廊道能增加大熊猫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促进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使遗传多样性增加,D正确。
故选D。
17.C
【分析】酵母菌喜欢偏酸性且富含糖的环境中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快,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A、传统酿酒过程中,发酵装置密封不严,易造成醋酸菌繁殖,并将酒精转化为醋酸,乳酸菌是厌氧菌,有氧会抑制其生长,不会使酒变酸,A错误;
B、酒精发酵后期,适当通入无菌空气,有利于醋酸菌的增殖,会使酒变酸的速度加快,B错误;
C、酿酒前将酒缸高温消毒不一定能够防止酒变酸,若发酵过程中没有严格把控发酵条件,也可能导致酒变酸,C正确;
D、在缺乏糖源,但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可将酒精转化为醋酸,D错误。
故选C。
18.C
【分析】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需关注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详解】A、泡菜制作过程中出现的气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A正确;
B、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至一定程度再保持不变,B正确;
C 、装瓶时,先将蔬菜装至半坛,再加入蒜瓣、生姜和其他香辛料至八成满,C错误;
D 、乳酸菌是厌氧菌,将配制好的盐水煮沸可除去其中的溶解氧,有利于乳酸菌的增殖,D正确。
故选C。
19.D
【分析】题意分析,“单独培养A无菌落;单独培养B无菌落”,说明基本培养基中缺少A或B生长所需的特定营养物质;AB混合培养有菌落;AB之间用微孔滤板(细菌不能通过,DNA可以通过)隔离无菌落,说明两种菌体在接触时发生了基因重组,可会对方生长提供所需要的物质。
【详解】A、据图可知,菌株a和菌株b均可单独在完全培养基中增殖,但不能单独在基本培养基中增殖,两种菌株都属于氨基酸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说明完全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成分有差异,A正确;
B、a单独培养和b单独培养均不能生长,a和b混合培养能生长,说明它们能够相互提供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B正确;
C、实验时为了避免杂菌干扰,两种培养基都要进行灭菌处理,C正确;
D、用液体培养基培养两种菌不能形成菌落,因为菌落的形成需要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D错误。
故选D。
20.B
【分析】1、要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合成几丁质酶的微生物,应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以淘汰不能产生几丁质酶的真菌达到筛选效果。
2、 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1)平板划线法: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详解】A、应在富含几丁质的环境中采集土样用于筛选目的菌,富含腐殖质的松针土几乎不含几丁质,很难分离到目的菌,A错误;
B、实验操作者在接种前要用75%的酒精棉球擦手消毒,以杀死微生物,B正确;
C、用来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从功能上分,应属于选择培养基,C错误;
D、平板划线法不能用来对目标菌株进行计数,D错误。
故选B。
21.A
【分析】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配置培养基时一般要考虑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是否全面、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及pH等因素。
【详解】A、培养细菌(比如大肠杆菌)时需将培养基的 pH调至中性至弱碱性(一般控制在 pH为7-7.5),A错误;
B、每一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固定的菌落特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光泽、质地、颜色和透 明程度等,不同种或同种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菌落特征是不同的,所以,菌落特征可作为微生物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B正确;
C、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等,吸管和培养皿等玻璃器皿可以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C正确;
D、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有的微生物还需要特殊的营养物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除受营养因素影响外,还受到pH、氧、渗透压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22.D
【分析】1、果酒制作原理: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果醋制作原理:利用醋酸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或乙醇转化为醋酸。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好氧菌。
【详解】A、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杏果酒和杏果醋的制作都无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A错误;
B、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可以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当氧气、糖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所以无须严格遵循先制杏果酒后制杏果醋的工序进行,B错误;
C、酿制杏果酒时,杏果上有野生酵母菌,酿制杏果醋时,空气中的醋酸菌会进入发酵液中,所以都不必须人为接种相应的菌种,C错误;
D、杏果酒色泽淡黄可能是杏果中色素溶于酒精造成的,D正确。
故选D。
23.B
【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泡菜的酸味是乳酸菌发酵形成的,A错误;
B、酵母菌可在泡菜坛中的无氧环境下繁殖,在泡菜液表面形成一层肉眼可见的白膜,B正确;
C、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泡菜水中食盐浓度过高导致乳酸菌繁殖慢,乳酸积累少造成的,C错误;
D、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再保持不变,乳酸含量先增加,后保持不变,D错误。
故选B。
24.A
【分析】1、果醋制作原理:利用醋酸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或者乙醇转化为醋酸。
2、泡菜(酸菜)的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发酵装置中发酵液占2/3空间,预留13的空间,有利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还能避免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溢出,A正确;
B、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制作泡菜时加入的“老汤”中含有纯度较高的乳酸菌可加速发酵进程,B错误;
C、制作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其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而制作果醋利用的是醋酸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故欲将果酒制备成果醋,制备时需要将温度升高,同时还需通入充足的氧气,C错误;
D、酸奶发酵所需的菌种是乳酸菌,无氧呼吸可产生乳酸,酸奶发酵时,溶液pH值逐渐降低,D错误。
故选A。
25.D
【分析】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详解】A、稀释土样采用无菌水,防止其他杂菌的污染,A错误;
B、B中为选择培养基,会使解磷菌浓度增大,B错误;
C、C中菌落直径和透明圈直径比值最大的菌株分解含磷化合物的能力最强,C错误;
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分离和计数,据图可知,操作Ⅱ和Ⅲ均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接种工具需要灼烧灭菌,D正确。
故选D。
26.C
【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其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代表稀释倍数)。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详解】A、酒精灯火焰旁温度高,微生物被杀死,为避免杂菌污染,倒平板和接种过程都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A正确;
B、应挑选菌落数在30-300范围内的菌落计数,10-5稀释度时,若三个平板中菌落数均小于30,说明稀释度过高,则应选择10-4稀释液重复上述操作 ,B正确;
C、进行上述操作可对常乳中的细菌数量进行统计,由于两个或多个微生物细胞连在一起时,培养后长成一个菌落,统计数据可能低于实际细菌数 ,C错误;
D、未接种的平板应没有微生物,选择未接种的平板和接种后的平板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可检验培养基是否彻底灭菌 ,D正确。
故选C。
27.D
【分析】1、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合成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
2、由培养基成分表可知,KH2PO4、Na2HPO4、MgSO4提供无机盐;葡萄糖提供碳源;尿素提供氮源;琼脂是凝固剂,说明是固体培养基。
【详解】A、根据培养基成分表分析可知,葡萄糖提供碳源;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生成NH3和CO2,NH3溶于水后生成NH4+,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氮源,A正确;
B、KH2PO4、Na2HPO4在提供无机盐的同时,还构成缓冲液,可维持培养基的pH相对稳定,B正确;
C、尿素分解成NH3和CO2,NH3溶于水后菌落周围的pH升高,说明尿素分解菌菌落的周围呈碱性,使溴甲酚紫显紫色,C正确;
D、不是全部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都必须含有碳源,自养的微生物不需要碳源,D错误。
故选D。
28.B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为了探究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某厨余垃圾废液的最佳接种量比,自变量是两种菌的接种比,因变量是厨余垃圾废液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剩余量。
【详解】A、脂肪为小分子物质,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菌,A错误;
B、实验过程中,厨余垃圾废液的作用类似于培养基,其体积是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故实验组需要将上述菌液分别接种于相同体积的厨余垃圾废液中进行培养,B正确;
C、本实验还需设置对照组,具体处理是将适量R2组的菌液接种到等量的普通培养基中,无菌水中微生物不能生活,做对照无意义,C错误;
D、圆褐固氮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对厨余垃圾废液(蛋白质)中的氮利用得较少,因此圆褐固氮菌占比较高的R1组对于蛋白质等含氮物质的分解效率较低,D错误。
故选B。
29.A
【分析】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由嗜盐细菌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要从某咸水湖中寻找生产PHA菌种,首先要进行目的菌株的筛选,可将咸湖水接种在含盐量较高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培养得到嗜盐细菌;然后,从选择培养基上挑选多个单菌落分别进行扩大培养,扩大培养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最后检测嗜盐细菌的数目和PHA的产量,选择PHA产量最高的嗜盐细菌作为目的菌株。
【详解】A、培养基A为选择培养基,盐浓度较高,pH=10,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具有耐盐性状,A正确;
B、血细胞计数板比细菌计数板厚,常用于相对较大的真菌等计数,M菌应用细菌计数板计数,B错误;
C、发酵罐内应严格控制温度、pH等条件,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还需要添加必需营养成分,不能一次性添加,C错误;
D、分析题意可知,PHA是细菌的代谢物,应采用提取、分离、纯化措施来获取产品,D错误;
故选A。
30.C
【分析】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淀粉或纤维素的水解液,制糖工业的废液等为原料,通过发酵获得了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即单细胞蛋白,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能使家禽、家畜增重快,产奶或产蛋量显著提高。
【详解】A、微生物蛋白是微生物菌体,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糖类、脂质等物质,A错误;
B、发酵过程中所用的菌种大多是单一菌种,B错误;
C、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通过乳酸菌的发酵,可以提高饲料品质,使饲料保鲜,同时提高动物免疫力,C正确;
D、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具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能产生成熟的蛋白质,所以生产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有生理效应,D错误。
故选C。
31.(1) 三、四 550
(2) 2.6×104 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3) 次生 抵抗力
【分析】同化量的四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
【详解】(1)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鼠以植物根茎种子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蛇捕食鼠处于第三营养级,鹰捕食鼠或蛇,处于第三、四营养级,食物网如图: ,鹰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四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其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1kJ的能量,有1/2kJ来自于鼠这条食物链,有1/2kJ来自于蛇这条食物链,计算最多需要时能量传递效率取最低即10%,则鹰同化1kJ的能量最多需要植物=(1/2)÷10%÷10%+(1/2)÷10%÷10%÷10%=550kJ。
(2)鼠的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5+11=26××103kJ=2.6×104kJ,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流向分解者、下一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或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3)退耕还草,荒漠化的草场(有土壤条件)逐渐返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升高。
32.(1) 季节性 整体
(2)ABCD
(3) 6 3.2 14%
(4)金鱼藻在竞争阳光、营养物质等过程中占优势;金鱼藻能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物质
【分析】1、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3、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
【详解】(1)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生态工程中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所以在退耕还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2)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若研究某动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甲的栖息地、甲的食物、甲的天敌和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ABCD正确。
(3)每一段时间同化量有四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以及未利用,分析表格可知,Z=3.8+3.1+0.1=7,Y=26.5+34.3+2.2+7=70,X=500-132-292-70=6,因此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为6×103kJ,肉食性动物为Z等于7×103kJ,所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7×103kJ-3.8×103kJ=3.2×103kJ。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比值,并非某两种生物的能量比值,所以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0/500×100%= 14%。
(4)铜绿微囊藻和金鱼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原因可能是金鱼藻在竞争阳光、营养物质等过程中占优势,其次金鱼藻能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物质,从而使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
33.(1) 经常使用有机磷农药的环境中 作为凝固剂使用 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 50 将未接种菌液的空白平板放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空白平板是否有菌落形成
(2) 6 1.05×1010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因为要获得能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菌种,因此在经常使用有机磷农药的环境中采集土壤更容易分离到目标菌株,用于 分离微生物的培养基常为固体培养基,加入琼脂的目的是作为凝固剂使用。配制好的培养基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湿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待灭菌后的培养基温度降至50℃左右就可以进行倒平板操作。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的方法:将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无菌落形成说明该培养基灭菌合格,有菌落形成就不合格。
(2)图B菌落集中呈线状,说明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划线前需对接种环灭菌,且划线区域为5个,则在接种过程中接种环需灭菌6次。 图A菌落分布较均匀,说明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菌落进行统计时,需选择菌落数为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因此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的细菌数为(100+103+112)÷3÷0.1×104×103=1.05×1010。
34.(1) 在桂圆去皮去核之前进行清洗 洗去桂圆表面的浮尘,防止去皮去核后清洗造成的杂菌污染
(2) 酒精发酵 总糖 Y1、Y5
(3) 变长 酵母菌的大量繁殖消耗反应体系中的营养物质、酵母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对酵母菌的生长和果酒风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分析】果酒的制作需要利用酵母菌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它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出汁率,还会使果汁浑浊。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
【详解】(1)为防止去皮去核后清洗造成的杂菌污染,所以应该在桂圆去皮去核之前进行清洗。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果胶酶可以分解果胶、瓦解细胞壁和胞间层,增加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所以需要加入果胶酶。
(2)酿酒酵母主要完成酒精发酵;非酿酒酵母(Y4和Y5)中总糖含量较高,可将原料中的物质转化总糖,从而提高了果酒的甜度,从表格中可以看出,Y5将原料中的物质转变为糖类能量较强,Y1中酒精度数较高,说明产酒能力强,说明选择Y1和Y5两种酵母菌作为桂圆果酒发酵优良菌种。
(3)酿制果酒时,利用的是酵母菌,当酵母菌添加量过少时,桂圆果酒发酵过程缓慢,发酵时间将会变长;酵母菌添加量过多时,由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消耗反应体系中的营养物质、酵母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对酵母菌的生长和果酒风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所以酒精度、总酯含量都较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果酒的制作的知识,需要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找到酿酒酵母和非酿酒酵母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解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