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浙江省9 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家鸡的毛腿和长腿 B.家山羊的有角与无角
C.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D.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2.基因组印记是指在配子或合子的发生期间,来自亲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体在发育过程中产生专一性的加工修饰(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结果导致后代体细胞中一对等位基因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基因组印记属于(  )
A.伴性遗传 B.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遗传 D.表观遗传
3.干细胞是医学界的“万能细胞”。研究人员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应用于严重损伤肝脏的再生,获得较好的效果。下图表示BMSC在体外经诱导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此过程发生了(  )

A.有丝分裂 B.减数分裂
C.细胞生长 D.细胞分化
4.扇贝的壳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采用杂交的方法对壳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1:桔黄色与枣褐色个体杂交,F1全部为桔黄色;
实验2:实验1的F1与枣褐色个体杂交,后代桔黄色:枣褐色=1:1;
实验3:桔黄色与桔黄色个体杂交,后代桔黄色:枣褐色=3:1。
上述实验中,能够判断壳色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有几项(  )
A.0 B.1 C.2 D.3
5.下列关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在两性之分的生物均存在性染色体
B.性染色体上血友病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能决定性别
D.在人群中,血友病的女性患者远远多于男性患者
6.猪笼草科植物捕虫器的消化液中含有脂肪酶和蛋白酶等多种酶,这些酶在分泌细胞的高尔基体中积聚,其中一部分暂时贮存在液泡内,而另一部分通过囊泡排出细胞。下图表示细胞内的几种细胞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溶酶体中含有的多种酶由①合成
B.图示细胞器在猪笼草科植物中都存在
C.可以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消化酶的合成、分泌和储存过程
D.消化液中所含酶的合成与分泌,涉及到的细胞器只有①④⑤
7.见强光打喷嚏的ACHOO综合征和焦虑引起的颤抖下巴均为显性性状,且独立遗传。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夫妇,生下一孩子具ACHOO综合征而没有颤抖下巴的概率是(  )
A. B. C. D.
8.下图中a~e表示真核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以葡萄糖为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需氧呼吸包括a、d、e过程
B.a~e均能产生ATP,且e产生的ATP最多
C.只有de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D.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9.人类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即IA、IB、i控制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O血型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IA、IB、i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C.IA对IB为不完全显性,IA对i为完全显性
D.A型血和B型血婚配不可能出现O型血的子代
10.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非糯性为显性,糯性为隐性。纯合非糯性品系的花粉则呈蓝黑色,纯合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稀碘液呈红褐色。利用纯合的非糯性品系和糯性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下列可为“配子形成时发生了基因分离”提供直观证据的是(  )
A.F1水稻自交,后代表现为非糯性:糯性=3:1
B.F1水稻测交,后代表现为非糯性:糯性=1:1
C.用稀碘液处理F1水稻的花粉,发现一半花粉为蓝黑色,一半为红褐色
D.用稀碘液处理亲代非糯性品系的花粉,发现所有的花粉都被染成蓝黑色
11.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体内的一种天然物质,能有效抑制DNA的解旋,现已广泛用于乳腺癌的治疗。据此推测,紫杉醇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理过程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⑤
12.下图是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按照减数分裂过程分析,下列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④⑤
C.③②①⑤④ D.①③②⑤④
13.下列有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组织中的蛋白质时,需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显色情况
B.可选用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
C.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黑藻叶肉细胞,可观察到叶绿体的形态和亚显微结构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可观察到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正在以相同的速率移向两极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肾脏细胞的物质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AQP1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已知上皮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X代表葡萄糖、氨基酸等。
14.关于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都需要消耗能量
B.在物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形状的改变不会引起载体蛋白失活
C.易化扩散的速率与细胞内外浓度差、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上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5.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运出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转运
B.由图可知水可通过易化扩散进入上皮细胞
C.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只能来源于ATP水解
D.为使上皮细胞不断从小管液中吸收葡萄糖,上皮细胞需不断通过主动转运将Na+排出细胞外
16.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中都渗透了诸多科学思想与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豌豆严格自花传粉,因此孟德尔将所有F1的个体在花蕾期去雄
B.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性状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孟德尔、萨顿和摩尔根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规律
D.萨顿在研究蝗虫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7.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增殖过程中的原料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的结果说明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不充分不影响实验结果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DNA中都能找到32P
18.某兴趣小组以肺炎链球菌为材料进行图所示实验,其中细胞提取物是加热致死的S型菌破碎后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混合培养后仅有①②③组培养基上会出现表面粗糙的菌落
B.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的遗传物质与原S型菌不完全相同
C.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实质是S型菌DNA整合到了R型菌的染色体上
D.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转移到R型菌内的DNA片段表达产生了荚膜多糖
19.在进行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时,某同学利用橡皮泥、细铁丝和白纸等材料模拟果蝇(2n=8)精细胞的形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需要制作4种大小的染色体
B.需要用4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染色单体
C.共画三个纺锤体,其中后两个与第一个垂直
D.模拟MI后期时,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要不同
20.某小组将含14N-DNA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5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1.5h后提取子代细菌的DNA,然后将DNA进行热变性处理(即解旋变成单链),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图所示,离心管中出现的两种条带分别对应图中的两个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图像可判断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B.由图中实验结果可推知该细菌的细胞周期大约为30min
C.未经热变性处理的子代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也能出现两种条带
D.定时取样大肠杆菌并提取其DNA进行离心,无法通过检测其放射性强度确定其在离心管中的位置起始点
21.如图表示大肠杆菌的环状DNA的复制过程,其中复制叉是DNA复制时在DNA链上形成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该DNA中复制叉的形成需要DNA酶的参与
C.该DNA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
D.DNA复制时以每条单链为模板,DNA聚合酶沿模板链的5'端向3'端方向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寨卡病毒(Zika)是一种通过蚊虫传播的RNA病毒,新生儿感染Zika会导致“小头症”,同时Zika会攻击胎儿神经元,引起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如图为寨卡病毒模式图。
22.小头症的一个独特特征是染色质提前凝缩。在正常的细胞分裂中,染色质凝缩及染色体去凝缩发生的时期分别为(  )
A.前期 末期 B.前期 后期
C.G2期 后期 D.G2期 末期
23.科学家在小鼠体内发现一种特殊的RNA(RNAi)可以对抗寨卡病毒引起的疾病,其具体机理是RNAi能识别病毒的部分RNA,然后将其切割成叫做小分子干扰RNA的片段,从而让病毒“失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RNAi的作用可能是水解磷酸二酯键
B.寨卡病毒衣壳蛋白的合成部位在核糖体
C.寨卡病毒的RNA复制需要宿主细胞提供4种核糖核酸
D.为了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机理,可以用小鼠胚胎培养寨卡病毒以供研究
24.为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和两大遗传定律,某小组准备了甲、乙两个容器,黑色大、小球若干和白色大、小球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要模拟F1(Dd)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可在甲容器中放入大、小白球各10个
B.若要模拟F1(YyRr)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可在甲、乙容器中分别放入四种球各10个
C.若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可在甲容器中放入大、小黑球各10个,乙容器中放入大、小白球各10个
D.若要模拟F1(Dd)测交结果,可在甲容器中放入大黑球和大白球各10个,乙容器中放入大白球30个
25.下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若该遗传病是显性遗传病,则图中所有的患者均为杂合子
C.若Ⅲ-10与Ⅲ-11近亲婚配,则他们所生后代患该病的概率是1/2
D.若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则他与Ⅱ-5所生女儿一定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字母代表物质),PSBS是一种类囊体膜蛋白,能感应类囊体腔内H+的浓度的升高而被激活,激活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防止强光对植物细胞造成损伤。
(1)图中ABCD四种物质分别是 、 、 、 ,物质B合成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可以判断类囊体腔内的pH (选填“高于”、“低于”)类囊体腔外的pH。
(2)叶绿素a分布于叶绿体的 ,它的功能是 。
(3)若物质C浓度骤降,则一段时间后五碳糖的含量将 (选填“降低”、“升高”、“不变”)。
(4)光照过强会引起类囊体腔内H+的浓度 (选填“降低”、“升高”、“不变”),激活PSBS从而避免强光对植物细胞造成的损伤,但长时间的强光会导致碳反应产物减少,原因是 。
27.有研究者对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性腺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图1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2中的甲乙丙丁代表不同分裂时期的4个细胞。
(1)图1中①细胞有 条染色体, 个四分体,属于图2中类型 的细胞。②细胞的名称为 。③细胞减数分裂结束后,最终形成的生殖细胞基因型为 。
(2)丁表示 时期的细胞,该时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3)由③细胞可知,A/a与B/b的遗传 (选填“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该生物的某个性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有AB、Ab、aB、ab,4种配子,则其产生的原因是 。
28.MMP-9是一种明胶酶,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合成与MMP-9基因互补的双链RNA,利用脂质体转入低分化胃腺癌细胞中,干扰细胞中MMP-9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一定的疗效。下图是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过程:
(1)图1表示MMP-9基因转录过程的是 (填序号),该过程需要的酶是 。若染色体发生组蛋白乙酰化,则会 (选填“促进”、“抑制”)MMP-9基因的表达。
(2)若MMP-9基因转录出的mRNA的部分序列为5'-UCCAGU-3',则该基因编码链的相应序列为____。
A.5'-ACTGGA-3' B.5'-TCCAGT-3'
C.5'-AGGTCA-3' D.5'-TGACCT-3'
(3)参与图2所示过程的RNA有mRNA、 三类,氨基酸X的密码子为5'- -3';该过程通常1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 。
(4)由图可知:人造双链RNA基因调控明胶酶合成的机理是 ,最终使得细胞中MMP-9的含量减少。
29.果蝇的正常翅和斑翅,有翅和无翅分别由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制,现有一群正常翅雌雄果蝇进行随机交配,F1表型及比例如下表:
F1 正常翅 斑翅 无翅
雄果蝇 9/32 3/32 1/8
雌果蝇 3/8 0 1/8
(1)A与a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斑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亲代雌果蝇基因型为 ,其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 。
(3)F1有翅雌果蝇中纯合子占 ,F1的无翅雌果蝇与斑翅雄果蝇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共有 种,出现斑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
(4)请写出亲代雄果蝇进行测交的遗传图解 。
30.为探究酶的性质,某同学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甲管中盛放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乙管中分别盛放等量的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提取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蒸馏水。将甲、乙中的液体混合均匀后,每隔50s测定一次装置中的压强,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 、 ,可用于验证酶的催化具有 性。
(2)若用上述装置和试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选填“是”、“否”)严谨,原因是 。
(3)如果在50s时,向I组反应体系中增加1倍量的肝脏提取液(不考虑提取液体积的影响),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该曲线如何变化 请在图3绘出变化后曲线 。
(4)有研究表明抑制剂a会降低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如图4所示。图5中B和C是推测的两种机理,结合图4曲线分析,抑制剂a的作用机理应为 (选填“B”或“C”),判断理由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A、毛腿和长腿不是相同性状,A错误;
B、家山羊的有角与无角,是同种生物的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正确;
C、羊与牛不是同种生物,C错误;
D、桃树的红花和绿叶不是相同性状,D错误。
故选B。
2.D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详解】表观遗传中,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基因组印记属于表观遗传,是一种可遗传变异,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D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详解】由题图可知,研究人员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外经诱导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变化,此过程发生了细胞的分化,D正确,ABC错误。
4.C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实验1中,桔黄色和枣褐色个体杂交,后代均为桔黄色,说明桔黄色是显性性状;实验2中,后代中桔黄色∶枣褐色=1:1,为测交实验,不能判断显隐关系;实验3中,桔黄色和桔黄色个体杂交,后代为桔黄色和枣褐色,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故桔黄色为显性,故能判断壳色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有2项,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B
【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A、存在两性之分的生物不一定存在性染色体,如雄蜂和蜂王,有性别之分,但不含性染色体,A错误;
B、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控制血友病的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
C、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如红绿色盲基因,C错误;
D、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在人群中,血友病的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D错误。
故选B。
6.C
【分析】图①表示高尔基体,图②表示中心体,图③表示线粒体,图④表示内质网,图⑤表示核糖体。
【详解】A、溶酶体中含有的多种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由⑤核糖体合成,A错误;
B、②中心体,分布在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而猪笼草科植物属于高等植物,不含中心体,B错误;
CD、可以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分泌蛋白(消化酶)的合成、分泌和储存过程,其合成与分泌涉及到的细胞器有①高尔基体,③线粒体,④内质网,⑤核糖体,C正确,D错误。
故选C。
7.C
【解析】见强光打喷嚏的ACHOO综合征和焦虑引起的颤抖下巴均为显性性状且独立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我们A、a表示ACHOO综合征,用B、b表示焦虑引起的颤抖下巴,则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夫妇基因型均为AaBb,后代中患见强光打喷嚏的ACHOO综合征的基因型为A_,患焦虑引起的颤抖下巴的基因型为B_,将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分为分离定律来完成。
【详解】A、孩子具ACHOO综合征而没有颤抖下巴的基因型为A_bb,双亲均为AaBb,生出A_的概率为3/4,生出bb的概率为1/4,则A_bb的概率为3/4 ×1/4=3/16,A错误;
B、孩子具ACHOO综合征而没有颤抖下巴的基因型为A_bb,双亲均为AaBb,生出A_bb的概率为3/4 ×1/4=3/16,B错误;
C、孩子具ACHOO综合征而没有颤抖下巴的基因型为A_bb,双亲均为AaBb,生出A_的概率为3/4,生出bb的概率为1/4,则A_bb的概率为3/4 ×1/4=3/16,C正确;
D、孩子具ACHOO综合征而没有颤抖下巴的基因型为A_bb,双亲均为AaBb,生出A_bb的概率为3/4 ×1/4=3/16,D错误。
故选C。
8.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葡萄糖分解,场所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和b过程表示厌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d表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e表示需氧呼吸第三阶段;a、d和e表示有氧呼吸过程。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需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d表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e表示需氧氧呼吸第三阶段,A正确;
B、厌氧呼吸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P,c和b过程表示厌氧呼吸第二阶段,所以不能产生ATP,e表示需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ATP最多,B错误;
C、d表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基质,e表示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内膜,所以de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C正确;
D、酒精可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通过观察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否有酒精生成,D错误。
故选B。
9.B
【分析】人类的ABO血型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BO血型不同的原因是基因型不同,A错误;
B、IA、IB、i为复等位基因,三者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
C、IA对IB为共显性,IA对i为完全显性,C错误;
D、A型血IAi和B型血IBi婚配不可能出现O型血ii的子代,D错误。
故选B。
10.C
【分析】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杂合子测交能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详解】A、F1水稻自交,后代表现为非糯性:糯性=3:1,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间接说明F1配子形成时发生了基因分离,A错误;
B、F1水稻测交,后代表现为非糯性:糯性=1:1,可间接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间接说明F1配子形成时发生了基因分离,B错误;
C、用稀碘液处理F1水稻的花粉,发现一半花粉为蓝黑色,一半为红褐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直接证明配子形成时发生了基因分离,C正确;
D、用稀碘液处理亲代非糯性品系的花粉,发现所有的花粉都被染成蓝黑色,说明亲本非糯性为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D错误。
故选C。
11.A
【分析】分析图可知,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逆转录,⑤表示RNA复制。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紫杉醇能有效抑制DNA的解旋,现已广泛用于乳腺癌的治疗,DNA复制和转录时都要解旋,对应图中的①②过程,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D
【分析】图中①-⑤依次表示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据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可只,图中①-⑤依次表示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⑤④,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B
【分析】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材料选择时,所选材料需含有大液泡,且液泡十分明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同时所选择材料都必须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实验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在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
【详解】A、检测组织中的蛋白质时,不需要光学显微镜即可观察显色情况,A错误;
B、可选用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是成熟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B正确;
C、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亚显微结构,C错误;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细胞在解离时已经死亡,不能观察到染色体移向两极的情况,D错误。
故选B。
14.A 15.C
【分析】1、自由扩散是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方式,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如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2、易化扩散是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主动运输是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如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14.A、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载体蛋白在转运过程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形状的改变不会引起载体蛋白失活,B正确;
C、易化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其运输速率与细胞内外浓度差、载体蛋白数量有关,C正确;
D、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不同,体现了膜的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A。
15.A、已知上皮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所以Na+运进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会产生电化学势能,为H+运出上皮细胞提供能量,所以H+运出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转运,A正确;
B、由图可知水可通过AQP1(一种通道蛋白)进入上皮细胞,该方式为易化扩散,B正确;
C、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除了来源于ATP水解,还可来源于电化学势能,C错误;
D、上皮细胞从小管液中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而上皮细胞不断通过主动转运将Na+排出细胞外,使胞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随着Na+运进上皮细胞产生电化学势能,为葡萄糖的转运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16.D
【分析】1、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由于豌豆严格自花传粉,F1自交得到F2,不用去雄,A错误;
B、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眼色性状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萨顿运用了类比推理法,C错误;
D、萨顿在研究蝗虫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从而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D正确。
故选D。
17.A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原理: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它们地作用。实验原因:艾弗里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
(2)实验过程:①标记噬菌体: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或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用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③短时间培养后,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详解】A、噬菌体增殖过程中模板是由噬菌体提供,原料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A正确;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的结果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错误;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不充分会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导致沉淀中放射性含量较高,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由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如果一开始是用32P标记的一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只有两个能找到32P,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的量与初始噬菌体的量有关,但不管初始噬菌体的数量有多少,子代噬菌体的DNA中不可能都能找到32P,D错误。
故选A。
18.B
【分析】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提取物分别加入蛋白酶、酯酶、RNA酶和DNA酶,以除去相应的分子,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详解】A、R型菌菌落表面粗糙,混合培养后4组的平板培养基上均会有R型菌,A错误;
B、混合培养后出现的S型菌是由R型菌吸收S型菌DNA转化而来,故S型菌与原S型菌的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B正确;
C、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S型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菌的DNA上,肺炎链球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C错误;
D、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转移到R型菌内的DNA片段能控制荚膜多糖的合成,而不是直接表达出荚膜多糖,D错误。
故选D。
19.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果蝇(2n=8)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四种形态,但由于模拟的是精细胞的形成过程,细胞中有两条性染色体,因此实验活动中需要制作5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需要用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染色单体,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一个纺锤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有2个纺锤体,共画三个纺锤体,其中第一个应与后两个垂直,C正确;
D、模拟MI后期时,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在减数第二次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的非同源染色体可以有两种或一种颜色,即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D错误。
故选C。
20.A
【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DNA被14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5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5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5N,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2个DNA分子都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
【详解】A、由于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所以根据条带的数目和位置不可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A错误;
B、由于14N单链:15N单链=1:7,说明DNA复制了3次,因此可推知该细菌的细胞周期大约为1.5h/3=0.5h=30min,B正确;
C、如子代DNA直接密度梯度离心,则出现2条带,一条中带,一条重带,含量比例2:(8-2)=1:3,C正确;
D、定时取样大肠杆菌并提取其DNA进行离心,无法通过检测其放射性确定其在离心管中的位置,因为15N没有放射性,D正确。
故选A。
21.C
【分析】DNA半保留复制的过程:解旋提供模板、碱基互补配对、聚合形成子链、母子链双螺旋。
【详解】A、质粒DNA分子是环状的,其中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根据质粒DNA的复制图,复制叉是DNA复制延伸处的“Y型结构”,表示DNA正在复制,所以需要解旋酶的参与,B错误;
C、从图示质粒DNA的复制过程中可以看出,质粒DNA是单起点的双向复制,C正确;
D、DNA复制时以每条单链为模板,DNA聚合酶沿模板链的3'端向5'端方向移动,而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端向3'端,D错误。
故选C。
22.A 23.C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在前期凝缩成染色体,在末期染色体去凝缩形成染色质。据题意可知,在小鼠体内发现一种特殊的RNA(RNAi)可以对抗寨卡病毒引起的疾病,为了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机理,可以用小鼠胚胎培养寨卡病毒以供研究。
2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在前期凝缩成染色体,在末期染色体去凝缩形成染色质,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3.A、据题意可知,RNAi能识别病毒的部分RNA,然后将其切割成叫做小分子干扰RNA的片段,说明其作用可能是水解磷酸二酯键,A正确;
B、寨卡病毒衣壳蛋白的合成部位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B正确;
C、寨卡病毒的RNA复制需要宿主细胞提供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C错误;
D、据题意可知,在小鼠体内发现一种特殊的RNA(RNAi)可以对抗寨卡病毒引起的疾病,为了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机理,可以用小鼠胚胎培养寨卡病毒以供研究,D正确。
故选C。
24.D
【分析】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个容器中共有两对等位基因(黑白大小球),从甲、乙两个容器中各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重复多次实验后,可模拟的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若要模拟F1(Dd)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避免体积不同造成的干扰,可在甲容器中放入大小相同的黑白球各10个分别代表D和d,A错误;
B、若要模拟F1(YyRr)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实验中验证自由组合产生配子时,甲乙容器代表的是不同生殖器官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对等位基因,可在一个容器中放入不种颜色的两种小球各10个即可,B错误;
C、每个容器中的球体积应等大,避免造成干扰,若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应保证每个容器中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则应在每个容器中放入四种球各10个,C错误;
D、若要模拟F1(Dd)测交结果,可在甲容器中放入大黑球和大白球各10个,分别代表D和d,乙容器中放入大白球30个,代表dd,D正确;
故选D。
25.C
【分析】人类遗传病的判断:
第一步:判断显隐性:双亲正常,子女中出现患者,一定为隐性遗传病;双亲均患病,子女中出现正常,一定为显性遗传病。
第二步:判断基因所在染色体:如果父病,女儿全病 ;儿子病,母亲一定病,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无,则为常染色体。如果母亲病,儿子全病;女儿病,父亲一定病,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无,则为常染色体。
【详解】AB、若该家系中的遗传病是显性,由于4号有病,10号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在X染色体上,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图中1号的后代全部患病,因此1号的基因型还可能是AA,AB错误;
C、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Ⅲ-10与Ⅲ-11婚配相当于测交试验,后代的发病率为1/2;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Ⅲ-10是携带者,Ⅲ-11是患者,两者婚配后代的发病率也是1/2,C正确;
D、若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为后者,他与Ⅱ-5所生女儿正常或者患者(携带),D错误。
故选C。
26.(1) O2 ATP CO2 NADP+ H+的浓度差(或H+的电势能) 低于
(2) 类囊体膜(光合膜、基粒) 吸收并转化光能
(3)降低
(4) 升高 激活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导致NADPH的合成量下降,三碳酸的还原减少,影响了碳反应产物的合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1、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还原型辅酶Ⅱ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
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三碳化合物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五碳化合物。
【详解】(1)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故A为O2,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或H+的电势能)的推动下合成ATP,故B是ATP,可以判断类囊体腔内的pH低于类囊体腔外的pH,D和H+可形成NADPH,因此D是NADP+,C和五碳糖反应生成三碳糖,C为CO2。
(2)叶绿素a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光合膜、基粒)上,它的功能是吸收并转化光能,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在暗反应中,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的浓度骤降,五碳糖的消耗量减少,短时间内五碳糖合成量不变,故五碳糖的含量将升高,一段时间后,由于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进行补充,消耗加快,导致五碳糖的含量降低。
(4)光照过强将会激活膜蛋白PSBS,激活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电子、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而电子在类囊体膜上的传递减少,会抑制电子、H+与D(NADP+)结合的过程,引起类囊体腔内H+的浓度升高,NADPH的合成量下降,三碳酸的还原减少,影响了碳反应产物的合成。
27.(1) 4 0 丙 初级卵母细胞 ab
(2) 有丝分裂后期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3) 否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形成重组型配子
【分析】分析图1,①为有丝分裂中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分析图2,甲无同源染色体,核DNA数为2n,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后期,乙无同源染色体,核DNA数为n,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丙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n,核DNA数为4n,代表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丁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2n,核DNA数为4n,代表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丙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n,核DNA数为4n,代表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图1中①细胞代表有丝分裂中期,有4条染色体,0个四分体,属于图2中类型丙的细胞。②细胞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雌性动物,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的是极体,基因型为AB,所以与其对应形成卵细胞基因型为ab。
(2)丁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2n,核DNA数为4n,代表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3)由③细胞可知,A/a与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该生物的某个性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有AB、Ab、aB、ab,4种配子,则其产生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形成重组型配子。
28.(1) ① RNA聚合酶 促进
(2)B
(3) rRNA、tRNA AUU 少量的mRNA可以快速合成大量蛋白质,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4)单链RNA与mRNA互补配对,从而干扰了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
【分析】图1中①是转录过程,②是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③是单链RNA与mRNA互补配对,④是抑制翻译。图2表示翻译过程,X表示氨基酸,Y表示核糖体。
【详解】(1)图1中①有DNA指导合成RNA,表示MMP-9基因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染色体蛋白质乙酰化,则不能正常转录出相应mRNA,不能MMP-9基因转录出的mRNA结合,从而促进的MMP-9基因的表达。
(2)转录的mRNA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之间互补配对,且mRNA与DNA模板链的方向相反,编码链是指与模板链碱基互补的链,与模板链也是方向相反,因此编码链与mRNA上的碱基序列除U代替了T,其余序列相同,若MMP-9基因转录出的mRNA的部分序列为5'-UCCAGU-3',则该基因编码链的相应序列为5'-TCCAGT-3',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图2为翻译过程,参与翻译的RNA有mRNA、rRNA、tRNA三类,由tRNA的位置可知,该翻译是从右往左进行的,从右往左为5'→3',所以氨基酸X的密码子为5'-AUU-3'。翻译过程通常1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聚核糖体,其意义是少量的mRNA可以快速合成大量蛋白质,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4)由图可知,人造双链RNA基因调控明胶酶合成的机理是单链RNA与mRNA互补配对,使翻译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干扰了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
29.(1) 碱基序列不同(或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X
(2) BbXAXA、BbXAXa BXA:BXa:bXA:bXa=3:1:3:1
(3) 1/4 8 1/24
(4)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1)A与a属于等位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碱基序列不同(或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由表可知,雄果蝇有斑翅性状,而雌果蝇没有,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斑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由表可知有翅和无翅在雌雄果蝇中都有,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控制斑翅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为正常翅雌雄果蝇进行随机交配,子代出现了斑翅和无翅(bb),说明斑翅和无翅是隐形性状,且正常翅:斑翅=7:1,斑翅占1/8,亲本都为正常翅,即XAX-和XAY杂交,而子代XaY占1/8=1/2×1/4,故XAXa占1/2,则XAXA也占1/2,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Xa,且比例为1:1,所以其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BXA:BXa:bXA:bXa=3:1:3:1。
(3)亲本正常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2BbXAXA、1/2Bb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所以F1有翅雌果蝇(BBXAXA)中纯合子占1/2×1/4×1+1/2×1/2×1/2=1/4,F1的无翅雌果(3/4bbXAXA、1/4bbXAXa)与斑翅雄果蝇(1/3BBXaY、2/3BbXaY)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共有8种,分别为BbXAXa、BbXAY、BbXaXa、BbXaY、bbXAXa、bbXAY、bbXaXa、bbXaY,由于F1的无翅雌果基因型为3/4bbXAXA、1/4bbXAXa,产生的雌配子为7/8bXA、1/8bXa,斑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3BBXaY、2/3BbXaY,产生的雄配子为1/3BXa、1/3BY、1/6bXa、1/6bY,所以出现斑翅雄果蝇(BbXaY)的概率为1/8×1/3=1/24。
(4)亲代雄果蝇进行测交的遗传图解如图:
30.(1) 有无催化剂 催化剂的种类 高效
(2) 否 温度改变对H2O2分解有显著影响,因此不同温度下H2O2的分解速率不能精确反映酶活性
(3)
(4) C C的作用机理为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使底物无法与酶发生结合,此种抑制不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缓解(或B图显示的作用机理为底物和抑制剂竞争酶上的活性位点,从而减少了底物与酶的结合几率,进而使酶促反应速率下降,此种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缓解)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4、题图分析:由图一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反应的时间及试剂,因变量是装置的压强,装置的压强可用来衡量产生的氧气的量。图二是根据图一实验结果构建的数学模型,从该模型可知,过氧化氢酶与FeCl3溶液在催化过氧化氢水解时,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详解】(1)为探究酶的性质,某同学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甲管中盛放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乙管中分别盛放等量的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提取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蒸馏水,所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催化剂、催化剂的种类,可用于验证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
(2)若用上述装置和试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严谨,原因是温度改变对H2O2分解有显著影响,因此不同温度下H2O2的分解速率不能精确反映酶活性。
(3)由图2可知,在50s时肝脏提取液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达到最大,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的量,所以在50s时,向I组反应体系中增加1倍量的肝脏提取液(不考虑提取液体积的影响),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氧气的产生量会增加,导致相对压强的值也增加,之后不变,曲线如图
(4)有研究表明抑制剂a会降低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如图4所示。图5中B和C是推测的两种机理,结合图4曲线分析,抑制剂a的作用机理应为C,理由是C的作用机理为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使底物无法与酶发生结合,此种抑制不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缓解(或B图显示的作用机理为底物和抑制剂竞争酶上的活性位点,从而减少了底物与酶的结合几率,进而使酶促反应速率下降,此种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缓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