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河南省许昌市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河南省许昌市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许昌市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下列有关人类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是由上帝创造的 B. 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制造工具
C. 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D. 人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
2.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与这种变化相关的身体结构是(  )
A. 输卵管 B. 卵巢 C. 子宫 D. 胎盘
3. 如图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生命的孕育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发育的起点是卵细胞 B. ①受精作用发生在输卵管
C. ②表示的过程是细胞分化 D. ③中胎儿的营养来自卵黄
4. 下列是关于消化系统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 B. 胆汁中消化酶含量很低
C. 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是小肠 D. 肠腺和胃腺中均含有淀粉酶
5. 在消化道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经被初步消化,那么该部位应是(  )
A. 口腔 B. 食道 C. 小肠 D. 胃
6. 下列关于人体呼吸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湿润吸入的空气
B. 会厌软骨在吞咽时盖往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C. 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D. 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呼吸道内气流畅通
7. 在疲惫时伸一个懒腰,头向后仰,深呼吸几次,你会感觉全身清爽,这是因为身体排出了较多的二氧化碳。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
A.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B. 肺泡
C. 组织细胞 D. 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
8. 血浆含有的物质中,一定不是从消化道吸收来的是(  )
A. 葡萄糖 B. 血浆蛋白 C. 氨基酸 D. 水
9. 护士给病人输液时。不选动脉血管作为针刺入的血管,其中的原因不包括(  )
A. 动脉的管内血流速度慢 B. 动脉的管壁较厚
C. 动脉的血压高,出血时不易止血 D. 动脉一般分布较深
10. 人体内有一些能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下列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所有血管中都有瓣膜 B. 静脉瓣位于静脉的管腔内
C. 动脉瓣位于心室和动脉之间 D.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
11. 某人患有低血糖,当他吃了一颗糖后,体内含糖量最高的部位是(  )
A. 下腔静脉 B. 下肢动脉 C. 肺静脉 D. 上腔静脉
12. 为了抢救严重贫血的病人急需输血,这时除了输同型血为原则外,最好给他输入(  )
A. 浓缩的红细胞悬液 B. 白细胞 C. 血浆 D. 血小板
13. 某病人因肺炎住院,则其血常规化验结果中高于正常值的是(  )
A. 白细胞 B. 红细胞 C. 血小板 D. 血红蛋白
14. 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上有许多孔隙,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滤出。在正常人体中,不能透过这些孔隙的是(  )
A. 水分、无机盐 B. 尿素、无机盐
C. 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D. 尿素,血细胞
15. 肾静脉中的血液与肾动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是肾静脉中的血液(  )
A. 氧气增加 B. 二氧化碳减少 C. 尿素减少 D. 血糖浓度增加
16. 人体每时每刻都会产生代谢废物(如尿液),如下表表示某人血浆、原尿和尿液中的各成分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主要成分 液体A(克/100毫升) 液体B(克/100毫升) 液体C(克/100毫升)
蛋白质 7.00 0.00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40
尿素 0.03 0.03 1.80
A. 液体A是血浆
B. 正常情况下液体B中没有大分子的蛋白质
C. 液体B与液体C中葡萄糖含量的差异是因为重吸收作用
D. 正常情况下,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葡萄糖
17. 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确诊老李患有肾结石,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为减少疼痛,手术前通常需要进行麻醉。麻醉药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 神经元 B. 反射弧 C. 神经纤维 D. 大脑皮层
18. 在观看电影《长津湖》的过程中,观众们被电影中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所感动,潸然泪下,从神经调节的角度看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A. 小脑 B. 脊髓 C. 脑干 D. 大脑
19. 某雕刻工把一块碧玉雕刻成镂空的玉球,作品巧夺天工,完成该工艺品由哪组结构支配其灵巧的手(  )
A. 大脑和脑干 B. 脑干和脊髓 C. 大脑和小脑 D. 小脑和脑干
20. 典故“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将领祖邀和好友刘琨为了报效国家,黎明听到鸡叫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该种类型的反射与下列哪种反射不同(  )

A. 膝跳反射
B. 望梅止渴
C. 谈虎色变
D. 学习考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21.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图中甲、乙、丙是保证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一些重要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小肠内参与消化的消化液中, ______ 内含有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食物中的淀粉最终被消化成 ______ 后,进入小肠内的毛细血管。图中乙为小肠绒毛结构示意图,其表面仅由一层 ______ 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运动需要消耗氧气,在氧气的参与下,细胞内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 ______ ,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3)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应注意合理营养,需要适当多补充 ______ ,原因是:它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细胞更新的重要原料。如表几种午餐食谱,请你从合理营养的角度分析,搭配合理的一份是 ______ (填号)。
编号 午餐食谱
① 米饭、炒土豆丝、西红柿紫菜汤
② 米饭、家常豆腐、青椒炒肉片、拌小白菜
③ 鸡腿汉堡、炸薯片、可乐
22.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英美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的机制”。细胞获取氧气首先要依赖人体的呼吸系统。如图为肺内及组织细胞中气体交换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______ 。
(2)图中外界空气与⑤肺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______ 实现的。
(3)图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______ 实现的。血液中红细胞携带的③外界 ______ 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中的 ______ (填结构名称)中被利用,进行呼吸作用。
(4)图中所示肺泡外包围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 ______ 间的气体交换。
23. 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A、B表示血管,序号表示心腔,甲表示某器官,箭头表示血流方向。据图回答:(“[]”内填序号)
(1)心脏中心壁最厚的腔是[______],能防止血液从心室向心房倒流的结构是 ______。
(2)若甲为大脑,A、B血管中含氧量较高的是 ______,A中的血液将最先流回心脏的[______],该血液循环途径属于 ______。
(3)饭后半小时检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A中含量明显高于B,则甲器官最可能为 ______。
24. 当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急忙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如图是该过程的反射活动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在耳内,感受雷声、风声的感受器位于 ______ 。听觉和视觉都是在 ______ 形成的。
(2)遇到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你会选择地点避雨,这种反射活动属于 ______ 反射。图中④在反射弧中属于 ______ 。
(3)某人到了傍晚看不清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缺乏 ______ ;某同学因为经常长时间的近距离玩电脑、看手机,使得晶状体不能恢复原状,应佩戴 ______ 才能得以矫正。
25. 如图表示二氧化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根据图和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获得20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证明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其中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与森林砍伐和工农业各种生产一样,改变了大气成分,引起气候变化。
资料2: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有两大主要途径:一是工业和能源领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排;二是通过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修复措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1)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因此导致 ______ 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 ______ 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 ______ 。图中①和②表示 ______ 。
(3)枯枝、落叶和粪便等被生态系统中的A ______ 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供植物再利用。
(4)根据资料1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多选题,填写序号)。
①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硫
②燃烧石油、煤、天然气等化学燃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③“碳减排”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植树造林、修复各生态系统等措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④只要停止所有工业的生产就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达到“零排放”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CD、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因此AD错误,C正确。
B、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B错误。
故选:C。
有关人类起源的学说很多,我们普遍倾向于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即人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火的使用→语言的产生。
掌握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解:卵巢有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的作用,“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器官是卵巢。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重要器官,而雌激素促使女性发生第二性征的改变。
故选:B。
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
掌握青春期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解:A、人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错误。
B、卵细胞由卵巢排出以后,进入输卵管,这时如果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可见,①受精作用发生于输卵管内;正确。
C、②表示的过程是细胞分裂;错误。
D、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由卵黄提供的,③中胎儿所需要的是由母体提供的;错误。
故选:B。
图中①受精、②细胞分裂、③胎儿、④新生儿。
人体的生殖和发育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与之相关问题同学们一定要掌握。
4.【答案】C
【解析】解:A、脂肪开始和最终都是在小肠中被消化,A错误。
B、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可以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促进脂肪的消化,B错误。
C、小肠内有肠腺。肠腺能分泌肠液,进入小肠,小肠内还有胰腺分泌的胰液。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小肠内含有的消化酶种类最多,C正确。
D、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淀粉酶及各种消化酶,而胃腺的胃液中只含有蛋白酶,D错误。
故选:C。
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蛋白质、糖类、脂肪在消化道内的起始消化部位不同。据此解答。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情况以及各消化液的作用。
5.【答案】D
【解析】解:A、口腔只能消化淀粉,可将部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蛋白质和脂肪均不能在口腔内消化,A不符合题意;
B、食道基本没有消化和吸收功能,B不符合题意;
C、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有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能够把淀粉和麦芽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将蛋白质和多肽最终分解为氨基酸,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C不符合题意。
D、胃中含有胃蛋白酶,可以消化蛋白质,在胃中蛋白质被初步消化为多肽,但胃不能消化脂肪,D符合题意。
故选:D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关键点:三大营养物质的起始消化部位。
6.【答案】A
【解析】解:A、鼻腔黏膜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错误。
B、会厌软骨在吞咽时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正确。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正确。
D、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流通畅。正确。
故选:A。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鼻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黏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此题考查呼吸道的结构以及功能,是基础题,要熟记。注意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7.【答案】C
【解析】解:人体跟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也在进行呼吸作用,而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组织细胞内。组织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少部分用来维持体温。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
故选:C。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氧化分解细胞内的有机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作用是在组织细胞中进行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8.【答案】B
【解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需要在消化道内被消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可见选项B不是从消化道吸收来的。
故选:B。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营养成分的吸收。
9.【答案】A
【解析】解:动脉血管压力太大,抽血以后不容易止血,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一般分布较深,而静脉分布较浅,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输液时常选用静脉血管,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故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故静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毛细血管管腔小,红细胞只能成单行通过。
解题关键是掌握人体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10.【答案】A
【解析】解:A、在我们人的四肢的静脉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动脉血管内没有瓣膜,A错误;
B、静脉瓣分布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B正确;
C、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C正确;
B、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D正确。
故选:A。
心房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膜只方房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这样证了液按一定的方流动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静脉的管薄、弹性小,管内流速度慢,四肢静脉内表面具有止血液流的静脉瓣。
心脏内瓣膜的作用是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
11.【答案】A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某人吃了一颗糖后,经消化形成葡萄糖,在小肠处被吸收进入血液,由下腔静脉流回到心脏的右心房,所以体内含糖量最高的部位是下腔静脉。
故选:A。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如图所示:
掌握血液循环的路线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A
【解析】解: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输的时候要慢而少。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临床上又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体内,如,严重贫血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所以这时除了输同型血为原则外,最好给他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否则会引起红细胞凝集,阻碍血液循环,危及生命,解答即可。
关键点: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同时要针对性的输不同的血液成分。
13.【答案】A
【解析】解:白细胞的能够作变形运动,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因此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A正确。
故选:A。
白细胞的功能是防御和保护,人患炎症白细胞就会增多吞噬病菌。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及血细胞异常的病症。
14.【答案】C
【解析】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所以,不能透过肾小球孔隙的是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理解掌握尿液形成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尿酸等废物减少;在这同时,组成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血液运来的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扩散到血液,因此肾静脉的血液里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故选:C。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虽然代谢废物减少,但肾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
16.【答案】D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液体A是血浆,A正确。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正常情况下液体B中没有大分子的蛋白质,B正确。
CD、当B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C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C正确,D错误。
故选:D。
液体A中含有葡萄糖和大量的蛋白质,因此样品A是血浆;液体B中含有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因此样品B是原尿;液体C中不含有葡萄糖和蛋白质,而是含有大量的尿素、无机盐,因此样品C是尿液。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7.【答案】A
【解析】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如图: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接受刺激并能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
故选:A。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此题考查了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题型多样,常结合神经元模式图出题。
18.【答案】D
【解析】解:A、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A不符合题意。
B、脊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即完成一些低级的反射活动),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B不符合题意。
C、脑干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脑干中有许多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C不符合题意。
D、看电影《长津湖》时被感动的潸然泪下,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形成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反射,D符合题意。
故选:D。
人体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看电影《长津湖》时被感动的潸然泪下,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形成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解答时可以从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不同特点方面来切入,结合实际来回答。
19.【答案】C
【解析】解: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如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策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以及人类所特有的语言中枢等;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并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脊髓的有反射(可以调节人体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如排便、排尿、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等)和传导的功能.雕刻玉器需要触摸、观察,这些都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同时还要雕刻准确,需要小脑的协调作用.
故选:C
本题考查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中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的功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结合题干中的实例,灵活答题.
20.【答案】A
【解析】解:题干中的“闻鸡起舞”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选项中的梅止渴、谈虎色变、学习考试都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而膝跳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掌握反射的类型是解题。
21.【答案】肠液和胰液 葡萄糖 上皮细胞 能量 蛋白质 ②
【解析】解:(1)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胆汁、肠液、胰液,其中肠液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消化多种营养物质。淀粉在小肠内被肠液和胰液最终消化成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图乙是小肠绒毛图,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2)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的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3)蛋白质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细胞更新的重要原料。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们应每天按营养学家设计的“平衡膳食宝塔”均衡地吃那五类食物。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素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①中缺少蛋白质,③缺少维生素。②中的米饭主要含有糖类,青椒炒肉片中主要含有蛋白质、少量油脂和无机盐,家常豆腐中主要含有蛋白质、水、无机盐,拌小白菜中有维生素等。因此表格中②最合理。
故答案为:(1)肠液和胰液;葡萄糖;上皮细胞。
(2)能量。
(3)蛋白质;②。
(1)淀粉的初步消化在口腔被分解成麦芽糖,最终消化在小肠被分解成葡萄糖。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葡萄糖被小肠吸收通过血液循环送到组织细胞,为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3)a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此题是一道综合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多,要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2.【答案】肺 呼吸运动 气体扩散作用 氧气 线粒体 肺泡与血液
【解析】解:(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所以外界与⑤肺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3)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遵循气体扩散原理,也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因此,动脉血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所以,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血液中红细胞携带的③氧气进入细胞内,在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中进行呼吸作用,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4)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在此处,由于肺泡内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肺泡里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与此相适应,肺泡外包围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故选:B。
故答案为:
(1)肺
(2)呼吸运动
(3)气体扩散作用;氧气;线粒体
(4)肺泡与血液
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如图为肺内及组织细胞中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①③氧气、②④二氧化碳、⑤肺(肺泡)。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人体呼吸的全程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④ 房室瓣 B ① 体循环 胰腺
【解析】解:(1)心脏壁最厚的腔[6]左心室,它是体循环的起点,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压力最大。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它只能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
(2)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由循环图可知,若甲为大脑,此循环属于体循环,A、B血管中含氧量较高的是B,A中的血液将最先流回心脏的右心房。
(3)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作用是调节糖类的代谢,促进血糖的利用和转化。饭后半小时检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A中含量明显高于B,说明血液中糖的含量增多,胰腺中的胰岛产生胰岛素,因此甲器官最可能为胰腺。
故答案为:
(1)④;房室瓣
(2)B;①;体循环
(3)胰腺。
图中:①右心房;②左心房;③右心室;④左心室。B流向分支是动脉,A从分支流出是静脉
掌握心脏的结构及血液循环的途径,正确识图是做好该题的关键。
24.【答案】耳蜗 大脑皮层 复杂 传出神经 维生素A 凹透镜
【解析】解:(1)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雷鸣的感受器是耳蜗。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因此,听觉和视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2)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④在反射弧中属于传出神经。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题干中叙述的反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
(3)某人到了傍晚看不清周围的物体,是患有夜盲症,这是因为他体内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某同学因为经常长时间的近距离玩电脑。看手机,会使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这种眼睛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故答案为:(1)耳蜗;大脑皮层;
(2)复杂;传出神经;
(3)维生素A;凹透镜。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的原因和反射的类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答案】温室 二氧化碳 氧气 呼吸作用 分解者 ②③
【解析】解:(1)近几十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因此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引发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后,冰川会加速融化,海平面会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暴雨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植物和动物通过①和②呼吸作用过程,把有机物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3)大多数细菌和真菌营腐生生活,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分解者能够把枯枝、落叶、粪便和动植物的遗体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可见,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的这一过程,实质上也属于呼吸作用的一种。
(4)①根据题干“科学家证明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不是二氧化硫,①说法错误。
②石油、煤、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进而改变了大气成分,引起气候变化,②说法正确。
③根据题干“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有两大主要途径.....二是通过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修复措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可知说法③正确。
④根据资料2可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两大途径分别是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所以仅仅只是停止所有工业的生产是无法最终达到“零排放”的,还会有其他人类活动会产生温室气体。并且从国家生产力和产业链来说,停止所有工业的生产也是不现实的。④说法错误。
故选②③。
故答案为:
(1)温室。
(2)二氧化碳;氧气;呼吸作用。
(3)分解者。
(4)②③。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图中①②表示呼吸作用,A表示分解者。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原理解题即可。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