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点对点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点对点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点对点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图1、图2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C.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 D.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2.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儒学出现危机 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道教突破发展 D.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3.下表反映了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据表可知,唐代( )
现象一 元(稹)白(居易)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
现象二 散文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
现象三 大量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
现象四 骈文俗讲、绝句和词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庸俗 B.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
C.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D.文艺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4.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是( )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加强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
6.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7.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下图所示路线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①玄奘西游②鉴真东渡③马可·波罗东行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经济已经开发,超过北方 B.门阀士族特立独行,堕落厌世
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三教并行 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9.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10.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反映出( )
A.佛教不断中国化 B.佛教汉传的方向
C.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D.民族的交流融合
11.《晋书·裴秀传》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据历史学者研究,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这反映出当时
A.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 B.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
C.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 D.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
12.“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
A.李白杜甫出身不同 B.李白杜甫性格迥异
C.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 D.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不同
13.唐朝元稹《法曲》载: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兽的毛皮)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这一材料的价值在于
A.是确证唐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B.实证安史之乱下咸洛满目疮痍
C.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不足为信 D.佐证丝路交往对唐朝生活影响
14.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朝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渐趋本土化
15.《齐民要术》载,黄河流域地区广泛种植大豆,并与其他作物轮种、间作、套种。至宋元时,大豆的种植遍及全国各地。这说明
A.南北经济趋向均衡 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D.生产力发展提升了科学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16.魏晋至隋唐文化的时代特色
史料一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史料二 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
——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17.佛教的社会影响
史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史料二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唐长安城平面图”,“八世纪初日本平城京平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平面图与八世纪初日本平城京平面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唐朝时期,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较大,D项正确;根据两张都城平面图,无法得出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唐文化的影响力较大,而不是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断定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体现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项正确;儒学出现危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道教发展不符合材料中三教合一的思想,排除C项;此时儒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中现象一中的“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现象二中的“接近口语,易懂实用”,现象三中的“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和现象四中的“伶伎、僧俗广泛演唱”可知唐代的文艺呈现世俗化倾向,D项正确;世俗化的文艺并非庸俗化,排除A项;士人与平民文艺走向两个方向,排除B项;题干所说为文艺的世俗化,非佛教世俗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古印度求取佛经的见闻,C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排除A项;张骞是汉代人物,排除B项;郑和是明朝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玄奘西行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C项正确;“西行”和“东渡”与边疆管理和扩大疆域无关,排除A项、D项;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唐朝是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中外交往高度发达,这一时期出现外交盛况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A项正确;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对外开放、兼容并包,是唐朝对外关系发达的推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中外交往频繁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图片显示为唐朝,根据所学①玄奘西游②鉴真东渡是唐朝的,A项正确;③马可·波罗东行和④郑和下西洋分别是元朝与明朝时期的事件,排除B、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魏晋名士狂放不羁的生活状态,源于当时政治社会动荡的现实,D项正确;魏晋时期江南经济没有超过北方,排除A项;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积极参与政治,甚至出现了东晋时“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材料中的魏晋名士虽基本出身于门阀,均曾入仕为官,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转而肆意行事,不能以偏概全代表所有门阀士族,排除B项;三教并行政策是在唐朝,魏晋南北朝时儒、佛、道的发展情况参见《纲要(上)》第42页,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仙”,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李白《秋浦歌》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四大石窟的分布基本符合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B项正确;通过石窟的空间分布只能反映出传播路径,无法体现佛教内容的中国化,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禹贡地域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反映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阻碍科技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是否落后,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是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不同主要与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C项正确;主要原因是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李白杜甫出身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李白杜甫性格迥异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不同,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较为流行,这可以佐证当时丝绸之路对唐朝生活的影响,D项正确;唐诗属于文学作品,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安史之乱,排除B项;唐代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僧人是传颂佛教文化的,但是“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体现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渐趋本土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强调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排除A项;佛教倡导命运学说、因果轮回,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轮种、间作、套种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南北经济,得不出南北经济趋向均衡的结论,排除A项;B项错在“根本”,排除B项;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
(2)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的文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得出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依据材料“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得出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依据材料“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得出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分析,得出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
(2)影响:依据材料“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得出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的文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据材料“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得出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分析,得出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依据材料“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得出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17.(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抗拒);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
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2)唐朝时三教讲论长期延续,体现了唐代包容开放的时代特征;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三教合一的理念,有利于思想的交流;由官方组织、皇帝主持和官员参与,将三教思想纳入皇权和大一统的政治轨道;讲论注重思想交锋,有利于三教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和融合。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得出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抗拒);从佛教本身传播分析,得出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差异:依据材料“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得出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依据材料“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得出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依据材料“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得出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2)评析:依据材料“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得出唐朝时三教讲论长期延续,体现了唐代包容开放的时代特征;依据材料“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得出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三教合一的理念,有利于思想的交流;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得出由官方组织、皇帝主持和官员参与,将三教思想纳入皇权和大一统的政治轨道;依据材料“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得出讲论注重思想交锋,有利于三教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和融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