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研习历史文物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史事能力的体现。 图文物有助于我们直接研究的历史时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2.《礼记·王制》中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王者之制”应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料能证实丝绸之路存在的是( )
A. B.
C. D.
4.昙花,又称“月下美人”,花语是“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下列年代尺中能够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
A.① 隋朝 B.② 北宋 C.③ 明朝 D.④ 清朝
5.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
A. B.
C. D.
6.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B.蒙古灭西夏与金
C.忽必烈建立元朝 D.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军歌反映的是(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左宗棠收复新疆
8.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西汉 毕昇 《伤寒杂病论》 B.东汉 徐光启 《本草纲目》
C.东汉 毕昇 《本草纲目》 D.西汉 宋应星 《天工开物》
9.用时代尺梳理历史线索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以下图示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其中“?”处应为( )
A.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北方百万领土
C.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D.增开重庆、沙市等为商埠
10.据《山东省志·大事记》记载,“本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济南宏济堂生产的两种牌号的阿胶,分别获优等金牌奖和一等银牌奖。”据下边图片可知“本年”为( )
A.1913年 B.1914年 C.1915年 D.1916年
11.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若研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根据史料价值应优先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12.据下表某校简况可知,该校应是( )
创办时间 1924年5月
授课教师 国民党知名人士和共产党人
教育成果 培育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建立与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A.维新变法的成果 B.辛亥革命的产物
C.近代教育的发端 D.国共合作的成就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图示人物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展现出了( )
A.艰苦奋斗的精神 B.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视死如归的精神
14.瑰丽百年、风华正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负责二十套主题展板制作,其中第十七套展板主题为“改革春潮”,展示1978年以来的改革成就。该展板可使用以下哪些元素( )
①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②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雕塑
③ 山东塑料试验厂实施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④ 宏济堂的公私合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2022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香港政府以“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为主题,策划25周年众多庆祝活动。25年前,香港能得以顺利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得益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
16.1972年,周恩来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里“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是指( )
A.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7.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这里的“家园之感”是指( )
A.雅典民主政治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的万神庙 D.阿拉伯文化
18.小明在进行中外航海发展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发现下面示意图,该图中A的航海路线是哪位航海家的航行(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9.林肯在一次演讲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材料中林肯的“希望”是( )
A.扭转战争局面 B.发展工业经济 C.维护国家统一 D.推翻殖民统治
20.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
A.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21.俄乌冲突已持续3个多月,国际局势仍然错综复杂。某班学习小组受此启发,对“一战”进行合作探究,整理了以下内容,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1.四年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削弱了欧洲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
3.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4.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5.对战败国的宰割,滋生了德国人民的复仇情绪。
A.“一战”的背景 B.“一战”的性质 C.“一战”的经过 D.“一战”的影响
22.《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 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 )
A.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B.颁布《和平法令》
C.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3.《全球通史》对下图有如下描述:“1943年2月,苏联人接受了12万德军的投降。此后苏联人全线反攻,迫使德国人反攻为守。”说明该战役( )
A.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粉碎了纳粹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C.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D.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4.有观点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B.大国群体体系消除了各国矛盾
C.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三足鼎立
25.20世纪以来,世界工业生产一般经历了从“吨重型”产品(如造船、机械、化工)为主到“公斤型”产品(如电子计算机、家用电器)为主,再到“克重型”产品(如微电子、新材料)为主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  )
A.重工业始终作为先导型产业 B.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C.国家逐渐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月…丁丑…仍定迁都之计…冬十月…乙未,解严,设坛于滑台城东,告行庙以迁都之意。十有八年…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摘自北齐 魏收《魏书》
《北魏帝王出御图》
(1)材料一反映了历史上那一次重大改革?依据材料概括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时间 事件
1949年4月 南京解放
1949年10月 开国大典
1950年6月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3年 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3年7月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3年12月 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5年4月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56年底 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0-150字)
四、综合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校评选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之星活动的选票
(1)请你填写材料一选票中的评选理由(写出其标志性或重大意义即可)。
材料二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过分。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人类也由此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新能源。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工业革命时期的景象图
(2)根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新的农作物也传到美洲,包括小麦、燕麦和甘蔗……美洲向非洲和欧亚大陆传输出本地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烟草、西红柿、甘薯以及南瓜,全世界的农业社会可以获得更多样化的农作物,它们可以在最适合的区域内种植。由此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全球农业革命,这场革命是接下来两个世纪人口增长的基础。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材料二 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对全球农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对1741-1840年间的清朝人口变化情况进行解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材料中图示文物是写满文字的甲骨,是商朝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有利于研究商朝的历史,B项正确;目前还没有关于夏朝的确切文字记载,排除A项;秦朝主要使用小篆,排除C项;汉朝已经有可以书写的纸,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禄爵制”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制下的诸侯同商朝时期的部落方国相比,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受封的诸侯在其封地内还是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继承关系,排除A项;郡县制和行省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材料未提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从中国的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最后到欧洲。故“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能证实丝绸之路存在。D项正确;司母戊鼎“汉并天下”瓦当是丝绸之路之前的文物,排除AB项;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这件俑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不能佐证丝绸之路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建立隋朝,618年隋朝灭亡,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①正确,A项正确;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明朝1368年建立,1644年灭亡,清朝1636年建立,1912年灭亡,不符合“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排除②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体现的唐与吐蕃的交流,B项正确;《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描绘的是遣唐使来华的场景,体现的是唐朝的中外交流,排除A项;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是唐朝的中外交流,排除C项;鉴真东渡日本体现的是唐朝的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史实的分析和评判,D项是对元朝建立的意义的解释,D项正确;其余三项属于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题干中的这首军歌反映了戚继光抗倭,A项正确;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排除B项;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排除B项;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视为药物学宝典,C项正确;蔡伦是东汉的、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也乘机侵占中国北方百万领土,B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C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图片“本堂民国四年巴拿马赛会受奖证书”,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元年为1912年,所以,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所以据下边图片可知“本年”为1915年,C项正确;1913年为民国二年,排除A项;1914年为民国三年,排除B项;1916年为民国五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新青年》1919年卷属于第一手史料,B项正确;AC项属于二手史料,不应最优选择,排除AC项;D项电视剧具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从题干可提取出关键信息“1924年5月”、“培育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建立与北伐战争做了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校是黄埔军校。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D项正确;黄埔军校并不是维新变法的成果,且维新变法于1898年9月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排除A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并没有创办黄埔军校,因此,黄埔军校并不是辛亥革命的产物,排除B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与题干所给时间“1924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值得学习,A项正确;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视死如归精神与建设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展示1978年以来的改革成就”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对内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改变了所有制的成分,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有④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岛后,经过国人无数次的努力,到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原则上最终解决了香港的回归问题。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港人治港方针的成功实践,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一贯遵循的根本原则,排除A项;“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排除B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是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正确;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后中国与美国不在有外交,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C项;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地形多山,易形成小国寡民的社会,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所以工商业发达,较早产生民主思想,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政治开创了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先河。因此这里的“家园之感”是指雅典民主政治,A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与题干内容“古希腊的家园之感”不符,排除B项;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罗马的万神庙罗马的代表性建筑,与题干内容“古希腊的家园之感”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文化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圣战胜利而兴起对的一种古文明文化,它的特点在于对多民族、多种族文化的吸收,与题干内容“古希腊的家园之感”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图片,A航线是从欧洲出发,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等地。结合所学知识,15世纪,哥伦布的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所以图中A的航海路线是哥伦布的航行,B项正确;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排除A项;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排除C项;麦哲伦船队完成全球航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不可调和,而这种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而因为奴隶制,美国当时面临分裂的危险,所以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统一,C项正确;战争过程中为扭转战局,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排除A项;发展工业经济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推翻殖民统治是美国独立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可知,这属于经济领域,这使明治政府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此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B项正确;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这是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排除A项;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日本没有确立共和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根据材料“四年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削弱了欧洲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对战败国的宰割,滋生了德国人民的复仇情绪。”结合所学可知,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造成的破坏,对欧洲及帝国主义的影响,也有对战败国的影响,因此主题应该是“一战”的影响,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2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所以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C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和平法令》是列宁为苏维埃俄国拟定的争取和平的宣言,但不是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排除B项;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后颁布的措施之一,但不是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1943年2月,苏联人接受了12万德军的投降。此后苏联人全线反攻,迫使德国人反攻为守”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D项正确;1939年9月,德国突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排除A项;1941年--1942年的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纳粹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故A项正确;B与实际不符;C错误,国际政治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D在材料中未体现。
2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世界工业生产向高精尖发展,这反映了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B项正确;重工业始终作为先导型产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国家逐渐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6.(1)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迁都、说汉语、穿汉服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意思接近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仍定迁都之计”、“《魏书》”、“《北魏帝王出御图》”,结合所学知识,北魏时期,孝文帝进行改革,迁都洛阳,所以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一“仍定迁都之计”体现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迁都;根据材料一“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体现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说汉语;根据材料一“《北魏帝王出御图》”可以看到,图中人物都是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体现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穿汉服。
(2)影响:根据材料二“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材料二“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7.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论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这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际和平,提高了国际地位。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从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现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其他观点:
观点一: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观点二: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观点三: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有力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观点四:新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世界舞台。
观点五: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观点六:抗美援朝胜利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条件。
【详解】根据表格的内容,任选两个及以上的历史事件,如选择开国大典、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三件事,可以归纳观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进行论述的时候,阐述清楚,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成功是如何巩固新生政权的,如论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这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际和平,提高了国际地位。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最后结论的时候进行升华,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从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8.(1)①标志机器生产(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或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或为机器生产提供了强大动力)。
③标志铁路时代的开始。
(2)积极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消极影响: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增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详解】(1)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1825年,由斯蒂芬孙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2)影响:由图示场景,可以从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入手进行答题,如一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增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
29.(1)影响:扩大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全球农业革命;促进人口增长。
(2)1741-1840年间,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从1.4亿增至4.1亿。
清朝人口增长原因,是新航路后世界农业革命的结果,也与国内经济繁荣、国土开发密切相关。
人口急剧增长使得清朝人口与资源矛盾加剧,出现资源危机,加之政治腐败及贫富分化,清朝统治出现危机。
【详解】(1)根据材料“新的农作物也传到美洲,包括小麦、燕麦和甘蔗……美洲向非洲和欧亚大陆传输出本地农作物”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对农业的影响是扩大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根据材料“全世界的农业社会可以获得更多样化的农作物,它们可以在最适合的区域内种植。”可以分析出新航路开辟对全球农业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推动全球农业革命;促进人口增长。
(2)根据材料二可知,1741-1840年间,清朝人口呈现增长的趋势,从1.4亿增至4.1亿。根据材料一,人口增长情况的解释可以从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国际国内原因分析,清朝人口增长原因,是新航路后世界农业革命的结果,也与国内经济繁荣、国土开发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二“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可知,人口增长情况的解释可以从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如人口急剧增长使得清朝人口与资源矛盾加剧,出现资源危机,加之政治腐败及贫富分化,清朝统治出现危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